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9届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上期半期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人:陈玉婷 审题人:马振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为了迎接嫁出去的女儿贾元春回来省亲,贾府要修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园林。中国的建筑大部分分为两种,一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体制:对称,通常是一开间、三开间、五开间往两边扩张,然后再重复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类似“正房”、“偏房”这样的名称,上房和偏房本来是建筑的位置,可后来也用来指一夫多妻时代里大太太住的地方和姨太太住的地方,这样一讲大家就可以明白,儒家的建筑里,人的位置与其在伦理里面的地位是相关的。因此,我们走进一个儒家建筑群,很容易知道主人在哪里,客人在哪里。‎ ‎②儒家建筑的好处是有规矩,非常工整、有秩序,可是它有一个坏处——非常无趣,都是直线的、对称的、平衡的。所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建筑,就是体现老庄思想的建筑园林。在这些园林建筑当中,所有的线条都变成了曲线。荣国府、宁国府每一个建筑都是方方正正的,而大观园的线条大都是曲线。大观园的正门北有一条笔直的路通到正殿,正殿后面就是大观楼。这个正殿、大观楼是用来迎接贵妃的地方,这条笔直的路一定是她回来时接驾的路,两旁排满了太监、迎接她的宾客。可是这条大路的两边,有很多小路,绕来绕去,这是游玩的空间。它展现出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建筑的规则,一个建筑是说在人世间要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另一种是让我们同时又要有休闲和解放的空间,在这种地方你可以走曲线,在里面游玩。第十七回内容虽然是游园,其实是在利用建筑空间把人带到自然当中去。‎ ‎③我想有很多朋友一定去过苏州,苏州最有名的就是明清时代留下的园林,像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等。苏州当时文风很盛,出了很多读书人,他们到北方去做官,最后因为政治上不如意,便回到南方的家乡,经营一片园林。“拙政园”的“拙政”二字明显表示他不要再谈政治,政治是他一生的噩梦,他的园林风格一定是亲近山水自然,其中没有君臣之类的人间秩序,甚至没有父子这种严格的压迫,而只是个人的一种解放。‎ ‎④在一次游园中,贾政刚好碰到了宝玉,就想试试宝玉的诗才,让他为园林景象题字。其实宝玉是因为好朋友秦钟死了,很难过,贾母就让他到花园里去走一走、玩一玩。有没有发现,花园常常是人们散心、疗伤的地方,因为花园中基本上是山水,是自然。西方人在现实世界里受伤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宗教,中国则是求助于山水。所以我们的山水画那么发达,山水诗这么盛行,园林建筑这么发达。山水是可以帮助人们心灵痊愈的。譬如苏东坡,他每一次政治失意,都会走向山水。到了杭州,他在西湖边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告诉自己,我虽然政治上受挫、失意,可是我在西湖这个地方还可以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他其实在提醒自己,生命不论得意与失意,都可以过得很快乐,不见得得意就忘形,失意就颓丧。这实际上是讲山水哲学。 (编摘自《蒋勋说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用“正房”“偏房”这样的词来称呼大太太和姨太太,这是因为在展现儒家思想的建筑中,人的位置直接体现了他在道德伦理中的位置。‎ B.贾府为贵妃省亲修筑的大园子十分有趣,适合游玩,突破儒家传统建筑的规则,处处都体现了精妙的老庄思想。‎ C.拙政园能名闻天下,妙趣横生,与其建造者政治失意后避谈正事,亲近山水的志趣有关。‎ D.宝玉在十七回逛园子游玩,实际是为排遣内心失去好友秦钟之痛,但这一点他的父亲贾政并不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建筑中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建筑思想和道家建筑思想的差异。‎ B.发达的山水诗、盛行的山水画、兴盛的园林建筑使得中国人在心灵受创时往往求助于自然山水的疗治,而不是求助宗教。‎ C.苏州一些著名的园林很多是有才情的文人,北上做官后仕途失意,回乡后把才情寄托于园林山水的产物。‎ D.东坡吟咏西湖的佳句在深层的意味上说,其实是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建筑思想截然不同,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两种思想却相辅相成,从社会和自然的不同角度构成完整的人性。‎ B.宝玉游园时,一方面他亲近自然,疏解内心;另一方面贾政不断用父亲的威仪压迫宝玉,这似乎在隐射这个园子同时承载的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 C.在解脱痛苦上,中国士大夫比西方人更加地珍惜当下的生命,努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解脱,西方人则往往将解脱的希望寄托于宗教。‎ D.