- 122.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都认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而在这之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的改变微乎其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改变土地和植物,田地先是零零碎碎,星星点点,到最后连天连地,几乎所有能种植的平原都被开垦出来,包括山巅。与此同时,很多植物也在慢慢减少,成了珍稀植物,甚至濒临灭绝。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又开始污染海洋和空气。可以说,我们与自然并未真正和谐共处过,只不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使得自然陷入更深重的危机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食物链一环套一环,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不是只靠人文观念中的平等友爱就能带来和谐,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控制人口规模——如果科技的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那么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无法减轻;而如果人人都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台湾写《讨山记》的阿宝、这两年生活在终南山上的二冬那样去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必将给自然带去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对于60亿人类来说,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
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大自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变成了“小自然”“小小自然”,很脆弱,也很珍贵。回头去看,大自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被毁掉,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常被生态文学所诟病的现代文明在居中调停。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都市中就能获得大量生活资源,大自然还有什么机会苟延残喘,全球森林的覆盖率又怎么能出现上升趋势?
谈及生态文学,人们存在着一种印象: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书写对象是那些花木藤草、鸟兽虫鱼,要把人类放在万物中去平等考量,核心思想是老庄的齐物观;生态文学仿佛就是要与工业文明为敌,推崇躲开现代文明,与原始山林为伍……然而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生态文学的视野不应止于此。生态文学当然应关注花木藤草、鸟兽虫鱼,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反思人类的急功近利,但也不应忽略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时代已经走到了21世纪,与其退却去求诸历史,不如勇闯去求诸未来;与其反工业反现代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发展科技,推动文明滚滚向前。想想看,当农业畜牧业食品制造业更高效环保地提供健康的食品时,当无污染能源应有尽有时,当人类出行都在天上飞、地面的道路可以废弃时,当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不再给地球过大压力时,大自然无须伤及本体,就能给予我们馈赠,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雨露,那时,回归自然怀抱的我们才是问心无愧的。
由此,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我们要做科技的坚定拥护者,让科技帮助人类实现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再做饕餮自然的掠食者,而是自然秋毫无犯的访客,这才是对自然的最高致礼。
(摘编自谢宗玉《生态文学之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群体性的开垦和种植行为导致了土地的增加,植物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结果。
B.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然破坏空间的扩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显,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
C. 迄今为止,庞大数量的人口并没有完全毁掉大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D.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文学的印象多停留在老庄的齐物观上,仅把花木藤草、鸟兽虫鱼作为书写对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科技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
B. 作者先破后立,用事实说话,阐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不止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观点。
C. 作者认为“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的前提是科技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
D. 作者首先立足人与自然,论述生态问题,既而论述生态文学,得出观点。步步深入,层次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可以依靠平等友爱的文化理念,还应该注意控制人口的规模。
B. 只有现代文明、科学技术能获得持续高速发展,全球森林的覆盖率才有可能出现上升趋势。
C.
