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演奏家菲利斯·克立泽,没有双臂,不能演奏,他就________,用脚、用嘴、用唇;你看他纤细的左脚趾随着旋律在那法国号的键上飞快地跳跃,就像春燕快乐的翅膀在云中飞舞;他演奏的乐音,似乎能将我的心灵从________和冗杂之中带出,带到一片净土,让我平静下来,让我________;面临此景,我惊叹无言……‎ A. 另起炉灶 喧闹 心旷神怡 B. 独辟蹊径 喧闹 心悦诚服 C. 另起炉灶 喧嚣 心悦诚服 D. 独辟蹊径 喧嚣 心旷神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另起炉灶:思是另外重支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或独立另作。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含褒义。根据后文“用脚、用嘴、用唇”可知,前面意思是他寻找另一种方法,选“独辟蹊径”合适。“喧闹”,声音大而热闹,多用于市场、会场、戏院等公众场合或节日。“喧嚣”,叫嚣,可指人的嚣张。本句中修饰的是“心灵”,选“喧嚣”合适。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心悦诚服:意思是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根据前文“带到一片净土,让我平静下来”,后文应该说心情舒畅,选“心旷神怡”合适。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对联与所咏名人,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醉眠多似陶彭泽,草堂犹是杜陵春。(陶渊明、杜审言)‎ ‎②匡时句出惊风雨,丹心正气耀古今。(杜甫、屈原)‎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曾听琵琶别离情。(诸葛亮、白居易)‎ ‎④含羞忍耻著信史,卧薪尝胆吞强吴。(司马迁、勾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审清题干要求,结合熟知的文学常识内容进行排除。①第二是杜甫,②为李白、文天祥。故选D。‎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B.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C.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D.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看清考查哪种修辞手法,然后注意该手法的特点,在进行排除。C项是借代,“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代指自己的雄心。其余为比拟,A项“独自愁”是拟人手法,B项“窥”是拟人的手法,D项“殷勤”是拟人手法。故选C。‎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A. 选好方向至关重要。‎ B. 人生认识自己很难。‎ C. 错误位置易有错觉。‎ D. 认识自己亦难亦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和概括力的能力。分析本题可从“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这个总结句来分析。A项符合文段的主要意思。B项 “人生认识自己很难”只是文段要说的一点,不能概括全部文段;C.项“错误位置易有错觉”说的片面;D项“认识自己亦难亦易”说法片面。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倜傥多权略。自为诸生,即习武事。弘治十五年进士。除刑部主事。有重囚越狱,人莫敢撄,九畴挺槊逐得之,遂以武健名。正德初,录囚南畿,忤刘瑾,谪阳山知县。瑾败,复故官。历郎中,迁肃州兵备副使。总督彭泽之赂土鲁番也,兵部尚书王琼恶泽,并坐九畴失事罪,逮系法司狱。以失拜烟答系死为罪,除其名。‎ 世宗即位,起故官。俄进陕西按察使。居数月,甘肃总兵官李隆嗾部卒殴杀巡抚许铭,焚其尸。乃擢九畴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按验铭事,诛隆及乱卒首事者。九畴抵镇,言额军七万余,存者不及半,且多老弱,请令召募。诏可。‎ 嘉靖三年,速檀满速儿复以二万余骑围肃州。九畴自甘州昼夜驰入城,射贼,贼多死。已,又出兵击走之。其分掠甘州者,亦为总兵官姜奭所败。论功,进副都御史,赉金币。九畴上言:“番贼敢入犯者,以我纳其朝贡,纵商贩,使得稔虚实也。写亦虎仙逆谋已露,输货权门,转蒙宠幸,以犯边之寇,为来享之宾。边臣怵利害,拱手听命,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以至于今。今即不能如汉武兴大宛之师,亦当效光武绝西域之计。先后入贡未归者二百人,宜安置两粤,其谋逆有迹者加之刑僇,则贼内无所恃,必不复有侵轶。倘更包含隐忍,恐河西十五卫所,永无息肩之期也。”事下,总制杨一清颇采其议。四年春致仕归。‎ 初,土鲁番败遁,都指挥王辅言速檀满速儿及牙木兰俱死于炮,九畴以闻。后二人上表求通贡,帝怪且疑。而番人先在京师者为蜚语,言肃州之围,由九畴激之,帝益信。会百户王邦奇讦杨廷和、彭泽,词连九畴。吏部尚书桂萼等欲缘九畴以倾泽,因请许通贡,而追治九畴激变状。大学士一清言事已前决。帝不听,逮下诏狱。刑部尚书胡世宁言于朝曰:“世宁司刑而杀忠臣,宁杀世宁。”乃上疏为讼冤曰:“番人变诈,妄腾谤讟,欲害我谋臣耳。夫其畜谋内寇,为日已久。一旦拥兵深入,诸番约内应,非九畴先几奋僇,且近遣属夷却其营帐,远交瓦刺扰其窟巢,使彼内顾而返,则肃州孤城岂复能保?臣以为文臣之有勇知兵忘身殉国者,无如九畴,宜番人深忌而欲杀也。惟听部下卒妄报,以满速儿等为已死,则其罪有不免耳。”已,法司具狱亦如世宁言。帝卒中萼等言,谪戍极边。居十年,赦还。‎ ‎(选自《明史》卷二百四,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重囚越狱,人莫敢撄 撄:触犯 B. 并坐九畴失事罪 坐:迫究 C. 进副都御史,赉金币 赉:赏赐 D. 纵商贩,使得稔虚实也 稔:成熟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九畴作为诸生,练习武事,再加上手执长矛捉拿到越狱的重罪囚徒,因而以武健出名。‎ B. 因为冒犯刘瑾,陈九畴被谪阳山知县;王尚书不满彭泽,陈九畴被连坐入狱且除去官籍。