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7.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湛江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必修⑤、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诗与直觉》朱光潜 本文有删改)
1.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 (3分)
A.在欣赏杜甫《登岳阳楼》时,感觉到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
B.在欣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领悟到了诗人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和孤寂无奈的情绪。
C.在欣赏鲍照《拟行路难》时,注意到了采用反问句和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的特点。
D.在欣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深沉、廖阔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思路清晰,首先引出话题并引起思考,接着集中论述诗与直觉的关系,最后强调观点。
B.文章第二段采用例证法,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诗的“见”必为“直觉”这种抽象的观点,论证清晰明确。
C.文章第三段用崔颢《长干曲》这首诗来论述“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两者内容之间的关系。
D.文章提及思想与联想的重要性主要是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思考与联想对于诗的境界形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B.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
C.由于作诗、读诗必须用到思考与联想,所以,只要思考愈周密,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就能够越深刻、越完美。
D.直觉的知可以进化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酿就直觉的知,因而,利用好两者,使之同时进行,能让我们感受出完整的诗的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提升数字经济质量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目标之一,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极大提升。通过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深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拓展先进技术的场景应用,以显著提高数字经济质量,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跑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数字中国建设要落脚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数字化、智能化驱动数字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积极实施并稳步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创新关键技术、打造数据平台、保障信息安全。
(摘编自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2018年6月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
筹备工作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亟需加快制定数字经济发展领先战略,营造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做好国际视野下的数字经济人才选拔培育工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良好,融合创新活跃。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GDP总比重近三分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明确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下一步,将立足制造业主战场,从多个层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理念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数字化转变,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升级打造新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
(摘编自《2017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亿元》)
材料三: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云计算则是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数字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用云量绝对值与增速图表
一至五线城市数字化进程指数占比
材料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并未消除,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占GDP比重35%,到2030年,将超过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瓶颈,除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共性问题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特殊情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市场优胜劣汰 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竞争市场局面而更加复杂,以前重视价格、质量等,现在还要重视渠道、手段。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动力不足,信息化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追加信息化投资周期长,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数字技术发挥作用时滞较长,一般数字技术从投入到产生正向经济收益之间约为3-10年。
