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高二学年语文 5 月线上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
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 1 枚骨针和 141 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
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
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
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
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
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
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裁
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
次于朝祭之服。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
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
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秦代服制与战
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
礼服、朝服、常服等 20 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
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汉初,由于统
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
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
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
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
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进而享受这种美。”
- 2 -
(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料记载衣裳或由黄帝创造,而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B.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以丝麻织物为主,甚至出现了极薄的绸
子。
C.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形成,秦代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出
现舆服制度。
D. 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此后无论服饰如何发展,始终都有上衣
下裳分明的样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商代到秦汉时期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B. 文章第一段通过史料、出土文物及其山顶洞人遗址中的骨针、装饰品,追溯了服饰演化史
的源头。
C. 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等级差别,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
的观点。
D. 对于中国服饰的发展,文章不仅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还指出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织绣工艺得到了巨大进步,衣料不断精细丰富,促进了服装的不断
完善。
B. 汉代丝绸锦绣产量极多,纺织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这都与统治
者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C. 因为汉代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所以他们能将自然
规律与人的目的统一起来。
D.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据此当时社会等级的
差别可见一斑。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了解常见设题陷阱: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是非颠倒、强加
因果、超前判断、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揣摩意思是否有差别。B 项,
- 3 -
“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理解错误,原文“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
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C 项,“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分析
错误,“中国冠服制度,周代已完整完善”。D 项,“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
基本形制”,混淆概念,应该是“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服饰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新题型。阅读时要勾画圈点,标注关键
词(情感态度倾向)、关键句(中心论点、分论点),以便答题时快速找到答题区间。C 项,“表
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 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依据。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
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认真比较,发现表述不同之处,分析
判断正误。C 项,因果倒置。应为“汉人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所以在创造
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 20 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
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
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
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
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线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
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出了一条不成功的经
验,像一个顽固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脚踢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
个界线。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
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
处恰有一座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河到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但它依然劈
- 4 -
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
绕道,大约需再走 20 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
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骑走。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
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
看样子,她至少有 80 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
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明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
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
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
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
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
症的马跨进河水?
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竞猛然
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
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
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
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
的转化为前进的力,嗒嗒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
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竞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
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 1972 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开始马不愿意过河,甚至对过河表现出恐惧,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
B. 文中采用了对比写作手法,“我”的年轻力壮与老太太的年迈体衰,马在“我”面前的桀
骜不驯与在老太太面前的心神相通,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深思。
C. 小说描写了“我”一次骑马过河的生活片断,并由此感悟出人与动物相处的真谛,给人以
- 5 -
生命的思索与启迪。
D. 小说语言充满张力。自然环境的壮美,马的个性与飘逸,老太太衰弱及其瞬间迸发的力度,
都是通过作家精彩的语言描写来传递的。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哈萨克老太太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
骑马过河,表现出老太太不服老的性格。
B. 小说最后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对老妇人这个形象,起到很
好的烘托作用,表达出老妇人胸怀与情感的深沉与伟大。。
C. 小说在最后点明时间是 1972 年、地点是贡乃斯草原,以及天山,起到了点明并深化主旨
的作用。只有在这个没有被现代文明侵染的时间和地点,才会有老太太和大青灰马那样令人
感动的故事。
D. 通过对比突出老妇人与马之间息息相通,表现了生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主题。
【答案】4. A 5. A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
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
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
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项,“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我怀疑这匹青灰色
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
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显然只是猜测。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
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
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内容理解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
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A 项,“表现出老太太不服老的性格”于文无据。从后文“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
- 6 -
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竞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
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
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等文字可知,写老
太太弱不禁风,而执意要替我骑马过河是为了说明这个哈萨克老太太非常懂马性,而不能表
现出她“不服老”。
故选 A。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
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
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
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
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
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
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
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
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
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
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
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
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
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
- 7 -
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
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
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
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
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
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
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
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
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
到。”
⑨1982 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
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
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
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
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
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
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
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
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经常被我们男生嘲讽的,而且她也
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⑩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
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
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
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0 月 29 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8 -
A. 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 第⑤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制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C. 第⑧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 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7. 对文中画线句子“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理解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灯相思”指“我”思念灯下赶制新衣的母亲、灯下对账的父亲、借灯给“我”的女同
学等。
B. “对灯相思”是因为这些“灯”见证着人性中的爱、正直、善良、宽容等,记录着社会的
变迁,温暖着“我”的心灵,陪伴“我”长大。
C. “把灯和书联系起来”又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多读点书,可以在我们心中点亮一盏
灯,提升自我,照亮人生。
D. “灯如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思的情感和对灯下美好人物及人物品质的感怀;运
用了比喻手法,把“灯”比作“红豆”,暗含相思之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6. C 7. D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
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
