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 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高考真题
【2015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
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
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
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
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
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
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
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
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
《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
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
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
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
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
这篇墓志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错,原文最后说“而宪来求铭”,意思是欧阳宪来请张耒写了这篇铭文。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答案】(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的关键词:号、检束、徒、从。
第(2)句的关键词:治、苟简、创立、更。翻译时要注意古文句子翻译的“信、达、雅”
的原则,尽量做到字句落实,语言准确。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先从原文中找出有关的信息:刻苦于学;
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
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将以上信息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整合即可。
【参考译文】
先生姓欧阳,名字叫发,字叫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为
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表里如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
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这时欧阳修已官居高位,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
钟律方面的学问。
已经长大以后,先生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
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议论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
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
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肤浅学习,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
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
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
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大家不敢轻易试探他的才
华,任用他为官,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
为他而哭泣,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欧阳文忠公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
西晋张华(字茂先)一类的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去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官员陈襄犹豫不
决,正要前往哭吊时,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
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
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
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
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
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
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
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老仆死而葬于城北之金家桥,其主人为志其墓而铭之,曰:老仆名尚。十八岁事予祖
太常公。方司徒公之少而应秀才试,以及举孝廉..,登进士第,老仆皆身从之。司徒公仕,而
西抵秦凉之塞,南按黔方,北尽黄花、居庸边镇上,老仆又皆从。司徒公尝道经华山,攀崖
悬洞而陟其巅,老仆则手挽铁索从焉。华山老道士,年百八十岁矣,谓司徒公曰:“公,贵
人也。然生平丰于功业嗇于福用当腰围玉而陪天子饭此后一月作难凡有五大难,过此可耄耋..。
此仆,当济公于难者也,幸善视之!”然老仆不事事。司徒公尝遣视南圃之墅,久之,所司
皆荒失。命人迹之,则老仆自携琵琶,与一妇人饮于鹿邑之城门楼。司徒公怒,斥之,不使
近。戊辰..,赴官京师,老仆固请从,至则日酣饮于城隍市;司徒公朝所命,老仆暮归,醉而
尽忘之。司徒公怒而骂,老仆则倚壁而鼾,鼾声与司徒公之骂声更相间也。积二岁余,以为
常。司徒公为乌程相所构,下狱,顾谓诸仆曰:“尔皆衣食我,今谁当从乎?”老仆涕泣拜
于堂下。司徒公熟视曰:“嘻!尔岂其人邪?”老仆前曰:“主人盛时,安所事老仆;老仆
亦酣醉耳。今老仆且先犬马死,主人又患难,岂尚不尽心力?主人不忆老道士言乎?”自此
不饮酒,亦不与其家相通,从司徒公于狱者七年。初,燕女有姚氏者,数嫁不终,饶于财。
每曰:“我当嫁官人耳。”老仆乃伪为官人,娶之。日取其财易酒食,交欢诸缇校者,故得
始终不及于难。后姚氏察知其伪,大哭,骂老仆,以手提其耳,啮其面,面上痕常满。及司
徒公出视师,乃以老仆为军官,冠将军冠,服将军服,以见姚氏,姚氏则大喜。老仆入谢司
徒公曰:“老仆嗜饮酒,今七年不饮酒,此后愿日夜倍饮酒以偿之。”久之,饮酒积病,遂
以死,年五十七。
老仆有四子,其次尝犯军法,当死,诸大帅卜从善等,罗拜司徒公曰:“非愿公绌法,
乃军中欲请之以劝忠义也。”当是时,郭老仆之名播两河云。铭曰:汝,士大夫师,而乃居
于奴!奴乎奴乎,奴尚则有,士大夫卒无。
(选自《郭老仆墓志铭...》,作者:侯方域)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生平丰于功业/嗇于福/用当腰围玉而陪天子/饭此后一月作难/凡有五大难/
B.然生平丰于功/业嗇于福用/当腰围玉而陪天子/饭此后一月作难凡/有五大难/
C.然生平丰于功业/嗇于福用/当腰围玉而陪天子饭/此后一月作难/凡有五大难/
D.然生平丰于功/业嗇于福/用当腰围玉而陪天子饭/此后一月作难/凡有五大难/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
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耄”指的是七八十岁的年纪,“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文中的“耄耋”是高龄、
高寿的意思。
C.古人常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来纪年,干支纪年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文中的“戊辰年”,
是干支纪年。
D.古代的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
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
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 B 项表述错误,“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
年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老仆忠于主人。陪同司徒公参加科举和各处任职;司徒公入狱后,郭老仆一直陪
伴并戒酒长达七年之久,直至司徒公出狱。
B.郭老仆非常好酒,看管南圃之墅,自带琵琶,同妇人在鹿邑的城门楼下饮酒;跟随
司徒公在京师时,天天在城隍市喝酒;五十七岁去世也跟他嗜酒有莫大关系。
C.郭老仆为救主人,谎称官人,迎娶富婆。为营救司徒公出狱,他谎称自己是官人,
娶了富有的燕女姚氏,并用姚氏的钱去结交那些“缇校”,终于从狱中救出了司徒
公。
D.郭老仆虽为奴仆,他的“忠义”之名远播。他的二儿子曾触犯军法被判死刑,但为
劝勉众人忠义之故,许多将领都替他求情。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仆,当济公于难者也,幸善视之!
(2)司徒公为乌程相所构,下狱,顾谓诸仆曰:“尔皆衣食我,今谁当从乎?
【答案】(1)这个仆人,将在你患难时帮助你,希望你好好对待他!
(2)司徒公被乌程相陷害,要关在监狱,他看着仆人们对他们说:“你们的衣服饮食都是
我供给的,现在谁肯跟从我呢?”
【参考译文】
郭老仆死后葬在城北的金家桥,他的主人替他做了篇墓志铭,道:老仆名叫尚。十八岁,
就来服侍我祖父太常公。(我父亲)司徒公少年时,考秀才,考中孝廉,一直到考取进士,
老仆都跟着。司徒公做官,西面到甘肃的边地,南面到贵州,北到黄花镇、居庸关边镇上,
老仆也一直跟着。司徒公曾经去过华山,攀山穿洞爬到山顶上去,那时老仆也手里挽着铁索
跟着。华山上有个老道士,年纪已一百八十岁了,对司徒公说:“你是个贵人。一生功绩很
大,而所享的福用却很少。将来要围了玉带陪天子一同吃饭。可是一月后便有灾难要发生。
一生共有五个大难,过了这些难关,便可活到八十九十岁。这个仆人能在患难时帮助你,希
望你好好对待他!”
可是老仆不怎么做事。司徒公曾经派他去看守南圃的别墅,隔了好久,所管的事都荒废
了。司徒公派人去考察他做了些什么事,却看见他拿了琵琶,同一个妇人在鹿邑的城门楼下
饮酒。司徒公大怒,骂了他一顿,不许他立在旁边。戊辰年,到京师去做官,老仆坚决请求
跟着。到了京师,却天天在城隍市喝酒,喝得烂醉。司徒公早晨吩咐他的话,在晚上喝醉回
来后已完全忘记了。司徒公怒极了骂他,老仆却靠住墙壁打着鼾睡着了。打鼾声同司徒公的
骂声互相间隔着。一直两年多总是这一副态度。
后来司徒公被乌程相(温体仁)陷害,要关在监狱,他对仆人们说:“你们的衣服饮食
都是我供给的,现在谁肯服侍我呢?”老仆流着泪跪在堂前,司徒公对他望了半天说:“嘻!