‎ C. 刑部尚书胡世宁说自己是掌管刑法的却要杀害忠良,不如先杀自己,极力为陈九畴辩解。‎ D. 虽说陈九畴被贬戍远边,有些冤屈,但关键还是由于自己轻信了都指挥王辅的不实之报。‎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臣怵利害,拱手听命,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以至于今。‎ ‎(2)臣以为文臣之有勇知兵忘身殉国者,无如九畴,宜番人深忌而欲杀也。‎ ‎8. 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陈九畴为政方面的特点。‎ ‎【答案】5. D 6. B ‎ ‎7. ⑴守边大臣害怕祸害,非常顺从地听从番人命令,致使内属与番人串通一气里外呼应,以致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⑵我认为有勇气懂得带兵打仗且不顾惜身体能为国捐躯的文臣,没有人能比得上陈九畴,(番人这样做)大概(难怪)非常憎恨(惧怕)且想杀害他呢。 ‎ ‎8. 深谋远虑,见解深刻。‎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稔:熟悉。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陈九畴被连坐入狱且除去官籍”错,“除去官籍”是因为“失拜烟答系死为罪”。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怵:害怕;利害:偏义复词,偏在“害”上,指“祸害”;拱手: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此处可意译为“顺从”;勾连:勾结;接引:引进,此处可意译为“里外呼应”;“于”到。第二句得分点:以为:认为;文臣之有勇知兵忘身殉国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有勇知兵忘身殉国之文臣者”;知兵:懂得带兵打仗;无如:没有人能比得上;宜:大概;忌:憎恨;宜番人深忌而欲杀也:省略句,省略代词“之”。‎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题干要求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陈九畴为政方面的特点。答题区间明确,在第三段。抓住“为政方面的特点”的关键词。第三段主要讲述了陈九畴向皇帝进谏治理边境的方法,原文说“今即不能如汉武兴大宛之师,亦当效光武绝西域之计。先后入贡未归者二百人,宜安置两粤,其谋逆有迹者加之刑僇,则贼内无所恃,必不复有侵轶。倘更包含隐忍,恐河西十五卫所,永无息肩之期也”,可见陈九畴见解深刻,思虑深远,为长久做打算。‎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风流倜傥,多有权谋韬略。自从作为诸生,就练习武事。弘治十五年(1502)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有重罪囚徒越狱,无人敢捉拿,陈九畴手执长矛追赶并抓到犯人,于是以武健出名。‎ 世宗即位后,以原职起用陈九畴。不久升为陕西按察使。过了数月,甘肃总兵官李隆怂恿部下殴打杀死巡抚许铭,并焚烧他的尸体。于是升陈九畴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按验许铭之事,诛李隆和乱兵生事的头头。陈九畴抵达甘肃镇,说额定军兵七万多人,现在有的不到一半,并且多是老弱之人,请求允许下令招募。皇帝下诏批准。‎ 嘉靖三年(1524),速檀满速儿又用二万多骑兵围攻肃州。陈九畴从甘州昼夜奔驰入城,射击敌贼,敌贼死伤甚多。之后,又出兵追击。攻掠甘州的部分敌贼,也被总兵官姜奭打败。根据战功,陈九畴升职为副都御史,并赐给他金币。陈九畴向皇帝上奏说:“番贼敢入犯我边境,是因为我们收纳他们的朝贡,任其商贩,使得他们熟悉我们的虚实。写亦虎仙的逆谋已经暴露,但他贿赂权贵,反而能蒙宠幸,以犯边之寇,为来贡宾客。边臣因利害方面的恐惧,拱手听命,致使内属与番人勾连接应,以至于今。现在即使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兴大宛之师,也应当效法光武帝那样隔绝西域的计谋。先后入贡没有归去的人有两百多,应该将他们安置到两粤,对其中有谋逆迹象的或加刑或杀戮,那么敌贼就没有内应作为依靠,必然不再有侵略袭击。倘若再包含隐忍,恐怕河西十五个卫所,将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奏事下达之后,总督杨一清颇采纳他的建议。四年春天,退职归乡。‎ 开始,吐鲁番失败逃遁,都指挥王辅说速檀满速儿和牙木兰都被炮打死,陈九畴以此上报。后来他们二人上表请求进贡。皇帝感到奇怪并且怀疑他们。而番人先在京师散布流言蜚语,说肃州的围困,是由陈九畴激发的,皇帝更加相信。正巧百户王邦奇揭发杨廷和、彭泽的短处,言词牵连到陈九畴。吏部尚书桂萼等人想利用陈九畴来排挤彭泽,因而请允许通贡,从而追究整治陈九畴激发变乱之事。大学士杨一清说事情在前已有决定。皇帝不听,逮捕陈九畴下诏狱。刑部尚书胡世宁在朝廷上说:“世宁掌管刑法而杀忠臣,宁可杀世宁。”于是上疏为陈九畴鸣冤说:“番人诈变,妄图传递诽谤怨言,想加害我方的谋臣。他们畜谋内寇,为日已久。一旦拥兵深入,诸番约定为内应,不是陈九畴先机奋身而起,并且近派属下夷民退却他们的营帐,远交瓦刺扰乱他们的巢窟,使他们内顾而返,那么肃州这座孤城怎么又能保得住呢?臣认为文臣里面的有勇知兵忘身殉国的人,无人能比得上陈九畴,无怪番人很惧怕而想杀他呢。只是他听信部下兵卒的妄报,以为满速儿已死,那么他才有其不免之罪。”之后,法司陈述案件也像胡世宁所说的一样。皇帝终于还是听信桂萼等人的话,将陈九畴贬戍于远边。在那里生活了十年,陈九畴才遇赦返回内地。‎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 张先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①。春满缕。为君将入②江南去。‎ 注:①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②将入:拿到、带到。将,持,拿。‎ ‎9. 上下阙结句分别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0. 这首诗“饶有民歌风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9. 上阙结句:对前程渺茫的担忧,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爱。