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疆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膩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另外,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 12 -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和被动的文化。
D.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开放性、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
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有关。
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二.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4、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惫懒(bèi) 讪讪(shàn) 间或一轮(jiàn)
B、纨绔(kù) 两靥(yàn) 桌帏(wéi) 拗他不过(niù)
C、吮吸(shǔn) 涎皮(yán)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D、正月(zhēnɡ) 驯熟(xùn) 炮烙(pào) 踌躇(chóu)
- 12 -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暄 执着 忖度 众说纷纭 B、慰藉 隽永 骋礼 眼花瞭乱
C、鞭笞 赋予 萦绕 轩峻壮丽 D、草窠 鬓发 缥缈 敛声屏气
6.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②他从小就身子弱,在学校里经常会出现久假不归的现象,大家对他的缺席已习以为常。
③曾经在乡间公路上,常会看到很多筚路蓝缕的老乡坐在旧房前,但是如今到处焕然一新。
④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⑤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⑥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提前建立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
B. 为实现对新生儿遗传病的早干预、早诊断、早发现,中国遗传学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制订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
C.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D.一个出版社搞得好不好,关键在社长起决定性作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今天的行业地位,张秋林三十年坚守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5分)
文言文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8.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或师焉,或不焉
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12 -
C.以致天下之士 D.师不必贤于弟子
10.对下列各句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流血漂橹 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1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④不拘于时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句读之不知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C.①/②⑤⑦/③④/⑥⑧ D.①⑥⑧/②⑦/③④⑤
1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①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句读之不知
C.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每题5分,共10分)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悲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 12 -
【注】
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
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B.颔联描写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叠词的使用,突出了景物的层次性。
C.颈联写山鸟乐晴、井梧知寒,对比分明,暗含对朝廷中一些官员安于享乐,无意收复失地的批判。
D.前三联景中见人,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了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展示出一个忧思者的气度和抱负。
E.全诗通过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的意境,表达诗人复杂的感情,耐人寻味。
16.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其中“感慨”一词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五.默写(10分)
17.《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其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琵琶行》运用侧面景物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共14分)
秋天的怀念
- 12 -
林中洋
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是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 12 -
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着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 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2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C.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D.文章通过回忆性的描述,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
23.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5分)
2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七.25.名著导读(9分)
(1) 《红楼梦》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____,“美玉无瑕”指的是_________。“四春”姐妹之中,被选入宫中为妃的是___________,性格比较儒弱的是___________,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__________,最后出家为尼的是__________。
(2) 《谈中国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是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最伟大的一部”是《_________》,书中描写的主要男性角色叫_________。
八.26.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 12 -
《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电视综艺节目,通过高科技手段以及对文化的全新解读,让经典重新“活”过来,让更多人了解经典、走近经典。VR版《清明上河图》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经典与科技的结合,体验亲身经历般的宋代繁荣与昌盛。
鲁迅的经典作品被设计成“鲁迅群侠传”手机游戏,人们熟知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被装扮成游侠。但是,这种游戏遭到网友的差评,产品很快就下线了。
对以上两种现象你有何理解,请结合材料,注意以下要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2 -
2020届高一下第二次月考答案
1.B(A项“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分析错误,文中有“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的信息,因此并不一致。C项“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被动的文化”错误,文中有“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D项“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错,草原文化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
2.D(“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分析有误,论证的应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积极、主动的特点”)
3.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错,文章只在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的主动、积极性上与农业文化作了比较,文章并未写到农业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没有必然性)
4.A
5.B
6.C
奉为圭臬: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
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
苦心孤诣:①指对某件事用心,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②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指一个人在某行业学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
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7解析:C(A项,主语“李明德”和宾语“单位”搭配不当。 B项,语序不当应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D项,“关键在社长起决定性作用”句式杂糅。)
8. B
9. B
10. D
11. C
12. D
13. 14翻译略
- 12 -
15 C、E
解析:C.对“无意收复失地的批判”理解错误。E.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错误。全诗形象看似普通但错杂多样。前三联的语言看似平和实则激扬,尾联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愤激。
16. 参考答案:
直抒胸臆、用典抒情。
①对秋意寒凉,时节变迁的感伤。
②对国家时局动荡,危机暗伏的忧虑。
③对自己空有忧国之情、报国壮志,却不受赏识,无从施展的悲哀。
④对朝廷中某些人安于一己享乐,排挤打压正直之士的抨击。
【赏析】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是景物形象。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这就避免了“以虚为虚”的弊病。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次句在“斋”前着一“高”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见愈远作了铺垫。李白《折荷有赠》诗:“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情景与之略相似,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诗人没有明说怅望什么,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
“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 12 -
的佳句。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作者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桧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无不争先揭发邀功。这首诗作年无考,从内容上看,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桧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写出了蕴结在心底的情思。“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当时正处在宋金对峙的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与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潜伏着危机的苗头。“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运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于沉默,不屈于威压的决心。
最后,作者一变前文的铺叙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并且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诗人的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跃然纸上,读了令人击节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作者“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实属平允精当之论。
诗名《悲秋》,作者不写一个“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画出秋的意境。全诗气韵生动,时人称其“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见《宋诗钞·知稼翁集序》)。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谈之中,的确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默写:
17.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8.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2.B、D(A.作者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作铺垫,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工作很忙”;C.“母亲艰辛的一生”概括错误,文章第四段交代了母亲小时候家境是“殷实”
- 12 -
的;)
23.①爱美、讲究,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
②心灵手巧。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③关爱子女,因为“我”怕黑,常哄“我”人睡;“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我”出国留学,分别时常偷偷流泪。
④爱岗敬业。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
⑤勤劳。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任意三点可给满分,5分)
24.①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浓郁、深沉;
②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
③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
④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给满分)
25、 (1)林黛玉 贾宝玉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2) 钱钟书 《围城》 方鸿渐
26.作文
【题目解读参考】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题,材料有两则材料组成,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对比关系。第一则讲述的是文化经典和高科技结合重新焕发活力;第二则材料讲述的是,网络游戏设计师,篡改经典遭遇差评的故事。对比材料,我们可以这样立意:科技创新与人文传承;新的时代,也要合理的有创意的设计,可以将高科技和经典完美融合。没有底线的恶意篡改经典文化,只会糟蹋经典,适得其反。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中心,就经典文化和科技创新展开自己的论述,写议论文,谈一谈新时代如何借助高科技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帮助我们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