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8.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统考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人们如果加深对环境美学概念的理解,准确透彻地把握环境与审美的内涵,就能达到探究环境美学的目的。
B. 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都是人所需,二者不矛盾时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
C.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协助生态朝着“安居”“乐居”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造就生态文明环境。
D. 除了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环境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设问为发端,在论证过程中先立论后分析,明确概念,承转自如,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B.文章首先强调环境的属人性的必要性,继而重申环境的意义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C.文章分别从自然和文明两个维度明确了评价环境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了两项指标的轻重主次。
D.作者卒章结旨,明确环境美学的要义与方向,相信随着审美视界的扩大,环境审美的内涵必将不断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文章论述“谋生”“荣生”“乐生”三种生存方式,层层递进,其论述重点是与“审美”密切相关的“乐生”。
B. 环境审美的本质是“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物质性愉快”和“精神性愉快”二者得兼,就是“乐居”。
C. 虽然对于“审美是什么”的问题,美学家们见仁见智,但“审美就是愉快”的结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D. 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
——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B.第4段中通过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愤怒的情感态度,也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C.“捡烂纸的老头”平日“穿得很破烂”,省吃俭用,“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捆得很整齐”,这说明他是嗜钱如命、性格矛盾的人。
D.作者刻画这个“捡烂纸的老头”意在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在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5.本文题为“捡烂纸的老头”,但开篇两段对烤肉刘的饭食和顾客的描写不厌其烦,而结尾两段写老头的死及留下钱财等内容极为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6分)
6.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便是其中之一,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B.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3分) ( )
A.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地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9.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长安中,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祎之饯于郊外。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①
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则天怒,召怀素亲加诘问,怀素奏曰:“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昔彭越以反伏诛,栾布奏事于其尸下,汉朝不坐,况元忠罪非彭越,陛下岂加追送之罪。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若付臣推鞫,臣敢不守陛下之法?”则天意解,贞慎等由是获免。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迁考功员外郎。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怀素虽居吏职,而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为玄宗所礼,令与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同为侍读。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是时秘书省典籍散落,条疏无叙,怀素上疏曰:“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望括检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上于是召学涉之士国子博士尹知章等,分部撰录,并刊正经史,粗创首尾。会怀素病卒,年六十,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赠润州刺史,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马怀素传》,有删改)
【注】①中使:指宦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
B.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
C.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
D.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品秩不高而权限广。
B.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用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侍读,名义上是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但实际上只作为照顾皇帝起居的近侍,有职无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是褒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怀素十分好学。马怀素年少时家境困窘连灯烛都没有,就白天打来柴草,夜晚点燃用来看书;为官后,也手不释卷。
B.马怀素不畏君威。武则天恼怒马怀素没有按照她的旨意办案,亲自责问。马怀素启奏,昔日栾布为彭越辩解尚不被治罪,他为元忠辩解也不应受牵连。
C.马怀素忠于职守。夏官侍郎李迥秀仗恃张易之的权势,接受贿赂,马怀素上奏皇帝,弹劾他,李迥秀被罢免了职务。
D.马怀素尽享哀荣。马怀素死后,皇帝特意为他举哀,停止上朝一天,追赠他润州刺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
(2)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八 尺①
顾炎武②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已白头。
【注】①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②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
B.颈联写诗人驾着孤帆来白帝访刘备,下江东问孙仲谋,采用了虚写的手法。
C.颈联写海上的鱼龙、山中的草木,寄托着作者心中绵绵的愁绪和遗恨。
D.本诗沉郁深厚,感慨兴亡,悲沉苍凉中带着一些激越之感。
15.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 , ”两句,道出了自身之苦和国恨之悲,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2)白居易《观刈麦》中的“ , ”
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面对丰收年却出现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 , ”两句,表达了自然与人类没有穷尽、永恒不变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总有一些瞬间,令人真诚感动。小学操场上,一名学生冒雨奔向教室,听到国歌声便伫立在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世界女排大奖赛场地中,国歌声骤然响起,正在赛前热身的中国队队员自觉停下来, ,注视国旗。爱国,竟是如此具体而动人。
