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如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I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
1. 下列词语字形正确,且每对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惦量 欢呼雀跃 冠冕/衣冠楚楚 宿债/追本溯源
B. 坍弛 侯门似海 清癯/通衢大道 模范/模棱两可
C. 田塍 既往不咎 摭拾/蜇居山村 耆老/歧黄学堂
D. 熟稔 犄角之势 熨贴/钟灵毓秀 惬意/意犹未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惦量”应为“掂量”,意思是估量,斟酌。C项,“摭拾zhí/蜇居山村zhé”两个加点字注读音不同,“摭拾”,意思是收取,采集;“蜇居”,意思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抛头露面。D项,“犄角之势”应为“掎角之势”,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点睛:本题考查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很多人看来,纪检干部 ,“老纪检”的脸上却总挂着笑容。经他查办的大案要案很多,有些至今还被业内同行 。“老纪检”说,诱惑时常有,一不小心就容易栽跟头,可 ,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与民争利的事更不能干。
A. 不苟言笑 啧啧称奇 出水才看两腿泥
B. 谨言慎行 啧啧称奇 锥子没有两头尖
C. 谨言慎行 津津乐道 出水才看两腿泥
D. 不苟言笑 津津乐道 锥子没有两头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谨言慎行”,言语行动小心谨慎。第一处,从后面“脸上却总挂着笑容”可知,此处是说在很多人眼中纪检干部态度严肃,应使用“不苟言笑”,排除BC两项。“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地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强调的事说个不停。“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第二处,前面说“经他查办的大案要案很多”,此处是说有些答案还被同行谈论,应使用“津津乐道”。“锥子没有两头尖”,喻指不能两方都顾及,专心于一方;“出水才看两腿泥”,喻指事情要发展到最后才能见分晓。第三处,后面说“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这是说专注于一方,可见应使用“锥子没有两头尖”。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睁只眼闭只眼的“差不多先生”,还是做敢于亮剑的“啄木鸟先生”,不仅关乎党性原则,更关乎个人作风,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可以休矣。
B. 我市挂牌“新三板”的电商企业“温都猫",先后与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企建立战略伙件关系,在产品销售、平台建设、用户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
C. 谁也无法否认,今天我们人类已经再度处于能源革命的前夜,这将是一场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减量革命,同时,也会是一场化石能源本身的绿色革命。
D. 作为一名干部,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所致,其实质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一种不作为、不担当的言僚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和辨析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关乎个人作风,更关乎党性原则”。B项,成分残缺,在“用户开发”后面加上“等方面”或“等领域”。D项,句式杂糅,错在“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所致”,应该去掉“所致”。
4. 下列各句中,名句运用表达不准确的一句是
A.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B. 面对那些过往,他总是叹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从前的一切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难以忘怀,但过去的再也不会回来。
C. 我们不能被一时的困难挫折吓倒,“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只要我们苦战攻关,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东山再起。
D. 50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不懈进行着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C项,可以用“沉舟 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徽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 ④⑤②①⑥③ B. ②③①④⑤⑥ C. ②⑥⑤④③① D. ④⑥⑤①③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连贯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的做法: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议题,议题是“画家摄影师的作品的作用”;然后再分析所给句子,根据关联词、句子的开首和结尾的词语来判断句子间的关系,连缀句子。根据前一句“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可以确定④应紧跟其后;然后从内容、风格、主题几方面来说作品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关联词“因此”串起②和①。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积累与阅读
6. 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是故事修而谤兴(办得完美) 观其所以微见其义者(显露)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验证) 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猜忌)
B.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雇用)
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午饭)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服)
C. 而待熟,官为责其偿(责成) 授之柄而处其下(权柄)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到)
D. 弃城而逆遁(事先)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谋划)
