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哈师大附中2019——2020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生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而要做到这些,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形是,人恰恰最难自知,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真假和善恶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而“浅阅读”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的。即使“浅阅读”中的“励志阅读”,意义看似很正面,但集矢于职场小说或名人传记,眼下从成人到孩子,纷纷追捧这类书为经典,注意的多是外在的物质成功,譬如事业(主要表现为金钱的获取)、婚姻(主要表现为金童玉女式的梦幻结合),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且主角多是位尊而多金的工商巨子、明星大腕,这样的情感太廉价通俗了。它只让人看浪漫的童话,而忽视在汗水中欢呼收割的普通人的成功才更具说服力,更忽视意志品德与抗挫折力的养成对人性成长才最有意义,必不能像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说的那样,给人“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或“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生命”,相反,与叔本华说的“滥读”倒眉目相似。为防止“滥读”而导致杰出头脑离开思想,叔本华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贸然去读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不管是政治、宗教的小册子,还是诗集和小说,用他峻刻的话说,“凡为傻瓜写作的人,总会有一大群读者。请不要浪费时间去读这些东西”。他呼吁人把时间花在阅读“具有伟大心灵的作者的作品上”,他的意思是,“那些作者超越众人,他们的声音值得你去倾听。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经典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典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种种困扰的限制,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和方法,认清未来发展。
B. 经典阅读又被称为“心灵的探险”和“灵魂的壮游”,它能让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
C. 经典阅读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生有限,对自己、家人、国家、社会要有使命感。
D. 经典阅读因为能帮助人了解自己,所以它致力于对一切真假和善恶的剔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生活虽然是最好的导师,但它未必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
B. 媒体构建的生活世界,有时只是表象,很难映像真实的世界。
C. 人最难自知,但只要了解自己,就能够做到观照自我。
D. 经典阅读不同于“浅阅读”,它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媒体因为有了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所构建的生活世界会被表现得更具真实感。
B. 阅读经典可以让人们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检查自己,并养成反省习惯。
C. “浅阅读”并非全都无用,但沉浸其中的人们收获的只能是外在的物质成功。
D. 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总会有一大群读者,但它有可能会导致杰出的头脑离开思想。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经典阅读因为能帮助人了解自己,所以……。”选项内容因果倒置。原文,“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真假和善恶的剔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只要了解自己,就能够做到观照自我”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而要做到这些,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形是,人恰恰最难自知,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难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C项,理解错误。“但沉浸其中的人们收获的只能是外在的物质成功”错,原文说“追捧这类书为经典,注意的多是外在的物质成功”。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
B. “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C. 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 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5. 文章第⑩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4. D 5. (1)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2)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3)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6. (1)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2)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3)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A
没有留恋慰藉的意思;B花是全文线索;C没有期盼。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就是词语的作用不当,选项B则为文章的结构线索理解错误,选项C是对“雨”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当。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的作用。其实是考查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生首先要明白连用问句一般用来抒发强烈的情感,在阅读时必须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是何种情思。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正是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问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本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首先在文中找到描绘花的语句,文章②③④⑤⑧段都写到花,然后从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花是对少女美好青春的烘托,也是与废墟的对照,产生发人深省的震撼效果,从主旨上看花这一形象中饱含作者的哀伤悲愤之情;从结构上看,花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最后要分条列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元素,字大朴,邢国公李密之孙。任侍御史,时杜亚为东都留守,恶大将令狐运,会盗发洛城之北,运适与其部下畋于北郊,亚意其为盗,遂执讯之,逮系者四十余人。监察御史杨宁按其事,亚以为不直,密表陈之,宁遂得罪
