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50 KB
  • 2021-06-03 发布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语 文 试 卷(原卷版)‎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 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 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 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 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 B. 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 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 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 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望。‎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科技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材料三:‎ 本报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张蕾)30日下午,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在东经110.5°工作轨位,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定点成功相当于卫星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目前,经过遥测数据判读,星载基准频率合成器、原子钟、导航任务处理单元、星间链路等载荷设备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号正常。接下来,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编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家族”中。‎ ‎(摘编自《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成功》,《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1日))‎ 材料四:‎ ‎2020年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百感交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沈军博士对《国际锐评》评论员说,“26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正如沈军所感慨的,从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中国北斗建设历时26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为此,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摘编自【国际锐评】《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搜狐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 B. 我国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 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轨位,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 D.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逐年上升,而占比却逐年下降。‎ B. 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后,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C.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我国科技和全球经济发展都有意义。‎ D. 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所有设备运行确认正常,开启工作模式。‎ ‎6. 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喊 田鑫 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 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朝太阳的中心奔去。‎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们喊:风来了,风来了。风就吹过来了,向日葵们却集体噤声,被风抚摸之后,顺着风的方向目送它离去。‎ 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面对死亡,它们竟然如此欢悦。很快,呼喊就变成惶恐,镰刀飞快,一棵向日葵来不及向另一棵向日葵告别,就剩下光秃秃的半截,镰刀切过的断面,像另一把刀,立在大地上。一地的向日葵,身首异处。它们齐刷刷地站立着,枯槁的秆似乎在朝天空呼喊:还我头来。‎ 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清风细语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求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为了留住这比油都金贵的水,人们向井学习,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四壁和底部抹上水泥,这大缸一样的水窖,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直没停。 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钻,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我们藏在哪里,游戏结没结束,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选自《散文》2020.06,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一方面形象化地表达了向日葵内心的渴求,另一方面引起下文。‎ B. 文章不仅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 文章插入了“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的情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了人们对难得雨水的珍惜。‎ D. 为了求雨,整个村庄的男人“排山倒海般的呼喊”,渲染了求雨壮观的场面,烘托了人们对雨的渴求。‎ ‎8. 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徽之讼曰:“举正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欧阳修等亦论举正懦默不任事,举正亦自求去,遂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徙知应天府,累迁左丞。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御史唐介坐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赐黄金百两。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B. 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C. 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D. 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以成绩的高低分为三甲:一甲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B. 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 C. 友婿,同门女婿之间的称谓,也叫“连襟”,是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或者合称。‎ D. 赠,古代朝廷对有功绩的大臣或其先人死后追封官职或荣誉称号,所赠官职通常比其生前官职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举正以荫入仕,屡获升迁。他先入仕,考中进士后担任过地方知县、馆阁校勘、国史编修官等职,后经调转又逐渐升至左丞。‎ B. 王举正为人正直,议不避亲。在他任给事中时,他的友婿李徽之被御史台推荐为御史,但他却认为李徽之不适合此职不予通过。‎ C. 王举正治理有方,保州平安。他任许州知州时,光化叛军侵扰临近州境,有本州士兵准备响应,他暗中逮捕并斩杀了罪魁祸首。‎ D. 王举正心系国家,积极进言。他新居在家时就张尧佐重任宣徽史一事共上奏七次,他每次进宫必定再三委婉劝说治乱之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2)御史唐介坐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欲与元八卜邻①,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③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卜邻:选择做邻居。②墙东: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指隐居之地。