‎ 下阙结句:对程公友情的珍爱,对程公寄诗的赞赏,感知对方心意的自许。 ‎ ‎10. ①全诗感情真挚;②语句通俗易懂;③多用白描手法;④词句复叠;⑤风格清新自然。‎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题干问的是“上下阙结句分别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可通过上下阙的最后诗句来分析。上片后两句是说,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述临歧殷勤劝酒并话及旅途险恶。这两句写饯别宴会上,送行者劝君更尽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下片“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两句是说,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我到江南去。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的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吴门住”句,意指“吴门”。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一起回去,也可聊以安慰了。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又多低徊不尽之意。‎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题干要求分这首诗“饶有民歌风味”,请简要分析。回答这题首先要知道“民歌风味”的特点。民歌有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表达情感真挚率直;多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回答这题时就可以围绕这几点来分析。如“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上片后两句是说,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这两句写饯别宴会上,送行者劝君更尽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峡,在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此中道路古来难,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本词也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竹枝》的味道。下片“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正是两人家乡所在。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霅溪(在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如今我归而你留,自然会引发你的思乡之情。这里字面有意重复,是使词意进一步发展。上下阙的结句“瞿塘水阔舟难渡”“为君将入江南去”表达情感直白率真,通俗易懂。这首词没有哀感幽怨的味道,而是充满着绵绵的情谊。‎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肇锡余以嘉名。(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奈何取之尽锱铢,_______________。(杜枚《阿房宫赋》)‎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7)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8)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皇览揆余初度兮 (2). 朝菌不知晦朔 (3). 吾尝跂而望矣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用之如泥沙 (6). 猿猱欲度愁攀援 (7). 梦啼妆泪红阑干 (8).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揆”“晦朔”“跂”“潦”“猱”“阑”“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林间路 陆文夫 ‎①我熟悉一条林间的路,经常在这条小道上走来走去。这小道蜿蜓曲折,高低崎岖,它从大路旁一个很不显眼、灌木丛生的地方岔向深山里去。它几乎不能称之为路,只是大路旁的灌木丛偶然出现了一个豁口,从豁口间向前看,荒草有些歪倒,依稀有一条白线延伸而去。有人告诉我,你可以从这里走,也只能从这里走。‎ 实在不好走啊!四下里都是树。树,我也曾见过,大路旁钻天的白杨,小河边婀娜的垂柳,公园里的林荫道更是有不少的情趣。可这里的树只受自然的安排,不听任何人的选择和摆布。松、杉、洋槐、酸枣、乌桕,什么都有,而且杂乱交错,没有次序。高的参天遮日,矮的却缠绕着脚踝。脚下除掉荆棘以外,还有巨石累累。那些巨石有的兀突在山巅,有的凌驾于溪流……‎ 不错,我也曾见过一种小路,它依山旁水,怪石巍峨,两旁古木参天,流泉潺潺而过;山上冲涮下来的砂砾被岸边的茅草挡往,自然而然地铺出一条平展展的砂路。在这种路上无须疾走,可以漫步,实在比走柏油马路有更多的享受。可惜我长期走过的林间道并非是这样的路,走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探胜访幽,多是为了买米、买盐、办事、访友。或是眼看天色不好,赶紧回家,以免又为风雪所阻。‎ 我开始走这条路时非常吃力,非常难受,因为若干年来我走惯了大路,前面有人带领,身边有许多伙伴,他们会呼唤,会关顾。那时候我总以为人在认定了一条路之后,剩下的只有一个动作:走!忍耐着饥渴疲劳,不受路旁的花草引诱,一步步地走下去总能到头。自从踏上了这条林间的小道,再也不能昂首看着天边的彩霞了。你不仅要注意脚下,还得估摸着天气的变化。在林间遇雨实在是件苦事,所有的积水会像瓢泼似的浇得你晕头转向!林间没有人家,到哪里去躲啊!‎ 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有过埋怨:为什么不在林间修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后来才想到这条路上的行人是那么稀少,大路之所以为大,因为在它上面走的人多,如果每个人所到之外都修筑一条驷马齐驱的大道,禾苗与林木就无生长之处,人畜都没有办法活下去。