。亚将逞其宿怒,且以得贼为功,上表指明运为盗之状,上信而不疑。宰臣以狱大宜审,奏请覆之,命元素就决,亚迎路以狱成告。元素验之五日,尽释其囚以还。亚大惊,且怒,亲追送,马上责之,元素不答。亚遂上疏,又诬元素。元素还奏,言未毕,上怒曰:“出俟命。”元素曰:“臣未尽词。”上又曰:“且去。”元素复奏曰:“一出不得复见陛下,乞容尽词。”上意稍缓,元素尽言运冤状明白,上乃寤曰:“非卿,孰能辨之!”后数月,竟得其真贼,元素由是为时器重,迁给事中。时美官缺,必指元素。迁尚书右丞。
元和初,征拜御史大夫。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及居位,一无修举,但规求作相。久之,浸不得志。见属官必先拜,脂韦①在列,大失人情。李锜为乱江南,遂授元素浙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元素少孤,奉长姊友敬加于人,及其姊殁,沉悲遘疾,上疏恳辞,从之。数月,以出妻免官。初,元素再娶妻王氏,石泉公方庆之孙,性柔弱,元素为郎官时娶之,甚礼重,及贵,溺情仆妾,遂薄之。且又无子,元素寝疾昏惑,听谮遂出之。妻族上诉,乃诏曰:“李元素病中上表,恳切披陈,云‘妻王氏,礼义殊乖,愿与离绝’。初谓素有丑行,不能显言,以其大官之家,所以令自处置。访闻不曾告报妻族,亦无明过可书,盖是中情不和,遂至于此。胁以王命,当日遣归。不唯王氏受辱,实亦朝情悉惊。如此理家,合当惩责。宜停官,仍令与王氏钱物,通所奏数满五千贯。”元和五年卒,赠陕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元素传》)
注:①脂韦:油脂和软皮。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
7.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B.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C.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D. 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称人称名,称己称字,是古人基本的礼貌。
B. “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C. “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
D. “赠”,又可称作“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亚心胸狭隘,与大将令狐运不合,借洛城北面出现盗贼,诬陷令狐运,将其逮捕,同时抓了四十多人。并上报朝廷,皇帝信而不疑。
B. 李元素明辨是非,主动申请仔细验察令狐运为盗之案。审查后将此案所囚之人全部释放。虽经阻挠,但执着坚持,案件最后真相大白。
C. 李元素为官始清后庸,任御史大夫以后,并没有更好的成绩,只求按规矩做事,处世圆滑,曲意待人,让人们大失所望。
D. 李元素对姐姐恩敬有加,对妻子王氏态度前后有差,后来听信别人的挑唆,休了王氏。妻子的族人告到朝廷,李元素被停职。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监察御史杨宁按其事,亚以为不直,密表陈之,宁遂得罪。
(2)元素少孤,奉长姊友敬加于人,及其姊殁,沉悲遘疾,上疏恳辞,从之。
【答案】7. B 8. A 9. B
10. (1)监察御史杨宁审理这个案子,杜亚认为杨宁不公平,秘密上表此事,杨宁于是获罪。
(2)元素小时候死了父亲,侍奉大姐恭敬超过别人,等到大姐死时,他悲痛欲绝得了病,上疏恳求辞京回家,皇上听从了他的要求。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按照本题四个选项的特点,把它们分为两组:AC和BD。“自贞元中”是状语,修饰“位缺”,状语与中心语之间不断开,故应该连在一起,排除AC。“久难其人”中,“其人”做“难”的宾语,组成动宾结构,不能分开,故排除D。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称人称名,称己称字”错。“名”是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符号。自己称呼自己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古人认为成年之后直呼名字是不礼貌的,所以取一个字让人称呼自己。所以,称人称字,称己称名。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项,“主动申请”错。从文中第一段“宰臣以狱大宜审,奏请覆之,命元素就决,亚迎路以狱成告”中可以看出,朝中大臣认为案件太大,应该仔细审查,上奏请求复查,是皇帝命令李元素前往裁决的,所以并非他主动申请,而是皇帝命令。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1)按:考察、审理;以为:认为;直:公正;陈:说明。(2)孤:死了父亲;加:表示程度,更加、愈加;殁:死;遘:遇上。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翻译:
李元素,字大朴,是蒲山公李密的孙子。李元素担任御史,当时杜亚做东都留守,非常讨厌大将令狐运。恰巧有一些强盗在洛城以北的地方进行抢劫,而令狐运恰巧当时正在北郊打猎。杜亚因此认为令狐运是强盗,于是将其逮捕审讯,同时逮捕的有四十多人。监察御史杨宁审理这个案子,杜亚认为杨宁不公平,秘密上表此事,杨宁于是获罪。杜亚就发泄他旧日的恩怨,并且认为抓住盗贼立了功,上表指明令狐运做强盗的情况,皇上深信不疑。朝中大臣认为案件太大应该仔细审查,上奏请求复查,皇帝命令李元素前往裁决,杜亚在路上拦住元素,告诉他案情已审定。李元素查验了五天,全部释放了此案囚禁的人。杜亚大惊,而且非常恼怒,亲自追上元素,在马上指责他,元素不理他。杜亚就上书,还诬陷元素。元素回京复命,还没说完,皇上就恼怒地说,:“你给我出去等等命令!”李元素说:“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皇上又说:“暂且出去。”李元素又上奏说:“我这一出去就没有机会再见陛下了,请求让我把话说完。”皇帝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李元素详细地把令狐运冤案的情况讲得清楚明白。皇帝这才醒悟,说:“如果不是你,谁能辨明这件冤案呢?”几个月后,最终抓到了真正抢劫财物的强盗,李元素因此得到了当时人的敬重,被皇帝擢升为给事中。当时有好的官位空缺,一定会让元素担任。后提升为尚书右丞。
元和初年,征召拜为御史大夫。自贞元年以来此位空缺,很久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到这时元素凭他的名望被授此职,朝廷内外都恭敬接受这个任命。等到居其位,一直没有好的举措,只求照规矩做事。时间长了,就深感不得志。见到自己的下属也一定要先行施礼,在朝臣之中为人圆滑,曲意事人,很令人失望。
元素小时候死了父亲,侍奉大姐恭敬超过别人,等到大姐死时,他悲痛欲绝得了病,上疏恳求辞京回家,皇上听从了他的要求。几个月后,因休妻而免官。当初,元素第二次婚姻娶妻王氏,是石泉公王方庆之孙女,性情柔弱,元素做郎官时迎娶的,很敬重她,等到地位高了,纵情于仆妾,就看不起妻子。并且王氏又没有生子,元素寝疾昏惑,听了谗言把王氏休了。妻子的族人就上告元素,皇上下诏说:“李元素病中上表,言辞恳切,说妻子王氏,礼义相悖,愿和她离婚。当初认为平常行为不好,不能明言,因为是大官人家,就让他自行处理。查访得知,元素不曾告诉妻子的族人,也无明显的过错,大概是感情不和,才到了这个地步。用王命胁迫别人,当日就休妻回家。不单是王氏受辱,实在是朝中皆惊。如此治理家庭,应该受罚。应停官,命令给王氏钱物,按所奏数五千贯。”元和五年死,追赠陕州大都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展西湖二首①(其一)
(宋)宋庠
