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丘市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治大国若烹小鲜”
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 “大河无水小河干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D 3. B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页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子担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主观臆断,“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材料二的第三自然段,原文为“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强调“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
B项,强加因果,“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错,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二者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是阐述的两个不同方面;
C项,正确;
D项,不合文意,“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所以不是转变的问题,因为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材料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或者是观点。
本题材料三的观点是在第二自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家国之间的密切关系;
A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先齐家,后治国;
B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C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调的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也是二者的密切关系;
D项,“大河无水小河干”是比喻的说法,大河比喻成“国”,小河比喻成“家”,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本题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怀”,接着指出“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引用《老子》《管子》《礼记》里的话为引证法;宋代大儒张载是例证法。然后第三自然段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又使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最后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通读全文,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从一组文本中获得关联性信息;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的事实、价值作出判断。同时结合现实,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提到“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的第三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二段内容,指出有“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追求民族统一、实现国富民强,爱国爱家,勇子担当。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 “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 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 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 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 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 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8. 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浏览选项逐一分析。题中B
项,“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误,原文只说“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并没有交代老黄真的走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语言特色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C项,“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错,根据文本“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等可知,本文字词平白如话,语言平白素淡,纯朴自然,并非选用优美的字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事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可以从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叙述人称及视角看,文本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第一人称的作用就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从塑造人物形象看,文本中“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通过“我”的心理活动直接表达出“我”的想法,同时塑造刘建华这一人物形象;
从情节安排看,结尾处“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与开头“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形成照应,表现人物的狭隘尖刻的性格特点,由隐伏变得清晰具体。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
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B. 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C. 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 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 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 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D. 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13. 翻译下列句子。
(1)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4. 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我少买马匹的原因,是(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不把买马当做急事的缘故啊。
(2)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您就进去。
(3)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壮大诸侯,使天下有才干的人远离秦国而不敢往西,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4)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度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问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答。”
14. (1)害怕因关系疏远致使突厥为他人所用,为害边关,彼此成为不共戴天之死敌;(2)害怕因关系亲密以致引狼入室,使其成为百姓之蠹虫祸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语句的内容,“请”字的宾语应该是“尊天子为太上皇”,意思是,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不能断开,排除AC;并列谓语“立”的宾语应该是“代王为帝”,意思是,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不能断开,排除B;后边两个句子具有相对独立性,可断开。最后“用.....以示......”的结构,中间可断开。
