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00 KB
  • 2021-06-03 发布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请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 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D. 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B. 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C. 宋代时月饼已经出现,由于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可以象征团圆,所以大约到了明朝,它逐渐成为中秋时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 D. 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杭州,上自贵家如王子皇孙,下至民间如中小商户,都在中秋夜宴饮赏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理学思想越深入人心,民间的乡族观念就会变得越强,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 B. 从商代到唐代,尽管随着人们时月亮理性认识的逐渐增强,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但是中秋赏月成为大众节日的契机还没有到来。‎ C. 周代祭祀日月的活动,大概只能由周天子及其各地的代表主持,在早晨祭祀太阳,在晚上祭祀月亮;而百姓应该没有祭祀日月的权利。‎ D. 宋代人在中秋节赏玩月亮,明清人把月饼作为中秋馈赠亲友的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这些节日活动也能展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中,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有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第三段又说“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第四段的开头说“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由此可以知道选项中“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D项,“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有误;倒数第三段说的是“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东京梦华录》体现的是北宋情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题干问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有误,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000万。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14%。而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已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2018.2《光明网》)‎ 材料二:‎ 图表1:2011-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图表2:2011-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亿人,%)‎ ‎(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2018.12“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2018.11“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B. 2013-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 《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D. 《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B. 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C. 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 《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 ‎【答案】4. C 5. A ‎ ‎6. 利:(1)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2)口味丰富多样,专业化强。(3)减轻家务负担。‎ 弊:(1)削弱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淡化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2)忽视食材、顺序、餐具,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3)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4)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敬畏逐渐消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从原文第一段看,“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结论。选项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表述不正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A项,分析不当。从材料二第二图看,2014—2018 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但用户规模仍在增加,点外卖的人并没有逐年减少。‎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要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需从文中找存在的现象,从现象上找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对比看,外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这里存在有利的一面,那伴随而来的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逐渐淡薄,还有曾经的仪式和流程的被简化,都是不利的一面。