民病而后图之(遭受灾难)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喻杰出才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意思是“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晡食”的意思是“晚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①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7. 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菜园有籍于尚书 籍:登记
B. 而即其处立寝庐 即:立即
C. 期月而用以足 期:整、满(年、月)
D. 为教化之渐 渐:熏陶
8. 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B. 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
C. 遂以医取资于人 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D. 及其任天下之事 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 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 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 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2)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11. 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A 9. C
10. (1)用这样的思想相互熏染,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贤者出现,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
(2)(一些)偷薄无行贪心,暴戾凶恶的邠州人,用贿赂的手段在军队里列上自己的名字,就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地方官吏不能过问(干涉)。
(3)记述了他值得效法的救灾措施和政绩,把它作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11. 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认真扎实,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解答时要把所给的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分析。本题B项结合上下文可知,“而即其处立寝庐”的意思是“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即”的意思是“靠近”。
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都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都可译“来”。B项,前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助词,的。C项,前一个“于”,介词,从;后一个“于”,介词,在。D项,前一个“所”与“为”,组成固定结构,表被动;后一个“所”与动词“为”构成所字结构,“所为”意思是做的事。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分析不正确。由原文“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可知,佛法被天下人推重,除了自身经义,还有僧众们的努力推广。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以此”,用这样的思想;“相薰以此”, 用这样的思想相互熏染;“作”,出现;“得志于其间”状语后置句,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2) “邠人偷嗜暴恶者”定语后置句,偷薄无行贪心,暴戾凶恶的邠州人;“以”,用;“货窜”,贿赂的手段;“名”,列上自己的名字;“肆志”,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3)“荒政”,救灾措施和政绩;“师”,效法;“以为”,把它作为。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按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文中说“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意思是他们这些人都是勤奋努力,专心致志,不肯马虎完成,不追求做得快,据此可概括出“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认真扎实”“循序渐进”;文中还说“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意思是一点一滴详尽细致地选择累积,忘却十年时光的漫长,而达成他的志向,由此可概括出“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菜园院佛殿记
庆历八年的四月,抚州有个菜园僧,法名可栖,得到同州人高庆、王明、饶杰等人一起出资,率领民众在他的院子里建成了佛殿,把佛像安放在里面,然后过来要我写文章来作记念。
起初,菜园在尚书省有登记,在城南五里有块土地,但是地里长满了草木,牛羊随意践踏,想找个能住人的房子,都找不到。和尚可栖来到这里,却高兴的说:“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世人都不来争抢,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这就足够了。”于是靠行医从世人那里收集资金,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讲堂、重门、斋庖等房舍和客房,于是召集他的门徒住进去。唯独佛殿的工程量最大,他估计自己的力量完不成,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慢慢积累,满一月后费用凑够,工程得以完成。从可栖来到这里居住(到现在),一共十年了。
我看佛教徒们,凡是要做什么事情,他们们这些人都是勤奋努力,专心致志,不肯马虎完成,不追求做得快,所以善于由小成大,变难为易,而他们所做的,没有一件不如他们心愿的,哪里只是他们的说词足以打动人呢?这其中也有智慧使然啊。像可栖这样辛苦经营,一点一滴详尽细致地选择累积,忘却十年时光的漫长而达成他的志向他能做到的原因,难道不近似这个道理吗?啊!佛法原本正被天下人推重,而学习佛学的人又这样善于耕耘至于世间的儒生,学习圣人的道理,他们自以为已经学到了本事,等到他们出任天下之事,却一点没有勤勉的心志,坚持不懈的节操,老少聚集一起议论:“不过图一时的好处罢了,怎么能希韹传世百年,达到教化的熏陶,获得久远的功效呢!”用这样的想法相互熏染,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贤者出现,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由此看来,反而比不上佛家学者坚持长久了。那么他们佛家兴盛的原因,不正是儒家所固守的衰落了的原因吗?为他们写这篇记,不只是用来彰显他们佛家的才能,也是为我们儒家之道不再通行而惭愧罢了。曾巩记。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楮公②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发潭州》一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②褚公:初唐褚遂良,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2.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13. 请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这首诗颔联进行赏析。
【答案】12.
