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8.03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强化演练(一)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贞元初,论惟明节制渭北,
延在宾席,自是名达于朝廷。惟明卒,王栖曜代领其镇。德宗俾栖曜留署使职,咨以军政。
累转殿中侍御史。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
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
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
以内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
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
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
如?”李藩、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
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
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
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
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代权德舆为都畿防御使。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
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
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
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洎往来中贵,
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二,赠吏部
尚书。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公侯之器. 器:才能
B.宰臣不能夺. 夺:争夺
C.及穷按.之 按:查办
D.因疾固.让 固:坚决
解析: 夺:强行改变。
答案:B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解析:①放囚犯回家,是他体恤囚犯思亲之苦,以忠信换忠信,但不是“大举其职”,
恰有违规之嫌。③是朝廷诏书的内容,不分是非,是元膺反对的做法。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
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气
直言受赏识,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C.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辅助王栖曜管理军中事务,后来在平
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正
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
解析:吐突丞璀兵败,是皇上用人不当,并非元膺致使。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们这些臣子不能广求正直之士,又不能屡次进谏忠言,辜负了您的圣明之心,
应当受到怪罪责罚。
(2)然而吕元膺坚守皇城门,指挥军队、部属,神态安闲自若,因此城中人都很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珣,司徒。弘少好学,
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
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衰,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
焉。_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元
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曰:“我布
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曰:“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
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
歔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
也?”帝曰:“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家
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
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曰:“王爵既
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
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不收责. 责:责罚
B.悉委.诸弟 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 收:逮捕
解析:责:同“债”,债务,欠的钱财。
答案:A
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 )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
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解析:②是王弘对答的话;④是说王弘一举一动都是讲究礼仪的;⑤是说王弘清正廉洁
的。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弘的父亲王珣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的
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文
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歔欷,王弘却没有悲
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
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解析:说“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理解错误。彭城王对王
弘的表现是不理解,而宋文帝认为“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很体谅王弘的做法。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居”(处于,在)、“论”(议论,评论)、“称”(称赞,称颂)。
答案:王弘当时还处在守丧期间,却独自一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议论这
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是)、“情”(情绪,外在的表情与内心的情感)、“称”(相符)。
答案:王昙首既是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梁,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
什么缘故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
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
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
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
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
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
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
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
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
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
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
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邓析,春秋末郑
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 劝:勉励
B.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入:获取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事情
D.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恶:厌恶
解析:“事”,在这里是动词,侍奉。
答案:C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梁由靡
扣穆公之骖,获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
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解析:①是善赏,②⑥是善罚,③是秦穆公被俘,④是桓公称霸,⑤是作者议论。
答案:C
11.下面对本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论述了“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
恶而禁奸”就可以“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B.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的欺上瞒下。
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C.野人杀了秦穆公的骏马,穆公非但不怪罪,反而怕他们伤身,这件事使他在后来秦晋
之战中得到野人的帮助,反败为胜。
D.倡导仁政的孔子担任司寇时杀了聚徒讲学的少正卯,国相子产杀掉兴办私学的邓析,
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解析:错在“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答案:D