对于生态保护,今天的我们要多一些面对未来的勇气,多一分加快发展科技、推动文明的决心。
D. 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是人类实现绿色生活的重要依靠,所以生态文学创作绕不过。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导致了土地增加”偷换概念,应是“导致了田地增加”。B项,“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于文无据。D项,“把花木藤草、鸟兽虫鱼书作为书写对象”错解文意。原文是“最重要的书写对象”。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说明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因果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吴昌勇
清明是个时间驿站,走到这儿,走到这一天,每个人都湿成一滴雨,在眼里在心里纷纷飘落。这一天,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多忙,耳畔都萦绕着声声呼唤,这声音比春天的雨滴更能复苏我们的情感记忆。似乎有一种蜇疼感,沿着我们的神经窜跑,只有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这种感觉才倏然消失。上了年岁的人都说,清明天就是一面镜子嘛,天上的人在擦,地上的人也在擦,用泪水和着春风擦,擦亮堂了,这一天彼此才能看得见。
清明是一定要回去的。沿着时间或者亲情的方向,去接近春光里的春天,在万物生发的季节,比阳光更为珍贵的,是带着我们体温的成长经历,那是嵌进灵魂和肉体的光阴颗粒。
清明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我拨打了一个老同学的电话。说是老同学,其实相处的时间也只有短短三年。在我心里,之所以称他老同学,是觉得我们的某些境遇极其相似。中专入校初次见他我就知道,他心里一定苦,一定经历过什么。人以群分,在之后的日子,我们彼此照应,互相鼓励。他家里比我更穷,却一直成绩名列前茅直到毕业。
毕业后的一个冬天,我从山东出差回安康,路过他所在的郑州,下了火车,按照他的指引我坐上了一辆面包车。车到他的住处附近,在中原呼呼的寒风里,我脸贴着车窗往外看,发现他站在暗淡的路灯下,缩头窝在棉衣竖起的领子里,双手合拢捂着嘴巴哈热气,边四处张望边不停地跺脚。车停稳之后,他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和我打招呼,一个劲儿责怪自己没有去火车站接我。瑟瑟寒风中,我知道眼前这个叫做老同学的小伙子是可以当做兄弟的。那笑容持续了一路,让人暖和。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去了广州行医,我依然选择留在安康,隔三差五电话保持联系。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想回安康发展,尽管广州有了房子,他依然难以战胜情感上的水土不服。
这次,我拨通电话,问他,在哪里在干啥?喧嚣中,他操着浓郁安康口音的广东味普通话说,在银行办事啦,小孩上学消费挺大的啦,让人实在难以招架的啦。我问,可不可以不说普通话的啦。他马上一口纯正的安康话答道,你娃子清明节咋安排,要不过来看看我嘛?“你娃子”,这兴许是身为哥们的我们二十多年来最亲热的称呼。短短几句话,我能感受到他的血脉里依然有家乡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碧水。
于节气之清明,我们的情感亦清明。到了不惑之年,开始吝啬感情,不会像年轻时稀里哗啦地时常感动,更愿意将一些人和事藏在心里,且行且珍惜。时常周末固定的三五个同学相聚,酒水是否有档次饭菜是否可口都不重要。这种场合其实是脱去伪装的压力释放和内心调理,无需遮掩,也无需设防。小酌几杯之后,酒劲将心里的忧愁心里的苦乐逼出来,伴着额头细密的汗珠一起滑落,尽管内心细雨蒙蒙却也晴空艳阳,一派清明。
岁月从我们身上碾过,从青春年少到老成稳重,渐渐懂得如何过好每一天。只要好好活着,你就是四月的风景,就日日清明。我们需要心之清明,需要散发成长的热气,让滚烫的灵魂被纷纷细雨一截截打湿,于节气里规整情绪舒展内心。
清明是要祭祀的,也是要回忆的。回忆是最走心也最有质量的祭祀。在已经故去的亲人坟前,我们尝试触近坟头,和旧时光依偎在一起。在地平线之下,应该另有一个天空吧,那里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也正春天,也正清明。隔着一层土,大把大把的光阴如种子播撒在另一个世界,亦如繁华盛开,花瓣上跳跃着亲人的音容笑貌,很快又融化在春风里,融化在我们的眼睛里。
时光里,我们似乎又活到了过去,回到每一个场景,触碰每一件事,亲近每一人,往昔历历在目却又遥不可及。仔细想想,其实我们也是节气,是响应岁月的召唤,成长在昨天、今天和未来,当手中仅有的节气轮替结束之后,如云朵飘散到地平线之下的天空。至此每逢清明,尽可能地把我们的音容笑貌跳跃在清明的花瓣之上,让海拔之上的花鸟、春风和亲人感知到,我们的清明是用来为亲人捎信的。于是一切安好,一切清明。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从时间的维度点出了清明,开篇扣题。“每个人都湿成一滴雨”用联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感受。
B. 作者在写到清明前几天给老同学打电话一事后,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回忆与同学之间的见面和联系的场景,详略得当。
C. 文章有的语言凝练、隽永,充满智慧。如“回忆是最走心也最有质量的祭祀”,高度概括了回忆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D. 作者以“清明”为写作对象,但没有运用大量笔墨去写人们在清明的扫墓活动,而是侧重写清明带给自己的内心感悟。
5. 文中写我对老同学的回忆以及见面有何作用?
