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敝。联想起于习惯,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① 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② ”,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版印刷还是“付梓”“刹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③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④ 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椟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敝(bì) 幼学琼林(qióng) 辞藻(cí) ‎ B. 王嫱(qiáng)柳岸灞桥(bà)付梓(zǐ)‎ C. 刹青(shā) 举不胜举(shēng) 滥调(làn) ‎ D. 斟酌(zhēn) 倾向(qǐng) 尺椟 (dú)‎ ‎2. 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④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奇 春花秋月 自鸣得意 真切 B. 惊奇 春花秋月 自命不凡 真正 C. 新奇 春风化雨 自命不凡 真正 ‎ D. 惊奇 春风化雨 自鸣得意 真切 ‎【答案】1. B 2. 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 A项,流弊;‎ C项,杀青,举不胜举(shèng);‎ D项,倾(qīng)向,尺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新奇,指新鲜特别。惊奇,惊讶奇怪。此处指新鲜,应选“新奇”。‎ 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春花秋月: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此处指美好风景,应选“春花秋月”。‎ 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此处表示得意,应选“自鸣得意”。‎ 真切,清楚确实。真正,表示名实完全相符,确实,的确。此处强调确实,应选“真切”。‎ 故选A。‎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上海世博会还会对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有联动效应,酒店、会展等服务业将受惠最多,并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C. 多家共享单车公司面临困境,已有单车公司退出了市场,部分仍在运营的公司也面临着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等诸多问题。‎ D.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结构混乱,第一句主语为“世博会”,第二句为“服务业”,第三句省略主语,逻辑主语为“世博会”,故主语被偷换。另外,还应将“有”改为“产生”。‎ B项,搭配不当,“加大”与“趣味性”不搭配,可将“加大”改为“增强”;‎ C项,“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并列不当。‎ 故选D。‎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在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C. 《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1点至3点。如“夜夜达五更”“五更鼓角声悲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叙事诗”错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项,“《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错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D项,“五更”是指凌晨3点至5点的时候。‎ 故选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我们今人意料之外的。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因为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更多关注于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节选自《文史知识》)‎ ‎5.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B. 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内容又会传到新罗、日本等其他国家。‎ C. 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为唐朝带来了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皿,而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也有记录。‎ D. 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系好的国家,文化交流会畅通无阻;关系不好的国家,文化交流也不一定会断绝。‎ B. 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C.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路程艰险,唐代的杨良瑶才选择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 D. 虽然我们在中亚、西亚还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也不能否定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方面,不仅有着金银器的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着景教等精神文化的交流。能说明两国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B. 杨良瑶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航海日记,说明当时文化交流达到的深远程度出乎我们今人意料。‎ C. 我们通过出土文书以及敦煌汉藏语文献等材料,能够证明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完全断绝的观点是错误的。‎ D. 中国学者更多关注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导致人们缺少对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答案】5. C 6. C 7. 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C项,“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为唐朝带来了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皿”错误,文章第三段“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文章表述是“或许”有联系。