小路既然因客观的需要而存在,那末,别人能走,你也得走,每个人都不是天之骄子!‎ 说来也很可笑,我在林间的小道上走过几次之后,似乎有所领悟:原来走路除掉用脚之外,还得用头脑来思考,来琢磨。一旦踏上了林间的小道,你什么依赖都没有了。逢到拐弯处或岔路口时,得记往几块形状特异的石头。不妨把它们想象成狮虎羊马,加深点印象,添一点情趣。记着从羊石向右转,或者是从虎石的屁股后面擦过去。这一来,巨石虽然挡路,却也能成为指路的标记。‎ 我也曾在林间的小道上遇过雨,有时候是细雨蒙蒙,有时候是大雨滂沱。如果你准备淋雨,就不会心慌,不去胡乱地奔跑。不紧不慢地一路行来,倒反而可以窥见许多平日难见的景象。‎ 在山林间走小道,既要费脑筋,又得花大力气,如此说来岂不是一件十分苦恼的事?是的,比起走大路来是有苦恼的一面,特别是开头的时候,这苦恼还很强烈。等到时间长了,情况熟了,记路认路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了,这苦恼的一面便会慢慢地淡薄下去,慢慢地发现林间的空气是如此的清鲜,还有各种美妙的声音:树叶沙沙,流泉哗哗,鸟雀飞鸣,草虫唧唧,蛙声三声两声。这在清晨是一首晨曲,在月夜是低诉的竖琴。如果你熟悉一百首歌曲,便会有一百个主旋律在林间奏鸣,你随便挑哪个都行。山林间的道路虽然崎岖,可你走起来总觉得成绩十分显著,一会儿翻过了山坡,一会儿又越过了溪流。杜鹃花开罢了以后,桃李又在那里献媚;冬天里什么花也看不见,可那乌桕的脸却涨得鲜红,像火在那里燃烧,像彩霞浮在山腰。于是,眼看着山腰上的彩霞,嘴里又哼起了愉快的歌,这歌声虽然和从前一样,可是经过林木的共鸣与转折,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 走林间崎岖的小路虽然有许多妙处,但是人们都不愿意走,我也不愿意走。当我想起为了买一斤盐便得走一整天时,心里就有些犯愁。因为人的功率都体现于速度和效果。走路不是目的,目的是征服距离之后去办成一件什么事。如果有高速公路或登山电缆的话,我还是愿意乘坐,它毕竟能节省时间,增加办事的效果。但我也不再埋怨那林间崎岖的小路,它实在教会了我许多。如今再穿街走巷,横阡竖陌地去寻亲访友,只消走过一次,第二次决不会茫然无知,至少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差误。走大路便唱歌,走小路就埋怨,那也算不了什么。‎ ‎(有删改)‎ ‎12. 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走过很多的路,有的平坦,比走柏油马路更享受,有的较大,有的较小且曲折。‎ B. 第四段最后一句写“我”在林中遇雨无处可躲的埋怨以及必须在雨中走完路的坦然。‎ C. 本文多采用对比手法,把林间路与其它的路对比,走林间路的妙处与人们不愿走对比。‎ D. 作者从走林间路入手,托物言志,写出了人生之路也是如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13.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4. 请探究文末“走大路便唱歌,走小路就埋怨,那也算不了什么”的意蕴。‎ ‎【答案】12. D 13. 点题,点出所写为特别的林间路;形象写出了林间路的不好走;也蕴含着烦恼、无奈之意;为后文的详细描写作铺垫;为后文的精当议论埋下伏笔。 ‎ ‎14. 作者终于体会到走小路妙处的自豪,历经艰辛明白走小路意义的欣慰,对只想走大路不愿走小路者的正告。‎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托物言志”错。本文题目虽是“林间路”,但写林间路是为了后文抒情议论做铺垫的。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第一段重点描写了林间路的特点:蜿蜓曲折,高低崎岖、不显眼、荒草有些歪倒,重点突出了林间路的不好走。“有人告诉我,你可以从这里走,也只能从这里走”也蕴含着烦恼、无奈之意。结构上的作用可从开头段落的作用角度分析,如引起下文,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等。下文重点写了作者因林间路不好走而引发的思考和议论,所以结构上有为后文的详细描写作铺垫,为后文的精当议论埋下伏笔的作用。‎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人文精神的发掘。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本题要求探究文末“走大路便唱歌,走小路就埋怨,那也算不了什么”的意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开始作者觉得走这条林间路既要费脑筋,又得花大力气,因而埋怨、不喜欢走条林间路,后来,对林间路的埋怨渐淡,因为这条林间路也带给作者许多美好的感受。最后,作者不再埋怨林间路,因为它教会了作者很多东西。所以文末“走大路便唱歌,走小路就埋怨,那也算不了什么”这是作者面对难行的小路,理性看待它的存在,勇敢地去面对他,体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性格。“走林间崎岖的小路虽然有许多妙处,但是人们都不愿意走,我也不愿意走。……走路不是目的,目的是征服距离之后去办成一件什么事……但我也不再埋怨那林间崎岖的小路,它实在教会了我许多”这表达了作者终于体会到走小路妙处的自豪,历经艰辛明白走小路意义的欣慰。“走林间崎岖的小路虽然有许多妙处,但是人们都不愿意走,我也不愿意走。当我想起为了买一斤盐便得走一整天时,心里就有些犯愁。……如果有高速公路或登山电缆的话,我还是愿意乘坐,它毕竟能节省时间,增加办事的效果”这些语句表达了对只想走大路不愿走小路者的正告。‎ ‎【点睛】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 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 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为下文作铺垫;揭示主题;上下文形成对照、呼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写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小说);‎ 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 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去国方知故国愁 万俊人 每到春节,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举国大流动的景象蔚为壮观。