6. 作者眼中的清明有哪几种含意?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内容上,这部分文字自然朴实、真挚感人,于平淡的叙述中透着人性的温度,增强了文本的情感张力。②结构上,是对上文“比阳光更为珍贵的,是带着我们体温的成长经历”这句话的集中体现,同时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6. ①自然的清明。这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自然的时间驿站。②情感的清明。到了一定年龄,人开始懂得舍弃,学会吝啬感情,珍视最重要的情感。③内心的清明。随着人的成长、成熟,情绪要舒展,内心要走向豁达通透。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A项,“每个人都湿成一滴雨”运用的是比喻修辞。
5. 试题分析:题干问“文中写我对老同学的回忆以及见面有何作用”,这是考查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构思技巧。作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首先要明确我对老同学的回忆以及见面,然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其作用。内容上作者在写到清明前几天给老同学打电话一事后,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回忆与同学之间的见面和联系的场景,由此表达他们彼此间情感是温暖的,内心是清明的,语言自然朴实,真情自然流露。从结构角度考虑,紧承上文“比阳光更为珍贵的,是带着我们体温的成长经历,那是嵌进灵魂和肉体的光阴颗粒”内容,并能为下文情感清明、内心的前面的抒情做铺垫。
点睛: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一般为: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或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
6. 试题分析:题干问“作者眼中的清明有哪几种含意”,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探究标题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作答时可以关注文中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如“清明是个时间驿站,走到这儿,走到这一天,每个人都湿成一滴雨,在眼里在心里纷纷飘落。这一天,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多忙……”“于节气之清明,我们的情感亦清明。到了不惑之年,开始吝啬感情,不会像年轻时稀里哗啦地时常感动,更愿意将一些人和事藏在心里,且行且珍惜。”“尽管内心细雨蒙蒙却也晴空艳阳,一派清明”“岁月从我们身上碾过,从青春年少到老成稳重,渐渐懂得如何过好每一天。只要好好活着,你就是四月的风景,就日日清明。我们需要心之清明,需要散发成长的热气,让滚烫的灵魂被纷纷细雨一截截打湿,于节气里规整情绪舒展内心。”筛选好这些信息后,据此可以分析处“清明”的几种含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鬷,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真宗见而异之。使契丹,权三司户部判官。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事竟寝。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知益州赈济。
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减)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B. 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C. 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D. 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判官,宋代官职名称,掌理全国的土地、户口、钱谷、财赋等方面的事务。
B. 戎人,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东、北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C. 卒,古人根据社会地位,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崩、薨、卒、不禄。
D. 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由《左传》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沿用。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鬷少有孝心,相貌奇伟。王鬷七岁丧父,因哀伤过度而损毁身体,超过常人;长大后相貌奇伟,连真宗见到他后都觉得奇特。
B.