答题时,要善于从文中摘取信息,再结合文中所给的提示性语句,如“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从原文找结论性语句,综合分析,按利和弊两方面筛选要点,整理概括,分别分条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 手 张炜 ‎(1)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以及那个硬汉杰克·伦敦……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 ‎(2)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这一切都与文学的壮丽、传奇的声响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 ‎(3)作家是思想者、记录者,也是个浪漫的儿子。他天生应该是长于行动的人,而不仅是思想,是精神的漫游。即便是躯体也要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上流荡才好,让冰凉的水流冲洗他,直到拍击冲刷出那难忍的欢乐和痛苦的歌声。‎ ‎(4)真正有个水手名份的总是极少数。可是他们要有水手的实质,有那样的情怀和向往。不然,即便真的吃过甲板上的饭水,也不过是个乘船的人,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平庸气、小地方人的偏狭嫉恨。人一生下来就脚踏着一块甲板,区别是有人能迎着风浪始终站立;而有人不得不趴下,四肢并用。‎ ‎(5)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随时都会在击打挤压下碎裂。人哪,甲板上的人哪,不要因恐惧而逃遁,不要呻吟和出卖,不要背叛,不要放弃。同舟共济吧,生存着,互助着,同情着,英勇着。‎ ‎(6)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7)水手护住了女人和儿童,护住了所有的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他们为孩子揩去泪痕,为老人披上寒衣。这艘拥挤的船已不堪重负,龙骨发出了格格响声。水手坚持着,准备着。他们默默自勉,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将奋不顾身。‎ ‎(8)是的,那些险奇的经历也许常常是止于幻想。这样也热血奔流。到遥远的地平线的那一端,把挚爱的生命系到纤若发丝的什么上,让其颤抖和惊惧。生命在这一刻变得光焰四射,璀璨绚烂了。疯狂的浪涛拍过来吧,拍到胸膛上、脸上,把桅杆打折吧。‎ ‎(9)世界变大的一刻,人就变小了。不再为一己的荣辱而惴惴,不再为眼前的虚幻而激越。真实的存在、揪心的痛楚,这些都要伸手抓住。要有勇气面对它们。它们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我们也会化为它们。从这一刻开始就学会了藐视,学会了嘲笑,学会了安定。‎ ‎(10)在浩淼的水波面前,人还剩下了什么?‎ ‎(11)剩下了知性和自尊。那就紧紧地拥有它吧。‎ ‎(12)人如果失去了它,就将一无所有。无限的大对无限的小,无限的沉默对无限的喧哗。这种尴尬让一个人感到了,他才能开始告别童稚状态。‎ ‎(13)作家处于童稚状态是可怕的,也很可惜。这种“童稚”绝没有真正儿童的可爱。这是不堪一击的软弱和浅薄无知,是人类甲板上的多余人。‎ ‎(14)被腥风苦雨洗刷过,踏上岸,大地也在摇动。真正的水手四处张望,寻觅自己的故园。到处都是一片汹涌,是呼叫和啸动,是未知的深度和难测的定数。‎ ‎(15)人的命运之河,曲折之水。人能够感知的有多少?目击的有多少?真实记录的又有多少?作家,像水手一样的作家啊,他们手中握住的不是一支笔,而是命运的桅杆。‎ ‎(16)桅杆被打碎的那一天,会化为屑沫飘动。但总有一支迎着潮涌挺立的桅,它将驶向地平线,在永恒的太阳下闪出金色。人的光荣凝聚在上边,人的尊严也凝聚在上边。‎ ‎(17)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18)当过水手的人不一定能完成那个向往:一位作家。而真正的作家的确会拥有水手的性质。在这个狂想和梦呓交织的嘈杂世界上,各种垃圾正铺天盖地地堆积。 ‎ ‎(19)可是水流仍旧像世纪之初、或更遥远的记忆中的时世一样,滔滔不绝。水流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冲去了垃圾。水是洁净的、温柔的,也是无情的。在这世纪之水的分扯之下,什么都分崩离析了,只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水手的岛屿。‎ ‎(20)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天上的浮云与之对应。‎ ‎(21)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紧扣标題,总领全文,意谓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水手的特质。‎ B.‎ ‎ “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C.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象征手法,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驶到地平线上的桅杆上。‎ D. 这篇散文中“水”意蕴丰富,它洁净、温柔、无情、滔滔不绝,作者以此有力地烘托了水手的形象。‎ ‎8. “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文中多处出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9. 请结合全文,说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品格。‎ ‎【答案】7. C 8. (1)这里的水手实指作家,文章把社会比作一条船,作家就是这条船上的水手,向往历险,不因恐惧而逃避,勇敢坚定,是人类中的英雄。(2)作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牺牲精神的人,他们为了人类免受困难,奋不顾身。(3)世界嘈杂,垃圾铺天盖地,作家在动荡不安和苦难中坚守者最后的领地,为人类保存希望。(4)该句运用反复和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水手的深情呼唤和强烈赞叹。 ‎ ‎9. (1)有冒险精神,用于在上回的激流中搏斗,勇敢坚定;(2)长于行动,敢于经历,真实记录生活中的欢乐和痛苦;(3)有使命感,保护弱者,守护人类,寻求希望;(4)淡泊荣辱,认清自我,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5)知性、自尊、成熟;(6)有独立的精神世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和赏析文本能力。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题中C项,“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驾到地平线上的桅杆上”曲解文意,原文是在强调即使可能会遭遇挫折,但“水手”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最终会取得胜利,会赢得光荣和尊严。