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笫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数字经济则相对滞后。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ICT中间投入占行业中间总投入的比重为10.08%,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该指标数值仅为5.56%和0.44%。2016年,广东、江苏、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均突破2万亿元,三省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在规模、增速方面均引领全国发展。而云南、新疆等十个省份数字经济总量均在3500亿元以下,十省总量仅相当于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的12%。
数字经济下平台模式成为主流,平台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出了问题,责任往往全部加于平台企业身上。目前,平台、政府、用户之间的责任不清晰,平台企业不应承担无限责任。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已在我国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B.建设数字中国极大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提高数字经济质量,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感受到幸福、得到实惠。
C.我国数字经济虽发展基础良好,为GDP做出重要贡献,但在数字经济新生态营造、人才选拔培育、推动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D.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的用云量总值与城市发展程度密切关联,二、三、四线城市用云量总增幅均高于一线城市,成为用云量增长引擎。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十九大报告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对制造业、供给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B.由材料三可知,城市的发展层次与数字经济占总指数比成正比例;而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生活等基础性服务成反比例。
C.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和发展数字经济,主要是数字经济不仅可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还可以消除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D.目前数字经济正有力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加快步伐,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在不远的未来占GDP比重将会越来越高,最终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6.请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手,一支枪,百发百中,是军中出名的枪王。他的子弹,从没虚发。
将军命令,你的任务就是埋伏在暗处,监视着阅兵广场,严防敌人破坏。记住,据内线报告,敌人的那名神枪手就潜伏在城里。
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对于那个家伙,他太熟悉了,那是一个有着鹰一样的眼睛、熊一般身躯的家伙。曾经,他们相遇过,都同时躲避对方,又同时射击,又在同一时间受伤。这是他狙击生涯的耻辱。
他暗暗发誓,小子,这次,我要让你有来无回,否则,我这“枪王”算是白当了。他感觉到自己浑身发热,枪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很快,他在阅兵广场找了一个地方,隐伏下来。他知道,对手不动手则已,动手,就一定会选这个地方:人多,嘈杂,一旦得手,容易脱身。
他隐伏的地方,就是广场旁的一座摇摇欲坠的高塔。
这座塔,在炮火的轰击下,已经垮塌了半边,另一边也在风中苟延残喘,好像随时都会垮掉。这样最好,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样一个随时都会倒塌的地方,会有一支枪,正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广场上的一切。
他笑了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再妙不过的了。
他找了一个三面是砖墙,另一面面对广场的地方,用破席子做好伪装,然后藏在里面,悄悄地用望远镜观察起四周的动静,开始履行一个狙击手的职责。
狙击手,意志如钢,心硬如剑,狠毒如蛇,简言之,是战争的武器,枪炮的灵魂。狙击手虽不是枪炮铸造的,可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
他在冰冷的观察中等待,等待着另一个狙击手,一个给他带来过耻辱记录的狙击手。
进城仪式正在紧张地进行,旗帜招展,鼓角齐鸣,口号声如雷,正在向广场这边行进。他能想象得到,将军正骑在马上,招手致意。
他的汗流了下来,到现在,他还没有发现那个人的影子,那个有着鹰一样眼睛的人。
他转动着望远镜,手心都是汗。他怕,怕就在这一刻,敌人的枪会打破宁静,先发制人。
突然,他的望远镜停住了,在他的视线里,一个潜伏的黑影,熊一般壮实,正隐藏在广场右角一个残破的角落里,身上盖了一些稻草,伪装得很好。如果不是那人也在拿着望远镜观察,是很难被发现的。
同一时间,他发现,对方的望远镜也对准了自己。他心里一惊,忙抓起枪。对方也在这一刻抓起了枪。
可是,双方的枪都没有响:在他们的瞄准镜之间,同时晃动着一个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举着气球,笑着,跑着,把所有的幸福和稚气,都抛洒到阳光中、空气中。
谁先动手,谁就会抢得先机,就可能让另一个人从此失去还手的机会。可是,首先,得打倒那个孩子。
他们都没动,都在等待着,在窒息的沉闷中等待着。
他们没有忘记,枪,是生命的守护神。军人,是枪的灵魂、人性的保护者。
同时,他们也都知道,这样的沉默,对狙击手来说,是致命的。
但,双方的枪都在这一刻为一个花朵般美丽的生命沉默了。
孩子终于被一个妇女拉走,他本能地一个翻滚,躲避着,对面并没有枪声。他抬起头,再望过去,那边,早已没有了那位狙击手的影子。他飞快地跑下高塔,冲向对面,来到那个人埋伏的地方。在那儿,他看到除了一地揉碎的烟末之外,什么也没有。
那人显然在矛盾中挣扎了很久,然后,见自己已经暴露,不得不停止了这次暗杀行动。
他知道,那人本来是有机会的,只需一枪打倒小孩,再迅速地发射第二枪,一切都可解决,可那人没有。
对着那块空地,他默默地举起手,默默地,行了个庄重的军礼,说:“兄弟,你是个真正的军人,哥们儿佩服你。”
他不知道,在暗处,一个人也在默默地行礼,向他。然后,他转过身,离开了,阳光照在那张坚毅的脸上,一双鹰一样的眼闪闪发光。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这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对对手造成自己失败记录的痛恨。
B.“都在等待着,在窒息的沉闷中等待着”此句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他们履行职责抑或尊重无辜生命的矛盾心理。
C.文中描述狙击手隐身的位置“炮火的轰击下已经垮塌了半边的塔”,主要是为了凸显狙击手执行活动的不易。
D.文中一再强调两名狙击手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是欲扬先抑,反衬下文狙击手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人性,从而突显主题。
8.作为敌方的狙击手却得到了神枪手的认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敌方狙击手的形象及作用。(6分)