‎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C项,“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路程艰险”错误,文章第四段“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可见路程艰险不是杨良瑶选择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中,D 项,“中国学者更多关注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导致……”强加因果。‎ 故选D。‎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岳渎经 ‎[唐]李公佐 贞元丁丑岁,陇西李公佐泛潇湘苍梧。偶遇征南从事弘农杨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江空月浮,征异话奇。‎ 杨告公佐云:“永泰中,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见大铁锁,盘绕山足,寻不知极。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获其锁。力莫能制,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稍稍就岸。时无风涛,惊浪翻涌。观者大骇。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愕栗,不知其由尔。乃渔者时知锁所,其兽竟不复 见。”‎ 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饯送给事中孟简至朱方,廉使薛公苹馆待礼备。时扶风马植、范阳卢简能、河东裴蘧皆同馆之,环炉会语终夕焉。公佐复说前事,如杨所言。‎ 至九年春,公佐访古东吴,从太守元公锡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庐。入灵洞,探仙书。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公佐与焦君共详读之:“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即李汤之见,与杨衡之说,与《岳渎经》符矣。‎ ‎(选自鲁迅编选《唐宋传奇集》,略有删改)‎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 水:游泳 B. 稍稍就岸,时无风涛 就:靠近 C. 其兽竟不复见 见:看见 D. 原隰之远近 隰:低湿的地方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夜钓于龟山之下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①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①乃渔者时知锁所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 ①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②是寡人之过也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B.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C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D.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11.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描述无支祁的一组是( )‎ ‎①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 ②白首长鬐,雪牙金爪。‎ ‎③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 ④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 ‎⑤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⑥禹授之章律,不能制。‎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④⑤⑥ D. ②③⑥‎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杨衡告诉李公佐,他在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 B. 无支祁外貌像猿猴,但是并不是山神,而是水神,能生活在水下。‎ C. 无支祁力量很大,不能轻易驯服,但是被庚辰制服。‎ D. 李公佐在阅读《岳渎经》时,知道了关于无支祁的记载。‎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 ‎(2)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 ‎(3)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答案】8. C 9. C 10. B 11. D 12. A ‎ ‎13. (1)怪兽也慢慢地拉着锁链,拽着牛沉入水里,最终不再出来了。‎ ‎(2)书上的文字古老奇特,编排的次序被蛀虫毁坏,不能够理解。‎ ‎(3)庚辰制服无支祁以后,人们都画着他的像,想免除淮河上波涛风雨的灾难。‎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C项,其兽竟不复见:那个怪兽终究再也没有出现。“见”通“现”,出现。‎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 A项,于:介词,在;介词,被。‎ B项,乃:副词,才;代词,你的。‎ C项,所:名词,处所。‎ D项,也:表肯定;表判断。‎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大禹治水,三次到桐柏山,狂风四起雷电大作,石头呼号树木悲鸣,神怪五伯兴波作浪,天老起兵作乱,因此不能疏通河道。“禹理水”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三至”三次到,联系紧密,应在“三至”前面停顿,排除CD;“五伯拥川”“天老肃兵”都是主谓结构,语意联系密切,分别断开,排除A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题干要求选出“全都属于描述无支祁的一组”。①④不属于描述无支祁的内容;②③⑤属于正面描述无支祁的内容;⑥属于侧面描述无支祁的内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A项,“杨衡……他在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错误,张冠李戴,李汤担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徐徐,慢慢地;竟,最终。(2)古奇,古老奇特;编次,编排的次序;蠹毁,被蛀虫毁坏。(3)图,画。‎ ‎【参考译文】‎ 唐代贞元年间的丁丑年,陇西人李公佐乘船游览潇湘和苍梧,偶然遇见任征南从事的弘农人杨衡,在一个古老的河岸边停船休息,在佛寺里逗留。那时江面空阔,月亮倒映在水中。两人谈起一些奇闻异事。‎ 杨衡告诉李公佐说:“永泰年间,李汤担任楚州刺史时,有个渔夫夜间在龟山下钓鱼。他的鱼钩被东西挂住了,不能拉出来。渔夫善于游泳,迅速潜到水下五十丈深的地方。他看见一条大铁链,盘绕在山脚,寻找不到铁链的端点。于是报告给李汤。李汤派那个渔夫及几十个善于游泳的人,去打捞那根铁链。这些人力量不够,提不动,又加上五十多头牛去拉,锁链才晃动,渐渐被拉到岸边。当时并没有风浪,却突然狂涛翻涌,观看的人们非常害怕。只见锁链的末端出现一只怪兽,样子有些像猿猴。白色的脑袋上披着长长的毛,雪白的牙齿,金色的爪子,猛地登上岸来。身高五丈多,蹲坐的样子像猿猴。但是它的两只眼睛不能睁开,呆坐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知道。眼睛鼻子里像泉眼一样向外流水,口里的涎水腥臭难闻,人们不敢靠近。