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文中多处出现的句子“水手啊,人类的水手”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句子句子含义注意分析其语境义、比喻义、引申义和主旨义等,分析作用还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文章写水手实际是写作家,该句可以看作是一个比喻句,由此要分析该句的比喻义,写水手的责任实际是写作家的责任,因此要结合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分析其主旨义,即作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牺牲精神的人,他们为了人类免受困难,奋不顾身;世界嘈杂,垃圾铺天盖地,作家在动荡不安和苦难中坚守者最后的领地,为人类保存希望。作用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反复出现”是反复的手法,其作用是“强调”自己的观点。据此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能力。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抓到答题的区位,然后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要求概括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品格,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他天生应该是长于行动的人,而不仅是思想,是精神的漫游:即便是躯体也要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上流荡才好,让冰凉的水流冲洗他,直到拍击冲刷出那难忍的欢乐和痛苦的歌声”“生存着,互助着,同情着,英勇着”“水手坚持着,准备着。他们默默的自勉,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将奋不顾身”“从这一刻开始就学会了藐视,学会了嘲笑,学会了安定”“作家是思想者、记录者,也是个浪漫的儿子”“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剩下了知性和自尊。那就紧紧地拥有它吧”“真正的水手四处张望,寻觅自己的故园”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少时避仇,客居江夏。王莽末,竟陵、西阳三老起兵于郡界,武往从之,后入绿林中,遂与汉军合。更始立,以武为侍郎,与世祖破王寻等。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 及世祖拔邯郸,请躬及武等置酒高会,因欲以图躬,不克。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武由是归心。‎ 及谢躬诛死,武驰至射犬降,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世祖以为欢。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世祖击尤来、五幡等,败于慎水,武独殿,还陷阵,故贼不得迫及。‎ 世祖即位,以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十三年,增邑,更封郇侯。将兵北屯下曲阳,备匈奴。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削户五百,定封为杨虚侯,因留奉朝请。‎ 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显宗初,西羌寇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患之,复拜武捕虏将军,合四万人击之。羌乃率众引出塞,武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武振旅还京师,增邑七百户,并前千八百户。永平四年,卒。‎ ‎《后汉书·马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B.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C.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D.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通常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见解。‎ B. 增邑,指增加食邑。食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因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 显宗,本文指东汉明帝刘庄,“显宗”是他的谥号,“明帝”是他的庙号。‎ D. 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也借指官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武生逢乱世,择木而栖。他在王莽末年先跟随三老起义,后进入绿林军与汉军会合,在更始帝手下担任侍郎、振威将军。最后驰奔到射犬投靠刘秀。‎ B. 马武追随刘秀,忠心不二。刘秀让马武率领旧部屯守邺城,马武不愿去,光武帝赞许他心意。刘秀在慎水战败,马武独自殿后,保护刘秀撤退。‎ C. 马武胸怀豁达,敢说真话。经常醉后在皇帝面前当面折损同僚,评论他人的长短,没有什么避讳和顾忌的。光武帝故意放纵他,把这作为笑乐之事。‎ D. 马武熟悉军事,战功卓著。他率军在北屯攻下曲阳,防御匈奴。显宗初年,他率部众引兵出塞,追击西羌到东、西邯,斩敌四千六百人,俘获一千六百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 ‎(2)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 ‎【答案】10. D 11. C 12. D ‎ ‎13. (1)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每当慰劳犒赏众将,马武总是起身在前面斟酒。‎ ‎(2)(马武)因犯杀军吏罪,接受诏令带着妻儿回到他的封国。马武径直到洛阳,交还了将军印绶。‎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武”“丛台”“吾”“渔阳上谷突骑”“将军”“世祖”“兵”“我”“掾史”,虚词“之”“与”,标志性词语“曰”,“独”意思是“单独”,前省略主语“光武帝”,意思是“光武帝单独与马武登临丛台”,所以“独与武登丛台”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C两项。“习”意思是“熟悉”,“兵”意思是“军事,兵法”,作“习”的宾语,意思是“熟悉军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图谋作罢,光武帝单独与马武登临丛台,随口对马武说:“我得到了渔阳、上谷的突击骑兵,想让将军你统率他们,怎么样?”马武说:“我愚笨怯懦,没有谋略。”光武帝说:“将军长久统率部队,熟悉军事,岂能与我这个文笔小吏相同!”句子可以断开为: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C项,“‘显宗’是他的谥号,‘明帝’是他的庙号”错误,谥号应是“明”,庙号“显宗”。‎ 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 D项,“他率部众引兵出塞”错误,文中说的是“羌乃率众引出塞,武追击到东、西邯”,可见率部众引兵出塞的是西羌,不是马武。