9.请结合小说分析标题“向人性敬礼”的内涵及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B.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太子洗马”东宫属官,秦置,汉延用。掌宾赞受事,太子出行则为前导。
C.疏:奏章,古代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书。也可以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丧服分为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亲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身世坎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年仅几岁的他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深受重用。在蜀国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下诏任命为太子洗马。
C.李密忠孝两全。在祖母去世之后,李密再次被征召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诺言。
D.李密渴望田园生活。他在东堂赐宴饯别时,奉诏写诗,表明了自己想要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新颖别致,饶有趣味,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描述了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
C.“野桃含笑”生动地反映出野桃鲜花绽放,“溪柳自摇”
写出了西边柳树的枝条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D.本诗中间四句,前两句描写近景,后四句描写远景,由近及远,一花一木都描写得春意盎然,活泼生动。
15. 文章尾联提及“西崦人家应最乐”,“乐”的不仅是“西崦人家”还有作者,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有哪些“乐”?(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 , 。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及其《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的话,便觉得俗气逼人, 。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 ,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钟爱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太祖奇其状貌,释之。时帝方阅《汉书》,问识字否,对曰:‘识。’因以书授之。云诵其书甚习。帝大喜,厚加赏赐。”(《明史郭云传》)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 。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 ,在图书市场上风行,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面目可憎 超世绝伦 手不释卷 洛阳纸贵
B、面目狰狞 史无前例 爱不释手 有口皆碑
C、面目可憎 史无前例 爱不释手 洛阳纸贵
D、面目狰狞 超世绝伦 手不释卷 有口皆碑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寓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某种意义上,①______ __。古人常常将月的意象写入诗词中,以情寓于月,妙思无限。②_________ _____。“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在古代文人心中,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无不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生命情怀,他们喜欢将月入诗入文。在这方面,③_________ _____。说到唐诗,人们脑海里浮现出的那一幅画卷里,总会有月。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21.汉字是表意文字,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字形演变,但有些汉字依旧可以根据形体去推想其意义。请仿照示例,从另两个甲骨文汉字中选择一个,描述其字形,解读其含义。(6分)
(取) (及) (伐)
示例:“取”左边是一只人的耳朵,右边是一只手,用手抓住耳朵。所以,“取”表示一个动作,义为“捕取、获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实施了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但有些学生对此兴趣不高,有人认为学习负担比较重,没有时间思考生涯规划;有的认为高中阶段作生涯规划太早,没有意义;有的认为父母已帮自己作了生涯规划,自己不需要在此类课程花心思……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人生生涯发展指导。有的专家也认为:生涯要规划,学习方向才能明晰;生涯要经营,起点是自己,终点也是自己,没有人能代劳;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在所属的时代里抓好当下,看得见未来。
学校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准备组织一次以“高中生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高中生生涯规划”的认识与思考,并本着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的目的提一些建议和做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湛江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必修⑤、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1.(3分)A【解析】判断此题主要来源第二段,其中BCD三项都属于“名理的知”。
2.(3分)C【解析】文章第三段用崔颢的《长干曲》论述“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
这个观点,并非论述“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两者内容之间的关系。
3.(3分))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提及两者之间谁更重要及更有意义。C项强加因果,前后部分在文中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只要…就”过于绝对。D项,“使之同时进行”有误,文中“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表明,二者不可同时进行。
4.(3分)B【解析】材料一中说到“提升数字经济质量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目标之一”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选项把目标当做结果。
