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5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周礼》中的“象魏”,《春秋》中的“两观”,《左传》中的“观台”,都是阙。古代王宫有五门,最外面为皋门,雉门为第二道门,阙在雉门之外。郑玄注《周礼》说:“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铎以徇之,使万民观焉。”汉代北阙的政治意义,应溯源于此。‎ ‎②汉刚建立时,各地割据势力还没有剪除,萧何负责营建未央宫时,依据厌胜这种辟邪祈吉的方术压制凶顽,只建立了东阙和北阙。西汉时北阙的政治意义越来越被看重,在这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汉昭帝时这里曾发生过冒充卫太子的事件,曾引起很大轰动;汉哀帝死后,董贤曾在此免冠徒跣诣阙谢罪,太后诏书也在阙下宣读给董贤等。‎ ‎③萧何这样建阙,还和政治史观有关。《史记》记载,秦的上帝祠中独缺黑帝,而传说中有五帝。刘邦认为自己就是黑帝,建立了黑帝祠,并沿用秦的水德之制。水德之制,是战国时的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的重要内容。“五德终始说”被历代新王朝建立者信奉,来阐释其政权的合法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刘邦则沿用秦的水德之制,水在五行中代表北方,东方为木,水生木。而南方是火,西方为金,火和金与水和木是相克的关系,这也是萧何只建北阙和东阙的原因所在。‎ ‎④汉武帝在太初改制时,改汉水德尚黑为土德尚黄。到了西汉中后期,士人利用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极力鼓吹五行相生说。东汉时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除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建立了北阙和东阙外,也在南宫修建了南阙,这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或许受此影响,南阙在政治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到东汉时成为专门管理南阙的官员,公车司马令的职责在西汉时都是北阙的政治功能。在政治地位上,东汉时南阙渐渐超过了北阙。‎ ‎⑤阙作为一个政治符号,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汉代很多名臣都有诣阙上书的经历。汉武帝时,主父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东汉时,冀州刺史朱穆因得罪宦官势力被治罪,“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汉桓帝最终不得不赦免朱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在阙前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并不输“巍巍”帝阙。‎ ‎ (摘编自宋艳萍《汉阙与汉代政治史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建筑物,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汉代北阙、东阙的政治意义应追溯到郑玄注《周礼》。‎ B.西汉时期北阙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政治意义,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在这里发生,这里甚至成了一些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 C.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这种政治史观,受到了历代帝王的选择和追捧,秦始皇和刘邦都以此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东汉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由于政治史观的变化,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既建了北阙和东阙,也建了南阙。‎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举例说明,阙本来是皋门、雉门之间的建筑物,史料记载有正岁悬挂王治之事于阙的做法,这样阙被赋予了政治含义。‎ B.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阙的修建都和政治史观紧密相关。‎ C.文章在分析西汉建北阙、东汉建南阙的原因时,运用历史事实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极有说服力。‎ D.文章结尾列举汉代很多名臣都有诣阙上书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阙”的政治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建筑物,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周礼》《春秋》《左传》都有关于阙的记载,但这时的阙未必就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建筑。‎ B.阙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的政治意义,超过了它作为一个建筑物所承受的功能和作用,受强烈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C.阙作为政治符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史观及政治形势,如东汉宫阙建有北阙、东阙、南阙,就表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 D.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东方为木,南、西分别是火、金,根据火、金与水、木相克的关系可理解未央宫阙门建立取舍的原因。‎ ‎【答案】1.B 2.C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曲解原意。“汉代北阙、东阙的政治意义最早可追溯到郑玄注《周礼》”错,原文说“汉代北阙的政治意义,应溯源于此”,未言及东阙的政治意义。‎ C项,“受到历代帝王的选择与追捧”错,结合“‘五德终始说’被历代新王朝建立者信奉,来阐释其政权的合法性”分析,选项内容扩大了范围。‎ D项,张冠李戴。“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错,东汉建造南阙和“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有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正反对比论证”错,结合“西汉时北阙的政治意义越来越被看重,在这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汉昭帝时这里曾发生过冒充卫太子的事件,曾引起很大轰动;汉哀帝死后,董贤曾在此免冠徒跣诣阙谢罪,太后诏书也在阙下宣读给董贤等”“东汉时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除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建立了北阙和东阙外,也在南宫修建了南阙,这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等分析,有对比而无正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就表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错,曲解原文。文中意为“建立了北阙和东阙”是“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在南宫修建了南阙”应该“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老蝉 残雪 城市里热浪滚滚,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在伸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8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塑造了它的性格。它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情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的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验。一段时间以来,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那里,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歌唱,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了,在它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发愣。