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2.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Word版含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一编 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年份 卷别 选篇 作者 考点 ‎2019‎ 北京卷 ‎《北京的“大”与“深”》‎ 赵园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分析鉴赏散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③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④基于生活经验进行思考、领悟和探究。‎ 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①分析鉴赏散文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②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③鉴赏人物形象;④探究文学作品标题意蕴。‎ 上海卷 ‎《流沙中的弱水河》‎ 杨献平 ‎①体会重要语段的含意,把握语段的作用;②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③分析作品结构思路;④评析文章的思想意义。‎ ‎2018‎ 北京卷 ‎《水缸里的文学》‎ 苏童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分析鉴赏散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③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④探究标题的意蕴;⑤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天津卷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①分析鉴赏散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 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③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④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浙江卷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①品味精彩语段的语言表达艺术;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分析作品结构;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2017‎ 全国卷Ⅱ ‎《窗子以外》‎ 林徽因 ‎①分析鉴赏散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概括作品的形象和内涵;③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全国卷Ⅲ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①分析鉴赏散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最新 考向 ‎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改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选的都是小说的局面,考的是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全国卷Ⅱ)、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全国卷Ⅲ)。第1题采用客观题型,改原来“五选二”的多选为“四选一”的单选。第2题、第3题为主观题,命题点主要集中在主题、结构、重要语句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客观题主要着眼于文章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主观题主要考查了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以人称为基础的叙事视角问题。2019年和2018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未选散文,但2021年一定不能忽视对散文的备考。‎ 阅读素养 散文特点 ‎1.形散而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这些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 服务的。‎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人生经验;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却饱含哲理,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不是凭空而发,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作者也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散文分类 按内容和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整体感知,精准把握 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要在考场上轻松解读散文内涵,把握命题意图,需遵循以下阅读步骤:‎ ‎1.圈点勾画,理清思路 文必有思,思必有路。散文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阅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勾画出各层段落中的中心句、过渡句,及重要词语——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及反复出现的词语,再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巧借信息,把握主题 在对全文有了初步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局部阅读,抓有效信息,从而精准把握主题。一般来说,散文的有效信息是指文章抒情议论的地方,文章的标题、结尾和开头段。‎ ‎3.分析形象,感悟情意 许多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所以,阅读欣赏散文,应抓住文章中的形象画面,做由景及情的揣摩,由事及义的联想,进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主旨。‎ ‎ 整体阅读Ⅰ ‎(201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①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②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③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 ‎,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④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⑤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⑥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⑦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⑧“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⑨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⑩‎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⑪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⑫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⑬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⑭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⑮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⑯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本文属于叙事散文,要弄清文中的人、事与物。