5.(3分)C【解析】选项中“可以消除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6.(6分)存在问题:①面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的威胁。②传统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转换成本、试错成本和风险较高,且数字技术转化为正向经济收益的时间较长。③三大产业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发达省份数字经济规模庞大,落后省份规模极低。④平台模式下,市场主体众多,责任界定不清晰,出现问题不易解决。(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建议:①加强网络监管,保证数据安全。②制定相关政策,加速科技进步,扶植传统企业数字化升级,缩短数字技术向经济效益转化的周期。③加大投入、引导,促进产业、地域发展平衡。④科学合理界定不同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形成合力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7.(3分)A【解析】本题涉及作品人物形象心理分析,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运用、作品整体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做题时应注意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在文中内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A项,“他对对手造成他失败记录的痛恨”理解不当。此处“痛恨”情绪理解不当,应该为再次遇上旗鼓相当的对手,想要一较高下的隐约兴奋之情。
8.(6分)(1)形象:①敌方狙击手是个厉害角色,有鹰一样的眼睛和熊一般的身躯。②敌方狙击手是人性的保护者,在犹豫中权衡职责还是尊重生命,对人性和无辜生命十分尊重。(答对一点一分,两点三分。)
(2)作用:①文中敌方狙击手作为线索人物,串联全文,通过其行为及心理的描述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敌方狙击手在文中形象鲜明,通过他的行为更加凸显了我方狙击手在执行行动时的形象与心理,使得人物更为形象生动。③通过描述敌方狙击手的行动与最终选择,揭示了文章尊重人性的主题。(答对一点一分。)【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形象概括及作用。第一步,审题,题目考察两个点,形象及作用,要有区分,明确两个采分区。第二步从形象、作用两个方面入手作答。(1)形象:首先需要明确形象,形象包括两个点,一个是外在,一个内在。然后结合作品,寻找人物身上这两个点的体现。外在可从外表、地位等角度描述,内在可以概括心理甚至与主题相连。(2)作用:首先明确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反衬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明自身形象、暗示环境等几个点,然后联系文中内容明确具体点就可以了。
9.(6分)(1)内涵:表面上是两名狙击手在射杀对方的机会消失之后,他们都默默地向对方敬礼,深层展现出他们对人性和无辜生命的尊重。
(2)作用①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无论是“他”还是敌人的神枪手,在发现对方后都应先发制人,但当双方的瞄准镜之间出现一个孩子时,他们都没有开枪,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射杀对方的机会消失之后,他们都默默地向对方敬礼,展现出人性的温暖。
②展示了人物对生命与人性的尊重的品质,两名狙击手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反衬下文狙击手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人性,敌我双方狙击手的行动与最终选择,双方向对方敬礼,均对对方对人性尊重表示赞许。
③通过敬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文章展示了两个狙击手敌对的身份因一个孩子而最终选择尊重生命,化解了人物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标题内涵及作用。对小说标题作用考查,通常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环境、主旨等方面入手。
10.(3分)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憎疾从事”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清慎”是司隶对李密的评价应划分在前半部分,“弗之劾”主语为司隶,排除D。
11.(3分)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
12.(3分)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渴望田园生活”“表明了自己想要回家种田的愿望”错误。李密入朝为官渴望得到升迁,因朝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13.(10分)(1)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疾病”、“不行”、“成立”各1分,句意2分。)
(2)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成子游子夏一样的人才。( “暇”,空闲;“事”,侍奉,师从;“方”,把…比作,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 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14.(3分)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内容、技巧、意境等内容。D项前两句应描写远景,后四句描写近景。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15.(6分)①乐于旅途顺利的山中之行,东风多情,雨声有意,和煦的东风送行赶走阴云,天公作美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②乐于清新秀丽的山野美景,晴天的云朵、初升的太阳、鲜艳的红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消息,雨后春景图清新秀丽,使得世人心中充满喜悦。
③乐于闲适安乐的农家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妇童饷耕,春耕秋收,自食其力,人物的描写也是当时作者快乐心情的反映。(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三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察诗歌情感分析能力。
16.(6分)(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
17.(3分)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能力,将病句、连贯具体语境中考查。A中途易辙,《汉书》与读书人两个名词均可充当主语;B、语序不当,应为“随着古文运动的人数与发展”;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删去“被”。
18.(3分)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此题解答需要紧扣上下文,下文展示了各家对《汉书》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人对《汉书》是认同的,且后文并未将《汉书》与《史记》进行比较,讨论两者的认同度,所以排除A、B项;D项的陈述主语为大多数读书人,与文段讨论主体不一致;比较而言,C项从结构和叙述上更好。
