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6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区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区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 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之所以叫“崇高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缺少道德对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生活将产生恶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两方面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时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文章指出“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然后列举了两种不同的典型方案进行论证。‎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崇高性论证”从正面进行论证,“脆弱性论证”则从反面进行论证。‎ D.文章的论证整篇都是层层推进,由论证“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逐步推进到论证“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和道德的“崇高性”“脆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B.人类之所以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C.讲道德,人类个体就会完善,人类集体就会兴旺,人类生活就会繁荣,人类就会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 D.如果缺少道德,人类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集体将会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也将退 回到原始的“丛林时代”。‎ ‎【答案】1.B 2.D 3.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分析有误。原文是“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不是选项所说的“之前”。故选B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D项,“文章的论证层层推进”分析有误。文章的论证并不是层层推进,而是由论证“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延伸到“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再从“崇高性”和“脆弱性”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偷换概念,文本是说“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选项偷换为“讲道德”。‎ 故选B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C.“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D.“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案】4.B 5.C ‎ ‎6.①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②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③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符合“固本”原则。‎ C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达的“惟精惟一”与文中的“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躁者涉猎”内涵一致,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守恒”原则。‎ D项,“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符合“出新”原则。‎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错。原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整合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 从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看出,一、中医药具有代表性,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二、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从材料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可看出,它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世代相传的中医药,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晚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 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像框。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像框上揽结着一绺黑纱。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 上,似乎像失去知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朦朦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爱情的满足。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这三本是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追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当田福军搂着他的肩头来到客厅的时候,晓晨旁边又多了一位穿素淡衣服的姑娘——她不是晓晨的妻子就是他的未婚妻。他们要带他去吃饭。‎ 但少平谢绝了。他说他已经吃过饭,现在就回他住宿的地方去。田福军让晓晨到值班室叫了一辆小车,把他送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旅馆。回到旅馆后,少平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黄原办事处住。他明天要赶回黄原。‎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采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压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过去,他和晚霞常常用不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到那棵伤心树下。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是的,准时。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石上坐下来。‎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颤栗不已。他似乎觉得,亲爱的晚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 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33章。田晓霞,省报记者,是省委副书记田福军之女,与矿工孙少平相爱。两人两年前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发电报,让他来跟田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孙少平泪水涌流,失声痛哭。照片上晓霞越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少平给了女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C.在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D.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8.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田晓霞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案】7.C 8.