‎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 第一句得分点:“之”,代词,他,代指马武;“引置左右”,省略句,“引(之)置自己左右”,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每”,每当;“劳飨”,慰劳犒赏;“辄”,就;“斟酌”,斟酒;“斟酌于前”,介词结构后置,“于前斟酌”,在前面斟酒。整个句子的翻译为: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每当犒劳众将,马武总是起身在前面斟酒。‎ 第二句得分点: “坐”,因犯……罪;“将”,动词,带领;“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就国”,回到封国;“径”,径直;“诣”,动词,到;“上”,动词,呈上,交还。整个句子的翻译为:(马武)因犯杀军吏罪,接受诏令带着妻儿回到他的封国。马武径直到洛阳,交还了将军印绶。‎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译文:‎ 马武字子张,南阳郡湖阳县人。年轻时为避仇,客居在江夏。王莽末年,竟陵、西阳三老在郡界起兵,马武前往跟从起义,后进入绿林军,就与汉军汇合。更始帝即位,任命马武为侍郎。(后来马武)与光武帝一起打败了王寻等人,被封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一起攻打王郎。‎ 等到光武帝攻占邯郸,摆酒举行丰盛宴会,请谢躬及马武等人,乘机要在宴席除掉谢躬,没有成功。图谋作罢,光武帝单独与马武登临丛台,随口对马武说:“我得到了渔阳、上谷的突击骑兵,想让将军你统率他们,怎么样?”马武说:“我愚笨怯懦,没有谋略。”光武帝说:“将军长久统率部队,熟悉军事,岂能与我这个文笔小吏相同!”马武从此归心光武帝。‎ 等到谢躬被诛死,马武驰奔到射犬投降,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每当犒劳众将,马武总是起身在前面斟酒,光武帝以此为快事。又让马武率领旧部屯守邺城,马武叩头辞谢说不愿去,光武帝更加赞许他的心意,因此马武跟随光武帝击讨群贼。光武帝攻打尤来、五幡等反贼,在慎水战败,马武独自殿后,返身冲进敌阵,因此贼军不得迫近赶上。‎ 光武帝即位,任命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并封他为山都侯。建武十三年,增赐马武封邑,改封为郇侯。马武率军在北屯攻下曲阳,防御匈奴。因犯杀军吏罪,受诏带着妻儿回到他的封国。马武径直到洛阳,交还了将军印绶,削减食邑五百户,定封为杨虚侯,因此被留京师,担任奉朝请。‎ 光武帝日后与功臣诸侯聚在一起叙谈,随口说:“各位卿家如果不逢遇时机受封,自认为爵禄能到哪里?”马武说:“臣下凭武勇,可以当守尉督捕盗贼。”光武帝笑着说:“你不去当盗贼就已经是万幸了,靠自己的本事当亭长,还是可以的。”马武生性嗜酒,豁达敢言,经常醉后在御座前当面折损同僚,评论他人的长短,没有什么避讳和顾忌的。光武帝故意放纵他,以这作为笑乐之事。‎ 显宗初年,西羌侵扰攻打陇右,消灭全部汉朝军队杀死汉将,朝廷以之为患,又拜马武为捕虏将军,聚合四万人出击。西羌就率部众引兵出塞,马武追击到东、西邯,大败西羌,斩敌四千六百人,俘获一千六百人,其余都投降逃散。马武整顿军队班师还京,增加食邑七百户,加上以前的封邑共一千八百户。永平四年,马武去世。‎ 阅读下而这首朱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 首句写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而飞驶竞渡的壮观场而。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 C. 词的上片四句着重写人事,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D.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句中“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15.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句以写景工绝著称,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②动静结合。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令人玩味。③寓情于景。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错误,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而非孤独寂寞。‎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准确把握景物特点,结合文本分析所用手法。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写热闹之后的静谧幽美的夜景,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表现词人对动之美与静之美皆能欣赏的豁达情怀。“无影”言杨花小而轻,实为突出庭院的寂静无声,动中有静,以动衬静。白日、夜晚的不同景象,寓情于景,表现出词人节日的快乐;对庭院夜景的描写表现出恬淡、清明的意境和词人闲适、平和的心境。‎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胸襟与情怀,《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3)《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三顾频烦天下计,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3).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6). 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频烦、开济、摧眉折腰、林霏、岩穴暝等。‎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 ① ‎ ‎ ),决不能置身事外、 ;( ② ),决不能自甘平庸、 ;( ③ ),决不能 、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激荡家国情怀, 、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拭目以待 安之若素 踌躇满志 厚此薄彼 B. 冷眼旁观 安于现状 踟蹰不前 厚积薄发 C. 冷眼旁观 安之若素 踟蹰不前 厚积薄发 D. 拭目以待 安于现状 踌躇满志 厚此薄彼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②“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③“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 B. ①“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②“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③“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 C. ①“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②“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③“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 D. ①“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②“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③“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成就新作为和新气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B. 