经济学家看到的是节期消费的经济;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人口流动的社会动态;人类学和文化学者留意的是辗转返乡的亲情、乡愁和家国情怀。此可谓“还乡不惧家乡远”。‎ 可是,究竟是什么使得家国情怀和文化乡愁在这一刻显得这般浓烈?仅仅是因为“他乡没有烈酒,没有九月九”么?亲缘聚,故土乡念、礼仪、传统么?可于我,对家乡、故土、国家等问题的意识确是因为出国,远离而得强烈和清晰,可谓“去国方知故国愁”!‎ 我的这种感受是否印证了所谓“距离产生美”的美学箴言?乡愁关乎家国,具有一种伦理情情甚至政治情怀,因之才会有“文化乡愁”和“政治多愁”,如果说,文化乡愁意味着人们对亲情故土所怀有的一种天然的伦理依恋和道德记忆的话,那么,政治乡愁使是国民对于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一种社会化了的政治归属感或政治伦理认同。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化乡愁还是政治乡愁,都蕴含着深厚道德伦理意义和政治内涵的特殊人类情怀,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家国情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国家意识和国家伦理是一种最具绝对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神圣意识,因为国家是“地上的神物”,是人类理性辩诬法发展的高级阶段;伟大哲圣康德认为,作为人类最终理想的政治共同体不是国家,而是人类社会的“自由联盟”,不仅基于自由理性的国家伦理,还基于人类理性的普世伦理,而且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遍意义,也更神圣。‎ 可是,哲人之见往往流于抽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国家意识或国家观念却常常只能见诸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毫不奇怪,家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出发地和归属地,是我们生存和行动的原点,无论我们行走多远多久,终究都会返回此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国家仿佛家因外的山川,甚至是流动天边的风云,自然而然得让我们很难有切身的感受,除非我们远走他国,或者国家不幸遭遇外来者的入侵。在和平安详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普通人很难对国家或国家政治保持高度敏感的甚至是起码的政治意识。在一般的经验感受层面,人们的国家意识很容易消融于某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 其实,“家”与“国”之间不单有着伦理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差别,而且也有着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差别:滋生乡愁的是一种蕴舍血缘、亲和地缘的情愫与依恋,一种基于伦理认同或道德认同的独特的伦理归属感;而滋生国愁的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谱系、人种同源、民族归属和祖国认同的情怀与归依,一种公民个体或民族同胞对特定政治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归依或政治伦理归属感。‎ 然则,无论乡愁还是国愁,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地缘”情怀。易言之,无论是我们的生长之地还是我们的母亲之地,都是我们无法忘却、无法割舍,更无法让渡的生存“属地”。正由于此,爱家与爱国,或者家亲论与爱国主义,都有其充分正当的存在理由。‎ ‎15.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出发地、原点及归属地,能滋生出蕴含血缘、亲缘和地缘的乡愁。‎ B. 黑格尔和康德认为的国家意识和国家伦理是基于理性的神圣意识,因而更能影响人类。‎ C. “文化乡愁“政治乡愁”缘于人们对故土或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伦理依恋、伦理认同等。‎ D. 国愁体现个体或民族同胞对特定政治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归依或政治伦理归属。‎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运用“去国方知故国愁”“还乡不惧家乡远”等诗文,使全文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B. 每年有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作者由此产生不同于其它研究者的家国情怀。‎ C. 文中用对比手法论证“家愁”“国愁”的区别,一般人易于感受到家愁,却感受不到国愁。‎ D. 因为我们的生长之地、母亲之地是一块无法让渡的生存“属地”,所以爱家、爱国很正当。‎ ‎17.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乡愁”与“国愁”的异同。‎ ‎【答案】15. B 16. C ‎ ‎17. 产生原因不同:乡愁缘于对故土的天然的伦理依恋和道德记忆,国愁缘于对祖国社会化的政治归属感或政治伦理认同; 感受程度不同:乡愁易有切身感受,国愁在和平安详年代一般难以感受;内涵相通:都蕴含着深厚道德伦理意义和政治内涵的特殊人类情怀;都有相似的“地缘”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因而更能影响人类”错,强加因果。结合第四段的内容可知,文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论述。故选B。‎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却感受不到国愁”错。