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苏轼一样,都在山水中忘却了自身的得失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5小题(9分)‎ 红学家周汝昌: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①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②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③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 ‎,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④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⑤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⑥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⑦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②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 “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B.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C.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D.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其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 5.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6分)‎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4分)‎ 剃头匠 申赋渔 ‎“剃头爷爷来了。”‎ 老远看到剃头匠,我就跑到屋子里大喊。‎ 剃头匠夹着细长的木盒子,脚步轻快,声音洪亮。‎ ‎“木匠!”剃头匠一面招呼爷爷,一面把腋下的盒子放在椅子上。爷爷在我大喊大叫之后,已经走出屋子,笑眯眯地在门口站着。‎ 盒子是桃木的,正反两面各雕着两位神将,面目凶恶。这盒子常常使人想起身怀绝技的武林怪客。‎ 不过剃头匠并不怪,整天嘻嘻哈哈,跟大人小孩开各式玩笑。‎ 剃头时,爷爷总排在最后一个剃。他不只要剃头,还要刮脸、掏耳朵。其中刮脸,是最让他快活的。‎ 剃头匠先拧了一块热毛巾,敷在他的脸上,然后用手在爷爷的脸上抹上一层薄薄的泡沫。这时候动作就要轻了,剃刀在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爷爷苍老的脸一点一点露出干净的模样。他的眼睛微闭着,嘴里似乎发出快活的呻吟。剃刀从额头到两颊,到嘴唇,到下巴,到喉咙。终于剃好了,爷爷靠在椅子上,像是睡着了。剃头匠还要用热毛巾给他擦脸。擦过两遍,剃头匠从爷爷脖子上解下布单,迎风一抖,啪地一声。这时候,爷爷才慢慢醒过来。‎ ‎“怎么样,木匠?”‎ ‎“嗯,嗯。”这就是爷爷的回答。听到这声音,剃头匠很满意。‎ 剃头匠住在村子后面的河边上。一个人,住两间茅草屋。剃头匠每个月要挨家走一圈,这一圈要走五天。这五天里,中饭和晚饭轮着在各户人家吃。我家吃中饭了,晚饭就到隔壁家,明天呢,再到隔壁的隔壁一家,如此循环。哪家伙食好一点,差一点,剃头匠不计较。不过,剃头匠来了,家家都要去割肉,或者杀鸡,这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 大年三十这一天,剃头匠是不离家的。他要把庭院打扫干净,门上贴上春联,掸掉屋梁上的灰,贴上福、禄、寿的神像。这些事情都得在上午办好。到下午了,他就搬把椅子,坐在屋门口,捧着水烟咕噜咕噜地吸。这是他剃了一年的头,等待收获的时候。‎ 每一户人家,都会在这天下午拜访剃头匠。有人送来刚蒸出来的馒头,有人送豆腐,有人送鱼送肉,还有人送米送面送油或者自家腌的香肠鸭蛋。‎ 来人送了什么,是多,是少,剃头匠都不在意,他总是显得过意不去:“哎呀,太多了,太多了。”爷爷往往是最后一个来。他要一样一样看剃头匠的收获,剃头匠就一样一样指给他看,脸上满是得意的光辉。等都看完了,爷爷才回家去,拿来剃头匠过年还缺的。要是什么都不缺,就包个红包。‎ 申村人对剃头匠的敬重,有点过。我是在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缘由的。这时候的剃头匠,已经七十多岁,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可是爷爷和一班老人,还坚持请他动手。‎ 剃头匠年轻时在北边的一座大庙里做杂工。一年多,方丈就教他剃头。给和尚剃头不是容易的事,学了两年,还没有满师,日本人就打过来了。‎ 一天,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带了人,在庙里开会。日本人知道了,半夜里围了上来。书记立即组织突围,书记断后,没跑掉,开枪自杀了。‎ 日本人忙了半天,只抓了一个死了的书记,很恼火,就把和尚们赶到庙门口,要方丈供出共产党的去向。方丈哪知道什么。日本人问了半天,很不耐烦,就把方丈捅死了,一把火烧掉大庙。然后驱赶和尚和杂工们,给部队挑弹药。‎ 后来,有人就推荐剃头匠给日本兵理发。一试,日本兵们个个满意。‎ 那是一个午后,中队长差人喊剃头匠。中队长的住所是一座前后两进的老屋。前屋住的是士兵,后屋是中队长的卧室和办公室。剃头匠已经来过几次了,不只是中队长,这屋里上上下下的人,他都熟识,都是他剃过头的。