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做出准确判断。题干要求选择: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曲解文意,文章写“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善良、正
直,而不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
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
子。
D 项,张冠李戴,选项的内容分析的是“灯如红豆”这个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本文标题有:运
用了比喻手法,把“灯”比作“红豆”,暗含相思之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表达效果,
- 9 -
然而题干需要对画线句“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这句话的理解。
故选 D。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
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
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
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 月 31 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 350 公里高速铁路大跨
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江特大桥,全长 2.156 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该桥主跨长
300 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 120.6 米,是昌赣高铁全线 3 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
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
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形钢-混结合段构造连接技术应用于国内高速铁路大跨度斜
拉桥。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为满足设计时速 350 公里高铁列车通行要求,赣江特大桥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了全方位
技术创新,全面采用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首次提出并推行铁轨
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成为了现代智能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摘编自《中国桥又有新突破》)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梁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
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
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 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
- 10 -
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 年 12
月 18 日,塞尔维亚领导人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
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
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
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和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
在一定差距,在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
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
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
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副总经理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
问题,差距是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金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上的
竞标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
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
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材料三: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看欧美,90 年
代看日本,21 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
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
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
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 10 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 1400
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
160 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 57 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 1/2500,
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 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
8.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 -
A. 赣江特大桥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在结构设计上创造 4 项国内首次,是现代智能铁路桥梁
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B. 海外人才队伍力量仍然薄弱,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 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主要是金融力竞争力不强。
D. 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
梁强国。
9. 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 21 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
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
B. 武汉桥梁界在世界创造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表明“中国桥”获得了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
C. 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精神、技术追求以及对匠人精神的恪守。
D. 中国桥常常有新突破。“中国桥”成为体现中国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形象,联通中外友谊
的国家品牌。
【答案】8. D 9. A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
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
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说法绝对,“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
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中“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的“已经”说法绝对,据材
料二“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知,“表明中国已经
成为世界桥梁强国”的说法扩大了概念外延。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
- 12 -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 项,曲解文意,“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 21 世纪看中
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中的中国桥企“不够
自信”表述有误,材料二中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据这些信息可知,虽然与世界桥梁强国
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但是不能推断中国桥企不够自信。
故选 A。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
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
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
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
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纸上做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 年 3 月 16 日晚 20 时 30 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 94 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
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
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
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 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做学徒,各行各色人等
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
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
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
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 20 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
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
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画笔实亦史笔”。
- 13 -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
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作
饭碗的。1996 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
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
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做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
实人生,从不做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在一个“容纳了 108 将的大办公室”。他不
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
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 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 30 平方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
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
他烧的饭,俩老人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
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
会“抿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
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抿酒,就像《乘风凉画》
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
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
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
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
们,忍不住号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
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
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世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做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
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
- 14 -
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
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
终坚持自我,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
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 年 5 月,有删改)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贺友直先生少年家庭贫困,在小工厂做工,见过各行各色人等,对底层生活有直接的感受。
B. 贺友直先生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
积累。
C. 贺友直先生在艺术上求真,他善于“观察人间万物”,“画笔实亦史笔”,无论画什么都
惟妙惟肖。
D. 贺友直先生有真性情,他细心体会生活,曾因思念亲人号啕大哭,也曾因家人团聚而潸然
泪下。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出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
忆中的珍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 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
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 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 1996 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
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 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
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
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
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15 -
C 项,于文无据,具体错在“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
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
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
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
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
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 项,曲解文意,“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原文是,“有人曾形容,拍老上海没人拍
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这只是“有人”的观点。
B 项,“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的说
法,表述有些绝对,原文的表述是“他的乐趣是……”。
D 项,“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的说法,过分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
画过程中的作用。
故选 C。
二、古代诗文阅读(2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
之位。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稍
得亲近。
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久之,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
赎死罪,上许之。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
论。左右皆为昭平言。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
“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
- 16 -
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
‘不偏不党,王道汤汤。’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
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孝.