绿鸭东陂②已可怜,更因云窦③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① 皇祐年间,宋庠贬官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完工后,他写下《重展西湖》二首以记其事。②东陂,指西湖的东部分。③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绿鸭”写水的色彩。东半湖绿波荡漾,水光粼粼,风景已经十分可爱了,“更因”承接上文,描写西半湖流云涌动,其风景更令人陶醉。
B. 颔联凿通了东西两湖,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展尽”是个双关动词,既是说湖面开阔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无边;又是说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怀顿觉开阔。
C. 尾联作者抒情达意。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
D. 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
12. 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1. A 12. (1)热爱自然。诗人寓情于景,透露出诗人热爱眼前美景,怡然自得的喜悦心境。(2)厌恶官场庸俗的生活。尾联写自己虽然身为“使君”却只想做个渔翁,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3)意欲归隐。尾联中作者说但愿朝廷给我一个闲散的州郡,让我在自然恬适清闲的环境里度过一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想要作对,必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读懂诗歌,其次要了解作者如何写,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最后掌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A项,“流云涌动”错,诗中“更因云窦注西田”,指山穴中涌动而出的云注入西半湖,用流云比喻水,“注”是注入,不是“涌动”。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本题要求回答诗人的思想感情,要从全诗进行把握。这首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热烈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中间两联的对仗十分工整精巧。
颔联写重整后的西湖胜景。由于凿通了东西两湖,西湖的面积扩大了,西部的水也加深了。这两个变化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诗人用一个动词“凿开”,十分准确地交代了疏浚之功,又用“忘情地”三个字,在模拟鱼鸟的欢情之余,诗人热爱眼前景色,并透露出诗人自己喜悦的心境。
尾联即景抒怀。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直欲”即“真欲”、“真想”;“称渔叟”,就是做个渔翁,意即归隐。
“愿赐闲州不计年”,意思是,但愿朝廷赐给我一个闲散的州郡,让我在大自然恬适清闲的环境里度过一生。这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庸俗生活的强烈感情,但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情绪。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四)
(2)___________________,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3)___________________,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4)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5)离别家乡岁月多,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6)《论语》十则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十则中强调求知要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青海长云暗雪山 (2). 醉别江楼橘柚香 (3). )林表明霁色 (4). 独坐幽篁里 (5). 近来人事半消磨 (6). 人不知而不愠 (7). 不亦君子乎 (8). 知之为知之 (9). 不知为不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暗”“橘”“柚”“霁”“坐”“篁”“事”“愠”。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
14.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卒起不意 ③进兵北略地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⑪因击沛公于坐 ⑫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①②③④⑥⑨ B. ②⑤⑦⑧⑪⑫ C. ①②④⑥⑧⑫ D. ①②③④⑧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也可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①振:通“震”,震慑。
②卒:通“猝”,突然。
④倍:通“背”,违背。
⑥郤:通“隙”,嫌隙。
⑧艳:通“邀”,邀请。
⑫陵:通“凌”,凌辱。
故选C。
【点睛】“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越国以鄙远 ④函封之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吾得兄事之 ⑨道芷阳间行 ⑩素善留侯张良 ⑪项伯杀人,臣活之 ⑫ 秋毫不敢有所近
A. ①④⑧⑨/②③⑥⑪/⑤/⑦⑩⑫/ B. ①④⑧/②⑥⑪/③⑦/⑤⑨/⑩⑫
C. ①③⑧/②⑥⑦⑪/④⑤⑨/⑩⑫ D. ①③⑧⑨/②⑥⑪/④⑤/⑦⑩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② 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③ 鄙:意动用法,把……当边邑。
④ 函:名词作状语,用盒子
⑤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⑥ 闻:使动用法,使……闻。
⑦ 迟:意动用法,认为……迟。
⑧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⑨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⑩ 善: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⑪ 活:使动用法,使……活。
⑫近 :形容词作动词,接近。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16.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群臣侍殿上者 ⑥沛公安在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大王来何操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此天子气也 ⑪ 将军战河北 ⑫ 毋从俱死也
A. ①⑥⑧/②/③⑤/④⑨/⑦⑩/⑪⑫ B. ①⑥⑧/②⑪ /③⑤/④⑦⑨/⑩/⑫
C. ①⑨/②⑪ /③⑩⑫/④⑦/⑤/⑥⑧ D. ①⑨⑩/②⑪ /③⑤/④⑦⑫/⑥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①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哪里有什么满足呢?
②状语后置。“有益于君”应为“于君有益”,对您有好处。
③定语后置。“知其事”做“宾客”的定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朋友。