王鬷为政从简,颇受爱戴。王鬷为政识大体,不繁琐,主管益州赈济之时,快速处理士兵作乱,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
C. 王鬷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马季良执政时要求官府专门收购茶盐,众臣不敢言,只有王鬷认为此举不符合国家体统并使此事搁置。
D. 王鬷未纳善言,受到责罚。曹玮曾提醒王鬷留意边防,警惕元昊的野心,可惜王鬷并未采纳、重视,后元昊反叛,王鬷受到责罚。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
(2)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
【答案】7. D 8. D 9. B
10. (1)而且临近郡县又因灾荒歉收,百姓不能承受,(王鬷)请求停建(那些)不急需的土木工程。
(2)等到他再次进入枢密院,元昊反叛,皇上多次询问边防事物,王鬷都不能够应对。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语句意思是:戍守的士兵有人在夜间焚烧军营,胁迫军官作乱,王鬷暗中派遣士兵环绕军营,下令说:“没有作乱的人缩手出门,一概不追究。”于是众人都出来,王鬷命令军官指认作乱的人,得到十多个,立即把他们杀死。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定语后置句;“(王)鬷”,人名;“曰”,说的意思,此处一般停顿;“于是”,连词,前面一般要停顿;“者”,表示……的人。
8.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由《左传》首创”错,列传,由《史记》首创。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B项,“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强加因果。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灾歉”,灾荒歉收;“堪”,承受;“绝”,停建;“绝土木之不急者”,定语后置句。第二句得分点:“比”,等到;“反”,反叛;“数”,多次;“克”,能够。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鬷,字总之,是赵州临城人。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因哀伤而损毁身体,超过了一般的人。长大以后,相貌奇异不凡。后考中进士,真宗见到他后觉得很奇特。出使契丹返回后,代理三司户部判官。他上奏道:“当前征调士卒堵塞黄河决口,而且临近郡县又因灾荒歉收,百姓不能承受,(王鬷)请求停建(那些)不急需的土木工程。”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获罪,王鬷因为和曹利用是同乡而受到他的厚待,被贬出湖州,回朝后任三司盐铁副使。
当世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正执掌朝政,建议说京城中的商人经常用低价来购积茶盐交引,请求官府设置专门机构来收购。马季良依仗是章献太后的姻戚,众大臣没有人敢违逆他的意思,只有王鬷不同意,说:“与民争利,哪里是国家的体统!”这件事最终停止、搁置了下来。后来他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多次升迁任刑部官职。
益、利二路因干旱而发生饥荒,王鬷被任命为安抚使,管理益州赈灾事务。戍守的士兵有人在夜间焚烧军营,胁迫军官作乱,王鬷暗中派遣士兵环绕军营,下令说:“没有作乱的人缩手出门,一概不追究。”于是众人都出来,王鬷命令军官指认作乱的人,得到十多个,立即把他们杀死。等到了早晨,别人都不知道此事。王鬷治政有大局观,不以繁琐苛刻来显示精明,蜀地的百姓都爱戴他。
天圣年间,王鬷曾经出使河北,路过真定,见到曹玮,曹玮对他说:“您日后当会执掌政权,希望留意边防。” 王鬷说:“您要告诉我什么呢?”曹玮说:“我听说赵德明曾派人用马匹交还我国的物品,不合其意,就想杀了所派之人,他的小儿子元昊刚十多岁,劝谏说:我们是少数民族,本来从事鞍马,却又用它来资助邻国以交换不急需的东西,已经是失策,而又因此杀了他们,就会失去众心了。德明同意了。我曾派人暗中伺察元昊,他的相貌异于常人,日后一定会成为边患。” 王鬷当时很不同意曹玮的见解。等到他再次进入枢密院,元昊反叛,皇上多次询问边防事物,王鬷都不能够应对。到西征元昊的军队失利后,朝廷大臣商议征募乡兵,又很久不能决定。皇上发怒,王鬷和陈执中、张观在同一天被罢免,王鬷出京任河南知府,这时才感叹曹玮的明识。不久,王鬷得暴病身亡。追赠户部尚书,谥号忠穆。
王鬷年轻的时候,就馆于礼部尚书王化基家,枢密副使宋湜见到他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宋氏亲族中有人轻视侮辱他,王化基说:“三十年后,王鬷就会富贵了。”后来果真像他说的那样。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②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③,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为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1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 “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近。
D. “服阕”指是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丧夫守丧。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 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 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 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尚为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答案】11. D 12. A 13. C
14. (1)(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他被优厚地对待)达到这样的程度。
(2)谢尚是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至于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治罪。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收泾令陈干杀之”,根据句意,被逮捕的人是陈干,“之”,也是只陈干。故应在“干”和“杀”之间停顿,排除A项、C项。“有司以尚违法纠黜”的意思是: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其主语是“有司”,谓语是“以”,宾语是“尚违法纠黜”。故应在其后停顿,排除B项。据此推断D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总角,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仅仅指男孩子。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原文中顾和的话,只是托词;他的真实意图是想要服丧满期。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敕喻”:“告知”;“听”:“允许”;“见”:“被,受到”;“遇”:“对待”。第二句关键点:“宥”:“宽恕”;“正刑辟”:“依法治罪”。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顾和,宇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顗遇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
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不仅是东南之关美,实在是海内俊杰。”于是顾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街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用翁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过去皇冠上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制。”于是改过来了。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就是这样受到优厚的待遇。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这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拘捕泾县县令陈干并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他。顾和再次上奏说:“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意呈威施虐。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置。”谢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搁置下来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 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 “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 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16. 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答案】15. A 16.