③绿杨:出自《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闻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都渴望隐逸,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 B. 颈联直述与反问,暂时外出尚且期待良侣偕行;长期定居,又怎可不择佳邻?‎ C. 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 D. 全诗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与他惯常“老妪能解”的诗歌风格如出一辙。‎ ‎15. 颔联有怎样的表达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定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和氓青梅竹马美好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 ”。‎ ‎(2)《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形象说明生命须臾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中描写完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酿泉之后,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这就是“醉翁亭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回家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声,不过,许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每逢过年回家,都要默默______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逆耳”忠言的扎心……而在这样的过年氛围中谁也高兴不起来。也因此,“春节社交恐惧症”以及“恐年族”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______,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 春节“亚文化”的作用______,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房子、票子、孩子”成了亲戚眼中“出息”的标签,拥有了这一切便仿佛站在了人生巅峰,如此价值观,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顺序,却能大面积、迅速得到______,形成一股春节“亚文化”潮。如果让春节这种“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 春节是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卸下心理负担、抛下包袱,更是许多人的夙愿,因春节“亚文化”导致的近乡情怯,是一种尴尬尬的存在。当然,一些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面对父母的“灵魂拷问”无须过度敏感,要知道这也是一种爱。( ),也只有自己强大了,春节“亚文化”才不会干扰到自己,更不会让自己近乡情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承受 真实写照 不容小觑 拥趸 B. 承担 真实反应 不容小觑 景仰 C. 承担 真实反应 不可估量 景仰 D. 承受 真实写照 不可估量 拥趸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占据主流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B. 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难免会受到伤害。‎ C. 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D. 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年轻人未尝不是受害者。‎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B. 而尤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 C. 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D. 而尤为重要的是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新发传染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西药研发出来之前,中医药为何能有临床证实有效的“药”和“方”?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人体内的环境,①_____。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②____,在一些国家尚不能以药品的身份面世。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极大地推进了其他国家对中医药的了解。在世界范围内,③_____,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10秒526毫秒,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飞行试验主要考核长征五号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对后续航天任务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验证。此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班级计划举行演讲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管宁和华歆二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语 文 试 卷(解析版)‎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 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 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 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 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 B. 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 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 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扩大范围。原文是“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 B项,“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错误,原文是“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 D项,“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以偏概全。“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还有一个原因是“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不全。结合“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分析,目的不仅有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还有“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A项,“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错误。结合“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分析,根据黑格尔的话,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 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望。‎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科技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材料三:‎ 本报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张蕾)30日下午,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在东经110.5°工作轨位,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定点成功相当于卫星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目前,经过遥测数据判读,星载基准频率合成器、原子钟、导航任务处理单元、星间链路等载荷设备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号正常。接下来,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编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家族”中。