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浙江)1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浙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书籍装帧艺术究竟是什么?对这个“入门级”的问题,绝大多数读者的答案是,做个好看的封皮,或给书里加些插图。‎ 这个答案道出了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书籍设计理念。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受苏联影响,将书籍设计的评选标准机械地分为封面设计、插图设计和版式设计三块。祝君波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建立起关于书的“美”的一个整体标准:从视觉美,到触觉美——讲求手感,再到音乐美——在优秀书籍设计师看来,一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是一个连贯的乐章,阅读时要有节奏感、韵律感,图文组合就是其中的节奏。“美”是一个整体,而非孤立的封面或插图,更包括用材设计与内容的匹配,也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吕敬人是“中国最美的书”评选13年来涌现出的优秀中国设计师代表,去年成为“世界最美的书”评委。在吕敬人看来,一本书不仅仅是平面作品,而且是流动的信息,他用“导演”来形容优秀书籍设计者,“他们必须用自己出色的整合能力,像导演拍分镜头一样突出书籍的特点”。在过去的观念中,书籍设计师是图书加工的最后一个工序的执行者,在作者、编辑完成文本后进行装帧设计,如果赋予书籍设计师“导演”的身份,那就意味着设计师要与作者、编辑共同叙述文本,进行故事演绎。‎ ‎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丁蕾设计的《再会邮简》一书的设计过程就十分有代表性。邮简是可折叠的信纸,是介于明信片和信件之间的一种邮政用品。丁蕾说:“在深入了解文本并接触了书中大量孙中山像特制邮简后,我和作者及出版人反复沟通,最后设计出来的封面看起来就是一张邮简。”去年“最美的书”获奖图书之一、90岁作者饶平如悼念亡妻而创作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的装帧设计也十分“有故事”。饶平如与妻子的心愿是回到结婚的酒店再办一次典礼,终究因为妻子的逝去而未能如愿。设计师巧妙地把书设计成了婚礼喜帖的样子,书脊上的神来之笔,则像是挂着新郎新娘胸前的胸花,红底烫金大字写着他俩的名字。书籍设计师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作者遗憾的补偿。“有时候,书籍设计是那么的简单,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组合,也不会造成昂贵的定价,却能让如此多的读者愿意亲近它。”吕敬人说。‎ ‎“书的设计就是要赏心悦目地传递书卷文化艺术”,在“最美的书”评委看来,电子书时代的到来恰恰是书卷艺术的一个机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翻动书籍,世界若还是物质的世界,纸质书就不会消失。如何让大众更愿意亲近纸质书,领会纸质书区别于电子载体的魅力,书籍设计师的责任重大。”‎ ‎(选自《“中国最美的书”因何而美》,‎ ‎2015年11月16日‎《解放日报》)‎ ‎3.下列对文中“书籍设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读者来说,书籍设计就是设计者给书籍做个好看的封皮,或给书里加些插图。‎ B.20世纪50年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受苏联影响,将书籍设计机械地分为封面设计、插图设计和版式设计三块。‎ C.在书籍设计师看来,一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是一个连贯的乐章,阅读时要有节奏感、韵律感,图文组合就是其中的节奏。‎ D.优秀的书籍设计需要设计师更出色的整合能力,改变过去观念里书籍设计只是图书加工的最后一个工序,只是在作者、编辑完成文本后进行的装帧设计的认知。‎ 解析:选D A项,“对于读者来说”错,应该是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B项,偷换概念,“书籍设计”错,应为“书籍设计的评选标准”;C项,“在书籍设计师看来”扩大范围,应为“在优秀书籍设计师看来”。‎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祝君波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建立起关于书的“美”的标准,即视觉美、触觉美、音乐美。他认为这“三美”应该是一个整体,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B.在“世界最美的书”评委吕敬人看来,一本书中包含着流动的信息,书籍设计师要与作者、编辑共同叙述文本,进行故事演绎,这样设计的价值才可能体现。‎ C.《再会邮简》一书的封面设计看起来就是一张邮简,《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的装帧设计师巧妙地把书设计成了婚礼喜帖的样子。两书获得“最美的书”的原因就是这样简单的设计。‎ D.在“最美的书”评委看来,电子书时代的到来恰恰是书卷艺术的一个机会。不过如何让大众更愿意亲近纸质书并领会纸质书区别于电子载体的魅力,这需要书籍设计师承担更大责任。‎ 解析:选C 两书获得“最美的书”的原因不仅仅是这样简单的设计,还应该有内容方面的美。‎ ‎5.(词语含义理解题)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你对“最美的书”的理解。‎ 答: ‎ 解析:关于“最美的书”在文章的第二段中有相应的描述。首先是“美”的整体标准的建立,要有视觉美、触觉美、音乐美。其次,“美”还包括用材设计与内容的完美融合。文章第三、四两段介绍的就是用材设计与内容完美融合的事例。‎ 参考答案:“最美的书”应该是:①具有视觉美、触觉美和音乐美;②用材设计与内容完美融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道理何在呢?‎ 我们知道“自然”无时无处不在“动”。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能捉摸者,已是非动;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况且动是生命之表示,精神之作用。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怎样才能表现“动”?我们拿一张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的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像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才能表现‘动象’?其实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使我们观者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是罗丹创造动象的秘密。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唯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是罗丹的世界观,是罗丹的艺术观。‎ 罗丹自己深入到自然的中心,直感着自然的生命呼吸、思想情绪,晓得自然中的万种形象,千变万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这个自然的精神凭借着物质,表现出云树山水、鸢飞鱼跃、美人英雄。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的雕刻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所以古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那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经艺术家的手,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 艺术家是无往而非“美”的创造者,只要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 ‎(选自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有删改)‎ ‎6.下列对罗丹艺术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捕捉自然动态变化的每个细节,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 B.注重表现自然内在的精神生命,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 C.深入自然中心,感受其气息,通晓其变化,刻画其心理。‎ D.关注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善于表现人类精神的活泼跃动。‎ 解析:选D A项,“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表述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罗丹认定‘动’是……东西”。B项,“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错误,原文意为“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而“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说明罗丹同样讲究外在的艺术形式。C项,不属于“罗丹艺术特点”的概括,只是他的具体行动和做法。‎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艺术家眼中,自然无往而不美,是因为艺术家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创造去修补自然本身的缺陷。‎ B.罗丹不仅能从自然物质的“动象”中体悟到自然的真相,而且能用创作表现自然背后深藏的生命精神。‎ C.古希腊雕刻艺术讲形式,求完整,偏理性;而罗丹雕刻讲内容,求品质,偏感性,表现风格完全相反。‎ D.艺术家是“美”的创造者,无论怎样奇丑怪状的物体,只要一经艺术家的手,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 解析:选B A项,“艺术家可以……修补自然本身的缺陷”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罗丹雕刻“求品质”错,原文是“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D项,表述绝对化,艺术家变丑为美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如果没有“把自然表现了”,就不可能将“奇丑怪状”的物体,变成“极可爱的美术品”。‎ ‎8.联系全文,谈谈对“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句话的理解。‎ 答: ‎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对二、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根据第二段中“‘自然’无时无处不在‘动’”这句,可以概括出“世上没有完全静止的物质,‘动’才是自然的生命精神”这一结论;第三段通过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的比较,说明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表现“动”,而照片却难以表现。‎ 参考答案:世上没有完全静止的物质,“动”才是自然的生命精神,是自然的“真相”;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表现“动”,而照片却难以表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