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校验码等填写清楚。
2.本试卷共12页。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应用钢笔或圆珠笔
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得分 评卷人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2分)
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页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日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自然光
一样,人们的视线页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地聚焦于一点,那准是
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
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的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
这个道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
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他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若大
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他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他的不同侧面,使
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
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为此,
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目光有光压。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了光有压力。同样,目光也有压
力。一个人苦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倘若再是个名人,又
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
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在舒心日子。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
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日光有颜色。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才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
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个人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实际
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自己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但是所
有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准确性。因为白光
本身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且要的就是这种大家都具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目光,缺了
哪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有意排斥某种颜色的光,其结果也必然会使自己偏离
了自然光的品位。
⑥目光有衍射。若从极小的狭缝中看人,你只会看到伴有竖直条纹的失真人像。物理学家把
这称为“衍射现象”。老百姓则说得更加率直利落:“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⑦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目光,它太超前了,以至于超出了同时代人目
光的可见范围,如同紫外光与红外线一样不为常人所见。这种独具慧眼的目光往往为当代人
所不相容,它们中大多数都悲惨地熄灭了。但历史和科学史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对后代人是
宝贵的,是值得骄傲的超常智慧极品。
1.第③段中的“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所说明的道理是
。(2分)
2.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3分)
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
B.要多角度、全方位第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
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
D.目光应散落在多种兴趣及亲爱者身上
答:
3.根据文意,概述第段“目光有光压”的内容要点。(2分)
(1)
(2)
4.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具有不同的“温度”。(2分)
(1)
(2)
5.根据第①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3分)
得分 评卷人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6分)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
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
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
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
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
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
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
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
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
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
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
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
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
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
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
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
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
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
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
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
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
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
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
市民”。
6.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
指 。(2分)
7.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答:
8.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
9.“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
是 。(2
分)
10.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答:
得分 评卷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6题。(19分)
①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
编的,舟浮的,简素的、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
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
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②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
心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
③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
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
④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
诗人王摩诘在灞桥头与友人依依相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这似海的
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历尽人生坎坷
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
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⑤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
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
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怀。眼前是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
自己的故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
思?
⑥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荫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
的溪水里灌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去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
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
气节。
⑦就这样,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
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
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那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官
场失宠、情场失意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走荒村野店。一座苍古的小桥,可以慰籍他们饱经
沧桑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
后,驾一叶小船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红
枫,那渔火,那江桥,正与寒山寺钟声,撞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头而起,摸黑写
下了“枫桥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让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寻梦的去
处。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乃至宇宙万物之间息息相关、
互为依存地哲学意蕴。
⑧世间有太多地坎坷不平,惟质朴的小桥站立在江流天堑,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忧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
11.“摩诘”是唐朝诗人________的字,苏轼称赞他的作品“ ”。(2
分)
12.第①段中“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
。(2分)
13.第④段中“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的原因是(3分)
A.灞桥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 B.诗人与友人在桥头依依惜别
C.诗人写下的送别友人的诗篇 D.细雨蒙蒙柳色新的渭城春景
14.第⑦段说“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这里的“象征”在第5、6段中具体指(4分)
第⑤段:
第⑥段:
15.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寒山寺的钟声,张继就不可能成为诗人。
B.稳重引用卞之琳的诗深情讴歌了小桥的品格。
C.有关渔歌号子和牧童短笛的生动描写引人入胜。
D.本文语言流畅,视野广阔,充满了文化气息。
答:__________
16.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得分 评卷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
望 海 楼①
米芾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
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
是
。(2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
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答: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
(2)
21.默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暖暖远人村,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身无彩凤双飞翼, 。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官》)
得分 评卷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诛医束手,延默庵诊
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次少年时,
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
目,观其饮淡,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
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
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
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延默庵诊之( ) 苟不得其情( )
亟命别迁一室( )
23.“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 。(1分)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译文:
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译文:
25.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 ,然
后观察 ,最后发现得病的真正原因是 。(3分)
得分 评卷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6--29题。(12分)
甲
自念《志》①云:“宕②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
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
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
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
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
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
(选自《徐霞客游记》)
乙
登不必有径,荒榛密菁,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约而
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
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
以来,一人而已!
(选自潘耒《〈徐霞客游记〉序》
【注】①《志》:指《大明一统志》。②宕: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
26.写出下列两个“绝”字在文中的含义(2分)
人迹绝矣( ) 无不绝也( )
27.甲文“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 ,徐霞客寻湖的
目的是 。(3分)
28.乙文“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么
翻译?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恐怖的景象?为什么?(5分)
猿挂蛇行:
答:
29.乙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险精神的句子是:(2分)
二 写作(70分)
30.作文
“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
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
(一)
1.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
2.B
3.(1)要有一定的压力 (2)压力不能过大
4.例子、温度应不同
5.借用物理光学特征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目光
(二)
6.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7.B
8.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 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9.应多方面看问题
10.C G
(三)
11.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2.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13.C
14.第(5)段:桥上的无尽离愁,道尽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
第(6)段:桥下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旷达胸襟
15.D
16.联想 感悟 语言
(四)
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空间 时间
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 (2)声音(画角) (3)动态(催、起)
(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1.依依墟里烟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五)
22.请 如果 赶快急忙
23.病因
24.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25.饮食 居室 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六)
26.不见 横渡
27.雁湖(或“宕”) 考察龙湫之水的源头
28.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否 这是用来形容徐霞客在洞穴中探险的样子
29.以性灵游 以躯命游
二、写作
30.评分标准
一类卷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无中心。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500字。
说明:(1)未拟题目扣2分,拟题不当扣1分。
(2)错别字(含不规范的简化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相关文档
-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新2021-06-0311页
-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浙江卷2021-06-038页
- “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1-06-0315页
- 高考卷 17届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2021-06-0339页
- 2006高考语文试卷:浙江卷(含答案)2021-06-039页
- 2006高考语文试卷:辽宁卷2021-06-038页
-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Ⅰ2021-06-039页
- 2006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2021-06-0310页
- 高考卷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2021-06-0340页
- 2006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2021-06-0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