原文是说“普通人很难对国家或国家政治保持高度敏感的甚至是起码的政治意识。在一般的经验感受层面,人们的国家意识很容易消融于某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原文是说“很难”,但并不表示“感受不到”。故选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分析“乡愁”与“国愁”的异同。先到文中找出“乡愁”与“国愁”的特点,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分点陈述即可。如原文中“文化乡愁意味着人们对亲情故土所怀有的一种天然的伦理依恋和道德记忆的话,那么,政治乡愁使是国民对于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一种社会化了的政治归属感或政治伦理认同”可归纳为产生原因不同:乡愁缘于对故土的天然的伦理依恋和道德记忆,国愁缘于对祖国社会化的政治归属感或政治伦理认同。“毫不奇怪,家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出发地和归属地,是我们生存和行动的原点,无论我们行走多远多久,终究都会返回此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国家仿佛家因外的山川,甚至是流动天边的风云,自然而然得让我们很难有切身的感受,……在和平安详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普通人很难对国家或国家政治保持高度敏感的甚至是起码的政治意识”可概括出感受程度不同:乡愁易有切身感受,国愁在和平安详年代一般难以感受。“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化乡愁还是政治乡愁,都蕴含着深厚道德伦理意义和政治内涵的特殊人类情怀,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家国情怀”、“然则,无论乡愁还是国愁,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地缘’情怀”,根据这些语句,可归纳为内涵相通:都蕴含着深厚道德伦理意义和政治内涵的特殊人类情怀;都有相似的“地缘”情怀。‎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 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艺术为主体。‎ 材料二:‎ 园林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公元1631年就见诸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该书流入日本,被誉为《夺天工》,可见对其评价之高,“造园”这已专用名词就是由他首先提出的。‎ 东晋到唐宋年间,园林创作因文艺思潮而发生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因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因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材料三:‎ 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因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廖的确定,不同功能用池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因单位或因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 风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静观效果,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使游人在行进中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新变化,层层展开,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任何园林的布局都要首先考虑实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出入口的位置与外部交通的衔接,人流的集散,车辆的停放,行政管理区的位置,运输车辆的车行道,杂物堆放场等必须选址合适。为游人提供停留、坐憩,饮食、公厕等的各种设施也要周密安排。‎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园林艺术,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 B. 园林是一种艺术形象,也是一种物质环境,是融汇了环境与功能、理论与技巧、生命与科学、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C. 首先提出“造园这一专用名词的《园冶》一书,由明代计成所著,该书流入日本后被誉为《夺天工》,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D. 总体规划园林就是要有总体立意构思和全面安排,使结构能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共性问题不必考虑。‎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园林创作和文化土壤密不可分,比如园林意境的提出源于唐宋年间崇尚自然的文艺思潮,此时的园林创作开始转向艺术主体。‎ B. 东晋以后的一些文学家、画家等艺术家同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以自己高度的文艺修养推动了园林的创作和发展。‎ C. 设计者所确立的新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完全决定了新建园林所体现的时代特有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独特的风格。‎ D. 中国园林设计、建造、使用、欣赏虽是一门艺术,但首先应该考虑实用问题:人员的出入、车辆的停放、生活设施的安排等。‎ ‎20. 