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罢弈文 ‎[清]俞长城 ‎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曰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之如仇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曰:“然。”“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  “呜呼!吾告予以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于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①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  二客闻之,貜然②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底(zhǐ):至,到达。②貜(jué)然:猛然。‎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客悠然,喜怒不形  形:表现 B.如是者再三,局乃竟 竟:终了 C.夫弈,小数也 数:技艺 D.有不嫉之如仇雠者欤 嫉:嫉妒 解析:D 嫉:憎恨。本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言素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C C项,代词,自己的;A项,语气词,不译/代词,兼词、于此;B项,副词,才/副词,竟、却;D项,拿,用/因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二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二人倾吐内心的想法。‎ C.息机子拿二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离杀机,保全生命。‎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人调整心态,止息机巧之心,从此与棋绝缘。‎ 解析:A A项,“感到很不理解”错误。‎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明 日 闲 暇 客 复 来 局 布 若 畴 昔 息 机 子 乃 谓 客 曰 畴 昔 之 局 其 始 也 有 不 患 其 败 而 冀 其 胜 者 欤?‎ 答案: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曰/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4分)‎ 译文:  ‎ ‎  ‎ 答案:于是计算各自的棋子来比较多少。高兴的显得很悠闲,发怒的怒气也消释了。(“其”“恬然”“释然”)‎ ‎(2)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4分)‎ 译文:  ‎ ‎  ‎ 答案:当你们不争夺时,是否互相谦让而不自夸呢?(“其”“让”“矜”)‎ 参考译文:二位客人在庭院下棋,息机子从旁边观看。开始时,棋盘已经摆开,二位客人十分悠闲,喜怒没有外露。不多时,两人争夺几个棋子,都瞪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惟恐失误,如同强敌当前,誓死不肯回头的样子。一会儿,胜负分出,胜的欢喜,败的发怒。像这样的情况有二三次,一局棋才下完。于是计算各自的棋子来比较多少。高兴的显得很悠闲,发怒的怒气也消释了。‎ 第二天闲暇的时候,客人们又来了,摆棋布子如同昨日。息机子就对客人说:“昨天那盘棋,你们开始时是否担心自己败,希望自己胜呢?”回答说:“对。”“到今天,莫非胜负已过,而欢喜和气愤都忘掉了吗?”回答说:“对。”(息机子问:)“当你们争吵时,是否恨对方如仇人呢?”回答说:“对。”问:“当你们不争夺时,是否互相谦让而不自夸呢?”回答说:“对。”息机子说:“下棋是小技艺。自己胜了有何益处?自己败了有何损失?为什么开始时担忧?为什么下完棋就全忘了?为什么开始时争夺?为什么下完棋就谦让?你们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回答:“不知道。”‎ ‎“唉!我告诉你们原因吧:那天地就像一张棋盘;万物就是棋子。凡在事情发生以前就担忧,事情过后就忘记;在事情进行当中,就发生争夺,在事情发生之外就谦让。人们如果拿事后的见解放到事前,那么忧愁的心情就泯灭;人们如果拿事外的见解放到事中,那么争夺的心思就止息。平民之间争夺的是财产,读书做官的人之间争夺的是富贵,帝王之间争夺的是天下,这些都像在下棋呀。如今你们不拿几个轻微的棋子去看待天下,却拿天下之重看待几个棋子,纷纷扰扰地争夺到哪时才是终了呢?俗语说:‘精于绘画的长寿,精于下棋的寿短。’绘画的人存有生机,下棋的人存有杀机。废掉那盘棋,收起那棋子,是保全生命远离杀机的方法啊。”‎ 两位客人听到这番话,猛然深深醒悟,看待棋盘如同虚无,看待棋子如同弃物,从此就停止了下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 议介子推不言禄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 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 解析:D 卑:卑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A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项,动词,认为。C项,助词,主谓间,不译。D项,疑问词,怎么。‎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 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 意义。‎ 解析:C 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分)‎ 译文:  ‎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译文:  ‎ 解析:“所以”“是以”“特”等关键词和被动句式“移于所慕”等一定要译出。‎ 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罢了。‎ 参考译文: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畅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 清爽。‎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市井流俗之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能轻易用凡心来窥视,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相似而实质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介子推如果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赵是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奖赏狐、赵本来很混乱,可以责备。行赏是混乱的,那么不行赏是常理。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罢了。‎ 天下固然有行迹高远而内心卑劣,形态清绝而心神污浊的人,像介子推这样的人就是这样。在朝廷上有聚在一起争夺名誉的人,在街市上有聚在一起争夺利益的人。在山的顶端、水的岸边,突然碰见像介子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突然感到高兴呢?怨恨的心在里面积聚,那么森林与山脚未必不是幽禁拘留的渔网,山涧小溪的水流声未必不是愤恨激烈的声音,我没有发现这些地方果真胜过其他地方。‎ ‎1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解析:抓住“发之”“则”“入于”“编于”等关键词,找出对称句式,这样可准确断句。‎ 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