因为对孙少平来说,此行①是完成自己与田晓霞的约定,②更是对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的纪念,③还是对田晓霞的祭奠与怀念。 ‎ ‎9.①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她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笑容灿烂,眼神欣喜。②舍己为人,品格高尚。她主动奔赴抗洪前线,帮助疏散群众,并为救小女孩献出生命。③纯真热情,大胆追求爱情。身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她没有门第观念,大胆爱上了矿工孙少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在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说法错误,文本此处的情节具有一定的浪漫性,但作品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要求回答“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的含义,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句中重点的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句中的“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其包含“完成自己与田晓霞的约定”“对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的纪念”“对田晓霞的祭奠与怀念”三层含义,因此说是“庄严的仪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能力。要求概括田晓霞的思想性格,答题时首先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性格特征,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她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笑容灿烂,眼神欣喜”“她主动奔赴抗洪前线,帮助疏散群众,并为救小女孩献出生命”“身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她没有门第观念,大胆爱上了矿工孙少平”概括其“热爱生活,充满活力”“舍己为人,品格高尚”“纯真热情,大胆追求爱情”等性格特征。‎ ‎【点睛】第三小题是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 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B.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C.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D.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节度”即节度使,是五代时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冯晖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迎风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2)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 ‎【答案】10.C 11.C 12.B ‎ ‎13.(1)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2)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于是把士兵按部分列方阵向南退兵,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方阵”为名词,做“列”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AD;“出”“断”为动词,分别支配之后的 “阵后”“ 粮道”,所以在“阵后”“ 粮道”后断开,排除B。这句话意思是: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C项,“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错误,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后内地也相继增设。‎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 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他与冯晖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理解错误,原文是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胜利。‎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 ‎(1)采分点:明日,古今异义词,第二天;面授,当面任命;沮,通“阻”,阻止;止,通“只”,只是。‎ ‎(2)采分点:一,一切,全都;部分,古今异义词,部署、安排;南,名词做动词,向南退;麾下,部下、所属部队。‎ ‎【点睛】参考译文:‎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自幼有胆量勇气,善于骑马射箭。开运初年,契丹占领甘陵,包围了魏郡。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布阵,药元福作为左千牛卫将军率领军队位于军阵东侧。有一个叫马破龙的澶渊百姓告诉契丹军队说:“先攻击后晋的东边,就可以夺取入城的浮桥。”契丹军队相信他,竭尽精锐部队来作战。药元福举起铁挝击杀契丹人,左右奔驰冲击,所向披靡,契丹军队溃败。少帝登上城头,看到药元福奋力作战,召见抚慰他说:“你奋不顾身,即使古代的忠烈将士也不能超过。”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第二年,契丹再次入侵。(朝廷)命令药元福与李守贞等在阳城御敌。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契丹军顺风扬起尘土。将领们都说:“契丹军气势非常旺盛,等风向改变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打败他们。”李守贞同药元福商量说:“军队中人马饥渴已很严重,如果等到风向改变了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他们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当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这是用兵者的奇谋。”药元福于是率领手下骑兵,打开障碍物出战,各位将领跟着到来,契丹军队大败。‎ 当时灵武节度王令温用汉法来管理当地少数民族,蕃人感到困苦,共同谋划叛乱。三个部族的首领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领部众进攻灵州。王令温派人从小路入朝上奏,(朝廷)就命令河阳节度使冯晖镇守朔方,召集关右军队进兵征讨,让药元福统率行营骑兵。药元福同冯晖出兵威州土桥西边时,遇到拓跋彦超部队七千多人,他们拦劫冯晖的军用物资。药元福辗转作战五十里,斩杀敌军千人,生擒三十多人。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拓跋彦超等部众有数万人,把守要道,占据了 水源,等待冯晖军队的到来,后晋军士非常惊恐。药元福说:“他们知道我军又饥又渴,在险要的地方拦截我们,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冯晖大惊说:“那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虽然人多,但真正精锐的士兵极少,我请求用我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您只管摆好严整的阵势不动,等到敌军稍稍后退,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冯晖同意了他的计策,药元福率部进军出击,敌军果然被击溃。‎ 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作战时,刘崇被打败逃往太原,于是发兵包围了太原城,任命药元福为同州节度。当时攻城的器械都已准备齐全,城中形势危急,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周世宗只能下令调回军队。药元福上书说:“进军十分容易,退军却非常困难。”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 于是部署士兵列方阵向南退却,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刘崇果然出兵追击,药元福击退了他们。‎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诗》前两句采用不加修饰的语言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B.《杂诗》开篇白描记言,诗末工笔绘景,全诗的表现手法依诗人之情运用得流畅自然。‎ C.《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可谓“声态并作”,泛舟女子的形象和询问声都跃然纸上。‎ D.