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这是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答时明确诗歌的题材、诗歌的主要内容及由此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句“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白居易认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颈联“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果实,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不“羡”不“争”。尾联“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可见诗人淡泊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_____,____”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____ ,______”的错误态度。
(3)家国情怀亘古不变。《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在国家倾覆之时,“______ ,_____” 自此走上了长达二十年的担当尽忠之路。
【答案】 (1). 瀚海阑干百丈冰 (2). 愁云惨淡万里凝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而耻学于师 (5). 受任于败军之际 (6). 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瀚海”“阑干”“惨淡”“凝”“耻”“际”“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许多搞笑段子看起来似乎不会触动人们的笑点,但一经郭德纲、于谦绘声绘色地表演,常会给人以不亦乐乎的感觉。
②一名学生找到了本书的作者,热情地说:“您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尤其是您在书中多有一孔之见,让我很受启发。”
③参加本次学术年会的专家都是海内外知名学者,针对国内、国际焦点问题,他们纷纷坐而论道,积极建言献策。
④面对黑恶势力的迅猛抬头,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反而任其发展壮大,这无异于为虎傅翼、助纣为虐。
⑤近40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复兴在望,我们能够躬逢其盛,实在难得。
⑥昨天,国产航母在拖船的牵引下开始海试,几代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公而忘私的工作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作补语;形容动作、状态到了极端地步。此处望文生义,使用不当。
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使用对象不当。
坐而论道:空谈大道理。与“海内外知名学者”“积极建言献策”语境不合。
为虎傅翼: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贬义词,使用正确。
躬逢其盛:亲自参加了盛典或亲身经历了盛世。使用正确。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有关部门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各景点晒出的“五一”旅游成绩单存在较大“误差”,这引发了大众争论。
B. “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本台特派记者重返北川,近距离感受震后十年北川的遗落与重生。
C. 想要实现“人才回流”,相关部门必须完善高端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D. 随着智能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家务劳动的主力,很多人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影响人类的未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句式杂糅,“据……显示”保留其一即可;C项,成分残缺,应是“完善……的措施”;D项,句意不明,“担心”后面应该加肯定的语气,可以改成“很多人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会影响人类的未来”。
20.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陈述内容,指出其中游离中心和表述不当的两句话。
尊敬的××大学招生办老师:
您好!
①我是来自浙江省××中学的××,很高兴有机会向您表达我对贵校的向往之情,②希望今天的我能博得老师您的垂怜。
③××大学校园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据说每年还能吸引很多外国游客前来游览。④××大学是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重点高校,办学历史悠久,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楷模。⑤学校在很多领域拥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涌现出了如×××、×××、××等杰出校友。⑥所以,在金秋九月,我渴望俯临神往已久的××大学,成为她的一分子。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⑤ D. ②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陈述内容,③句把××大学说成旅游景点,与陈述的主体游离;②句“垂怜”不得体,“垂怜”指在上的人怜悯在下的人,此处可换成“垂青”;⑥句中的“俯临”不得体,“俯临”是屈尊下临之意,换成“来到”即可。A项①④两句均无错误。C项、D项,两句均属不得体。所以选B项。
2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许以负秦曲 ⑵其一人夜亡 ⑶天雨雪 ⑷且庸人尚羞之 ⑸反欲斗两主⑹赵王鼓瑟
⑺卒廷见相如 ⑻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⑼皆共目之 ⑽单于壮其节⑾羝乳乃得归
⑿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 ⑴ ⑸⑵ ⑺ ⑷ ⑻ ⑽ ⑿⑶ ⑹ ⑼ ⑾
B. ⑴ ⑸ ⑵ ⑺ ⑷ ⑽ ⑿⑶ ⑹ ⑼⑾ ⑻
C. ⑴ ⑸ ⑻⑵ ⑺⑷ ⑽ ⑿⑶ ⑹ ⑼ ⑾