大雨淋在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蛤蟆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大合唱。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 蛛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将它拼起来,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蜘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于尽?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 在枝头。失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种异质的幸福。‎ 秋风吹破了蛛,也吹落了老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蝉是众蝉的首领,它可以引领同胞发出大合唱。它又是一个勇敢的献身者,为了防止年轻的生命自投罗网,它与老蜘蛛短兵相接,然而最终惜败。‎ B.老蝉深知自己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最终使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C.在《老蝉》的故事叙述中,隐藏了一个充满躁动、欲望和危机的现实世界,在小说的情节和细节中,更是深入地显示了现实世界的混沌、严峻乃至荒诞。‎ D.这篇小说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把一个现代人类的存在寓言,用超现实的笔法勾勒得清晰、准确,它以凝练厚重书写飘逸轻盈,是一篇用心良苦的经典文本。‎ ‎5.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老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4.C 5.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小说以热浪滚滚的夏天开始,以寒意浓浓的秋天终结,这样写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而完整。‎ ‎②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小说结尾写万物萧瑟的秋景,渲染了凄冷悲凉的自然气氛,烘托了冷峻严肃的生命感喟之情。‎ ‎③卒章显志,升华主题。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说明老蝉向死而生,获得了精神的永存,老蝉和他的事业,已化为一种不朽的精神遗产,这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 ‎6.它是众蝉中高高在上的先知者、引领者、思想者和献身者,是一个内涵复杂而深邃的象征性形象。①强健威严:生着强健翅膀,长相威严。②孤僻古板而谨慎:生性孤僻,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③思想深邃,坚毅顽强,敢于牺牲:引领同胞大合唱。与老蜘蛛短兵相接。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老蝉最终应该是与敌手同归于尽,而并非“惜败”。原文中“蜘蛛也不见了”“找不到它的踪影”“难道是同归于尽”等内容暗示了这一信息。‎ B项,“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最终使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错误。老蝉出类拔萃的形象、体魄和能力,使它一出现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 D项,“它以凝练厚重书写飘逸轻盈”不对,应是以“飘逸轻盈书写凝练厚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应考虑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旨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应关注处于结尾的位置,想到首尾呼应、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等方面。小说结尾描写秋风吹来,炎热消退,老蝉的遗骸被吹落,杨树的叶子变黄,只有喜鹊和麻雀在散漫地、断断续续地歌唱,而老杨树们只记得蝉们雄伟壮丽的大合唱。这段内容与小说开头描写“城市里热浪滚滚”,“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相呼应。同时,小说结尾写萧瑟的秋景,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环境氛围,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慨叹,“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老蝉凭借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获得了精神的永存,并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抓住第1段“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第4段“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第6段“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第10段“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揣摩品味。答题时要规范: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简析。简析时要扣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答题时要分条作答,而且要尽量多答。‎ ‎【点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人物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暗合。③表现人物,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环境描写可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⑤暗示作品主题,我们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骆钟麟,字挺生,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进士副榜,授安吉学正。十六年,迁陕西盩厔[注]知县。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朔望诣里社讲演,访耆年有德、孝弟著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小学、孝经。饬保伍,修社仓。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斋沐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徒而北流者数里。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八年,擢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县赋重,科条繁多,吏缘为奸。钟麟立法钩稽清逋,吏受成事而已。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峻却之。诸漕卒咸敛手奉法。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颙曰:“天下之治乱在人心,人心之邪正在学术。人心正,风俗移,治道毕矣。”钟麟书其言,终身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司争礼致颙,颙为发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九年,大水,发仓廪,劝富人出粟赈,民无荒亡。十年夏,大旱,葛衣草履,步祷不应,言知府不德累民,涕泣并下。寻丁母忧,士民乞留,不可。既归,连遭父丧,以毁卒。郡人论贤有司知治体必首推钟麟。‎ ‎(节选自《清史稿·骆钟麟传》)‎ ‎【注】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周至县。‎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 B.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 C.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 D.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调动三种情况。文中“迁陕西盩厔知县”的“迁”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迁”意思不相同。‎ B.孝弟即孝悌,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C.