我们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C. 奋进的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D. 奋进在新时代,我们亟待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冷眼旁观”:不参与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发展。“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与语境中的“置身事外”意思相近的应是“冷眼旁观”。‎ 第二空:“安于现状”:对目前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与语境中“自甘平庸”意思相近的是“安于现状”。‎ 第三空:“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踟蹰不前”:迟疑不决,不敢前进。与语境中的“不思进取”意思相近的是“踟蹰不前”。‎ 第四空:“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与语境中的“久久为功”意思相近的是“厚积薄发”。‎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分析语境和选项,第一空,由“决不能置身事外”可知,与舞台有关系,应选“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第二空,由“决不能自甘平庸”可知,与平台有关系,应选“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第三空,由“决不能不思进取”可知,与能力有关系,应选“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原句缺少主语,“奋进在新时代”,应为“奋进的新时代”,“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的主语应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语序正确。 据此分析,排除ABD三项。‎ 故选C。‎ ‎20.下面是某校开展“语言得体”主题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部分运用不当的材料,请从中提取出两条语言运用得体的规律并以其中的两则材料为例加以分析。‎ ‎①某医院在大门口张贴春联:大财源日进斗金行旺运,好生意招财进宝开门红。‎ ‎②为助兴老人生日宴会,某君高歌: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③某单位举办活动,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上写道:务必准时出席。‎ ‎④某幼儿园教师对小朋友作自我介绍说:我在唱歌、跳舞等方面多有建树。‎ ‎⑤某学校校庆日广播: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全部开放。‎ ‎【答案】示例一:语言表达要看场合。在医院门口张贴“日进斗金”“招财进宝”等商业气息浓厚的对联,不合医院救死扶伤的公益性质;老人生日宴会上唱有“太阳快要落山了”“末日”词句的歌曲,不合生日宴会喜庆祝贺的氛围。‎ 示例二:语言表达要看对象。为老人祝寿唱含有“太阳落山”“末日”的歌曲,会让老人不快;给兄弟单位发请柬用带有命令语气的“务必准时参加”,语气强硬不合适。‎ 示例三:语言表达要注意语体。给小朋友做自我介绍用“多有建树”不易理解,电台广播用“全部”易产生歧义。‎ 示例四:语言表达要注意谦敬。给兄弟单位发请束用“务必准时参加”,带有命令语气,不礼貌;自我介绍用“多有建树”,不谦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交际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无论说什么话都要讲究一个得体,也就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平时说话讲究敬称、谦辞和避讳,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本题①不符合场合,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不是赚钱的地方。②老人的生日宴会是喜庆的场合,不能出现“末日”这样表示事物结束的词语,让老人不高兴。③用语要看对象,请别人来不能用“务必”这样态度强硬的词语。④用语注意谦敬,自我介绍时用“多有建树”这样表示语义程度很深的词语,很不谦虚。⑤要注意语体色彩和表意准确,广播稿是用来读出来给听众听的,用“全部”能产生歧义,可理解为“全不”。由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语言运用得体的规律有:语言表达要看场合;语言表达要看对象;语言表达要注意语体;语言表达要注意谦敬。任意选两条规律,再结合所给材料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型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恰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加湿器除了加湿功能外,①________。比如,切洋葱的时候,打开加湿器,可以避免流眼泪;在加湿器里滴几滴醋,能起到杀菌效果……当然,②_______。首先,患有关节炎、糖尿病的人们要慎用加湿器,因为潮湿的空气会加重病情;其次,自来水当中的矿物质会对加湿器的蒸发器造成损害,减少使用寿命。总之,只有根据实际情况③________才能缓解我们在干燥环境中的不适,给我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答案】 (1). 还有其他种种妙用 (2). 加湿器并非十全十美(或:加湿器也有不足之处) (3). 正确(恰当或科学)使用加湿器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前语境话题是加湿器除了加湿功能外…….比如切洋葱的时候,打开加湿器,可以避免流眼泪;在加湿器里滴几滴醋,能起到杀菌效果,可见要填的文句是说加湿器还有其它功能;第二个空,根据后面的内容;首先,患有关节炎、糖尿病的人们要慎用加湿器,因为潮湿的空气会加重病情;其次,自来水当中的矿物质会对加湿器的蒸发器造成损害,减少使用寿命。