①羁旅愁思,飘泊无定(辗转流徙、沦落天涯);②怀才不遇、孤寂寥落;③忧国忧民、沉郁悲愤。
13. 第二联运用拟人、情景交融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渲染一种十分悲凉冷清的气飘。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若岸花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作者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春色远行。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借写“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诗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死,而诗人流落荆、湘一带,漂泊无依,世事不堪回首,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诗人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如湘水一样悠长。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颔联表现手法:借物抒情(拟人)、渲染(烘托)。第二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渲染一种十分悲凉冷清的气飘。
点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⑶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⑷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⑸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天下之生久矣,______________。(《孟子·滕文公下》)
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滕文公上》)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陟罚臧否 (3).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 猿鸣三声泪沾裳 (5).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 一治一乱 (7). 长幼有叙 (8). 朋友有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拂、陟、罚、臧、否、溺、猿、鸣、沾、裳、属、治、叙。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面小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编自《百花园》)
15. 请简要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16. 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17. 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18. 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①“父亲”耳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不再和“母亲”争吵,性格也温和了许多;②“母亲”在“父亲”耳聋后“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关心礼让;③“我们”在“父亲”耳聋后对“父亲”关照和体贴。
16. 小说第二段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耳聋程度之产重,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营造了浓重的悲凉感,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张本。
17. ①“父亲”耳聋,“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②“父亲”不想让“我们”挂念,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③对父母的理解与歉疚,什么都说不出。
18. ①情节方面:“父亲的电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父亲的电话”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完整。②人物形象方面:三次电话“父亲”几乎在重复着同一句话:“你娘好者哩,我也好着哩,放心吧,”质朴的话里既写出“父亲”的坚强乐观,更突出他对儿女的挚爱、宽慰和体谅。③主旨方面: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既是对父爱的讴歌礼赞,同时也告诉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馈父母,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老有所依。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父亲”耳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关心礼让。我们对父亲的照顾等。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的作用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以前”“可现在”,鲜明的对比。“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写出了“父亲”耳聋程度的严重。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张本。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的深层意蕴分析。“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对父母的理解,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标题。以“父亲的电话”为题的好处,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父亲的电话”,主要从电话的内容,父亲的人物形象,通过电话内容反映的主旨等方面分析。“父亲的电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三次电话“父亲”几乎在重复着同一句话:“你娘好着哩,我也好着哩,放心吧”,丰富人物形象;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是对父爱的讴歌礼赞,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五、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闲是福气,无聊却是痛苦
周国平
叔本华把无聊看作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无欲望状态,可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完全无欲望是一种恬静状态,无聊却包含着不安的成分。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
无聊的前提是闲。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外。
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闲的可贵就在于此。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
闲是福气,无聊却是痛苦。在自由状态下,多半可以找到法子排遣无聊。排遣的方式因人而异,最能见出一个人的性情。愈浅薄的人,其无聊愈容易排遣,现成的法子有的是。“不有博弈者乎?”如今更好办,不有电视机和互联网乎?面对屏幕一坐几个钟点,天天坐到头昏脑胀然后上床去,差不多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消磨闲暇的方式——或者说,糟踏闲暇的方式。
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唯恐其停滞。我们好歹要做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我们面对这脱去事件外衣的赤裸裸的时间,发现它原来空无所有,心中隐约对生命的实质也起了恐慌。无聊的可怕也许就在于此,所以要加以排遣。
人生中有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昙花一现,却是一种直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自我似乎喜欢捉迷藏,如同蒙田所说:“我找我的时候找不着;我找着我由于偶然的邂逅比由于有意的搜寻多。”无聊正是与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这个自我,摆脱了一切社会的身份和关系,来自虚无,归于虚无。难怪我们和它相遇时,不能直面相视太久,便要匆匆逃离。可是,让我多坚持一会儿吧,我相信这个可怕的自我一定会教给我许多人生的真理。
19.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0. 文章花了一定的笔墨写“闲”,这对阐述“无聊”有什么作用?