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汉代称汉字学,隋唐后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 D.丁忧:遭逢父或母的丧事。旧制,父或母死后,子女一般要守丧三年,其间一般也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钟麟重视教化,礼遇乡贤。担任盩厔知县时,他以仁义忠信教导诸生,走访乡里宜传教化;拜访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并以平等之礼相待。‎ B.骆钟麟施政惠民,为官清廉。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他订立法度,清查账目,使官吏们再不能作奸渔利;在他的垂范影响下,漕卒们都收手守法。‎ C.骆钟麟崇敬鸿儒,重视学术。在盩厔任上,他对当世大儒礼遇有加,并创办延陵书院,邀大儒讲学,在大儒的影响下,士林吏治为之改观。‎ D.骆钟麟关爱百姓,荒政得力。渭水泛滥,他跪水祈祷;常州水灾,他筹粮救济;大旱之际,他自责知府失德。‎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 ‎(2)九年,大水,发仓廪,劝富人出粟赈,民无荒亡。‎ ‎【答案】7.B 8.B 9.C ‎ ‎10.(1)(骆钟麟)亲临监狱明察决断,所查办的案件即使权势豪族居中调解也不能改变(判决),人们既畏惧又敬爱他。(2)(康熙)九年,发生洪水灾害,(骆钟麟)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又劝富人拿出粟米赈灾,百姓没有流离失所的。‎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李颙”是人名,“庐”充当“造”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 ‎“至是”是表时间的副词,与“初”呼应;“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为一件完整的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句意:起初,骆钟麟在盩厔曾以对待老师的礼数多次造访李颙的家,至此创办了延陵书院,迎接李颙前来讲学,率领下属和缙绅学士面北听讲。询问治学的要诀。‎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要注意积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关爱兄弟”错误,“悌”,敬爱兄长,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悌”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课文注释。‎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项,“在盩厔任上,……并创办延陵书院”错误,理解关键是要注意句中的时间副词,“初”,往昔、当初;“至是”是在他任常州知府时。‎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补充主语“骆钟麟”;“莅”,亲临;“明决”,明察决断;“所案治”,查办的案件;“夺”,改变;“而”,连词,表并列;“之”,代词,他。(2)“九年”,康熙九年;“大水”,发生洪水灾害,发大水;“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荒亡”,因灾荒而外逃,逃荒,流离失所。‎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骆钟麟,字挺生,是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考中进士,名列副榜,被授予安吉学正。顺治十六年,升任陕西盩厔知县。他治理地方以教化为先,春秋时节在明伦堂会集众生员,以仁义忠信之道启迪劝勉他们。每月初一、十五到乡里讲解,拜访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以平等之礼对待他们,每年定时置办米肉慰劳他们。创立学社,挑选民间子弟,教授他们“小学”和《孝经》。整饬保伍制度,修缮社仓。(骆钟麟)亲临监狱明察决断,所查办的案件即使权势豪族居中调解也不能改变(判决),人们既畏惧又敬爱他。县城距离渭水不足十里,骆钟麟巡查河岸,知道水势将会向南泛滥,商议从览家寨向东重新开挖旧有河道,众人认为这事很难。康熙元年夏天,下起大雨,渭水向南溢出,将到城垣,骆钟麟斋戒沐浴,亲临祈祷,跪在水中,幸而大雨停止,水势顿减,转而向北流淌数里。兼任代理兴平、鄠两县的县令,兴平县世家富豪分结朋党,之前的县令不能整顿,骆钟麟访查获得他们结党的情况,对他们依法拘捕查办。政绩上报为优等,调回京城任北城兵马司指挥,又外任为西安府同知。康熙八年,升任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官吏们借此作奸 渔利。骆钟麟订立法度,查考账目,清理拖欠,小吏只是接收安排办事罢了。下属地方按每年惯例馈赠漕费余银三千两,骆钟麟说:“从这些钱中获利,百姓该怎么办呢?”态度严厉地退还了这些钱。那些漕运士卒全都从此收手守法。起初,骆钟麟在盩厔曾以对待老师的礼数多次造访李颙的家,至此创办了延陵书院,迎接李颙前来讲学,率领下属和缙绅学士面北听讲。询问治学的要诀,李颙说:“天下的治乱在于人心,人心的邪正在于学术。人心正派,风俗向好,治国的方针就具备了。”骆钟麟写下了这些话,终身诵读。不久江阴、靖江、无锡等地官员争相礼遇招揽李颙,李颙为他们阐明性善的宗旨、格物致知的学说,文人士大夫都很仰慕他,吏治也越来越和顺。(康熙)九年,发生洪水灾害,(骆钟麟)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又劝富人拿出粟米赈灾,百姓没有流离失所的。康熙十年夏,大旱,骆钟麟穿葛衣草鞋,徒步祷告(秋雨),没有应验,他自言知府不修德行连累百姓,为之痛哭流涕。不久遭逢母丧离职,士民乞求留任,(朝廷)不同意。归家之后,又接连遭逢父丧,因过度哀伤而死。郡里人议论通晓治理之道的贤能官吏一定首先推举骆钟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水孤舟 梁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了因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路时隐时现。‎ B.颔联描绘孤洲少人、舟系岸边之景,既营造出了孤寂冷清之意境,又切合诗题中之“孤舟”,可谓一举两得。‎ C.颈联的“空”即“白白地”。诗人有心渡河可门前水势浩大,无法渡过。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的壮志难酬和失落之情。‎ D.尾联写诗人袖手归来,栖居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沉浮,表现了诗人闲逸的情怀。‎ ‎12.诗贵含蓄,有些诗“亦赋亦比”,一些景象的描写上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请从“比”的角度说说诗歌几处景象的意蕴。‎ ‎【答案】11.D 12.(1)首联描绘了雨后溪流烟水迷漫的景象,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2)颈联表面上写诗人想乘舟渡河,但着一 ‎“坐”字和“空”流露了诗人在国势飘摇的南宋末年,空有抱负却无力复国的绝望和愤懑。此处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3)全诗比兴深婉,言此而意彼,含蕴深广。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折射了动荡纷乱的时代局势,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闲逸情怀”错误。尾联的闲适只是一种表象,看似与尘世绝缘,其实深含诗人目睹国家残破,自己又无力回天的无奈、愤激之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从‘比’的角度说说诗歌几处景象的意蕴”,“比”,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 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气氛幽冷,环境静寂。“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心的孤寂。‎ 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 ‎“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之意。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泡影。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空”和“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折射了动荡纷乱的时代局势,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嵌入星宿名,极言山的高危,又刻画出了人们恐惧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不同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当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 ‎“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扪”“膺”“嘲哳”“暂”“常”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文人来说,兴之所至,在驿站的墙上涂抹几句诗,是很平常的事,(  )。