19.(3分)C【解析】A、面目可憎: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形容人的容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可用于读书不足的自谦之辞;面目狰狞: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超世绝伦:超出世人和同辈,多形容人;史无前例:指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即前所未有;B项强调的是前所未有,用史无前例更好。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D项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这里与后文联系,更强调的是流传,而且有口皆碑的用法在此也不合适。
20.(5分)①中国诗词的地位少不了“月”的作用(或功劳、捧场) ②这样的诗词不胜枚举 ③唐诗是最好的证明 (或印证)
(答对第一个空得2分,第二个空得1分,第三个空得2分)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阅读整个语段,可知第①处是总结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中国诗词的地位少不了月的推动”意思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横线前“月是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意象”,以及横线后“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用月作为重要意象的诗词有很多”意思的句子。第③处,根据横线前“月,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生命情怀。这方面”和横线后“说到唐代诗歌,人们脑海里浮现出的那一幅画卷里,总会有月”,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唐诗是最好的证明”意思的句子。
21.(6分)“及”左边是一个人的形象,右边是一只手,在人后以手触人背后,所以“及”表示一种动作,义为“追上;赶上”。
“伐”左边是一个人的形象,右边是武器戈,以戈击打、穿过人头,所以,“伐”表示一个动作,义为“击杀;征讨;讨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例句,例句选择的是“取”,“左边是一只人的耳朵,右边是一只手”是对字形的描述,“所以”后面的内容是对其含义的解读。如“及”,左边是一个人的形象,右边是一只手,表示在人后以手触人背后,义为“追上;赶上”。如“伐”,左边是一个人的形象,右边是武器戈,表示以戈击打、穿过人头。所以,“伐”义为“击杀;征讨;讨伐”。
22.(60分)
【写作指导】
(1)审题提示
【材料分析】
材料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陈述社会现象: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实施了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但学生兴趣不高,主要存在三种情况①认为负担重没时间思考;②认为规划早没意义;③父母规划,不需参与。(2)第二部分陈述生涯规划重要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文件性的要求。(3)第三部分陈述该如何进行生涯规划:①规划对象:生涯规划者本身也就是学生自己;②规划内容:当下与未来;
材料要求以“高中生生涯规划”为主题,落脚在“生涯规划”上,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方向选择、发展空间与前景、成长与成就等的规划。关系到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是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规划自已的生涯,也就是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规划"是思考与设计,是权衡与选择,它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所以,“生涯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选择某一具体专业或某一职业或某一理想。学生需要将“生涯规划"和“高中生”身份联系起来,比如个人的兴趣、特长、性格、愿望和抱负等;所提出的建议和做法也需与青年学生的实际相吻合,具体而微,不必过度宏大,忌“假大空”和个性化的迷失。同时,学生也需要将 “生涯规划"与“时代” 联系起来,比如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等。时代变化与个人的命运、前途密切相关,常常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人的发展。如果只顺埋头拉车,却不能抬头看路,勢必会使个人的未来走入歧途。作为学生,制定“生涯规划”,更应让自己拥有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胸怀,培养自己的大格局与大气象,在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时,能够建立历史和时代的维度,把握时代的机遇,借力时代促成自我的成长和飞跃。
由上述材料分析,可以得出,先对材料中提出三种现象或其中的一种、两种进行简要分析,接着重点分析第二第三部分也就是规划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生涯规划两个方面,从规划对象也就是学生本身出发,突出生涯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规划内容出发,强调规划好当下对未来的建构作用,规划好未来对当下的积极意义。
【任务要求】
任务要求有三:(1)写一篇发言稿;(2)表达对“高中生生涯规划”的认识与思考;(3)本着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的目的提一些建议和做法。
从要求分析,(1)文章行文必须符合发言稿的行文特点;(2)行文落实“对高中生生涯规划的认识与思考”的内容要求,(3)行文必须一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为目的,也即必须有明确的读者意识与一定的鼓动性,读者必须明确是中学生,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4)行文中需要有对读者的提一些建议与做法。
(2)立意角度:
【参考立意】
① 生涯要规划,学习有方向;
② 制定生涯规划,打造最好自己;
③高中生的生涯规划,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实践中观察、思考、调整、改变,最后才能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④高中生制定生涯规划时要遵从自己的兴趣与内心深处的想法,不必盲从;
⑤高中生的生涯规划,应该在明确目标后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⑥高中生的生涯规划,要植根于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要有社会使命感、责任感;
⑦高中生的生涯规划,不应盲目依赖,而应独立思考;
⑧高中生制定生涯规划,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⑨高中生制定生涯规划,既要放眼未来,又需立足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