文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
缰无文;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
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厕;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
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
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易.曰:‘正其本,万
事理;失之豪楚,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
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辞
数万言,终不见用。
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辨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
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
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
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B.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
/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C.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
/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D.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
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征,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文中东方朔即是接
受皇帝所“征”才来到朝廷。
B. 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职掌刑狱。根据诏令,
- 17 -
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C. 孝文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庙号,史称“汉
文帝”。
D. “书”,在文中指“五经”中的《尚书》;“易”在文中指解说和发挥《周易》的《易传》,
其学说据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14.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方朔自视甚高。他向汉武帝上书自荐,言词不谦虚,对自己评价很高,引起了汉武帝的
重视。
B. 东方朔善解人意。在汉武帝为处死昭平,觉得有负隆虑公主临终嘱托而悲伤时,他以“圣
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的观点来宽慰汉武帝。
C. 东方朔耿直敢言。在武帝问化民之道时,他指出前世圣主率先垂范,注重仁义道德,天下
望风成俗,而汉武帝穷奢极侈,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D. 东方朔名过其实。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
不被汉武帝采纳。
【答案】12. B 13. C 14. D
【解析】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
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
采用排除法。
该句译文:刘向说他年轻时,多次访问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和与东方朔同时的人,都
说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喜欢被平常人称道,所以使得后世有很多人
传闻他的事情。
“长老贤人通于事”是定语后置,意思是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长老贤人通于事”
和“朔时者”是并列成分,不能断开,排除 AD。“口谐倡辩”是一个词,意思是言语诙谐善
辩,不能断开,故排除 C。
故选 B。
【13 题详解】
- 18 -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
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孝文皇帝是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庙号”错误。孝文皇帝是是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
谥号,刘恒的庙号是太宗。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
采纳”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
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是因为他诙
谐通达机智多变,没有一种行为著名,对答诙谐而近似倡优,不陷入困境好似智者,直言规
劝又似直臣,自污其行似。从此句可以判断出,这只是解释了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但并
不能推论出,东方朔的建议不被采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故选 D。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
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
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
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
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
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
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 19 -
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
等待越级提拔。东方朔刚被征召而来,(就)上书皇帝,言辞(一点也)不谦虚,大大地称赞
自己,皇上认为他很有能力,让他在公署待诏。因俸禄微薄,也未能得到汉武帝赏识提拔。
后来逐渐得到皇上的亲近。
因为上奏泰阶的事情,皇上授予东方朔太中大夫给事中,赐予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过了一段时间,隆虑公主病危,拿
黄金千斤、钱千万替昭平君预先赎免死罪,汉武帝答应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日益骄纵,
喝醉酒杀死了教导夷安公主的女官,被捕入狱囚禁在内官。因为他是隆虑公主的儿子,廷尉
向皇上请示,请求给昭平君定罪,左右大臣纷纷为昭平说情。皇上说:“我妹妹年老才有这
么一个儿子,临死把他托付给我。”于是为昭平君的事流泪叹息,过了好久才说:“法令,
是先帝制定的,因为我妹妹隆虑公主的缘故而使先帝制定的律法受诬陷,我又有什么面目进
祖庙(去见先帝)呢?对下又让我辜负万民。于是批准了廷尉给昭乎君定罪的奏疏,武帝哀痛
不能自已,左右的人都非常悲伤。东方朔上前说:“臣听说圣明的君王执政,赏赐不避仇人,
诛罚不选择是不是亲骨肉。《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坦荡无碍无阻。’这两者,是
五帝所看重的,是三王也难以做到的。陛下这样做,因此四海之内广大人民各得其所,天下
大幸!臣东方朔举杯敬酒,冒死再次给皇上祝寿。皇上才起身。
当时天下崇尚奢侈靡丽,争相从事工商业,农民纷纷离开农田。武帝很随便地问东方朔:
“我想教化人民,是否有什么办法?”东方朔回答说:“孝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
着黑色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制成的鞋,用没有饰物的牛皮带挂着剑,铺着莞淆编的草席,兵
器像木制的没有利刃,冬衣没有花纹;文帝以道德崇高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
仰望他的风范形成的淳厚的风俗,显著地教化了百姓。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内地方小,想在城
外筑起建章官,左有凤阙观,右有神明台;土木铺裹着锦绣丝绸,狗马披着五彩布帛;撞响
万石重的巨钟,击打声如雷霆的大鼓,使俳优兴事,要郑女起舞。皇土像这样做奢侈之事,
却独想让老百娃不奢侈不失去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能采用东方朔的建议,推
倒众多华丽的帐幕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焚毁,拒绝那些善于奔驰的良马表示再不骑用,那么
就只有尧舜盛世应该可以和陛下的治绩相比了。《易经》上说:“端正事物的本源,万事才有
条理;失之毫厘,相差千里。希望陛下留心鉴察上述之事。”
汉武帝已招览英杰俊士,衡量他们的才能,任用惟恐有失。东方朔曾经官至太中大夫,
- 20 -
后来经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都在武帝左右,只是诙谐逗乐的侍从。过了很久,东方朔上