当文人在粉墙上________,驿站的主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围观的人群中则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文士酣畅淋漓地________,然后飘然远去,他自己并不能把这放在心上。那“发表”在墙壁上的诗,自有过往的文人墨客去________。他们背着手吟读一回,觉得不怎么样,又背着手踱去,在转身之间,已就淡忘得差不多了。偶尔见到几句精彩的,便要伫立许久,品味再三,________般怡然陶醉,日后又少不得在文友中传扬开去。‎ 过了些日子,那字迹经过风吹雨打,剥落得不成样子了,店主便用泥灰粉刷一遍,清清白白的,好让后来的人再用诗句涂抹。主人照例给他在一旁捧着砚池,很欣赏的样子。就这样到底有多少诗“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恐怕没有统计过。‎ ‎14.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围观者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写诗的人也更不会大惊小怪。‎ B.围观者不会大惊小怪,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也更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 C.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也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怪。‎ D.写诗的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驿站的主人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怪。‎ ‎15.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笔走龙蛇    一挥而就    评头论足    醍醐灌顶 B.春蚓秋蛇    一挥而就    指手画脚    振聋发聩 C.笔走龙蛇    一蹴而就    评头论足    振聋发聩 D.春蚓秋蛇    一蹴而就    指手画脚    醍醐灌顶 ‎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A.到底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没有恐怕统计过。‎ B.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到底墙壁上,恐怕也没有谁统计过。‎ C.就这样到底有多少诗“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恐怕没有统计过。‎ D.到底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答案】14.C 15.A 16.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文人在驿站写诗,根据后面的“驿站的之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可知,最先反应的应该是驿站的主人,然后是文人自己,最后是围观者,排除BD。另外每种人的反应也应该对应好,“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的应该是“驿站的主人”,“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的应该是“写诗的人”,“不会大惊小怪”的应该是“围观者”,排除A。‎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空:“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像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是贬义词。根据“发出啧啧的赞叹”可知,应是褒扬的态度,故选“笔走龙蛇”,排除BD。‎ 第二空:“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速度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对象是“写字”,选“一挥而就”,排除C。‎ 第三空:“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今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指手画脚”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贬义词。也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中性词。二者在此无区别。‎ 第四空:“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语境是看到精彩语句,自己受到很大启发,选“醍醐灌顶”。‎ 故选A。‎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划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到底”是修饰“有”的,应该放在“有”前,排除A;第二 处,“谁也恐怕没有”应改为“恐怕谁也没有”,排除BC。‎ 故选D。‎ ‎17.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 脂砚斋批语四句:‎ ‎ A.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 B.自然顺写一笔。‎ ‎ C.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 D.傍见一笔,更妙。‎ ‎(1)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 ‎(2)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 ‎(3)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 ‎(4)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1).A (2).B (3).C (4).D ‎【解析】A是关于神态的细节描写,B是侧面描写,C“也”是过渡之语,D“——”表明解释说明。‎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将下面的长句改为4个短句。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2013年3月10日在巴渝文化会馆展出的取材于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总结出来的巴渝山水十二处美景的由重庆著名书法家魏功钦和画家郭俊根合作并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创作的一组作品《巴渝十二景》备受好评。‎ ‎【答案】①2013年3月10日在巴渝文化会馆展出的一组作品《巴渝十二景》备受好评。②这组作品取材于巴渝山水的十二处美景。③这十二处美景是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总结出来的。④这组作品是由重庆著名书法家魏功钦和画家郭俊根合作并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创作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将下面的长句改为4个短句”,长句变短句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把长句的主干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短句;第二步,合理切分长句的修饰限制成分(定语、状语)等;第三步,将切分出来的成分变成独立的短句。如本题,先切分为“2013年3月10日在巴渝文化会馆展出的一组作品《巴渝十二景》备受好评”“取材于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总结出来”“巴渝山水十二处美景”“由重庆著名书法家魏功钦和画家郭俊根合作并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创作的”等,然后调整语序,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即可。‎ 四、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展示了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 材料二:公安部通报“净网2019”专项行动典型案例:“暗网”犯罪、“套路贷”违法犯罪、针孔摄像头制售和非法使用等违法犯罪……‎ 材料三:2019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信中说,“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网络,该如何对待你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迅速,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世界也因互联网而更加绚丽多彩。