21.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答案】19. 首先,由叔本华对“无聊”的看法引出对“无聊”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探讨;接着,通过从无聊需要排遣却又无法排遣的角度来论述无聊是痛苦;最后,希望人们直面无聊,认识自我和人生。(第二层也可以分为两层来表述:接着,论述人们排遣无聊的方式及原因;然后,阐述无聊无法排遣的痛苦。)
20. ①“闲”是无聊产生的前提,以此揭示“无聊”产生的原因。②通过区别“闲”与“无聊”来揭示无聊的本质特征。③以“闲是福气”来衬托无聊带给人的痛苦。
21. 无聊让人感到空无所有,对生命本质产生恐慌。但无聊可以让人们领悟人生的真理。希望人们直面无聊,体悟人生。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首先,由叔本华对“无聊”的看法引出对“无聊”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探讨;接着,通过从无聊需要排遣却又无法排遣的角度来论述无聊是痛苦;最后,希望人们直面无聊,认识自我和人生。第二层也可以分为两层来表述:接着,论述人们排遣无聊的方式及原因;然后,阐述无聊无法排遣的痛苦。
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岀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健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写法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分析,(1)“闲”是无聊产生的前提,以此揭示“无聊”产生的原因。(2)通过区别“闲”与“无聊”来揭示无聊的本质特征。(3)以“闲是福气”来衬托无聊带给人的痛苦。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划线句子含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句子放在文章中深刻理解和分析,无聊让人感到空无所有,对生命本质产生恐慌。但无聊可以让人们领悟人生的真理。希望人们直面无聊,体悟人生。
七、作文
2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
【答案】为了看到阳光,我来到世上
为了看到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话,读了就难忘。诗人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大地、阳光、人欢马叫欣欣向荣的世界。
我出生于七一年三月二十二晚上。每次妈说起总感觉多么遥远的故事。现在想想差点一出世和这世界擦肩而过。那年妈生我时难产,爸和邻居找车把妈送到镇卫生院,正准备走时,妈把我生下来。接生婆把我拍拍,没有哭,她就说孩子正气没有了。妈妈就伤心哭泣,众人来安慰她。接生婆用油布把我一包,放在梨花树下,大家忙安慰妈。大人多粗心呀!
一会儿堂叔堂哥听说我妈生了,拿了手电筒来看看我妈。临走的时候说奇怪,孩子一出世,怎么就没有了,我们再去瞧一瞧。他俩用电筒一照,仔细一看,“哎呀!孩子手在动呢,快快把孩子抱回家”我已浑身冰凉,一只胳膊肘脱臼,来回晃。爸用热水给我洗洗澡,妈用纱布吊着我的膀子。在妈温暖的怀中我哭了,我得救了。我是幸运的,毕竟我好好地活着。
为了看到阳光,我来到世上。也许无论是否经历过苦难,一颗善良的灵魂总是可以敏锐地感受阳光和温暖的。也许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心灵,他不只是感受到阳光,他本身就是阳光,你只要见到他就能感受到他的纯净,透明与温暖。一颗纯净的心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的相互映照,一颗优伤的心更需要一颗纯净的心照耀和沐浴。由暗淡而光明,由忧伤而幸福,这是一种漫漫的灵魂洗礼。
为了看到阳光,我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要静心修炼。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材料,所给材料是一则名言,“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这是巴尔蒙特的话,这句话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二是“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而两句话中都出现了“阳光”一词,故应先理解“阳光”的意思。“阳光”既是自然资源,又是文明的象征,它象征关怀,象征温情,象征奉献,象征幸福感,象征爱,象征力量……前一句是从自身对“阳光”的感受角度而言,当你得意时,阳光是幸福的奖励;当你痛苦时,阳光是支撑希望的力量;当你失意时,阳光是爱的关怀……后一句是从自己对别人的角度而言,即保护阳光,传递阳光,照亮他人……考生可以从前一句立意,也可以从后一句立意,也可以综合前后句分析立意。
参考如下:
剪一缕阳光照心窗
让心灵洒满阳光
走进阳光
为他人照亮
感受阳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应抓住“阳光”,理解其象征义,然后分析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最后选定一句或综合两句进行立意。
高二语文II(附加题)试卷
一、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姓氏明见于大序,可一概论之乎?且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本自言农民出入之时耳,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