‎ 中队长有个习惯,刮过脸之后,太舒服了,他要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这时候你不能喊他,刮完了,悄悄收拾好东西,蹑手蹑脚走就行了。‎ 中队长在椅子上坐着,看剃头匠过来,笑着递给他一支卷烟。剃头匠接过来,朝他弯弯腰表示感谢,然后夹在耳朵上,他舍不得抽。‎ 剪完头发,剃头匠用热水湿了毛巾,拧一拧,轻轻盖在中队长的脸上,然后拿出剃刀,在磨刀布上磨两下。揭开毛巾,剃刀在中队长的脸上如轻柔的手指一般滑行。中队长的眼皮抖了抖,吸一口气,呼出,整个身体惬意地松弛下来。‎ 剃刀经过额头、鼻翼、嘴唇、下巴、咽喉,然后轻轻一抹。中队长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血流如注。‎ 剃头匠收拾好工具,出了门,轻轻把门带上。到了前屋,从耳朵上拿下纸烟,向一个士兵借了火,朝他弓弓腰,转身出去。‎ 剃头匠是撑了只小船离开的,小船应该是他早就瞄好的。‎ 几天之后,剃头匠回到了他已多年未回的申村。他请人在他系着小船的岸上,搭了一个茅棚。‎ ‎78岁的时候,他在这里去世。‎ ‎(选自《匠人》,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剃头爷爷来了。”小说以此开篇,先声夺人,既亮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又写出了主人公剃头匠在申村受欢迎的程度。‎ B.爷爷是明理之人,秉性纯朴善良,因而大年三十看剃头匠缺什么就送什么,如果剃头匠不缺什么就包个红包。‎ C.剃头匠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但是爷爷和一班老人依然相信剃头匠的手艺,坚持让他剃头。‎ D.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既增加了小说的童趣,使小说幽默诙谐;同时,还以“我”的所见所闻把情节贯穿起来。‎ E.描写刺杀日军中队长的语言平静从容,而这一情节却惊险紧张,从容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震撼。‎ ‎7.小说是如何表现剃头匠技艺之高超的?请简要分析。(4分)‎ ‎8.小说描写了申村这一典型环境,这一典型环境主要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它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分)‎ 三、 古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言,完成9—12题。(19分)‎ 奚斤,代人也,世典马牧。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世祖即位,为司空。世祖征赫连昌,遣斤率兵袭蒲坂。昌守将赫连乙升闻斤将至,惧,弃满坂西走。斤追败之。斤入蒲坂,收其资器,百姓安业。与赫连昌相持,累战破昌。昌遂走上邦,斤追之,至雍,不及而还。诏斤班师,斤上疏日:“赫连昌亡保上邦,鸠合余烬,未有盘据之资。今因其危,灭之为易。请益铠马,平昌而还。”世祖日:“昌亡国叛夫,击之劳伤将士,且可息兵,取之不晚。”斤抗表固执,乃许之。斤进讨安定,昌退保平凉。斤屯军安定,以粮竭马死,遂深垒自固。监军侍御史安颉击昌,擒之。昌众复立昌弟定为主,守平凉。斤自以元帅,而擒昌之功,更不在己,深耻之。乃舍辎重,轻赍三日粮,追定于平凉。娥清欲寻水而往,斤不从。斤自北道邀其走路。定众将出,会一小将有罪亡入贼,具告其实。定知斤军无粮乏水,乃邀斤前后。斤众大溃,斤及娥清为定所禽,士卒死者六七千人。后祖克平凉,斤等得归。世祖大集群臣,议伐凉州。斤日:“河西王牧犍,西垂下国,虽内不纯臣,而外修职贡 ‎,宜加宽宥,恕其微愆。去岁新征,士马疲弊,未可大举。其地卤薄,略无水草,大军既到,不得久停。彼闻军来,必婴城固守。攻则难拔,野无所掠,终无克获。”世祖不从,征之,斤随世祖征。凉州平,以战功赐僮隶七十户。以斤元老,赐安车,平决刑狱,谘访朝政。斤聪辩强识,善于谈论,远说先朝故事,虽未皆是,时有所得。每议大政,多见从用。真君九年薨,时年八十。世祖亲临哀恸,谥日昭王。(节选自《魏书·列传·卷十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 B.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 C.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 D.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空,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和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意思相同。‎ B.疏,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此类文章还包括表、对策、封事等。‎ C.世祖,是我国古代帝王的庙号之一。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有时用来纪年。‎ D.职贡,上贡赋税,指落属国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按时职贡表示臣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奚斤追随世祖征讨,立有大功。他率领军队击败了赫连昌的守将赫连乙升,后又与赫连昌对峙,多次击败赫连昌,迫使赫连昌逃到上邦。‎ B.奚斤坚持自己主张,有违君命。世祖诏令他班师回朝,他却上奏认为应该趁机追击;世祖要求停止用兵,他却自作主张继续征讨赫连昌。‎ C.