‎ 第一步 解读文章标题。‎ 萨丽娃姐姐:人物;“春天”:事业的春天,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第二步 弄清记叙的基本要素。‎ 时间:春天 每年十月之后 后来 地点:呼伦贝尔草原 人物:祖母 萨丽娃姐姐 事件:萨丽娃姐姐继承祖母的事业,带领草原牧民致富。‎ 第三步 理清基本思路。‎ ‎①总领全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②~③描写呼伦贝尔草原的景色。‎ ‎④~⑨回忆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老祖母接羔,传给萨丽娃姐姐劝奶歌。‎ ‎⑩萨丽娃姐姐嫁到城里。‎ ‎⑪~⑭萨丽娃姐姐回到故乡,继承祖母的事业,带领草原的牧民致富,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⑮~⑯收束全文,首尾呼应,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第四步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以“草原的春天”为线索,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起来,记述了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迎来了未来生活的春天。赞美了大草原的生生不息以及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气象、新希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对萨丽娃姐姐去城里的原因分析不当,原文第⑩段是说“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可见是城市现代时尚的生活吸引了她。另外,“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也不正确,她虽然去了城里,但故乡是她“日夜思念的”,她对故乡怀有深情。C项,“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分析错误,原文第⑭段说“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是说萨丽娃姐姐通过努力,使草原在二月就焕发生机,并不是说把草原的花期提前。‎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解析 赏析文中的重要句子,首先要判断句子所运用的手法,先考虑修辞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挤”“奔跑”是拟人,“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是比喻,四个“奔跑着”是排比和夸张等。其次分析这些修辞方法所展现的事物的特点,画线句子写的是草原的无霜期,“奔跑”等词语凸显了无霜期的短暂,同时展现了这里的植物努力生长的情形。最后要落脚到情感上,分析这句话所流露的作者的情感,即对这里不停奔跑的顽强生命的赞美。‎ ‎3.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解析 解答第一问时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题干问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只需把最能体现老祖母性格、品质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在春雪中劳作的情形体现了老祖母的坚忍;“必须敬畏”大自然是所有草原人的特点,老祖母也不例外;“腰是在春天累弯的”体现了老祖母的勤劳;老祖母教萨丽娃唱歌等则体现了她的慈爱。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影响”二字,由表及里层层分析。从表面来看,老祖母传给萨丽娃的是在草原上生活的本领,如养羊;从深一层来看,老祖母传给萨丽娃的则是精神和优秀品质。另外,萨丽娃由城市回到草原,这也是老祖母对她的影响。‎ ‎4.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不仅是羊羔生长期的春天,也是萨丽娃事业的春天,更是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解析 标题是“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由题干来看,这里的“春天”意蕴丰富,要由表及里层层分析。首先“春天”表面是大自然的春天,深层则是标题中人物的春天。再往深处分析,草原上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则是以萨丽娃为代表的草原上的新一代牧民们的春天。‎ 整体阅读Ⅱ ‎(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①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①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②‎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⑤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⑦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 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⑧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⑩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⑪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⑫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 ①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本文属于叙事散文,要弄清文中的人、事与物。‎ 第一步 解读文章标题。‎ 虹关:目的地;“何处落徽墨”:寻找徽墨制作技艺。‎ 第二步 弄清记叙的基本要素。‎ 时间:在冬天,在春天 地点:虹关 人物:孑然一人 事件:寻找徽墨制作技艺 物:徽墨 第三步 理清基本思路。‎ ‎①~②以我孑然一人去虹关寻找徽墨开头。‎ ‎③~④描写了虹关古村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⑤~⑦感慨科技的迅猛发展令固态墨黯然失色,徽墨式微。‎ ‎⑧~⑨遇见隐者,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产生敬慕之情。‎ ‎⑩~⑪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并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⑫以发现“徽墨”、买“徽墨”结尾。‎ 第四步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写“我”对日渐式微的徽墨的追寻和对虹关古村的感受,表达“我”对徽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喜爱、留恋和对文化的敬畏。文章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保有对文化的敬畏。‎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 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E.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错,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表现了“我”寻找“徽墨”时的艰辛、执着。B项,“‘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并不是徽墨式微的全部原因,从原文看,在数字化到来之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的出现,徽墨已经出现式微的趋势。‎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 赏析语句,应该结合对语句内容的理解,从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画线句写的是“我”在看到老先生使用徽墨书写时的主观感受。