书陈奏农战强国之计,趁机诉说只有自己没做过大官,想请求皇上试用。他的奏书数万言,
终究没被重用。
赞曰:刘向说他年轻时,多次访问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和与东方朔同时的人,都
说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喜欢被平常人称道,所以使得后世有很多人
传闻他的事情;而扬雄也认为东方朔言行不够尊师重道,行为不能以德服人,他流传下来的
风气和作品像这样轻视。然而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通达机智多变,没有一
种行为著名,对答诙谐而近似倡优,不陷入困境好似智者,直言规劝又似直臣,自污其行却
似隐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 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C. 颈联“作草”“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但背后却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
骚。
D. 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
的心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
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的说法错误。“小楼一夜听春雨”,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
- 21 -
的思绪。“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
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故选 B。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
乐情;(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
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南归①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②倚门望③,遥识老莱衣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
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②悬知:料想。③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
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④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
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
的特点。
B. 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 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 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
寓深远。
17. 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答案】16. C 17. ①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②
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③想象。整首诗以想
- 22 -
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
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重点字的作用、理解思想情感,赏析意象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
题经常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内容上一般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
拔高等。
C 项,“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错。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
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技巧。诗歌常见的艺术技巧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烘托、渲
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
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
拟、排比、设问、反问等。本诗颔联写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
的感觉,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颔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
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返回家乡时的家乡的景
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全诗想
象丰富,描写流畅,毫无生硬感。
三、基础检测(48 分)
1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g) 为小相.(xiàng)
B. 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g) 喟.然(kuì)
C. 鼓瑟.(sè) 以俟.君子(sì) 冠.者(guàn)
D. 哂.之(xí) 浴乎沂.(yí) 铿.尔(kēng)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
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
记忆相结合。
D 项,“哂之”中的“哂”应读 shěn。
故选 D。
19.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逆旅:旅舍 良.有以也 良:实在
B.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自然 会.桃花之芳园 会:适逢,正赶上
C. 群季.俊秀 季:指弟弟 幽.赏未已 幽:景致
D. 飞.羽觞而醉月 飞:飞快传递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伸:抒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
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实词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
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
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B 项,“会桃花之芳园”的“会”,动词,相会,而不是“适逢,正赶上”。
故选 B。
2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B.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C. 既然已,勿动勿虑
D. 少纵则逝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清
题目,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
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
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
把握是否通假。题中,B 项,“早缫而绪,早织而缕”中“而”通“尔”,你们的。C 项,“既
- 24 -
然已,勿动勿虑”中“已”通“矣”,句末语气词。D 项,“少纵则逝矣”中“少”通“稍”,
稍微。A 项中没有通假,故选 A。
21.下列所含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B. 但观之,慎弗声
C. 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D. 客初至,不冠不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
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
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
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C 项,“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的“快”,使动用法。其余:
A 项,“腰”,名词作动词,腰藏,藏有;
B 项,“声”, 名词作动词,“出声”;
D 项,“冠”“袜”都是名词作动词,译为“戴帽”,“穿袜”。
故选 C。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不与世相闻. ②今已显闻.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 ①环诸萧然. ②方山子亦矍然.