环顾寰宇,人不分肤色,都称呼祖国为母亲;国无论大小,都 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麻木不仁,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迂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 。这些,既缺乏尊重与敬畏,也映照着教育的不足。正因此,怎样增强针对性,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也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 无声的典范说服力强,身边的榜样感染人心。其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不一定局限于学校教育。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 )。面对重大险情,中船重工第七六O所黄群等3名同志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每一位爱国的行动者,都可谓无形的教科书。倡导向他们学习,知行合一、 ,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付诸行动,正是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B.因为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C.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D.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老兵方阵的首先出场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
B.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
C.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生动的爱国画卷由敞篷车上的浮雕展示
D.老兵方阵的首先出场让无数人浸润眼眶,生动的爱国画卷由敞篷车上的浮雕展示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昂首挺胸 义正辞严 嗤之以鼻 事必躬亲
B.翘首以待 理直气壮 视如敝屣 身体力行
C.昂首挺胸 理直气壮 嗤之以鼻 身体力行
D.翘首以待 义正辞严 视如敝屣 事必躬亲
20. 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本人大作《天长地久》的新书签售活动将于10月14日上午9点在长沙市音乐厅隆重举行。特邀请您和您的妻子按时光临指导。届时还将惠赠新书,敬请批评指正。
(1) (2)
(3) (4)
(5)
21. 请把下边这个较复杂的长单句改写成三个短句。(6分)
曾把母鸡下蛋的鸣叫和诗人的创作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1)
(2)
(3)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要求:不少于800字,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决定”应为“影响”。
4.D【解析】A项,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头出现的场合是一个下层人吃饭的小馆子。B项,应该是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并非“愤怒”。C项,老头穿得破烂、省吃俭用,有点钱就留着,其实这是生活于社会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普遍的生活方式,怕露富招来偷窃,招来借钱的人,也怕银行不可靠,抱着现金(而不是存折)睡觉最有安全感,这也是底层人物普遍的心理。并非“嗜钱如命”,性格也并不矛盾。D项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正确。
5.参考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每点2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场景、结构、描写方式综合运用的试题。开头与结尾的用笔的繁与简构成对比。鉴赏题用些术语是必要的。如“造出……氛围”,“为……铺垫”,“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等等。
6.参考答案:①虚化人物。作者对捡烂纸的老头的描写刻画着色浅淡,只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写了一个片段,人物并不立体、典型,很像散文作品中的人物。②淡化情节。这篇小说故事性不强,几乎没有冲突,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并不明显。③散化结构。本文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布局,开头节奏舒缓,结尾收笔急促,中间部分转折自然。结构安排自由灵活。④语言质朴,接近口语。文中少有冗长而累赘的文学性描写,多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化语言。⑤营造散文化的意境。小说开头对烤肉刘的饭馆及顾客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充溢着浓郁地域风情色彩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的抒情韵味。(能从人物、情节、结构、语言、意境等角度答出任意3点计满分,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计分。)
7.B 【解析】材料二中,原文是不能“轻率地改变”,选项中改成了“不能做任何改变”。
8.A 【解析】 B.材料二中为“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C材料三中,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但也带来了新的忧虑。D文中无依据,也不合理。
9.①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和投入,建立保护基地,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②让民间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对接社会需求,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③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④传承“工匠精神”,让产品更有温度。⑤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手工艺的产业化经营。(1点1分,2点3分,3点4分。5点答其中任意4点得6分)
14.(3分)D(没有激越之感。)
15.(6分)①家国沦亡以后凄惶悲伤、飘零无依的心情;②在明末清初动荡中作者不屈从命运安排、期望挽救衰颓国势的民族情感;③往事不堪回首、旧日的希望只换来鬓发斑白的深挚的悲痛。(每点2分)
21.(6分)1.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鸣叫和诗人的创作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
2.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3.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的这一意见。(答案不唯一)
22.材料中的“我在”,可以指“我”还活着,“我”的存在;可以指“我”在现场,“我”是目睹者和见证人;可以指“我”正在做什么,如“我”在跑步、“我”在唱歌、“我”在微笑等。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见“我在”的前提是“我”思考。毕淑敏说:“我很重要。”“我”在,便是一切。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近飞过。”这是“我”存在的明证。“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我在”,不仅仅是想象,更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越。“我在”,写作的空间很大、很大……
材料是张晓风散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重点突出的应该是“我”的存在价值,所以,无论写自己的经历、感受、见解,还是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者发表议论,都要体现材料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