D. ⑴ ⑸⑵ ⑶ ⑺⑷ ⑻ ⑽ ⑿⑹ ⑼ 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⑴“雨”,“负”,使动用法,使……承担;(2)“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雨”名词作动词,下;(4)“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5)“斗”,使动用法,使……争斗;(6)“鼓”,名词作动词,演奏;(7)“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8)“膏”,名词做动词,“使……肥沃”;(9)“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瞪;(10)“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11)“乳”,名词作动词,生子;(12)“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由此可知⑴⑸⑻使动;⑵⑺名词作状语;⑷⑽⑿意动用法;⑶⑹⑼⑾名词作动词。所以选C项。
点睛:对于判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生在作答时直接将相关的文言文字词带入具体的句子中,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推断,看这个相关的文言字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等,有误改变它原本的词性,如何有,就说明它的词性已经被活用了。
22. 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⑵求人可使报秦者 ⑶君何以知燕王 ⑷拜送书于庭
⑸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⑹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⑺且相如素贱人
⑻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⑼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⑽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⑾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⑿见犯乃死,重负国 ⒀何谓连坐
⒁为降虏于蛮夷 ⒂何以汝为见? ⒃信义安所见乎 ⒄言天子射上林中
A. ⑴ ⑺ ⒁ ⑵ ⑻ ⑾⑶ ⒀ ⑷ ⑸ ⒄ ⑹ ⑼ ⑽ ⑿ ⒂ ⒃
B. ⑴ ⑺ ⑽ ⑵ ⑻ ⑾⑶ ⑿ ⒀ ⒂ ⒃⑷ ⑸ ⒁⑹ ⑼ ⒄
C. ⑴ ⑺ ⑽⑵ ⑾ ⑶ ⒀ ⒂ ⒃⑷ ⑻ ⒁ ⑸ ⑿ ⑹ ⑼ ⒄
D. ⑴ ⑺ ⑽⑵ ⑻ ⑾⑶ ⒀ ⒂ ⒃⑷ ⒁⑸⑿⑹ ⑼ 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⑴⑺⑽判断句;⑵⑾定语后置句;⑶⒀⒂⒃宾语前置句;⑷⑻⒁状语后置句;⑸⑿被动句;⑹⑼⒄省略句。所以选C项。
23. 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门衰祚薄 祚:福分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这些
D.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 向:先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应把选项中的实词代入句中,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本题考的是课内文言词句,B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意思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所以“惑”,糊涂。
24. 选出“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
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且以一璧之故 逆强秦之欢。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⑧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②⑤⑦ D. ④⑥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例句和②⑤⑦均为介词,因为;①介词,把;③连词,表目的;④介词,在;⑥连词,表目的;⑧介词,凭借。
25.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 “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 “举孝廉不行”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 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 “天子射上林中” 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答案】B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6.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即入见沛公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 见笑大方 君既若见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见”的意义和用法。A项,“项伯即入见沛公”的“见”,拜见;“卒廷见相如”的“见”,召见,接见。B项,前后两句“见”都表被动。C项,“事不目见耳闻”的“见”,看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见”通“现”,出现。D项,“见笑大方”的“见”,表被动;“君既若见录”的“见”,表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所以选B项。
27. 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C.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穷”的意义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穷兵黩武”的“穷”,竭尽。A项,“穷则独善其身”的“穷”,不得志;B项,“穷冬烈风”的“穷”,穷冬,严冬;C项,“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穷”,竭尽;D项,“穷且益坚”的“穷”,困窘,处境困难。所以选C项。
四、写作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鲁国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其他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事后却拒领国家支付的赎金。大家都交口称赞,孔子说:“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不客气地收下了。大家都嘲笑子路,孔子说:“从此这样的救人事情会更多。”
读了上面两段,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社会公德去审视个人的品行,用民族利益去维护社会公德吧!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2)道德和利益统一;(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