从艺术手法的层面看,“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既是拟人,又是“我”的主观想象,“翩翩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从思想内容的层面看,这些美好的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我”对徽墨的喜爱,由此生发的“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的感慨则表达了“我”对幽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我”寻找徽墨的原因,应从“我”的情感和“徽墨”自身的价值两方面入手,寻找相关内容分析作答。从“我”的情感方面看,文章开篇即表现了“我”对徽墨的极度喜爱,而徽墨的处境堪忧,日渐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所以“我”不得不只身来到徽墨的故乡虹关,来寻找徽墨;文章第⑪段明确表示“我”对徽墨的寻找,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这也是“我”寻找徽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徽墨”自身的价值看,文章第⑥⑦段明确点出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的。因而“我”坚持寻找徽墨。‎ ‎4.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解析 本题要回答描写虹关古村的作用,先要概括出虹关古村的特征,还要指出它和徽墨之间的关系,以及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出其对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文章第③④段描写了虹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接下来作者介绍徽墨工艺的发达使虹关成为“徽墨名村”。在虹关,作者看到了与笔墨为伴的隐士,回忆起儿时练毛笔字的往事,“一股乡愁莫名袭来”。据此概括即可。‎ 整体阅读Ⅲ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①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②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③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④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⑤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⑥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⑦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⑧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⑨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⑩“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⑪“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⑫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⑬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⑭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⑮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⑯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⑰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⑱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⑲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⑳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本文属于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弄清文中的人和事。‎ 第一步 弄清记叙的基本要素。‎ 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群像,有“我们”“老头儿”“库尔马罕的儿媳妇”“她的婆婆”“小姑娘”“帕孜依拉”;写的事有看金鱼,抓鸡换裙子,小姑娘试穿衣服等。‎ 第二步 理清基本思路。‎ ‎①段,写裁缝店所在地及其生活特点。‎ ‎②~④段,写店面虽窄小,但它暖和,阻隔狂风、沙石、冰雹,常溢满羊肉香气,还养着精灵般的金鱼。‎ ‎⑤~⑥段,将男女顾客进行对比,突出在裁缝店里,男牧民们固执、害羞,女牧民们则兴奋、热忱。‎ ‎⑦~⑬段,专写库尔马罕家的儿媳妇和婆婆一道来做裙子。‎ ‎⑭~⑮段,不同的人情况不同,其中专写一个小姑娘和她的花衬衣的故事。‎ ‎⑯~段,作者从裁缝店主的角度,写干裁缝这一行的体验,并把它升华为对人生劳作的哲理思考。‎ 第三步 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主旨:一,赞美质朴、善良、勤劳、节俭、不慕奢华、相互关爱、彼此体贴等看似平凡实则珍贵的美好人性;二,思考买卖关系,揭示买卖双方不应也不必沦为纯粹的金钱关系;三,思考劳作的意义,揭示了关于劳动的哲理——诚实的、无愧于天地良心的谋生,都不免辛苦;能为他人带来美好的劳作,就有乐趣,就有价值,就值得坚守。‎ 第四步 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 描写等手法来突出婆婆、儿媳妇、裁缝的形象,突出儿媳妇纯朴、热忱、聪慧、爱美、孝顺长辈,婆婆可敬、疼爱儿媳、体谅儿媳的爱美之心、支持儿媳的购衣行为,裁缝讲良知、守诚信、重质量、有匠心的形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主观臆断,“请顾客看金鱼”只是裁缝生活中的一支温馨插曲,其能适当缓解“我们”与顾客讨价还价时相持不下的局面,但这并不能说明“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这一段内容也并非表现了顾客的斤斤计较,而是渲染了裁缝店温馨祥和的氛围。‎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 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明确句子本身的表层含意,关键明确“一样”的指代内容。由上文“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知,“一样”‎ 指干任何行业都需要辛苦劳作;然后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情感分析,作者在这一行干久了,产生了一种特殊感情,不忍离开。‎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对应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题干点明了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要求我们结合全文加以赏析。语言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赏析时应当结合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联系情节、人物塑造、典型环境及主题思想来分析。就作品而言,其叙述语言朴实无华,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鲜明特征。人物对话还显示出较强的地域特点,如“要当当(唠叨、责怪)嘛”一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整体语言呈现出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如“回过神来”“口气往往会软下去”“时常过来瞅一瞅”,这些口语化的句子极富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简短的语句,表现出库尔马罕的儿媳妇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但是我们还是要了”“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这些句子简洁明快,表现了“我们”的善良;“‘滋——’地一家伙下去”场面感十足,明快风趣的语句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