D. ①使.从事于其间 ②使.骑逐而射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
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
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
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项,“闻”:①交往;②出名。
B 项,“异”:①对……感到奇怪;②与众不同的。
- 25 -
C 项,两个“然”,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D 项,“使”:①假使,②让,叫。
故选 C。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B.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
于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
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
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题干要求选
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 项,遗像:古义指以前留下的样子,今义指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B 项,往往:常常,古今同义。
C 项,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D 项,从事:古义指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故选 B。
24.下列各句,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 理,非吾业也 B. 故不我若也
C.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 吾又何能为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判断句;B 项,宾语前置句;D 项,宾语前置句。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
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
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①③⑥⑦ D. ②④⑤⑧
- 26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
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
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①师旅:侵略的军队;译为: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国家上。
⑤冠者:成年人,20 岁以上的人。译为:五六个成年人。
排除①⑤。
故选 B。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
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
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
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
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
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
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
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2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 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 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 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 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划线的词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
题,然后应结合词语的词性和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 27 -
①③④⑦是名词用作动词,“名”意思是“命名”,“实”意思是“结果实”,“筑”意思
是“捣土”,“爪”意思是“抓”;②⑧是名词作状语,“旦”“暮”意思是“在早上”“在
晚上”,“日”意思是“一天天地”;⑤⑥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硕茂”意思是“使……
长得高大茂盛”,“蕃”意思是“使……结果实多”,“蕃”“安”意思是“使……繁衍生
息”“使……民心安定”。
故选 A。
27.下列句子中的“为”字,和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苦为河伯娶妇。
A. 云是当为河伯妇。 B. 为治斋宫河上。
C. 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 D. 以为西门君所为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
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
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
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为”字,和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
例句“苦为河伯娶妇”和 B 项,“为治斋宫河上”的“为”,都译为“替,给”。
A 项,“云是当为河伯妇”的“为”,作为。
C 项,“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的“为”,成为。
D 项,“以为西门君所为也”中,第一个“为”和“以”连用,认为的意思;第二个“为”,
动词,译为“做,干”。
故选 B。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B. 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C. 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D. 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
- 28 -
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
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
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B 项,“欲以此驰骋当世”的“驰骋”在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而不是本义“纵
马奔跑”。
故选 B。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
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
(10)古今对比法。
29.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B.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 名我固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蕃,使……多,使动用法;B 项,传,记载,名词做动词;D 项,名,起名,
名词做动词。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 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
C.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D. 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
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B 项,“往往阳狂垢污”的 “阳”同“佯”,假装的意思,而不是“表面”。
故选 B。
31.下列对《大铁椎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勇的
表现手法。
- 29 -
B. 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 文中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目的是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
D.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
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
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
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分析不当,错在“目的是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这个地方,其实写宋将军的目的是为了
突出大铁椎的武艺非凡、神勇无比。
故选 C。
32. 《将进酒》中运用“陈王昔时宴平乐”的典故的作用是( )
A. 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美好的追求。
B. 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现在生活的自在。
C. 借陈王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D. 借陈王曹植的典故感叹今非昔比。
【答案】C
【解析】
【详解】这首诗表现了李白自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A、B、D 三项都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
故选 C。
33.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屯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B. 柳宗元留世诗文作品有 600 余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
多有所寄托,存有《河东先生集》。其诗歌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C.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个唐朝作家。他们
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D.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种树郭橐驼传》写以种树为业的郭
橐驼的事迹,并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进一步阐明治国之道。
- 30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柳屯田”指的是柳永。
四、语言文字运用(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源自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日常,有
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批批历史悠久、____ 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优化固化,运动
会产生的辐射 不断延伸。( )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是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
要平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
作用,推动了项目的广泛普及。
在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民族传统体育发挥了积极作用,____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发展和宣传推广,贵州的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产业+旅游”的发展路径。民族体育项目发
展得好,可以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____,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3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妙绝伦 效应 依靠 获得感 B. 精彩纷呈 效果 依靠 责任感
C. 美妙绝伦 效果 依托 责任感 D. 精彩纷呈 效应 依托 获得感
3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
共识。
B.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
友谊。
C.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
共识。
D.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
友谊。
3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时也有利于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
康扶贫”行动。
B.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它可以助力国家
- 31 -
“健康扶贫”计划。
C.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
贫”行动。
D.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它还能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
“健康扶贫”计划。
【答案】34. D 35. C 36. A
【解析】
【3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
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①美妙绝伦:美好,奇妙,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对
象不符。
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由前文“一批批”可知,此处应选用“精彩纷呈”。
②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
效果:指事物或行为、动作产生的有效结果。
此处指运动会的辐射方面,应选择“效应”。
③依托:依靠、凭借。
依靠:为指望(某种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动词);可以依靠的人或物(名词)。
由“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宣传推广”可知,此处选用“依托”。
④责任感:是指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
获得感:表示获取某种利益所产生的满足感。
联系上文“民族体育项目发展得好”,结合下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
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可知,发展的好自然
会带来获得感,故此处应用“获得感”。
故选 D。
【3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
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身首先是竞赛,所以先说竞技,冉说文化;再根据下文“人们逐
- 32 -
渐认识到”可知,应让“凝聚共识”与“人们逐渐认识到”相衔接。
故选 C。
【36 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
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
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增强”和“生活质量”搭配不当,应改为“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和“短板”搭配不
当,应该为“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
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语序不当,在顺序上应先补齐全民健
康短板,才能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然后才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
动。
故选 A。
3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亲爱的学长,我是一名高一新生,得知您比我高一届,请恕我冒昧,让我叫您一声大哥吧!