‎ ‎(摘编自《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成功》,《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1日))‎ 材料四:‎ ‎2020年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百感交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沈军博士对《国际锐评》评论员说,“26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正如沈军所感慨的,从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中国北斗建设历时26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为此,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摘编自【国际锐评】《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搜狐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 B. 我国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 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轨位,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 D.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逐年上升,而占比却逐年下降。‎ B. 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后,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C.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我国科技和全球经济发展都有意义。‎ D. 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所有设备运行确认正常,开启工作模式。‎ ‎6. 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4. A 5. C ‎ ‎6. 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进行理论探索和不断研制实践。②北斗工程计划科学合理,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有序推进。③科技创新。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④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错误。原文是“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 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占比却逐年下降”错,2018年占比比2017年高。‎ B项,先后顺序颠倒了。原文是“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D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未然变成已然。原文是“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分析,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进行理论探索和不断研制实践。‎ 结合“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等分析,北斗工程计划科学合理,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有序推进。‎ 结合“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分析,科技创新,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 结合“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等分析,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喊 田鑫 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 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朝太阳的中心奔去。‎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们喊:风来了,风来了。风就吹过来了,向日葵们却集体噤声,被风抚摸之后,顺着风的方向目送它离去。‎ 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面对死亡,它们竟然如此欢悦。很快,呼喊就变成惶恐,镰刀飞快,一棵向日葵来不及向另一棵向日葵告别,就剩下光秃秃的半截,镰刀切过的断面,像另一把刀,立在大地上。一地的向日葵,身首异处。它们齐刷刷地站立着,枯槁的秆似乎在朝天空呼喊:还我头来。‎ 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清风细语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求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为了留住这比油都金贵的水,人们向井学习,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四壁和底部抹上水泥,这大缸一样的水窖,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直没停。 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钻,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我们藏在哪里,游戏结没结束,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选自《散文》2020.06,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一方面形象化地表达了向日葵内心的渴求,另一方面引起下文。‎ B. 文章不仅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 文章插入了“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的情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了人们对难得雨水的珍惜。‎ D. 为了求雨,整个村庄的男人“排山倒海般的呼喊”,渲染了求雨壮观的场面,烘托了人们对雨的渴求。‎ ‎8. 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7. B 8. ①内容上,交代了曾经生活在村庄的少年离开了村庄以及我离开了村庄的感受。②结构上,一方面照应前文母亲在傍晚时的那一声呼喊。另一方面和前文形成对比。前文“天一黑,母亲站在门口,喊孩子回家吃饭”,此处“留守在乡下的母亲,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只有回音,没有回应。”③主题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 ‎9. ①“呼喊”,指内心渴求大声地表达出来,“希望引起注意”,进而引发读者对生存的思考以及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②文章围绕“呼喊”,描写了向日葵的呼喊、村庄男人求雨的呼喊和母亲的呼喊,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③最后以“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还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错误,文章中没有外貌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首先要明确段落内容,然后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作用。‎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本文最后一段写当年捉迷藏的少年走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只留下母亲守在村庄。这些母亲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和当年的少年一起离开村庄,“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黑,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尾段中“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照应前文“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同时“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与前文“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形成对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表达了我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散文标题作用能力。是针对文章标题设的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这类题只要考生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能迎刃而解。比如本题要求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要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就要先明白标题“呐喊”的含义。