园林“是有生命的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8. D 19. C ‎ ‎20. 园林的构成主体:以有生命的艺术为主体;园林的设计思想:多以人自然流露的文化素养为指导思想;园林的服务对象:设计和建造园林时充分考虑服务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园林欣赏的效果:能给人静观效果,也能给人动观效果。‎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共性问题不必考虑”错,原文说“任何园林的布局都要首先考虑实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问题”。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完全决定”错,原文说“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因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完全决定”说法太绝对了。故选C。‎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分析“园林“是有生命的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答题时要抓住“有生命的”关键词。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三则材料中。材料一中说“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材料二“东晋到唐宋年间,园林创作因文艺思潮而发生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材料三“”风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静观效果,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使游人在行进中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新变化,层层展开,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任何园林的布局都要首先考虑实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出入口的位置与外部交通的衔接,人流的集散,车辆的停放,行政管理区的位置,运输车辆的车行道,杂物堆放场等必须选址合适。为游人提供停留、坐憩,饮食、公厕等的各种设施也要周密安排”,结合这些语句可从园林的构成主体,园林的设计思想,园林的服务对象,园林欣赏的效果几个方面分析。‎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八、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尝试会带来失败,也有人说,成功大都经过尝试。‎ ‎【答案】敢于尝试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要敢于尝试走出第一步。无论多么长远的路,无论多么困难的问题,我们应当在起点时,好好地播种一棵:勇于尝试的种子。只有敢于尝试,勇于尝试,才可以取得一番作为。‎ 有一则寓言:在农夫田中的巨石,多年来碰断了不少犁头和耕种机。终有一天,当农夫用撬棍伸到巨石下尝试撬动时,才发现埋在地里没有很深,使使劲儿,就把石头撬出来了。如果农夫在开始就敢于尝试撬石头,怎么会有这多的困扰呢?‎ 敢于尝试,是万里之行的第一步,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詹天佑是一个敢于尝试的铁路设计师。在中国没有一条自主建造铁路的情况下,在面对中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情况下,只有他,敢于尝试,才为中国人建造了第一条自己的铁路。詹天佑自主创新,敢于尝试,首家设计出了“人”字行铁轨铺路等一系列的方案,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詹天佑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敢于尝试,在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敢于尝试,就像那滴水穿石的“第一滴”水,那是获得胜利的第一步。邓小平是一位敢于尝试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的那个“殊时期”结束不久,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下一步发展的走向,邓小平站出来了。他敢于尝试新的救国“方式”——改革开放,他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三十年来,中国越来越强,人民越来越富。这一切都说明了,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勇于尝试,给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曙光”,并让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等等方面绽放光彩。‎ 一位学者说过,在脑子里想无数次,不如动手去做一次。在晚清时期,有些想维新的人,心有所想,想的也不错,可就是不敢尝试和实践,在与保守派的争执过程中,也只是在口头上说呀,辩呀,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尝试和实践,最后必然是走向失败。因此,想问题,做事情都应该这样:想是第一步,尝试着去做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遵守理论和实践结合,才是获得成功的“良方”。‎ 如果说困难如悬崖峭壁,敢于尝试的精神,就是登山的绳索;如果说苦境是遥遥万里的海洋,敢于尝试的精神,就是航行的方舟。