(书信)
B. 你姐姐与小女是高中同班同学,今后有事需要帮忙的,我会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C. 二十年的友谊,我怎会忘记呢?当年分别时你惠赠我一块表,我至今仍然视若珍宝。
D. 我代表主办方和观众们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希望他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颁奖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
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
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
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
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A 项,两人年龄差距不大,前面用了“亲爱的学长”这一语境,所以用“您”来称呼不妥
B 项,“两肋插刀”说话不看对象、不注意身份。
D 项,颁奖的对象是“令尊”,而叮嘱对方“再接再厉”属于长辈对晚辈的鼓励,不妥。
故选 C。
3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3 -
A. 火车过了敦煌,从车窗向外望去,我的心灵为之一震,茫茫大漠,赤地千里....,沙丘连绵,
万物绝踪。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旷远和雄浑从心底涌起。
B. 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短小精悍....,获 1979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发
表了《神鞭》等优秀作品。
C. 除了馒头配白开水,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能尝鼎一脔....。
D. 我头上树木的宏伟、四周灌木的纤丽、脚下花草的纷繁使我目不转睛....,不知道应该观赏还
是赞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掌握其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
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宜采用排除法。
B 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使用正确。A
项,赤地千里,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而原文却误把“赤地千里”视作
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旷远和雄浑的景象,这显然使用不当。
C 项,尝鼎一脔: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语
境是“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吃到了肉,这显然属于望文
生义不当。
D 项,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此处使用不当,应改为“目不暇接”。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故选 B。
【点睛】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
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
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
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情色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
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3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三名海豹突击队员搭乘两架隐形版黑鹰直升机,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穿越阿富汗与巴基斯
坦边界,成功地躲过巴基斯坦防空雷达的监控。
- 34 -
B.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
为“君子之国”。
C. 由于种粮效应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兴趣不大,据统计,大相村今年全村耕地
撂荒面积大约达到 43%以上。
D.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
评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有六种类型: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主
干:看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
当的毛病;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句式的混用、语序是否恰当、有无逻辑错误、句式杂糅
等。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 项,“神不是鬼不觉”与“悄然”语意重复,删除其中一个词语即可。
C 项,“大约”是指不超过某个数量或范围的意思,而“以上”则是“超过”的意思,因而造
成逻辑错误。
D 项,整句话的主语是“《红楼梦》”,但是第三分句的主语偷换成“中国观众”。
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
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
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
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
方法是拆字组词。
4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拙作最终出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还望大家说出愚见,让我有更
多进步。
B. 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迎广大顾客朋友惠顾,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
物环境。
- 35 -
C. 些许小事也要论出输赢,可见二位心胸狭窄,对于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我会钧裁你
们两个。
D. 小事不值一提,谁不犯错误,我会海涵的,你今后做事情也要多想想,不能脑子一热啥事
都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
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
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
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
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A 项,拙作,指自己的粗陋之作,为谦称,使用正确。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
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使用正确。愚见,谦称,指自己的意见,语境说“望大家
说出愚见”还使用错误,故排除。
B 项,惠顾,敬称他人的光临,使用正确。不遗余力,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使