奚斤身为统军主帅,刚愎自用。他以赫连昌被他人擒获为可耻,于是舍弃辎重,轻装上阵,追击赫连定,但没有听从下属建议而遭致失败。‎ D.奚斤深受世祖赏识,恩惠优渥。凉州平定后,他因战功受赏奴隶七十户;因是朝中老臣,他被赐给小车;他去世后,世祖亲自前往吊唁。‎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斤自北道邀其走路。定众将出,会一小将有罪亡人贼,具告其实。(5分)‎ ‎(2)远说先朝故事,虽未皆是,时有所得。每议大政,多见从用。(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11分)‎ ‎ 咏菊①‎ ‎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③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②欹,通“倚”。‚③评章,评论与分辨。‎ ‎13.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颔联中霜与月这两个意象。(5分)‎ ‎14.潇湘妃子通过咏菊寄托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一空一分)‎ ‎(1)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 , ”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2)《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有类似描写“ , ”,侧面显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表现蜀道水流的湍急和咆哮的句子是 “ , ”。‎ ‎(4)《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惨哀怨意境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国庆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②获得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称号的朱婷,面对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安之若素,展示出了难得的冷静。‎ ‎③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 ‎④韩国的诸多市场分析师认为,受三星手机召回事件影响,苹果公司将有机会改变苹果7目前不瘟不火的销售状况。‎ ‎⑤越发成熟的他,不屑于浪费时间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喜欢好整以暇地在旁边观察事物的发展,等待适合出击的机会。‎ ‎ A.①③ B.③⑤ C.②④ D.②⑤‎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立体化作战的望远镜集群,不但能提升我国在天文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还能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 B.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每年‘双11’成功的标志就是创新,我们每年都会去想很多新主意的方式,来做今年‘双11’的创新。”‎ C.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D.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 ‎18.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端使用人数将大幅上升,会成为新互联网用户的主力, ① ,在带宽速度和硬件设备的不断革新之下,利用移动设备就 ② 完成几乎所有今日在电脑上才可以完成的任务。 ③ ,腾讯已将集团的发展重点从QQ转移到微信,这 ④ 标志着移动端将会是未来用户的主要活跃点, ⑤ 在更多传感器和物联网的支持下,移动端的优势也会更加明显。‎ ‎①‎ ‎②‎ ‎③‎ ‎④‎ ‎⑤‎ A 所以 能 当前 ‎/‎ 然而 B 因此 会 现在 就 当然 C 同时 可以 目前 更 而 D ‎/‎ 能够 日前 也 于是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① ,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 。其实,只要愿意,③ ,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20.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作家”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曹雪芹、鲁迅、海明威、李白、杜甫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横线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④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6分)‎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中国人对格子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学开始习字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这种源远流长的练习不仅是练字方法,其实隐含着一种思维训练和规矩培养。