译文: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A项,“专指”一词说法错,在古代,“和亲”也指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是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证方法,评价语言风格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重在理解文意,抓住细节。选项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重点词语的错议,篡改原文,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C项,“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错,原文结果是“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意思是“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李渊没有接受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所以,......的原因;示,显示;以为,把......当做;故,缘故。
(2)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道;不过,古今异义词,不超过;耳,罢了;度,估计;乃,副词,才。
(3)今,现在;黔首,百姓;业,名词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资,帮助;西向,介词的宾语前置,向西;裹足,停止脚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4)乘,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乎,相当介词“于”,在;饥馑,饥荒;比,等到;方,做人的道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探究人物言行的原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问题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点概括综合把握,组织语言。
本题问题的观点是李渊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究其原因,首先,主要体现在文章中的开始,“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李渊认为,要是能和他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所以李渊害怕关系疏远。还有在文章的结尾处,“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意思是: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之所以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所以李渊害怕关系亲密,成为祸患。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象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可预测出来了。”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检阅。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有偷吃的兵士,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有想进城的百姓,都听任其进入。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初十),李建成攻克西河城,将高德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你指野鸟为鸾鸟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到后非常高兴。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李渊高兴地说:“象这样用兵,就是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就定下了入关计划。李渊开仓赈济贫民,应募当兵的人日益增多。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右军,通称为义士。
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康鞘利返回北方。
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所以要突厥人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弄
(唐)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①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注释:①吴歈:吴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天上叠巘红嵯峨”一句以“巘”比喻云霞,“叠”、“红”、“嵯峨”三个词从数量、色彩和形状方面对“巘”作了描绘
B. 颔联写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等仿佛从竹林中“生”出,既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又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
C. 颈联的前一句化用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D. 全诗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江边的诸多景物,暗示气温下降、光线变弱的过程,表现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的奇妙景观。
16. 赏析诗歌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C 16. 以景结情或比喻。写诗人趁着酒兴不禁唱起了吴越的歌曲,吟唱未终,像玉一样皎洁的月亮已从江面升起。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错误,没有“想弃官归隐的念头”。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吹起,想到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是有关鲈鱼的著名故事。但是不能看出“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江南弄》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前四句描写江南景物的美好,后四句描述江南人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饮酒歌吟的畅适。全诗写江南暮色,清新明丽,美景醉人,秀色可餐,表现出诗人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尾联运用以景结情,比喻手法,“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承接五、六两句,谓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酒醉兴浓,不禁唱起歌来。吟唱未终,不觉圆月已从江面升起,此情此景,物我俱化而难分彼此了。“江上团团贴寒玉”句,描写极为精确,“团团”指月轮的形状,“寒”指感觉,“玉”喻质地与颜色,着一“贴”字,形容月亮如同明玉粘附、镶嵌在天幕上。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
)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皙弹奏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
(2)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不良印象。
(3)春天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
(4)《庖丁解牛》中,最能表达庖丁对解牛的理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话。《齐桓晋文之事》
(6)《庖丁解牛》中用动作表现庖丁得意洋洋的心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鼓瑟希 (2). 铿尔 (3).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4).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5). 莫春者 (6). 春服既成 (7). 臣之所好者道也 (8). 进乎技矣 (9). 谨庠序之教 (10). 申之以孝悌之义 (1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 提刀而立 (13). 为之四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声音渐渐稀疏下来”是提示,注意“希”“铿”的书写;