根据文章中“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们喊:风来了,风来了”“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清风细语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等信息,可知文章标题“呐喊”指内心的渴求大声地表达出来,“希望引起注意”,进而引发读者对生存的思考以及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文章开篇就点出“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直接点题,然后详细写了向日葵渴望风,对着风呐喊,渴望“颗粒归仓”,就“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接着写了整个村庄的男人为了求雨而呼喊,再写母亲对孩子的呐喊。结尾写自己离开故乡,“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既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呼应了文章标题“呐喊”。整篇文章围绕“呐喊”而行文,“呐喊”是文章的线索,统摄全篇。‎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徽之讼曰:“举正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欧阳修等亦论举正懦默不任事,举正亦自求去,遂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徙知应天府,累迁左丞。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御史唐介坐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赐黄金百两。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B. 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C. 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D. 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以成绩的高低分为三甲:一甲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B. 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 C. 友婿,同门女婿之间的称谓,也叫“连襟”,是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或者合称。‎ D. 赠,古代朝廷对有功绩的大臣或其先人死后追封官职或荣誉称号,所赠官职通常比其生前官职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举正以荫入仕,屡获升迁。他先入仕,考中进士后担任过地方知县、馆阁校勘、国史编修官等职,后经调转又逐渐升至左丞。‎ B. 王举正为人正直,议不避亲。在他任给事中时,他的友婿李徽之被御史台推荐为御史,但他却认为李徽之不适合此职不予通过。‎ C. 王举正治理有方,保州平安。他任许州知州时,光化叛军侵扰临近州境,有本州士兵准备响应,他暗中逮捕并斩杀了罪魁祸首。‎ D. 王举正心系国家,积极进言。他新居在家时就张尧佐重任宣徽史一事共上奏七次,他每次进宫必定再三委婉劝说治乱之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2)御史唐介坐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1)(王举正)入宫谢恩以后,仁宗说:“你不在意升官,从未因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 ‎(2)御史唐介因为上书进谏被贬官到春州,王举正竭力为他进言,唐介才能够调任到英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由特殊句式“张尧佐庸人”为判断句,以及“张尧佐一日领四使”,而非传主王举正“一日领四使”,“张尧佐”后面不需要断开,排除A项、D项。‎ ‎“不报”是“得不到回复”之意,“举正因留班廷诤”才更加合乎传主的刚正性格,“不报”后面需要断开,排除C项。‎ 句意: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因为皇妃的关系,一天之内被任命为四个地方的转运使,使贤士大无法获得鼓励。”没有得到回复,王举正于是留在班列当廷谏诤。于是削夺张董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错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故“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错误。‎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他每次进宫必定再三委婉劝说治乱之事”错误。原文是“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意思是他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朝治乱之时,必定再三委婉劝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补充主语“王举正”;“谢”,谢恩;“恬”,满不在乎,不在意;“以”,介词,因为;“不次”,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未尝干朝廷以私”(状语后置)。(2)“坐”,因……犯罪,犯……罪;“言事”,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力言”,极力申说;“徙”,调动官职。‎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敦厚稳重而沉默寡言。因父亲的恩荫补为秘书校书郎。考中进士后,授予伊阙知县之职,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三次升职为尚书度支员外郎、在集贤院当值,编修《三朝宝训》,同时编修起居注,被提拔为知制诰。授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举正)入宫谢恩以后,仁宗说:“你不在意升官,从未因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升为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为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的连襟,(王举正)认为他不适合而不予通过。李徽之争辩说:“王举正妻子蛮横,他不能约束,如何谋划国事?”欧阳修等也议论他懦弱寡言,不能担任大事,王举正也自行请求离京,于是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而本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罪魁祸首并斩杀。(王举正)调任应天府知府,逐渐升迁为左丞。皇祐初年,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因为皇妃的关系,一天之内被任命为四个地方的转运使,使贤士大无法获得鼓励。”没有得到回复,王举正于是留在班列当廷谏诤。于是削夺张董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是镇守边境多年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知州。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御史唐介因为上书进谏被贬官到春州,王举正竭力为他进言,唐介才能够调任到英州。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转运使。(王举正)闲居在家里总共七次上了奏疏。等到狄青为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极力争辩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责。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争之职的根本,派人到他府第赏赐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入朝兼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朝治乱之时,必定再三委婉劝说。以太子少傅退休。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赏赐黄金百两。(王举正)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欲与元八卜邻①,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③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卜邻:选择做邻居。②墙东: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指隐居之地。③绿杨:出自《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闻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都渴望隐逸,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 B. 颈联直述与反问,暂时外出尚且期待良侣偕行;长期定居,又怎可不择佳邻?‎ C. 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 D. 全诗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与他惯常“老妪能解”的诗歌风格如出一辙。‎ ‎15. 颔联有怎样的表达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三径”化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典故,形象地写出居所环境之清幽和友人之高雅。