23.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4. 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选文所举例子“七月”属于其中的_____,《容斋随笔》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5.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答案】23. 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
24. (1). 风 (2). 洪迈
25. 无论贵贱,皆可作诗;不能狭隘地理解诗经,以致情理不通。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画线部分探讨的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一句的含意,其中“郑康成”是人名,在句中应做主语;“下句”为名词,作“并入”的宾语,其后断句;“皆指为蟋蟀”是郑康成的观点,“蟋蟀”为名词,作“指为”的宾语,其后应断开;由上文“本自言农民出入之时耳”可知“正已不然”是作者的观点,其后应断开;“者”后停顿,“以是”为“因此”的意思,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句,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了。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根据内容判断,可知《七月》属于“风”。《容斋随笔》作者为宋朝洪迈。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所给文段中,作者先说“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姓氏明见于大序,可一概论之乎”,作者认为三百篇中有妇人、小夫、贱隶写作的,至于周公、召康公、穆公等人的姓氏分明出现在《 毛诗• 关难》的大序之中,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可见作者认为贵贱皆可作诗;接着作者又以《七月》为例,指出“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表明作者认为不能狭隘地理解《诗经》。
参考译文:
我以为三百篇中当然有所谓妇人、女子,小夫、贱隶所作的,至于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芮伯、凡伯、尹吉甫、仍叔、家父、苏公、宋襄公、秦康公、史克、公子奚斯,姓氏分明出现在《 毛诗• 关难》 的大序之中,能一概而论吗?再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本当是说农民出入的季节而已,到郑康成才合并入下句,全都是指蟋蟀而言,正已然是错了,如今特意称赞这五句是精通文章之道的,难道其它就没有超过这五句的吗?以此议论《诗经》,未免太偏狭了。
二、名著阅读题
26.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归途中遇见了诸葛亮的密友石广元。第二次拜访孔明时,遇见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以及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B. 《药》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色调。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却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
C.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酒令逗得大伙哄堂大笑。凤姐鸳鸯还嫌捉弄得不够,拿出大套杯准备灌醉刘姥姥,后来被邢夫人阻挡住了。
D. 夏尔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便答应了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写信给欧也妮告诉了他与奥勃里翁小姐的婚姻。后来夏尔得知欧也妮也特别富有,后悔莫及。
E. 《家》中高老太爷最后的死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导致他死亡的有两个主要原因: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答案】A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归途中遇见了诸葛亮的密友石广元”不正确,由《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可知,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遇到的是崔州平。C项,“后来被邢夫人阻挡住了”不正确,根据《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情节可知,应该为“贾母等人”。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原文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描述,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答题时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解答时不要轻易断定哪一项是一定正确的,而是要怀疑每一项都是错误的,然后根据名著原文细心筛查,就会找出正确答案。
27. 简答题
(1)在《红楼梦》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作者是谁?咏的是何物?李纨、探春和宝玉如何评论此诗?