(2)“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是提示,注意“乎”的书写;
(3)“春天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是提示,注意“莫”“既”的书写;
(4)“庖丁对解牛的理解”是提示,注意“技”的书写;
(5)“兴办学校教育”“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是提示,注意“庠”“悌”“颁”的书写;
(6)“庖丁得意洋洋的心里”是提示,注意“顾”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客居他乡、远走天涯时,你才懂得为什么那些“晨起动征铎”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①我的故乡北平确是能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的心眼中的(现叫北京,1949年建国后改动) ②。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 ③那么蓝, ③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④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甚至连潭柘寺的钟声都仿佛在这秋日的浓重中镀上了一层淡淡的蓝色。那一声声悠长的咏叹都好像是在对一个个匆匆的他乡游子发出悲悯的慰藉:怎么了?你。 ⑤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 A ,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 B _!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18. 文中第①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引用、比喻、比拟、夸张 B. 对偶、借代、通感、夸张
C. 对偶、引用、排比、通感 D. 引用、比喻、排比、比拟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第一自然段中,序号①②③④⑤前面标点有四处地方用错了,请找出来并修改。
【答案】18. D 19. (1)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加强了语气语势;(2)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到了强调作用;(3)“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20. (1)都摆列得那么好看(2)他们还会唱呢
21. ①?改为。②处的()挪到“北平”后面④的,改为。⑤的。改为?前面的?改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运用的能力。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于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通感、对偶、设问、反问等。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晨起动征铎”是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诗句,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那些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短句,结构整齐一致;
“好像是含着笑”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天含着笑”,有了人的动作;
“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西山北山的蓝”,喻体是“霞帔”,写出了山的美丽。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并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此类题型,着重从句式特点,比如整句和散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的角度;修辞手法上,注意一些常见手法。并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本题原句从形式看,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一方面增强了语势,另一方面强调了内容,写出了葡萄梨苹果的种类繁多;而改后的句子虽然内容基本一致,但只是一个普通的陈述句,没有很好的起到一个对陈述对象突出强调的作用,所以原句较好。
【20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还有就是字数的要求。
第一空,依据后文“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可知,此空应是陈述摆放的问题,
可知此空应填: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第二空,依据后文“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可知,这里应该是一个启下的句子,应交代“唱”这个关键词,可知此空应填:他们还会唱呢。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①句考查的是虽然有疑问词“为什么”,但整个语气表陈述,所以?改为。
②句考查的是小括号的作用,括号解释哪个词语就应该紧挨着哪个词语,本句中括号内容解释的是“北平”这个词语,所以()挪到“北平”后面
④句考查的是冒号的用法,冒号管到哪里,必须用句号结束。依据句意,所以后边的,改为。
⑤句考查的是倒装句标点符号的用法。倒装句中要把语气放到最后,所以。改为?前面的?改为,
【点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22.2018年,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中日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功能”的调查,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中日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情况(数据为百分比)
使用情况
中国
日本
上网观看电影、连续剧
32.9
17.5
上网查询收集相关学习信息
18.2
25.3
上网看娱乐新闻
24.5
10.3
用电脑聊天
22.5
22.7
利用电脑玩游戏
42.7
18.3
使用电脑的学习软件学习
9.4
18.9
利用网上讲座学习
2.1
3.8
看网络小说或漫画
23.6
10.2
(1)与日本高中生相比,我国高中生电脑使用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2)根据上表情况,请对我国高中生的网络学习提出一条建议。
【答案】(1)我国高中生电脑看电影、连续剧,看娱乐新闻,玩游戏,看小说或漫画明显高于日本高中生,但收集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却远低于日本学生。
(2)(示例)减少上网看新闻、聊天、看小说的时间,增加网络学习的时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此类题目将数据以直观的柱状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向答题者介绍或展示某种情况。需认真理解题意,理清各项关系,然后准确地把握住规律来解答问题。
(1)本题从图表入手,中日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情况数据比例对照,有些数据明显高于日本,同理,有些数据又明显低于日本,具体表现在:我国高中生电脑看电影、连续剧(占比32.9%),看娱乐新闻(占比24.5%),玩游戏(占比42.7%),看小说或漫画(占比23.6%)都明显高于日本高中生,但收集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占比18.2%)却远低于日本学生(占比25.3%)。由此可知。
(2)解答本题时“建议”是通过对图表中两组数据对比得出,针对同一种情况,中国高中生在娱乐方面使用电脑比例大,而在学习方面使用电脑比例较小,所以可以有如下建议:减少上网看新闻、聊天、看小说的时间,增加网络学习的时间。
【点睛】
所谓“图表”,是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高考卷中出现的图表类材料有流程图、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这种题型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图或表,然后设置一到两个题目,题目内容或者是描述某种情况,或者是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是提出一条建议,等等。
《红楼梦》阅读题(二选一,选择其中一个题进行解答)
23.选做题(一):
探春采取什么措施改革大观园?效果如何?
