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9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特殊句式的特点。
2、 学会辨别判断及翻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2]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 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 非死,则徙尔。
⑦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练习5] 翻译下列句子:
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为予群从所得。
③恐为操所先。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6 翻译下列句子: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并翻译。
①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 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四、质疑、整理。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2.下列不是被动句式的一项是
A.而君幸于赵王 B.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所用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3.下列不是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夫晋,何厌之有
C.时人莫之许也 D.相如每朝时,常陈病
4.下列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时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范增数目项王
C.沛公军霸上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下列省略的成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7.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D.吾得兄事之
8.下列有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B.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9.下列"见"不表被动用法的一项是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o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 (《资治通鉴》)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务:致力。 受:接受。 诚:确实,的确。 因:于是。 廷:当廷,名作状。
译文: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致力于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用财物试验一下(这件事的真假)。主管的官吏通过属下接受了赠给他的绢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所以,即使对他处以极刑,在性质上也还是属于诬陷人家犯罪,这恐怕不是倡导德行、合乎礼仪的行为。”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
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部,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怅,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晒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装技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技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大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幼年时就成了孤儿,被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长大以后,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担任定州总管时,请裴矩担任补记室,很亲近尊重他。文帝即位后,迁升为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各番到张掖塞和中原互通贸易,隋炀帝
派遣裴矩监管这件事。裴矩就访问西域的风俗、险要、酋长、姓氏、家族、物产、典章制度等,入朝上奏。炀帝很高兴,每天请他到皇宫,询问西域的事情。
炀帝驾临东都,裴矩认为朝贡的蛮夷很多,劝告炀帝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向戎狄夸耀强盛,整整一个月才停止。又命令市场店铺都架设帏帐,盛满酒食,派遣掌番率领蛮夷与汉人贸易,所到之处都让邀请就座,吃饱喝足而散。有知情的夷人都私下讥笑他虚情矫饰。炀帝称赞裴矩很忠诚,说:“裴矩很懂得我的心思,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没有说出来,裴矩却说了出来。除非用心治理国家,不然怎么能如此呢?”裴矩后来跟着炀帝到江都。等到义兵进入函谷关,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发生变乱,京城不会太平,遥控处理,恐怕失去机会。希望您赶早返回,方可平定。”裴矩见天下将要发生动乱,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即使是下吏,都得到他的欢心。
这时,炀帝愈加昏庸奢侈,裴矩不力谏,只是巴结谄媚而已。唐太宗刚即位,就惩治奸邪官吏,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您用财物试探他们,接着施以极刑,这就是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裴矩死于贞观元年,赐封为绛州刺使,谥号叫敬。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君主英明臣子就会正直。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因此可知,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