但同时,互联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 网络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让我们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世界成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人们即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互联网还像是一座移动图书馆,它给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互联网成为了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从而也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休闲娱乐,听几首喜欢的歌,看一部有趣的电影,都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切不可沉迷网络。一些网瘾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他们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现实生活,对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多少兴趣,只有上网时才充满激情。他们因为沉迷于网络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这不仅会影响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如此说来,预防迷网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沉迷网络呢?首先,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互联网上有无限的信息,所以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冗余信息面前耗费时间,也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其次,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并不强,所以还需要家长指引并履行监护职责,做到教导有方,帮助未成年人辨别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第三,还要多些陪伴,我们应与家人勤沟通,勤交流,融入亲情,感受关爱,搞好现实人际关系,注重日常生活,而不是一味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交往。第四,我们还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摄影、绘画、书法、写作等,这些爱好能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让自己的假期多些趣味和活力,这样就不会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了。最后,学校也要协同并帮助络。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开班会的方式来加强教育;学校可以做出明确表率,严格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若 违反规定,则对其进行疏导并适当惩处。‎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合理使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加强预防沉迷网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由提示语和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审题难度不大,写作开放度很大。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既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互联网的广阔前景,互联网造福人民,互联网正成为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等;也可只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互联网安全问题,如何共商、共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维护互联网的安全;还可全面把握材料,一分为二地谈互联网的意义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参考立意: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互联网正成为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正确认识互联网;如何共商、共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维护互联网的安全;辩证认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网络,该如何对待你》。开头可以结合现在社会科技形势等分析,如“当今时代,网络发展迅速,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世界也因互联网而更加绚丽多彩”等,引出论点“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如网络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切不可沉迷网络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合理使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加强预防沉迷网络”等。‎ ‎【素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也慢慢渗透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电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随着世界的科技发展,电脑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也越来越大,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它。‎ 世界之所以选择我们。因为它需要美,我们之所以选择世界,因为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流水在选择中下落,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朋友们,请把握好自己选择的那一刻,让我们用自信,坚决地选择网络有利的一面,选择我们美好的未来。‎ 网络像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给我们中职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各种黑色的阴影正向我们慢慢袭来。其中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各种非法的网站趁着网络管理还未健全,散布着黄毒,暴力,防不胜防,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一个极大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方式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坐在家里可浏览众多的网上图书,几分钟内即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各方面自己想知道的信息,通过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已把我们带到了网络时代,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坐享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生动、高效,在电子阅览室轻松查询等等,网络作为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的载体,为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提供了极好的途径,网络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各中学目前也都在为建设一流的数字校园努力,建网站、设网页,做论坛,方便了大家可以给我们成长带来益处。可以开扩我们知识视野,增加我们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渠道。网上的新闻信息、娱乐信息等都对我们有所好处,我们上网后,获得信息的途径不在单一,上网还可艺术展个性,开发潜能。在网络世界中,我们的个性能得到适度伸展。有益于我们身心发展。网络还使我们与他人交流渠道更宽广,方式更自由。‎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