12.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
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答案: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
满满的。
② 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与杨亿同州里,每造亿,亿厚礼之,门下少年多易
之。亿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
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地后,子孙从葬,
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
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
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举贤良方正,通判苏州。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
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
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
“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
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
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
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
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其在二府,待问以列卿奉朝请,育不自安,请罢去,不听。及出帅
永兴,时待问尚亡恙,肩舆迎侍,时人荣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
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
每发数十日乃已。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节)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礼部侍郎致仕.. 致仕:辞职退休
B.宦官过者衔.之 衔:恨
C.卒.减死一等 卒:最终
D.遇事不妄发. 发:发作
解析:发:施行,开始。联系上文说的是吴育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遇事
不轻易“施行”。
答案:D
14.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吴育“刚正严明”的一组是( )
①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 ②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 ③不杀绶,无以
示天下 ④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⑤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⑥辨
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②是钦差大臣禀奏皇帝的话,与吴育无关。⑤是皇帝对吴育的评价,“刚正不阿”
但未提及“严明”特点,所以不选⑤。⑥是夸赞吴育的论辩才能,与“刚直严明”无关。
答案: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与杨亿同在乡里,常常去拜访杨亿,但杨亿门下年
轻人大多看不起他。
B.庆历五年,吴育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人巡视后,想把受到百姓爱
戴的杜衍和富弼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进谏后,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
C.吴育性情精明果断,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任职襄城时,使者不得任意索取供品,宦
官半夜敲门索要牛驾车他也不予理睬;皇族子孙过境也要互相戒约,不敢放纵。
D.吴育起初治理开封府,因为有事情与仲淹有隙。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
奏请,其奏请被阻时,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
解析:是吴育的父亲与杨亿同在乡里,常常去拜访杨亿,但杨亿门下年轻人大多看不起
他。
答案:A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乘机来排挤(倾轧)大臣,危害几乎不能抵御。
(2)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
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朱建论①
[清]戴钧衡
小人之于君子也,必多方交之。一与之交,则其势不能中绝。交之既深,则有事或且为
小人用。此其道在严之于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小人之计,乃
不得间.而入。汉平原君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欲知建,建不
肯见。其气节亦可谓卓卓者矣。乃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②,受之不辞。夫
受人之德,必有以报;受不义之恩,其报之也,亦必将出于不义。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
于自杀其身不已。朱建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既为辟阳之客,闻文帝追
案,不得不自刎。
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失名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不惟是也。孔
子曰:“丧事,称家之有无。有,毋过礼;无,则敛手足形,悬棺而窆。”建果贫也,服具
不备可也。受金治丧,贤者不为也。然则建即终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
其亲以不义也。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且辟阳侯不奉裞于建也,谁使之哉?建之友陆生也。君子之于友也,曲成其美,不陷以
恶。辟阳奉裞,陆生当为辞而却之;不然,于其受也,责.而归之。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
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称廉不苟者,皆饰行欺世。贾欲有以尝.之,故藉辟阳以验其真伪,否则
知其伪而故以败之。不然,则欲藉以成其名,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无名于世,世亦
无所短长。苟孑孑③自好,著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
建之初不见辟阳也,知其为小人,不可近也。既裞百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于贫窘
不得已,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不知天下之貌为君子,著行立节,而卒至一败涂
地不可赎者,皆此“不得已”之情,与未必遽伤于义之念误之。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
得已也。
[注]①朱建:西汉人,原本是刚直廉洁之士,后因其母丧无钱,接受辟阳侯审食其馈赠,
审本是奸党,文帝时被杀,朱建曾为审说情,受牵连自杀。②裞(shuì):赠给死者的衣被。③
孑孑:才能、人品等特立、出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不得间.而入 间:空隙
B.贫不能备服具.. 服具:办丧事的用具
C.于其受也,责.而归之 责:负责
D.贾欲有以尝.之 尝:尝试
解析:责:责令。
答案:C
18.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朱建“有苟且之心”和“丧失名节”的一组是( )
A.
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
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B.
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
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
C.
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
辟阳侯奉百金裞,受之不辞
D.
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
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解析:A.第一句表明朱建坚持原则,第二句是作者的评价;B.第一句是作者的论断,第二
句是陆贾的行为;D.第一句是朱建家境,第二句是作者的感慨。
答案:C
19.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建原本瞧不起辟阳侯这样的小人,当初辟阳侯笼络他时,朱建不肯与之相见。
B.朱建对待小人辟阳侯能“严之于先”,又能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但他常怀苟且之心,
最后落得丧失名节,自刎而死。
C.治丧的原则,富有的也不可过礼,贫困的就可以薄葬。但朱建收了不义之财葬其亲,
本身就有错。
D.朱建平素所谓“廉直不苟”,只是一种“饰行欺世”,像这种人没有不落败的,这也
是向社会上一些伪君子发出的警告。
解析:结合上下文来看,朱建是不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的。
答案:B
20.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建即终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然这样,那么朱建即使最终不做辟阳侯的说客,却因接受了不合道义的钱财来
办理丧事,这也是用不合道义来侮辱他的亲人。
(2)苟孑孑自好,著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人品、才能出众,洁身自爱,有显著声名被时人称道,那么人们用来试他的
方法就会有许多,稍微不真,没有名声不被坏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