④被动句。“为”表示被动,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⑤定于后置。“侍殿上者”是定语,修饰“群臣”。“群臣侍殿上者”应为“侍殿上者群臣”,在殿上服侍(面圣)的大臣们。
⑥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应为“沛公在安”,沛公在哪里。
⑦判断句。是“为”表判断,翻译:是。方:表比喻,像。 刀俎:切肉用的刀和板。 鱼肉:鱼和肉。人家就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就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
⑧宾语前置。“何”作“操”的宾语,放在了“操”的前面。应为“大王来何操”,大王带来了什么。
⑨被动句。“为”是“被”的意思,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⑩判断句。“此……”,表示判断。这是天子的气象。
⑪省略句。省略“于”,“将军战于河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
⑫省略句。省略宾语“其或之”。“毋从其/之惧死也”,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死。
故选A。
【点睛】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②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在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新了亚洲记录,并且为中国再添一金。
⑤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无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还算差强人意。
⑥初春时节的江南,已是嫩草青青,应时的花儿也悄悄绽放,真是春意阑珊,让人陶醉。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①,错误。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用来形容“诚信精神”,对象误用。
②,正确。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就像看火一样。用来修饰市场发展趋势。
③,正确。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④,错误。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不能达到众人所期望的那样。本句话是说罗雪娟拿了金牌,没有辜负大家期望,应改为“不负众望”,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⑤,正确。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令人满意。本句话说小说集就有一两篇可以,其他都不行,使用正确。
⑥,错误。春意阑珊:指春天将尽,景致衰败。本句话说春天花儿开放,用“春意阑珊”与“初春”矛盾,应改为“春意盎然”, 春天生机勃勃,韵味正浓。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C.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D.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①句中用来形容“经验丰富”的主教练,符合语境。深思熟虑:指反复地深入细致地考虑,侧重形容人思考的深入、时间久,符合②句“经过几天”的语境。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符合③句“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战略措施”的语境。故选B。
19.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 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人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莫定坚实基础。
D. 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谓语动词“是”缺少主语,将“实施了”改为“实施的”还原主语即可。B项,不合逻辑,将“前者”改为“后者”。C项,句式杂糅,“确保……推进”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物理学家张首晟等人发现了“天使粒子”,将主要运用于计算机领域,从理论上证明量子计算的可行性,推动人类进入更高层次的信息文明社会。
B. 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中国人文艺术通识课程,在校园中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C. 中医师建议,失眠症的初期患者要及时治疗,不要忌讳用药,因为治疗早期失眠的药物大多数以中成药为主,缓解病症效果明显,副作用也很小。
D.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充满活力的千年商都广州作为领跑者,在经济方面不仅要锐意创新,还要在法制方面进行改革,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偷换主语,“将主要运用于计算机领域”的主语是“天使粒子”。C项,成分赘余,“大多数”与“以……为主”重复。D项,语序不当,分句的主语不相同,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前面;“不仅”应放在“在经济”之前。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本语段谈的是分享经济,语段第一句谈的是理性经济,追求的是个人经济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利己主义的假设,它要向分享经济转变必须有条件,即③⑥排在前面,所以排除C、D项。根据“不再……”语境推,②紧承④,而横线后面的内容“更……”又紧承①,所以排除A项,选B项。
22.请根据下面的“团队共创”工作流程图给“团队共创”概念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案】团队共创是围绕焦点问题,先由个人发言形成小组意见,再经组际分享组合意见,最后通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的活动过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中的下定义的能力,涉及的是图文转换。答此类题时,要注意解读图标的流程: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先明确题干要求,再仔细观察图表,按箭头指向审读,不能丢掉内容要点,表述时既要准确,又要有逻辑层次。由题干可知,本图为“团队共创”工作流程图。看所给图表,“焦点问题”涉及三方面内容,是围绕的中心。“团队共创”需历经三个阶段,先由个人发言形成小组意见,再经组际分享组合意见,最后通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这也是“团队共创”的特点。按照“下定义”的形式进行概括即可。定义形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即“团队共创是……的活动过程。”具体表述时,语言内容要完整,句式要正确,表达要准确、简明、连贯,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往往正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孔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岳飞、邓稼先、袁隆平、郎平。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中国精神”?请结合材料中的两三个典型人物,谈一谈你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题号】2360060235956224