‎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险境,如果在心里播种一颗敢于尝试的理念,在自己经历的一程又一程中,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最终,这个种子——“尝试”,将会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有人说,尝试会带来失败,也有人说,成功大都经过尝试”,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可以发现材料主要是阐述“尝试与失败”“尝试与成功”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尝试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尝试一定不会成功;尝试是机会的基础,是成功的基础,不断尝试会使你机会多多,技巧成熟;去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事,并为之努力,哪怕失败了,也是一份荣誉。因为重点不是赢,而是勇于面对;失败能让人成长,成功前必须经历失败的挫折……写作时可以围绕这些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1)成功需要不断尝试;(2)成功要敢于尝试;(3)尝试是通往成功之路;(4)尝试让我享受成功;(5)敢于尝试;(6)失败是成功之母;(7)一次次失败的体验成就成功的道路……‎ 结构示例:‎ 这篇作文文体上没有明确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可写记叙文,记叙一件自己尝试之后或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然后自己从中悟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叙事要完整,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在文章的结尾最好有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来突出主旨。可写议论文,可围绕“尝试与成功”的关系,“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展开议论。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以“勇于尝试”作为中心论点,采用并列的方式,以“勇于尝试是成功的……”为分论点进行论述。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写作素材:‎ ‎1、尝试人生,尝试为人处世,不管成功与失败,你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尝试很普通,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也不例外。……这次尝试,我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勇于尝试,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只要我们努力过,就不会在今后的人生路上留下丝毫的遗憾!‎ ‎2、尝试就像人生之路上的一面面镜子,让我们从中发现新的自己,也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人生中有许多这样的“尝试之镜”但我最难忘的还是那次的挑战数学吉尼斯了。‎ ‎3、敢于尝试,是万里之行的第一步,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詹天佑是一个敢于尝试的铁路设计师。在中国没有一条自主建造铁路的情况下,在面对中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情况下,只有他,敢于尝试,才为中国人建造了第一条自己的铁路。詹天佑自主创新,敢于尝试,首家设计出了“人”字行铁轨铺路等一系列的方案,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詹天佑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敢于尝试,在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4、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俗语我们都熟悉,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学者、知名人士正是经历过失败后转而取得成功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这句话的现实表现。同时,也明白了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吸取经验,在一次次失败的体验中成就成功的道路。‎ ‎5、尝试,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不敢做的事去做.尝试,是勇气,是人们去挑战,去超越自我的勇气; 尝试,是一种意志,要尝试,除了勇气还要意志,正因为有了他,我们才能尝试,才能做得更好.人生的尝试何止千万,但每一次都珍贵无比, 因为他给了我们教训,给了我们希望.去尝试的每一次都是那么有价值,充满希望和活力.想到这里,我就想起那次刻骨铭心的尝试,那次,让我明白了劳动的可贵, 明白了什么是快乐!‎ ‎【点睛】审题立意是写好名人名言或哲理性材料作文的第一道“门槛”,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学生因为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常常无法正确理解材料的深刻内涵。这一类型的材料作文像是谜语,题目是谜面,而内涵是谜底,审题是求解。学生初读时坠入云端,不知方向,然待拨开云雾,如洞天石开,豁然开朗。‎ 拨开云雾需要三步骤。‎ 首先,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是作文立意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的第一步。‎ 其次,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哲理类材料属于含蓄型材料,要从寓意或喻义入手。关键词往往含有比喻义或象征意义,须化虚为实。因此,我们要根据题意,找出喻体所隐含的意思,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 再次,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