“绿杨”用典突出强调居住环境树木掩映,景色优美。②“好同”“宜作”用拟人手法,借景物的交相辉映描写与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③诗人想象与好友比邻而居的美好画面,明月在天,杨柳依依,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充分表达了友情的美好可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错误,尾联“可独”的意思是“哪里只是”,整联的意思是“我们成为邻居了,哪里只是我们两人总能见面,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和睦相处,两家可以世代友好”,可知情感是喜悦的,“尾联由喜转悲”“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理解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回答此题,应当首先理解词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再根据“明技巧,析诗句,点意境和情感”三步答题法进行回答。‎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意思是“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首先有用典,“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绿杨”为贤士结邻之典;这里用这两个典故,表明与元八两人志趣相投,心性相似,他们皆为看淡功名富贵之人,都希望过上隐居的生活,主要意在赞美对方。另外还采用了虚写,颔联想象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两人成为邻居后友好长久相处,共赏美景,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明月好同”和“绿杨宜作”采用拟人的手法,意境晴朗明丽,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的向往。‎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定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和氓青梅竹马美好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 ”。‎ ‎(2)《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形象说明生命须臾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中描写完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酿泉之后,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这就是“醉翁亭也”。‎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峰回路转 (6).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宴,菌,晦,朔,蟪,蛄,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回家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声,不过,许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每逢过年回家,都要默默______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逆耳”忠言的扎心……而在这样的过年氛围中谁也高兴不起来。也因此,“春节社交恐惧症”以及“恐年族”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______,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 春节“亚文化”的作用______,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房子、票子、孩子”成了亲戚眼中“出息”的标签,拥有了这一切便仿佛站在了人生巅峰,如此价值观,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顺序,却能大面积、迅速得到______,形成一股春节“亚文化”潮。如果让春节这种“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 春节是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卸下心理负担、抛下包袱,更是许多人的夙愿,因春节“亚文化”导致的近乡情怯,是一种尴尬尬的存在。当然,一些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面对父母的“灵魂拷问”无须过度敏感,要知道这也是一种爱。( ),也只有自己强大了,春节“亚文化”才不会干扰到自己,更不会让自己近乡情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承受 真实写照 不容小觑 拥趸 B. 承担 真实反应 不容小觑 景仰 C. 承担 真实反应 不可估量 景仰 D. 承受 真实写照 不可估量 拥趸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占据主流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B. 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难免会受到伤害。‎ C. 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D. 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年轻人未尝不是受害者。‎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B. 而尤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 C. 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D. 而尤为重要的是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组,承受:1.接受,承担;2.支承或经受重量或压力。承担,负担或担当。语境指职场的年轻人经受“”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故应选择“承受”。‎ 第二组,真实写照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对某事物或者某类事物的真实的描写或刻画。真实反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真实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根据后文的“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可知应选“真实写照”。‎ 第三组,不容小觑:不能小看或不能轻视。不可估量:意思是难以估计。从后文“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可知选“不容小觑”。‎ 第四组,拥趸,指支持者;拥戴者。起源于粤语,起初多用于香港、广东地区。景仰,景仰,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用作敬词。用法他的高尚人格令我景仰。由前文“能大面积、迅速得到”可知所填词语是名词,应为“拥趸”。‎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划线句子“如果让春节这种‘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如果……话”从语气上看,更加委婉,而是否对年轻人造成伤害,是不确定的情况,故应选择“如果……话”,排除B;前文说“形成一股春节‘亚文化’潮”,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排除AD。后半句讲春节“亚文化”潮对年轻人产生的伤害。本段的陈述对象是“亚文化”,从语意表达上看,“未尝不是”表明客观上如此,同时加强了语气。选项C合适。‎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文段的陈述对象是“春节回乡的年轻人”,所以,排除AC;从逻辑顺序看,应该先“摆正位置”,再“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排除B。‎ 故选D。‎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新发传染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西药研发出来之前,中医药为何能有临床证实有效的“药”和“方”?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人体内的环境,①_____。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②____,在一些国家尚不能以药品的身份面世。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极大地推进了其他国家对中医药的了解。在世界范围内,③_____,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答案】 (1). 抑制病毒在体内繁殖 (2). 中药易被误读 (3). 中医药正在得到更多认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根据瞻前顾后的原则,第①空依据前面“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人体内的环境”,横线上所填句子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病毒得到了抑制,即“抑制病毒在体内繁殖”。