汉字方方正正,书写也要规规矩矩,潜移默化中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端端正正,不能出格。‎ ‎(2016年04月21日《人民日报》)‎ 你对“格子”有何看法?请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①依据材料,自选角度;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或套作;⑤不少于800字。‎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2016级2017—2018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过于绝对,大观园是儒道两种思想的结合体,规则的正路、正殿等,也有各种别致的园林)‎ ‎2.B(因果倒置,因为中国人倾向求助山水,才孕育出丰富发达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园林)‎ ‎3.D(说法错误,苏轼与范仲淹在山水中可以忘记自己的得失,但是对忠君爱民这些儒家道德的核心却从未忘记。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5小题(9分)‎ ‎4. D(3分)(解析:A项,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B项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C项“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5.①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作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④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⑤广博的学习,丰厚的积累。多领域的研习,终成大家。(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4分)‎ ‎6.[答案]C 、D(选对一项2分,多选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涉及表达技巧、结构安排、内容理解、语言特色等多个方而。C.“依然相信剃头匠的手艺,坚持让他剃头”错,主要是出于对剃头匠的敬重;D.“增加了小说的童趣,使小说幽默诙谐”错,小说中没有体现童趣,而且小说的风格也不是幽默诙谐。‎ ‎7.[答案]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2分)正面描写:通过描写剃头匠的动作来表现他技艺高超,如“解下布单,迎风一抖,啪地一声”“剃刀在中队长的脸上如轻柔的手指一般滑行”等。(1分)侧面捕写:通过描写爷爷、日本中队长剃头时的神态来表现,如,写爷爷,“他的眼睛微闭着,嘴里似乎发出一快活的呻吟”;写日本中队长,“眼皮抖了抖,吸一口气,呼出,整个身体惬意地松弛下来”。(1分)(没有写到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但写到了通过描写剃头匠的动作、爷爷和日本中队长剃头时的神态来表现,也可给分)‎ ‎8.[答案]特点:民风淳朴。(2分)作用:①为主要人物剃头匠提供了典型环境,以典型环境的美好烘托了人物形象的美好。②剃头匠在申村受到了人们特别的敬重,主要是因为他的民族气节。申村典型环境的刻画有利于突出小说主旨。③申村这一典型环境的美好和日本兵的凶残构成了对比。(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写到其中的两点即可)‎ 三、 古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言,完成9—12题。(19分)‎ ‎9.[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为郑兵将军”中,“郑兵”“将军”之间不能断开;“闻而召伯儿”的主语是“斤”,而且原文意思是说慕容伯儿谋反,而不是“反斤”,所以应该是“斤闻而召伯儿”。‎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庙号不能用来纪年,用来纪年的是年号。‎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自作主张”错,原文说“斤抗表固执,乃许之”,由此可知,“继续征讨赫连昌”得到世祖同意。‎ ‎12.[答案](1)奚斤从北路拦截赫连定逃跑的路线。赫连定的部众将要出动,恰巧一个小将犯罪逃入贼寇中,详细告诉了他实情。‎ ‎(2)远说前朝旧事,虽不全对,经常颇有见解。时常议论大政,多被听从采用。‎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1)句:“邀”1分,“其实”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这3分具体落实在“走路”“会”“亡”“具告”等词语或短语的翻译上。(2)句:“故事”1分,“见”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这3分具体落实在“皆是”“从用”等短语的翻译上。‎ ‎ ‎ ‎【参考译文】‎ 奚斤,是代郡人,世代主管养马。太宗即位,奚斤担任郑兵将军,巡枧州郡,询问民间疾苦。太宗前往云中,奚斤留守京城。