【答案】探春树立威望后,采取开源节流的方法:先是取消了宝玉、贾环等人学里的纸笔费,免掉了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而后把园子中的花草、树木、稻田等承包给府里的仆妇,多劳多得,下人欢欣鼓舞,每年也省了四五百两银子的支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对文学名著中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事件)的考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尤其是中国四大名著,可精读也可浅读,掌握主要人物的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本题主要考查探春在大观园的改革措施,相关情节在《红楼梦》的第55,56两回。作为《红楼梦》当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的贾探春,是一位具有丰富性格的女性。她言谈机敏,办事果干,聪明大方。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浓墨重彩,为我们展现了贾探春理事贾府与改革大观园的一场好戏。这场戏中,贾探春抓住机遇,依靠自身聪明才智,大胆地对贾府管理当中存在的有关弊端进行了革除,并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她看到贾府浪费现象很严重,就取消了宝玉、贾环等人的纸笔费;其次,探春理家,于千头百绪中又发现一处弊端,就是姑娘丫头们每月都有月银,但头油脂粉钱又要由府中出钱采购,而这些人往往偷工减料,拖拖拉拉,就免掉了她们的头油脂粉钱;还有,她看到收拾院子中的花草、树木、稻田等时,怠工现象很严重,于是承包给府里的仆妇,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下人欢欣鼓舞,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效果:原本上上下下矛盾重重,一片混乱的贾府,通过“探春理家”,就连凤姐和平儿都意识到她的厉害,所以对她也小心翼翼,十分恭敬。这就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使贾府一时较为稳定。
【点睛】名著阅读的几点建议:
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纪,专业和预期目标具体来设定的。如果想涉猎,丰富自己阅读量,那么不必细看,粗略了解情节人物,甚至可以选择精选本来读。但如果想进一步文本细读的话,就要逐句逐句的读,对名著人物的一个表情一句话,都揣测回味。最好能借助名家的评论导读一起来读,读到优美的句子或哲理的句子,要做好记录。而且最讲究第一感觉,对某句话的第一见解是什么,也要及时记录下来。最后读完还要有一篇读后感想。好书不应只读一次。特别是名著,读一遍往往难以真正读懂读透。第一遍涉猎浅读,记录下第一感觉、第一见解。第二遍细读,深读,借助导读来读,看看你的看法与名家看法相差出入有多少,这对于你对文学敏感度,见解深读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24.选做题(二):
晴雯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丫头,下列情节与她相关的有:
①因柳氏不给炖蛋而带人大闹厨房;
②病补雀金裘;
③千金撕扇;
④重病之时被撵出大观园;
⑤“抄检大观园”时扇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
⑥铰下指甲并和贴身内衣交给宝玉;
⑦告诉麝月,以后要防着坠儿,“变个法子打发出去就完了”。
【答案】②③④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本题考查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晴雯相关的故事情节。
因柳氏不给炖蛋而带人大闹厨房”的是丫鬟司棋。贾府下层丫鬟小厮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描写得格外的细致。司棋为了一碟小菜,竟带人砸了主子的厨房,还有恃无恐,有违尊卑。②“病补雀金裘”的是晴雯。她心高气傲,伶牙俐齿,宝玉
不小心烧坏了雀金裘后,她不顾自己体弱有病,连夜为宝玉补衣。③“千金撕扇”的是晴雯。端午节家宴,众人不欢而散。宝玉回房闷闷不,偏巧晴雯伺候换衣服跌折了扇股子,便训斥了她两句。晴雯不服,将袭人一并奚落,气得宝玉要撵晴雯,晚上宝玉喝酒回来,为逗晴雯开心,便拿扇子给她撕,麝月过来阻止,宝玉便将麝月的扇子也拿给晴雯撕了,二人大笑,宝玉说这叫“千金难买一笑”。④“重病之时被撵出大观园”的是晴雯。第七十七回之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大观园内搜出绣春囊,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谗言特意将晴雯召过来相见,并对晴雯进行了辱骂,最后还声明迟早要将晴雯给撵出去。⑤“抄检大观园时扇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的是探春。探春是大观园里有名的泼辣女子,抄检大观园,众人都知道这件事极其失礼,对院子的主人也非常不尊重,可碍于王夫人的面子,无人敢说,都忍气吞声。唯有探春,揭竿而起,怒而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⑥“铰下指甲并和贴身内衣交给宝玉”的是晴雯。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 ⑦“告诉麝月,以后要防着坠儿,变个法子打发出去就完了”的是平儿。平儿找到了丢失的镯子,既没有告诉王熙凤真相,为了宝玉的名声,为了不让贾母、王夫人生气,又叮嘱麝月以后防着坠儿,等到袭人回来,再想办法把她打法出去,这样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件风波就可以止息,而不会闹得沸沸扬扬。
故②③④⑥与晴雯有关。
【点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作家作品常识;其次是故事梗概,掌握重要的故事情节;还有就是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了解作品的主旨。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里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二)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某中学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假设你是该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李明,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封倡议书。倡议大家“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文明圣火,日月齐光;尚礼扬善,智圆行方;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千古流芳。为了五千年不绝的中华文明和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理应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文明使者。可是,在我们的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现象:有穿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行为另类现象;有拉帮结伙,闹不团结,以强凌弱现象;有说脏话,给同学起绰号现象;有不听老师的教育,对老师指名道姓现象;有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及视而不见现象;有不遵守校园秩序,在校园内随意骑车现象;甚至有的同学在校不努力学习,在家里不尊重、不孝敬父母和老人等。这些都是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表现,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学校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形象,而且还会影响同学们今后的成长、成材。