过了很久它才伸长脖子打个呵欠,两眼忽然睁开,目光闪亮如电,环视周围的人,好象要暴发愤怒,观看的人四散奔逃。怪兽也慢慢地拉着锁链,拽着牛沉入水里,最终不再出来了。当时楚地很多有才智的名人,与李汤互相看着十分惊恐,不知道这个怪兽的由来。只有渔夫当时知道锁链所在的地方,那个怪兽终究再也没有出现。‎ 李公佐在元和八年冬天,在常州为去朱方的给事中孟简饯行,廉访使薛苹在旅馆招待他们,礼节周全。扶风人马植,范阳人卢简能,河东人裴蘧,都住在同一个旅馆。大家在炉旁围成一圈,交谈整宿。李公佐又说起前面那件事,像杨衡说的那样。‎ 到了元和九年春天,李公佐出访古时的东吴,跟着太守元公锡游览洞庭湖,登上包山,住在修道者周焦君的屋子里。他们进入灵异的山洞,探寻仙书,在岩石的孔穴中得到古时候的《岳渎经》第八卷。书上的文字古老奇特,编排的次序被蛀虫毁坏,不能够理解。李公佐和周焦君一起详细地研读这本书。书上说:“大禹治水,三次到桐柏山,狂风四起雷电大作,石头呼号树木悲鸣,神怪五伯兴波作浪,天老起兵作乱,因此不能疏通河道。大禹发怒,召集百种神灵,找来夔龙命令它出战。桐柏山神千君长也来叩头请求参战。大禹于是囚禁了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等神怪。这才捉住了淮河、涡水中的水神,名字叫“无支祁”。无支祁善于回答别人的问话,能分辩长江淮水的深浅,以及平原和低地的远近,它的样子象猿猴,小鼻子,高额头,青色的身躯,白色的脑袋,金色的眼睛,雪白的牙齿。脖子能伸一百尺长,力量超过九只大象,搏斗、攻击、腾跃,奔跑迅速敏捷,身体轻灵飘忽,很快就跑得听不见看不见了。大禹把它交给章律,不能制服它;把它交给鸟木由,也不能制服它;把它交给庚辰,才制服了它。鸱鸟、脾恒、树精、水神、山妖、石怪,奔跑号叫聚集环绕着无支祁,数以千计。庚辰用武力把它们赶走了。他给无支祁的脖子上锁上大铁链,鼻子上穿上金铃,把它迁到淮阴的龟山脚下。使淮河水永远安然地流到海里。庚辰制服无支祁以后,人们都画着他的像,想免除淮河上波涛风雨的灾难。‎ 这样,李汤看见的,和杨衡所说的,都与《岳渎经》上的记载相符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邺都引 ‎[唐]张说①‎ 君不见魏武②草创争天禄③,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④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14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213年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④汗漫,漫无边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睚毗相驰逐”形容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的态势,突出了曹操“草创”事业的艰难和他削平群雄、统一中原的决心与气概。‎ B.三、四两句,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金戈铁马紧张激烈战斗后紧接“夜接词人赋华屋”的场景,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C.“城郭为墟人代改”,一笔跨越了五百年,从前六句对历史的回顾转到眼前的现实景象,从怀古转到慨今。‎ D.这首诗从体裁来说属于乐府诗,从题材来说属于咏史怀古诗。本诗运用对比、衬托、 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富有表现力。‎ ‎(2)“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 ‎(2)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繁茂葱郁、兴旺发达)的画面;邺都缭绕在西山的南面,漳河边桑树、榆树连成一片无边无际(邺都城邑规模之大和周围树木的繁茂)。‎ ‎(3)①对邺都(铜台、铜雀台)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富贵不常、盛衰不常)的感伤之情,②对曹操英雄不再的缅怀与感慨之情,③表现出诗人被贬后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愤懑之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错误,凸显曹操从容、儒雅的气度。‎ 故选B。‎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概括画面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解答本题,首先概括画面特征,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二句,主要描写曹操在生产、建设方面的功绩,是一幅繁华富庶的景象。邺都城池委曲环绕,表明魏国建筑雄伟,后方坚固;农桑林木沿漳河层层密布、“汗漫”无边,说明其农、林生产的发达。‎ 小题3: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这是一首怀古抒怀之作。结尾“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二句直抒胸臆。“试上”二字表现了诗人欲上而又犹豫的心理——人事变迁,景非昔比,诗人要登上曹操所建铜雀台一览胜迹,但又怕“铜台”因为“人代改”而“为墟”,引发自己更多的惆怅。等到登上“铜台”,果然见出邺都的一切繁华都成为历史,只留下秋风凭吊英雄。“愁杀人”三字是饱蘸感情的点睛之笔,深沉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悲壮的凭吊心情,将一腔不泯的雄心遥寄千载,表现出诗人被贬、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不平之情。‎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诗人杜甫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提出了秦国应当爱惜六国的人民的观点,他认为,秦国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答案】 (1). 挟飞仙以遨游 (2). 吞声踯躅不敢言 (3). 赢得仓皇北顾 (4). 又有清流激湍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挟、遨游、踯躅、仓皇、激湍 、常作客、递。‎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他像忘了自己一样,仍是朝远方的那片树林看,就像盼望着一件事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突然走出来,比如一群鸟“哇”地一声飞起,又落下,比如里面传出一声沉闷的枪响。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54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就是有眼无珠,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头。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20岁的演员,扮演一位50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支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有福了。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16. 下列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中第①段写到“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他没去抓它是因为他要去抓后面出现的一群鱼。‎ B. 作者喜欢用数量词凸显他语言的感染力。比如文章第②段交代,在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表现他和村庄的深厚感情。