中国精神永流传
人如果没有了精神,就像行尸走肉般,丝毫没有生活的乐趣,也没有远大的目标,遇到困难就会知难而退。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更应当有自己的精神。现在,我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我们青年人要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要爱国,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去奋斗,要拼搏进取,有责任由担当。
屈原的爱国精神流传至今,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他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势力面前不罢休。这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屈原将这种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同情百姓,为民谋利,却因此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他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往往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被士人追瞻,成为士人为民族生死存亡而力挽狂澜的精神力量。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及忧患精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永放光彩,让我们青年人去学习。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么伟大的理想啊!多么崇高的追求啊!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是无数英雄为之努力的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坚定而明确的理想。他们把理想作为自己人生的航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紧弦的发条,拉满弓的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终于,他实现了他的夙愿:用占全球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他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
袁隆平为了理想而坚持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坚定的信心,不怕失败,坚持奋进,为自己的人生助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在中国女排的漫长奋斗过程中,有一位代表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责任。在郎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创下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的胜利,形成了“女排精神”。郎平的责任和担当,为了国家荣誉,不计自己得失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人去学习和传承。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国精神远比钻石流传的更加久远。无论是屈原的爱国精神,还是袁隆平的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或是郎平有责任由担当,带领中国女排打出的“女排精神”,都是我们青年人值得学习继承和发扬的精神。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足以见到青少年队中国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精神”青年人正确前进的精神导向,我们要宣扬“中国精神”,让青年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解析】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通过阅读材料,从中选择两个到三个人物,谈谈当代青年人应具有怎样的“中国精神”,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首先通读材料,领会材料意思。材料首先引用毛主席的话,肯定了中国人要有精神。个人和国家都需要有“精神”,否则会“不立”“不强”。然后说“中国精神”蕴含在古代先贤和仁人志士中,列举的人都是从古至今对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都有恨到的民族气节,有奉献精神,爱国精神,为了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是我们青年人应学习的精神,应传承的精神,。从中选择两到三个人,明确他们的“中国精神”,谈认识。
立意:
传承中国精神
传承与发展
中国精神永流传
素材:
1、邓稼先,中国现代著名核物理学家。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1958年他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由于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被誉为“两弹元勋”。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2、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
3、几个普通镜头,留下了这种精神的感人瞬间:上世纪90
年代中期,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执教陷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首都机场欢迎的人群中,有她当年五连冠的老战友,她遥遥地向着战友们挥手示意,无声宣示着振兴这支英雄之师的意志。几年前,老队友陈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恸中坚定了重回中国女排、续写中国女排辉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陈招娣忍着伤痛,与大家奋战到夺冠的最后时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伤的陈招娣“背上领奖台”的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战斗情谊。这一切,赋予女排精神鲜活、实在的内容,成为郎平的生命意志。
4、袁隆平不仅为中国作出杰出贡献,也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出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各地吃不饱的人,使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的水稻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不远万里,也有20多个国家引种子杂交水稻,可见袁隆平的孩子遍布天下。
5、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结构:开头首先说明“中国精神”具体是什么精神。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其次分别展开写着两种或者三种精神是怎么在这些人身上体现的,说明应该学习之处。最后,总结“中国精神”的作用,谈谈我们青年人的做法,将这些精神学以致用,发扬光大。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