你倒是这种人吗!”老仆向前道:“在主人盛达的时候,我老仆有什么事好做呢,只有喝得
烂醉罢了。现在我已年老,快要比犬马先死了,而主人又碰到患难,难道再不尽心尽力地报
答?主人不是还记得老道士的话吗?”从此不再饮酒,也不再问及家中的事。跟司徒公在狱
里共计七年。以前,有一个河北姓姚的女子,嫁了几次,丈夫都死了,有很多的财产。她常
常说:“我想嫁给做官的人。”老仆便假装是做官的,娶了她。于是天天拿她的钱去换酒食,
同捕快们联络着,所以司徒公始终没有遭害。后来姚氏打听出老仆是假装的,大哭,骂老仆,
用手提他的耳朵,咬他的面孔,所以面上的爪痕常满。后来等到司徒公出去督师,便派老仆
做军官,戴了将军的帽子,穿了将军的服装,去给姚氏看,姚氏便十分欢喜。
老仆谢司徒公道:“我是喜欢酒的,现在七年不喝了,今后愿连日连夜加倍地饮酒,来
补偿着。”很久以后,(因为)喝酒太多,生了病便死了,年纪五十七岁。
老仆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曾经犯了军法,论罪当死,许多将领如卜从善等,环列着
拜司徒公,说:“不是要您改变国法,是军中请求着要借此激劝忠义的人呀!”在这时候,
老仆的名字已经传播到河南、河北了。
铭道:“你是士大夫的模范,却屈居在奴仆的地位!奴仆呀,真的是奴仆吗?奴仆倒有
这样的义气,士大夫却没有!”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宋)王安石
①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
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
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
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②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
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
不可胜数。辨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③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
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
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④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5.高中阶段我们还学过王安石的文章有 。
【答案】《游褒禅山记》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也是在考查关于王安石的文学常识,考生从高中
阶段学过的王安石作品中选择一篇来答即可。
6.最适合填在文章第④段方格处的词是( )
A.呜呼 B.善哉 C.可怜 D.嗟乎
【答案】A
语,既可以表示赞许,又可以表示不满,甚至用作当作“罪过”后的赎罪。C 项,“可怜”
指令人怜悯,哀悯,令人惋惜,古汉语中也有“可爱”之意。D 项,“嗟乎”,感叹词,相当
于“唉”。本文是一篇墓志铭,用“呜呼”表达悲痛之情更为恰当,故应选 A 项。
7.给文中画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B.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C.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D.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答案】C
8.范仲淹(即范文正公)为什么推荐许平参加“方略”之选?(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答案】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以智略为大世大人所器。
【解析】本题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范仲淹推荐许平,自然是因为许平有过人的才华,因
此找到能体现许平出众之处的句子也就找到了答案。原文为“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
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筛选之后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9.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许平才华的赞美之情和对其壮志未酬身先死(怀才不遇、英年早
逝)的惋惜之情。
【解析】许平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普通官吏。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
居下位的悲剧。第一段写许君有大才却终不得用的事实;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
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写许君的后事;第四段铭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许
平一生遭遇,隐含强烈的悲愤。全文议论较多,情调慷慨悲凉。
【参考译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任泰州海陵县
主簿的人。许君既与他的哥哥许元以互相友爱而著称于天下,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
他从不受约束,擅长辩论,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器重。仁宗宝元
(1038—1040)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当时陕西大帅范
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郑文肃公(郑戬的谥号)争相写信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
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
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
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
唉!真令人哀伤啊。
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即使受
到讽刺谩骂、嘲笑侮辱、穷苦愁困都不后悔,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
对后世有所期望,因此他们的失意、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
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难以
数记的。然而,才辨足以改变一切事物,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困穷;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
帅,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
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许君死时五十九岁,在仁宗嘉祐(1056—1063)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
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长子名瓌,没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户参军;三子名琦,任
太庙斋郎;四子名琳,中了进士。五个女儿,已经出嫁的两个,一个嫁于进士周奉先,一个
嫁于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墓碑上的铭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
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