‎ C. 文章第③段,作者从这位农民把烟袋别到腰上的姿势看到了他的尊严,作者认为这种尊严只属于他的村庄和土地,他在城市没有感受到尊严。‎ D. 文章第④段说这位农民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是因为今天的邮车上有他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他与城市格格不入,但面对孩子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却也欣然接受。‎ E. 全文用第三人称写一个走在田埂上的农民,更有利于作者对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的把握和理解。‎ ‎17. 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18. 赏析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 ‎19. 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联系农民形象特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答案】16. AD 17. (1)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2)结构上贯穿全文,浑然一体。内容上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过程,展现农民劳作的辛劳与坚持。 ‎ ‎18. (1)比喻 (2)把“他”比喻成“一棵草”,把农民遭受城里人冷漠与蛮横对待时的状态写得生动形象,传达出作者对其的同情。 ‎ ‎19. 文章刻画了一位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传统农民形象,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想象,巧妙地传达出一个时代农民的心理转变,通过“进城的经历,鱼的暗示”认识到命运的不同,但是,并不鄙薄自己的命运,(他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坚守),同时,又乐见后代的命运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其选择的尊敬和理解。‎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本题中,‎ A项,“他没去抓它是因为他要去抓后面出现的一群鱼”有误,他没去抓它是因为他想给那条鱼自由。‎ D项,“是因为今天的邮车上有他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欣然接受”理解有误,原文是说“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可见他不是“欣然接受”。‎ 故选A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品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设置的一般手法解答。情节设置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线索等。本题考查小说线索及其作用。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本文反复出现的是“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这一动作描写有利于解读一位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传统农民形象,可见是文章线索。‎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语言表达,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还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运用比喻修辞,把他比作“一棵草”,“那么孤独和耻辱”结合语境“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头”理解,写出了农民遭受城里人冷漠与蛮横对待时的状态及心理,“一棵草”的卑微就是这个农民此时的形象描绘。‎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探究结尾意蕴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分析本文中的人物形象,从身份定位上是一位农民,人物性格品质上,主要抓住描写他劳作的画面“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概括出勤劳朴实。‎ 理解分析最后一段,主要抓住关键句,同时结合人物的塑造和作品的主题。本文主题是表现生活在农村的劳动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坚守。本段是作者想象的文字,是一种虚写的手法,“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表现他的尊严,他对土地的坚守;“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星星”是一种象征,暗夜中的光辉是一种昭示,让我们从心底对这些普通而有尊严的劳动者生出一种敬意。‎ 六、(11分)‎ ‎20.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女性文学人物的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 A组:祥林嫂(《祝福》) 琵琶女(《琵琶行》) 鲁侍萍(《雷雨》)‎ B组:“氓”的妻子(《氓》) 刘和珍(《纪念刘和珍君》) 窦娥(《窦娥冤》)‎ 如果将贾元春(《红楼梦》)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贾元春归入哪一组?并说明理由。‎ ‎【答案】答案:归入A组。两组区别:A组是被命运掌控而结局凄苦的人,B组是不甘心屈从命运的安排而努力追求个体价值的人。(贾元春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表面看风光,实际是被命运掌控而结局凄苦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和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名著阅读的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首先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首先分析两组人物形象,找出她们的共性:A组,祥林嫂、琵琶女、鲁侍萍,这三个人物都是旧社会命运悲苦结局凄惨的女性;B组,“氓”的妻子、刘和珍、窦娥,这三个人物也都生活在旧社会,但都是用于不屈服于命运,有反抗精神的女性。然后分析贾元春,晋封贤德妃,身份显贵,是贾府的靠山,富贵荣华只享受了三年,就在一场宫廷斗争之中,大梦归去,含恨而逝。元春之死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由此可见,贾元春的性格命运与A组人物一致。‎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目前,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但居民初次分类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多的是依赖物业公司二次分类,集中分类和资源利用环节靠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请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答案】(1)健全和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明晰分类回收标准,健全回收设施”也可)。