《长干曲》中女子急于停舟相问“或恐是同乡”,侧面表现出了女子背井离乡、水宿风行、无人共语的孤零漂泊之态。‎ ‎15.两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因素分别是什么?两诗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上有何异同?‎ ‎【答案】14.B 15.‎ ‎(1)引发诗人情感的因素:①《杂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借遇见故乡来客,回忆故乡窗前的寒梅引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寒梅作为自己情感的聚焦和寄托;②《长干曲》中的抒情主人公则是通过对方的口音猜测“君”与自己是同乡,以乡音引发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只身一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2)情感表达的形式:相同点:两首诗的语言都平白浅近、质朴自然,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不同点:①《杂诗》开篇迭用“故乡”一词,表现出乡思之殷。尾句以拉家常般的问句收篇,质朴平淡而又诗味浓郁。②《长干曲》以问句开篇,把女人公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尾句通过对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描写,开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B项,“诗末工笔绘景”表述错误。从最后两句诗文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意思是“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这里并没有对寒梅进行细致描绘,没有工笔描摹,寒梅只是故乡的一种象征,用以表现作者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要求,依照题干所说的比较内容,回顾旧知,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通读全诗,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中描写的形象和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分析所写事物的角度,注意要将异同点分开来表述。这道题有两问。第一问,回答两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因素分别是什么,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看。《杂诗》中,开篇迭用“故乡”一词,表现出乡思之殷。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这种相思之情主要是通过来自故乡的“君”和故乡窗前的“寒梅”来表达。寒梅是“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是引发诗人情感的因素。《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或恐是同乡”的猜测最大可能是因为“口音”,也就是“乡音”。“口音”“乡音”是引发诗人情感的因素。第二问,分析两诗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上有何异同,要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和抒情方式等方面对两首诗进行分析,再归纳出异同点。《杂诗》开头两句,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后两句中,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用被诗化、典型化了的形象,以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浓郁的诗味,尾句以拉家常般的问句收篇,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尾句通过对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描写,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开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这首诗,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想象大胆,声情并茂,让人更富有想象,展现了该诗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两首诗的语言都平白浅近、质朴自然,表达感情充分,这是相同点,不同点集中在开篇和结尾的方式上,分点作答,分析有理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认为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境界,他认为五十、六十岁分别应该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临结尾时,谆谆告诫后主应当自谋,以“_________,_________”,深思先帝遗诏。‎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对自己的态度影射齐王,说齐王目前的处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2)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解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容易写错的词有(3) 咨诹(4) 察纳,容易漏掉的词(1)而(2)而(5)左右等,平时应强化这些词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峰并未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________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式就_______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 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_________,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 人的 和自然的宽容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 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 ‎【答案】17.D 18.B 19.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开头“关于”使用错误,应改为“对于”,“关于”是引出事物或行为的关系者,“对于”是引进明确的对象。这里引进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人们想探究的对象。对于“神秘面纱”,如果只有“窥”,还是没有看到真面目,还是用“揭开”较为准确。根据以上分析,A项介词误用,改“关于”为“对于”;B项动词误用,改“一窥”为“揭开”;C项介词误用,改“关于”为“对于”,同时动词误用,改“一窥”为“揭开”;D项修改最恰当。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组:“熙熙攘攘”指路上行人多,喧闹杂乱。“纷至沓来”接连不断地到来。语境中说的是人们纷纷到达珠峰,应选“纷至沓来”。据此分析可排除AC两项。第二组:“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刻不容缓”片刻不容耽搁,比喻情势紧迫。语境中说珠峰原本生态形式遭到人类活动影响,已很危险。修饰的词语是“珠峰”,因此,这里应选“岌岌可危”。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第三组:“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语境中说的是环保难度,这个不是靠看就能看清楚的,应 选“不言而喻”。第四组:“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语境中指的是登山者随手丢弃废弃物,应选“随心所欲”。分析可知B项成语使用都恰当。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语境中的主语是“清运垃圾”,根据文段理解,这么高的地方,“只能”依靠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A项,“不能依靠”不符合文意;B项,递进关系前后颠倒;C项,补写正确;D项,递进关系前后颠倒,同时,“不能依靠”不符合文意。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①_____。