可知,要填的内容是加湿器的副作用;第三个空根据它前面的语句:总之,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可知,要填的文句是带有总结性旳文句,填的内容应该是合理使用加湿器的内容,据此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的国庆节假期,主旋律电影成为许多中国人度过今年国庆假期的方式,“最红国庆档”引发观影热潮;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11连胜卫冕,“女排精神”再度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在不久以前,滞留国外机场的中国游客多次高呼“中国”,高唱国歌来“维权”,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国人抵制“韩货”的狂潮……这些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爱国”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作为一名中国人,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我所理解的爱国主义 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11连胜卫冕,“女排精神”再度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而滞留国外机场的中国游客多次高呼“中国”,高唱国歌来“维权”,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国人抵制“韩货”的狂潮……这样的画面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不合时宜上演战狼式爱国,动不动高喊中国,就是真的爱国吗?我认为,爱国要想赢得各方尊重,应用实际行动来唱响国歌。‎ 爱国,是在利益面前舍身取义。高墙铁壁内,一位头发零乱,面带忧虑的人在仰天长叹。面对沦入敌手的大宋江山,面对支离破碎的河山草木,面对颠沛流离的大颂百姓,他无可奈何;面对元军的多次劝降,面对元世祖的亲自许诺,他斩钉截铁,这是他唯一能做的,纵然是高官厚禄,纵然是锦衣玉食,他仍然会选择与国家共存亡。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爱国,是在民族面前的血荐轩辕。京城菜市口,一位正义凛然,昂首挺胸的人在向天长啸:“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面对日益衰落的中华民族,面对水深火热的无辜百姓,他毅然走上变法的道路,但同时选择了死亡。走上这条路,注定这一天。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他依然泰然自若:“我愿成为第一个为变法强国而牺牲的人。”就这样,他得到了应有的结局。他为国富民强甘愿献身。‎ 爱国,是在荣辱面前的拼尽全力。法国巴黎,奥运圣火,一位坚强的女孩在众人的撕扯中紧紧握住神圣的奥运圣火。“你要想从我手中夺走火炬,除非从我的尸体上爬过去。”一句震撼人心的话竟然出自这样一位外表柔弱的残疾女孩。面对反华分子的疯狂抢夺,面对藏独分子的无情撕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的抗争,用自己残缺的身体保护火炬,这是何等令人佩服的勇气。冲破人群后,一句“中国加油”回响在巴黎的天空。‎ 祖国是你危难时的后盾,不是背锅侠,每一个国人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风,爱国,是我们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时,用汗水和生命扞卫国家尊严的义不容辞。要赢得世界的尊重,就应用实际行动来唱响国歌,那才是真正的爱国。‎ 拂去历史的尘雾,打开历史的启示录,我们只有与祖国荣辱与共,才会与祖国一起,在世界的舞台上高歌,国唯真爱,家方能存……‎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议论文;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 材料给出的写作角度——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11连胜卫冕,滞留国外机场的中国游客多次高呼“中国”,高唱国歌来“维权”,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国人抵制“韩货”的狂潮等。这三个事例都是中国人爱国的表现,而在提示语中,提到“作为一名中国人,”表现材料有明显的倾向性,作文涉及的话题就是爱国。因为文体要求议论文,所以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我眼中的爱国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我为什么认为这才是爱国)、“怎么做”(如何发扬爱国精神)等角度展开。不管如何写,都要注意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用实际行动来爱国;‎ ‎2、爱国不是空喊口号;‎ ‎【素材】1、华罗庚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2、黄旭华:沉潜三十年 为华铸重剑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30岁出头的黄旭华带领20多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在人才、技术、资源短缺的境况下,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在大海的陪伴下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近30年的时间里,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淡化亲朋关系,从未回过老家,他也从未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连通讯地址也没有告诉家里人。直到1987年,黄旭华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解密,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 在黄旭华眼里,国即是家,纵然需要背负太多的委屈与不理解,他也要为国倾尽所有。‎ ‎3、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短暂的、泛泛而谈的,而是具体的、永恒的、实实在在的。新时代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就要像王继才那样坚守自己的职责,始终保持一腔爱国奉献的真挚情怀,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在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要在平凡的岗位上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尽职尽责做好每一项工作,尽善尽美完成每一项任务,做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奋斗之中。‎ ‎【结构】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此题是命题作文,已经给出中心论点,论述时可围绕材料的事例展开得出分论点。女排用实际行动获得十一连胜为国争光,滞留滞留国外机场的中国游客多次高呼“中国”,高唱国歌来“维权”,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国人抵制“韩货”的狂潮等例子分析,由此得出用行动爱国的三个分论点,列举文天祥、鲁迅、奥运女孩的例子,分别证明爱国是在利益面前的舍身取义;是在民族面前的血荐轩辕;是在荣辱面前的拼尽全力。作为分论点,有理有据。最后回扣论点呼吁“用实际行动来唱响国歌,那才是真正的爱国”,总结全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