(2)建立垃圾分类奖励处罚机制,从“按人按月收费”向“按体积按分类程度收费”转移。(“提高垃圾回收效率,降低处理成本”也可)。(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大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的力度”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本题要求“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分析可知,文段主要分析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三种问题:“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考生只要筛选出这三种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三条建议即可。‎ ‎22.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作答。‎ ‎(1)图1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话与图二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话有何不同?‎ ‎(2)你认为那个家长的教育更好,请说明理由。(不超过60字)‎ ‎【答案】‎ ‎(1)图一家长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能够摆脱社会底层繁重劳动,让自己过得更好(或答“图一利己”);图二家长则让孩子相信,学习是为了让那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过得更好。(或答“图二利人”)‎ ‎(2)图2家长的教育更好。利己思想是自私的表现,虽然推动人类进步,但一味地追求利己,会限制人们的视野,显得过于功利,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利己走向利人,从收获走向奉献。说明理由围绕收获与奉献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表现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小题1 :分析家长教育孩子的话,图1家长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的结果就会和他一样”,以扫地工人为反面教材,强调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好处,是一种教育孩子只为自己着想的低俗教育;图2家长说“如果你好好学习,你将能够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以同情、悲悯他人的情怀,教育孩子服务他人和社会,是一种高尚的教育。‎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亮明观点:图2家长的教育更好。然后从教育的本质是教孩子做人的高度,分析功利性、利己教育的害处,而从利己走向利人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七、(60分)‎ ‎23.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什么是美的心境,丰子恺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走进房间,他看见床底的鞋子一顺一倒,便给掉转过来,他看见墙壁上立幅的绳子拖在前面,便给藏到后面。问他为何,孩子答道: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鞋子一顺一倒,叫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像一个鸦片鬼。‎ 请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围绕“美的心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答案】例文:‎ 培育美的心灵 什么是美的心境?丰子恺讲述的故事中孩子的回答引人深思,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对美的自然流露,恐怕就是我们对美育的期待。‎ 当下,无论是高雅艺术进校园、大中小学生的艺术展演,还是国博门前排起的长队、走红一时的“故宫跑”,美育活动的确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些人对美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认为美育就是写字画画、唱歌跳舞之类,将美育局限在了艺术教育范畴之内,而忽视了人的内在精神的整体性。‎ 事实上,美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可见的技能上,更体现于内在的修养中。德国哲学家席勒说,人只有在完整而自由的状态下,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审美者。而美育中所包含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中的深层次内容,正是影响一个人情感、趣味与气质的关键因素,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个人的为人准则与行事风格。‎ 从古代中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相济”传统,到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美育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如何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美育、培育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如何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文明程度、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对学校教育而言,把培养美的心灵作为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如今,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孩子拿高分上名校与内心平和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便给学校美育带来了新机遇。因此一定要把美育的个人价值、国家民族价值、中华文化坚守与自信的价值讲深讲透,这样才能滋养孩子们的心性、温润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心智。‎ 从全民教育来说,美育更应该融入公共生活,关照到每一个人。在物质供给日益丰沛的今天,尽管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但走马观花的不少;尽管城市里的景观造型、喷泉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引起共鸣、让人们走心入心的却不多。而每个人的审美素养,不仅关乎个体,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更是文化自信植根的厚土。从这个意义上说,全民美育迫在眉睫。‎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用美育为人生铺底,生命必将绚烂多彩。期待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个感受美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