用正确。
C 项,钧裁,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别人做出决定,语境是“我会钧裁”,使用错误,
应排除。
D 项,海涵,敬辞,比喻别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语境说“我会海涵的”使用不
正确,应排除。
故选 B。
41.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是柳宗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
②进入庙中,我们在中厅参观了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
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
④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
⑤我和同行数人怀着对这位先贤哲人景仰之心双手合十依次深情地膜拜。
⑥庙门正上方竖排石刻“柳子庙”三个苍劲雄伟的大字。
⑦在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后墙正中,书有醒目的竖体“利民”两字,这应是其思想的精
华。
- 36 -
A. ④①⑥③②⑦⑤ B. ④①⑦⑤③②⑥
C. ③②⑦⑤④①⑥ D. ③②④①⑥⑦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
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
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
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
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
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
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段是有关柳宗元的纪念场所——
柳子庙的介绍。选项有④和③开头两种类型。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
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该句介绍的是大门前的楹联。而到底是“什么的大门”不够
清楚,所以要排除③开头的类型,从而排除 CD 两个选项。再看剩余的 AB 两项,都是④开头。
“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介绍的是柳子庙的方位坐落,紧接其后的①“它是柳宗
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是交代柳子庙的来历缘由。接下来作者采
用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的顺序,先介绍庙门正上方的字,即第三处要填⑥,然后
才写庙门两侧的字,即⑥之后应该是③。介绍完门外的东西,接着介绍进入之后所见,先介
绍“中厅”即填②,然后介绍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和“利民”的字样,这就是第⑦,最后
表达对柳宗元的膜拜之情,即第⑤。故正确语序是:④①⑥③②⑦⑤。
故选 A。
【点睛】做排序题时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语言来确定个别句子的先后承接、照应关系,
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通读语段,检查确定。常见
标志性语言如: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
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
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 37 -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4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4 年 9 月 30 日首个烈士纪念日,12 月 13 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5 年抗战胜利 70 周年大阅兵,《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017 年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南京大屠杀 80 周年祭。
2018 年亵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抗战遗址的精日分子被拘留,《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
作为畅享着新时代岁月静好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
章。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结构完整,800 字左右。
【答案】例文:
历史不能忘却
1937 年的那个冬天,12 月 13 日,在中国南京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
日军的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 6 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
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
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
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
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列宁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的,谁都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残暴的战争罪
行。我们之所以念念不忘,是为了抵抗遗忘,我们之所以将这段沉痛的历史,融入血液里灵
魂里,就是为了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鞭笞。而今的纪念是为了不忘,反思是为了清
醒,奋然前行,才是铭记历史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既是古人的醒世真言,也是南京历经无数腥风血雨给后人
的启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七十多年过去了,仇恨不
曾生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我们记住耻辱,
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也就是让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
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
的景象,而不再希望看见满目疮痍、战火纷飞,当我们渴望和平的橄榄枝时,发展正是摘取
橄榄枝的最好工具!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平推动了发展,而发展又促
进了和平的力量。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因此,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
- 38 -
中才能求得国家、社会的发展,而国家、社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的促进和平力量的增强,对