(2)《端午节》中,方玄绰对待索薪的前后态度有何变化?反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1)林黛玉,海棠,李纨认为风流别致是黛玉的好,含蓄浑厚是宝钗的好,探春认为黛玉第二,宝玉认为二人的诗还要斟酌评判。
(2)起初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表现了他自命清高,自私自利,虚伪。
【解析】本题考查的还是对文学名著的掌握,如果学生熟悉高中课外文学名著的内容,回答这类习题应该说没有多少难度。故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注重对文学名著的知识积累。
三、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唐代以后都得到了维护。将器识与文艺视为实行与艺术创作的分野,从器识和文艺的主次、本末地位来考量,提倡文人应当以器识器用为首务,文艺则为闲暇消遣之末品。这一思想以宋代文人较为突出,这种意见有其偏颇之处,也与现实境况的焦虑及其反思不无关系。契丹屯兵澶渊城下,就有人嘲笑不习韬略的大臣:何不赋一诗歌退虏?对文艺的不满还引发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反思。王安石变法就是顺应潮流,科举考试废止诗赋,虽其后人亡政息,科举也渐复旧貌,不过经义策士却由此流行起来。
从强化文艺的功能出发,要求创作体现出器识道德。于创作中先器识后文艺,历来没有异议。这对古代文艺思潮影响最为深远,文艺创作从此强化了如下诉求:文学当以有为而作发其端,以雅正与文顾行顾言为境界,以其有本有源有关系为追求,既有益于时又教化于世。在指明创作之路的同时,又透视出古代文艺创作的弊病,王国维将其概括为“羔雁的文字”和“哺啜的文字”。“羔雁”本是士大夫相见时的礼物,引申为人际交游之间酬酢的诗文,如婚丧嫁娶、祝寿贺迁、饯行赠投、雅集文会等等。不必有情兴的鼓动与情感的交流,有需要则濡墨挥毫。“哺啜的文字”则是为利所趋、为物所役。
器识从何而来呢?核心在于孟子所谓配道与义的浩然之气的存养。而存养的真谛又为“功夫在诗外”五字概括无遗。人气量识度宏阔,非诗文可以全部鉴照,其创作自然与从诗中学诗、在技巧中寻阶梯者大不相同。不堕文人习气,不沉醉于风花雪月的梦幻,济世热肠与人文情怀所熔铸的才是诗文真正的根基。
28. 概括唐代以后文人对“先器识而后文艺”是如何维护的。
29. 王国维为什么要对古代文艺创作作如此批判?
30. 如何理解文中的“功夫在诗外”?
31.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答案】28. 明确器识和文艺的区别;提倡将器识器用放在主体地位。
29. 强化器识虽指明了创作方向,也暴露了弊端,酬酢的诗文没有情感,为利所趋、为物所役的文字偏离了文艺的本意。
30. 器识来自浩然之气的存养,这种存养非诗文可以全部鉴照;只有在学诗文之外,不堕文人习气,不沉醉于风花雪月的梦幻,有济世热肠和人文情怀,才可能养成浩然之气。
31. (1)“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唐代以后都得到了维护。
(2)从强化文艺的功能出发,要求创作体现出器识道德。
(3)培养器识,核心在于孟子所谓配道与义的浩然之气的存养,而存养的真谛又为“功夫在诗外”。
【解析】
28.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唐代以后文人对“先器识而后文艺”是如何维护的,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通读全文后就会发现,本题需要的信息在原文第一段,作者说“将器识与文艺视为实行与艺术创作的分野”,也就是说明确器识和文艺的区别;“从器识和文艺的主次、本末地位来考量,提倡文人应当以器识器用为首务,文艺则为闲暇消遣之末品”意思是提倡把器识器用放在主体地位。
29.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王国维评价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王国维做出如此评判的原因。从原文来看,王国维的评价是“羔雁的文字”和“哺啜的文字”,王国维的评价是针对上文强化器识理论来说的,指出强化器识“在指明创作之路的同时,又透视出古代文艺创作的弊病”。具体来说“羔雁”指的是“酬酢的诗文”,这种诗文“不必有情兴的鼓动与情感的交流,有需要则濡墨挥毫”,没有情感,“哺啜的文字”是被利益驱使才产生的,显然就会偏离了文艺的本意。
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解答时首先要找到“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功夫在诗外”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如何存养浩然之气的解说。“在诗外”,显然是说对浩然之气的存养不是只靠学习诗文可以得到的,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非诗文可以全部鉴照”;结合下文来看,“诗外”的具体内容就是指“不堕文人习气,不沉醉于风花雪月的梦幻,济世热肠与人文情怀所熔铸”,考生稍加总结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3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概括。本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内容,第一段的中心句就是“‘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唐代以后都得到了维护”,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从强化文艺的功能出发,要求创作体现出器识道德”,第三段的中心句是“核心在于孟子所谓配道与义的浩然之气的存养。而存养的真谛又为‘功夫在诗外’五字概括无遗”。考生将这些信息稍加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