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你们的文明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缺乏礼仪便难以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提高自身修养,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必须从现在做起,把传承中华文明的光荣使命,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现倡议如下:
一、注重品德修养,举止文雅,不抽烟、不酗酒、不打架斗殴。
二、遇到师长主动打招呼,语言文明,杜绝粗话、脏话。
三、衣冠整洁,着装得体,不留长发、染发,进出校园、校园内佩戴胸卡。
四、文明就餐,不浪费粮食。
五、关心集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
六、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践踏绿地。
七、爱护公用设施,节约公用资源,遵守公共秩序。
八、与人相处,友善宽容,明礼诚信。
九、情趣健康,远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十、遵守社会和校园内交通秩序,整队进入实习场所。
同学们,文明礼仪连着你我他,建设和谐校园靠大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倡导文明,告别陋习,让文明礼仪不是纯粹的倡导,而是每个人的自觉言行,让文明礼仪不再是外加的约束,而是内化的自律。让我们同心携手,争当社会文明礼仪先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创和谐文明新校园!
祝同学们都能成为礼仪的楷模,文明的使者!祝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文明的、和谐的、爱心永驻的校园!
李明
某校学生会宣传部
2019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写作提示两则材料由古到今分别阐述了文明礼仪的意义价值和当下存在的一些不讲文明、礼仪的现象。写作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任务指令:①针对材料中的现象谈自己的思考感悟;②写一封倡议书;③写作过程中要有情境意识、对象意识。同时注意倡议的主题和内容方面的限定。
参考立意:
①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②文明礼仪伴我行;
③青青校园,文明之路;
④文明礼仪与时代同行;
⑤美丽中国,文明先行;
⑥华夏礼仪,修德砥行。
参考素材:
1、在蝴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蜜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在我眼中,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必备素养。
2、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3、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耐心地和父母交流,总是大方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总是大声地把父母的问话送上天,对于父母的生日,天才晓得;当我们身为父母的时候,从没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做心灵上的交流,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还说已经给他们的关爱太多,就是他们自己不争气。
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5、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6、文明,一串连着中华五千年风雨的金丝。文明贯穿着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文明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7、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对一个人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国家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8、在古代学说中,大多都以礼为天下先,强调以礼治国、以礼治家。像《礼记》,《论语》等一些书籍。还有像“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等等这样一些名言,都证实了这一点。古人尚以文明礼仪为首,我们则更须注重文明礼仪。
9、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素有“礼仪之邦”这样一个光荣的称号,而作为其中的一员,就应努力去把祖国的这一特点发扬光大,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文明礼仪是人不可少的,正如孔子的那句话“不学礼,无以立”。
行文结构:
写作时要特别注意文体要求。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 (1)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写“倡议书”三个字。(2)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如“给电子游戏迷的一封倡议书”“关于环境保护的倡议书”等。
2.称呼 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并加冒号。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亲爱的同学们:”等。
3.正文 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要写清楚发倡议的原因和目的;其次,要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该作文题要注意写作要求中的“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4.结尾 结尾要用一些富有鼓动性的语言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5.落款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李明,在署名下面另起一行右下方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点睛】多角度入手:
1
、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