维护世界范围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要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
族的富强复兴结合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认真学好知识,早日成才,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切实掌握过硬的
学习本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
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值此纪念南京大屠杀 76 周年
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戮 30 多万我们的同胞,以慰死难同胞冤魂!以慰
他们的在天之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审读材料,材料采取大事记的形式列
举四年的事件,2014 年“9 月 30 日首个烈士纪念日,12 月 13 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
公祭日”,2015 年“抗战胜利 70 周年大阅兵,《南京大屠杀史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017 年“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南京大屠杀 80 周年祭”,2018 年“亵渎南京大屠杀死
难者和抗战遗址的精日分子被拘留,《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材料的中心词包括“烈
士”“抗战”“精日分子”等。分析材料可以发现,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
国家对于抗战历史、烈士英雄所做出的举措,第二个部分是国家对于亵渎抗战的精日分子的
态度和做法。然后分析这些举措的目的和意义。从设立纪念日到举行大阅兵再到改为十四年
抗战等行为来看,都是在提醒国人不要忘记历史,珍爱和平;从亵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抗
战遗址的精日分子的行为来看,暴露出当下我们一部分人素质的低下,说明对先人、历史缺
乏敬畏之心,说重一点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材料中的一系列做法其实都是在对历史进行还原,
引领大家去重新认识历史,去反思历史,去铭记历史,面向未来。材料说“作为畅享着新时
- 39 -
代岁月静好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事件
进行思考,选择角度进行立意。
立意角度:
1.从国家对抗战历史、烈士英雄所做出的举措角度:
勿忘历史,永记和平;
缅怀历史,敬畏生命;
反思历史,保持清醒的认识;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抗战精神永存;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畅享岁月静好,牢记责任担当
2.从亵渎历史的精日分子角度: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历史不可亵渎;
要常怀敬畏之心;
不能忘却的记忆。
结构层次:
范文《历史不能忘却》,题目便醒目地告诫畅享岁月静好的青年,要时刻铭记历史,记住那些
曾经饱含血与泪的屈辱史。文章开头用描述性的语言,概述了日军在南京制造的震惊中外、
骇人听闻的事件,指出: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正文主体部分具体分析
了为什么要铭记历史:因为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
能面向未来。紧接着,作者指出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我们青年建
设中华、复兴中华。最后,作者指出:我们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切实掌
握过硬的学习本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才是以史为鉴,最应该做的事,这样才能
告慰那些英灵。总之,本文结构清楚,层次井然,观点鲜明,很有震撼力和教育性。
素材积累:
1.从周作人到张资平再到林柏生,以及穆时英、刘呐鸥、胡兰成等“汉奸文人”,他们或被
判刑,或被枪毙,还有的被刺杀,也就是胡兰成,算是逃过一劫,但其实活着和死了也没什
么分别。因为这些“汉奸文人”,不但肉体上受到惩罚,就连精神和文学成就也被一笔抹杀。
从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张资平、林柏生、穆时英、刘呐鸥、胡兰成等人作为汉奸文人的
- 40 -
典型代表,长期被排除在中国文学史之外,完全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2.早在 1938 年 10 月延安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厉行锄奸运动,坚决的镇压敌探、
汉奸、拖匪、亲日派分子的活动。相对于一些专门刺探情报、破坏抗日的铁杆汉奸,一般是
从严惩处。不过除了搞破坏的汉奸,一些亲日派分子往往是以非军事行动的“文人”“知识
分子”的面目出现,尽管他们不是直接破坏抗日军事行动,但是他们宣扬“亲日”“媚日”
思想,在抗日大潮中麻醉中国人的思想,削弱中华民族的斗志,有时其产生的恶劣效果,反
而会更大。
3. 2018 年 9 月 1 日 23 时,厦门大发布的一条消息显示,此前“洁洁良”事件的当事人田佳
良被开除党籍、退学。至此,从 2018 年 4 月的一起“精日”分子辱华网络事件,至此终于落
下帷幕。作为事件的当事人田佳良,从当初“恶臭你支”拒不删帖的死不悔改,直到现在的
结果,可谓是大快人心。
4. “精日”,即“精神日本人”简称,指极端崇拜日本军国主义仇恨本民族,在精神上将自
己视同军国主义日本人的非日籍人群。 其表现为迷恋二战日军制服、在日军侵略遗址拍照留
念、诋毁抗日英雄等。该人群主要分布在中韩等地,以低知识阶层年轻人为主,又称“日杂”。
“精日”,带有明显的狂热的二战日本军国主义的特征,将自己对别国的兴趣建立在对自身
国家和民族的亵渎和侮辱上。2018 年 4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
提交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增加相应条款,打击精日分子。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8 年 4 月 27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立法形式对英雄烈士进行保护,并写入相关条款打击“精
日分子”。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41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42 -
相关文档
- 【语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2021-06-0314页
-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2021-06-0312页
- 北京市丰台区十中2019-2020学年高2021-06-0317页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19-2020学2021-06-0320页
-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1-06-0317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灵寿县高二下2021-06-0321页
- 【语文】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021-06-0312页
- 【语文】安徽省安庆市某中学2019-22021-06-0315页
- 河南省安阳市三十五中(洹北中学)20192021-06-0326页
- 【语文】北京市丰台区十中2019-2022021-06-0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