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___________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_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答案】①那么,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呢? ②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 ③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通过前语境确定中心话题为“垃圾分类”,根据后语境确定第①空应该是总结下文的中心句,根据一、三、四的内容“为……提供……,为……奠定基础……有利于……减少了……提升……形成……”分析出共性点为“垃圾分类的好处(或裨益)”,据此确定第①空答案。‎ 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判断出②处应该是好处“二”,而且应该是对下文“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的总结,再参考另外三点,结构谋篇的思路也是先总结分类的角度,仔细分析所统领的部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无害化处理”,可以判断总结句的信息应该是针对“有害垃圾的处理”,所以第②处应该填写“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 第③处方法同第②处一样,先看统领部分的信息“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可见应该是关于“怎么做”而谈,所以第③空应该填“宣传或者普及垃圾分类(环保)的常识”‎ ‎【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一句话百样说,意思对即可。‎ ‎21.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 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 ‎【答案】最高的不是天空,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最美的不是天上的彩虹,而是我们的心灵!‎ ‎【解析】这是一道句式转换中的散句变整句,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基准句,然后把其它句子按照基准句的句式来改写,最后再调整一下语序即可。解答本题,首先选择出恰当的句子作为“标本”,然后将其他句子按照统一结构和句式进行调整。如可以选择如下的句式:最……不是……,(而)是……。句式确定之后,再调整各句句式即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著名企业家到商学院演讲,许多年轻人期待听到他对“区块链”“流量池”等新兴商业概念的理解,结果他们在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中听到的都是些普通的常识。‎ 材料二:有人问胡适:“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无限知识呢?”胡适答:“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材料三:《学习进行时》: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王守仁。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即认知或良知;“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即行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砥砺前行”,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积极的。‎ ‎《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言,无论何种知行观,都认为知行是不能分离的。萨迪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这告诉我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只有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才会有发展和进步。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竞争无处不在。“当今世界有多少人才”,“又有多少人才没有岗位”,“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你必须有能力才能争得一席之地,没能力根本不可能立足社会,卓越的成就,向来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那怎么做到有能力,立足社会呢?求知,求知,不断求知;实践,实践,坚持实践。人生就像选择题,无法回避,你我都得做出选择,若要如何,全凭自己!最怕的是你甘于平庸不愿进取,也怕的是不甘平庸却又不去行动!想追求成功,就得愿意塑造自己,强大自己,成长自己。只有让勇气配得上志气,做到知行合一,成功才有希望!‎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正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奔跑。习总书记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也有责任了解和关注社会,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学习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知行合一,不断砥砺前行。‎ 命运,本来就是勇者的游戏。放下借口,努力拼搏,才是知行合一!让行动和信念保持一致,才是知行合一!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让梦想落实在行动中吧。因为,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谢谢大家。‎ ‎【解析】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做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材料触发的“联想与思考”结构全文,是要求在作文中做到联系材料,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审题立意。“以上三则材料”,暗示最好的立意是兼顾三则材料,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写作中心,要注意文体特征。明确要求和答题方向后,分析三则材料。材料一讲述了著名企业家到学校演讲,商学院的学生期待听到他对新兴商业概念的理解,但企业家显然认为更适合他们的是普通常识,由此可知,学习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基础学起。材料二讲述了胡适对待学习的态度,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可知,学习是一个无尽的过程,要注意一点一滴的积累。材料三讲述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由材料可知要知行合一。总结三则材料,其共性是都在讲学习知识的方法、态度,其不同点在于三则材料分别侧重学习的基础、积累和实践。据此可知综合各材料,总写学习三要素,也可以选择某一材料,或者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 立意参考:‎ ‎1、要做到知行合一。‎ ‎2、要明确学习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要树立科学的求知态度。‎ ‎4、求知要始终保持欣喜的心态。‎ 素材:‎ ‎1.“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山,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句话出自旬子的《劝学》,由此可见,积累是尤为重要的。一点一滴的知识的积累,使人拥有渊博的学识。试想,如果没有那一步步的积累,怎会有千里之行?如果没有那一条条小溪的积累,怎会有海的波澜壮阔?如果没有那一本本书里知识的积累,又怎会有渊博的学识呢?积累是垒起通向成功之门的阶梯的砖石!‎ ‎3.“知行合一”,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行文结构:‎ 这是一篇发言稿,注意格式,开头要注意礼貌性的称呼、问候,结尾表达感谢聆听之意。‎ ‎1.开头先介绍发言的主题,即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2.介绍“知”和“行”两个概念,明确自己的观点“做到‘知行合一,砥砺前行’,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积极的”。‎ ‎3.分析为什么,怎么做。论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只有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才会有发展和进步”“那怎么做到有能力,立足社会呢?求知,求知,不断求知;实践,实践,坚持实践”。‎ ‎4.联系现实,向老师和同学发出呼吁:“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5.结尾“放下借口,努力拼搏,才是知行合一!”再次点题。“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是实现梦想的前提”有极强的号召力。‎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