第2空前面说“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而其后面则说“在一些国家尚不能以药品的身份面世”,结合这些文字第②空表达的意思是中药没有被正确认识,即“中药易被误读”。第③空前面是说“世界范围内”,后面说“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里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中医药得到了认可,即“中医药正在得到更多认可”。‎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9年12月27日 ‎20时45分10秒526毫秒,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飞行试验主要考核长征五号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对后续航天任务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验证。此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答案】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相关关键技术,为探月工程三期等重大工程打下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结合“‎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10秒526毫秒,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分析,此句可以概括为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飞行试验成功。‎ 结合“此次发射飞行试验主要考核长征五号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对后续航天任务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分析,可以概括为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相关关键技术。‎ 结合“此次任务的成功……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分析,可以概括为此次任务的成功,为探月工程三期等重大工程打下基础。‎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班级计划举行演讲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管宁和华歆二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欣赏管宁的择友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面对和自己心性志趣都不相同的华歆,管宁毅然割席断交。我为他点赞。交友就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朋友,友谊,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我们寻找朋友,探索友谊的真谛。然而,我们只有积极交往,宽容欣赏,以诚相待,才能使友谊之树枝繁叶茂,才能让友谊的阳光照亮我们的人生。‎ 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成就一番伟业。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有赠答。郑少谷曾有诗称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坐春风。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这一对神交诗友的深情厚谊,一直被人称道。‎ 尊重个体的差异,学会宽容与欣赏,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人各不同。人与人之间,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可能会产生分歧,发生争执,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时我们只知道继续争吵,不求和解,友谊一定会出现不可修复的裂痕,甚至一份珍贵的友谊就因此流失了。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应该宽容他人,赞美他人,体谅他人,更要欣赏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互相欣赏而不带有一丝偏见的朋友,才算真正的知音。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马克思常常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但恩格斯却从未因此对他敬而远之,反而一直真诚地帮助马克思,共度难关。最终,这对相惜相知的好朋友完成了伟大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崇高的革命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可见,朋友之间的理解、欣赏是多么的重要啊!‎ 敞开自己的心扉,付出真心与诚意,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人相交,贵在一个“诚”字。这个“诚”,不光是忠诚,更寓意着诚心。真心实意为他人着想,为朋友分担,友谊才能地久天长。志同道合的朋友,友谊之花愈加可贵、持久。‎ 然而,朋友也是有选择的,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交朋友。与善人居,如入芳兰之室,久而自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显然,朋友的前提,必须是一个品格端正的人。与小人成为朋友,会让我们变得凶狠残暴;与损人成为朋友,会让我们变得没有原则。因此,朋友的选择至关重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让我们扬起友谊的风帆,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管宁、华歆的故事。材料的意思: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块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子而后又扔掉了它。他们又曾坐一张席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席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1)华歆看到金子动心,虽然没有据为己有,但在管宁看来思想境界不高。(2)华歆不能专心读书,对当官的人很感兴趣。(3)管宁从这两件事上,发现他们二人志不同、道不合,于是就“割席分坐”。材料要求在管宁、华歆二人中选择一人,写出自身的感触。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自己的写作对象,这也是在完成材料交给我们的“任务”。审题时要理清历史人物关系,针对人物的具体事迹进行形象分析。二人中无论是哪一位,我们都应该是非分明,态度清晰,聚焦于他们的品行、家国情怀以及个人境界的层面来提炼作文立意。作文是演讲词,所以,考生应注意演讲词的相关格式及要求,不可以在作文中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参考立意:做一个爱读书、好学习的人;不贪钱财;专心致志;坚持原则;思想纯正;交友慎重;要有包容之心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演讲稿标题“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头可以结合一些精彩的语句引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等,点出朋友的重要性,得出观点我们需要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交友应择善而从;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带来生活的正能量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交友有深浅厚薄之差别,那些不可深交的人,我们就得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择善而从,以友辅仁,人的道德修养会日臻完善”等。‎ ‎【素材】1.朋友,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有了朋友,就多了一层屏障,在风浪席卷而来的时候,依然屹立不倒。比如说,你在经济或者事业上遇到了困难,你的家人无法帮助你的时候,这时,你就需要一个朋友。他可以帮助你度过难关。如果你缺少这一位朋友,你将会一蹶不振,或许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由此可见,朋友是多么重要啊,我们不能不没有朋友。‎ ‎2.无论怎样,追随着自己的内心做事,做人但要有原则,不能够为了一己私利,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3.咬定青山之志,鼓足信念的风帆,以饱满的精神,以激昂的斗志,以强烈的求学渴望,以刻不容缓、只争朝夕的锐气,让我们专心致志,做学习的主人。‎ ‎4.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克服学习中的分心现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学习前先让自己进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轻松,集中注意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你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摸索掌握什么时段最适合自己学习,让自己在精力最好、头脑最清晰的时段学习,才能保证取得更加的学习效果。‎ ‎【点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