昌黎王慕容伯儿谋反,奚斤听说后召伯儿,穷加追问使他从实招认,拘捕他的全部党羽加以诛杀。世祖即位,奚斤担任司空。世祖征伐赫连昌,派遣奚斤率领军队袭击蒲坂。赫连昌的守将赫连乙升听说奚斤将到,畏惧,放弃蒲坂向西逃跑。奚斤追击打败他。奚斤进入蒲坂,收集他们的物资器械,百姓安居乐业。奚斤和赫连定相对峙,接连交战打败赫连昌。赫连昌于是逃到上邦,奚斤追击他,到达雍城,没赶上而返回。诏令奚斤撤军,奚斤上奏疏说:“赫连昌逃跑据守上郢,纠合残余势力,没有盘据的资本。现在利用他的危难,消灭他是容易的。请求增加锁甲马匹,平定赫连昌后返回。”世祖说:“赫连昌是逃亡的叛徒,攻打他辛劳损伤将领士兵,可姑且停止用兵,今后攻取他不算晚。”奚斤上奏直言坚持己见,于是准许了他。奚斤进军讨伐安定,赫连昌后撤据守平凉。奚斤驻扎军队在安定,因粮食用光马匹死亡,就深筑营垒固守。监军侍御史安颉攻打赫连昌,擒获了他。赫连昌的部众又拥立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为头领,守卫平凉。奚斤自认是主帅,而擒获赫连昌的功劳,又不在自己身上,深为这件事羞耻。于是丢下车辆物资,轻装带上三天的口粮,追击赫连定到平凉。娥清想寻找水道而前去,奚斤不听从,从北路拦截赫连定逃跑的道路。赫连定的部众将要出动,恰巧一个小将犯罪逃入贼寇中,详细告诉了他实情。赫连定知道奚斤无粮缺水,就截断奚斤的前后。奚斤的部众大溃败,奚斤和娥清被赫连定擒获,士兵死亡的有六七千人。后来世祖攻克平凉,奚斤等人得以返回。世祖召集群臣,商议讨伐凉州。奚斤说:“河西王牧犍,是西部边境的小国家,虽然内心不真心臣服,但还是按时朝贡,应该加以宽大,饶恕他微小的罪过。去年刚征伐,兵马疲敝,不能够大举用兵。那里土地含碱浇薄,没有水草,大军到达后,不能长久停留。他们听说军队到来,必定环城固守。进攻难以攻下,野外没有可以掠取的,终究不能攻克获取。”世祖不听从,出征。凉州平定,因战功赐给奚斤奴隶七十户。因奚斤是老臣,赐给坐乘的小车,命他决断刑罚案件,向他咨询朝中政事。奚斤聪颖明辨记忆力强,善于谈论,远说前朝旧事,虽不全对,经常颇有见解。时常议论大政,多被采纳,朝廷称赞他。真君九年逝世,时年八十岁。世祖亲自前往,哀伤悲恸,谧号为昭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11分)‎ ‎ 13.写秋霜、皓月是为吟咏菊花营造深远的意境(1分)。秋霜,冰凉洁白,写出菊花在清寒秋日开放的高洁(2分);月光,皎洁明亮,与菊花淡雅的清香浮动,写出菊花秀美的丰姿(2分)。‎ ‎14.①对菊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喜爱,黛玉为咏菊花反复锤炼词句以求传神。‚黛玉对自己诗才的肯定,自己在用菊花时笔端“蕴秀”,口角“噙香”,写出夺魁之诗。②黛玉在菊花中寄寓了自己的秋日愁绪,和无人理解自己心境的无奈。(每点3分)‎ ‎【赏析】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三)名句名篇默写(一句一分,8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砖石万壑雷。‎ ‎(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第Ⅱ卷 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 (3分)B(①长此以往:指长久这样下去,会有不好的结果。②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③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也指一种艺术境界,类似于写意,几笔就能为妙传神。④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⑤好整以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的样子,起初用于形容军队,后也可以用于个人。)‎ ‎17. C(A成分残缺,可在“深空探测”后加上“等众多领域”;B逻辑不当,“每年”与“今年”矛盾,“的方式”多余,可以改为“我们每年都会去想很多新主意,来做当年双11的创新。”;D中途易辙,可改为“自从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完工以后”。)‎ ‎18.C( ①处上下语境没有因果关系,可排除A、B;②处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个问题可以被解决;B项的“会”不合适;③处根据语境看“日前”明显不对,可排除D项;④处应该是表示根据腾讯的行为标志着移动终端的被重视程度加深,应填“更”;⑤处表示递进关系,应填“而”。)‎ ‎19.①我们并不习惯给予。②给予对我们身心健康大有益处。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20. 【参考答案】曹雪芹 为了一个梦,他忍饥挨寒,孜孜不倦;为了一个梦,他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一部《红楼梦》,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一部《红楼梦》,映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雨沧桑。“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他,创造了文学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名字1分,符合人物特征2分,运用一种修辞1分,两种及以上2分,语言连贯得体1分,另外只写名字不给分。)‎ ‎21.作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