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0 KB
  • 2021-06-04 发布

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 ‎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主角 陈彦 ‎ 很多年后,成名后的忆秦娥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了一个用柳条编的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了。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说她舅回来了。‎ ‎ 她随娘赶场子,到几十里地外,看过几回县剧团的戏,见她舅可神气了。戏要开演前,他朝靠背椅子上一坐,二郎腿一跷,还给腿面子上垫一块白白的布。他噗噗地吹开茶水上的浮沫,呷几口茶后,才从一个长布套里,掏出一对就像两根“筷子”的鼓槌来。“筷子”头朝鼓皮上一压,眼看“筷子”都要折断了,可手一松,又立即反弹得溜直。几个敲锣、打铙的,看着“筷子”‎ 的飞舞,还有她舅嘴角的来回努动,下巴的上下含翘,眼神的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整个山沟,四处八下的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了台前。看的人越多,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呀,像是突然一阵暴雨,击打到了房瓦上。那鼓槌,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了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了。可那鼓,却发出了皮将爆裂的一迭声脆响。以至戏开始了,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的演员。好几次,她都听舅吹牛说,附近这七八个县,还找不到他这敲鼓的好手艺。省城大剧院的戏,舅说也看过几出的,就敲鼓那几下,还没有值得他“朝眼窝里眨的”。不管舅吹啥牛,反正娘见了就是骂,说他一辈子就知道在女人窝里鬼混。‎ ‎ 舅对娘说:“麻利把招弟收拾打扮一下,我赶晚上把娃领到公社住下,明天一早好坐班车上县。”‎ ‎ 娘就赶紧张罗着要给她洗澡、梳头。她舅说:“一定要把头上的虱子、虮子篦尽,要不然进城人笑话呢。”她娘说:“知道知道。”娘就死劲地在她头上梳着篦着,眼看把好些头发都硬是从头皮上薅掉了,痛得她躲来躲去,可娘还不停地梳。‎ ‎ 招弟也不知是高兴还是茫然,头嗡的一下就木了。她想,那咋都是她姐来弟的事。来弟比她漂亮,能干。可没想到,这事竟然是要让她去了。‎ ‎ 洗完头,娘给她扎辫子的时候,她问:“这好的事,为啥不让姐去?”‎ ‎ 娘说:“你姐毕竟大些,屋里好多事离不开。我跟你爹商量来商量去,你舅也同意,还是让你去。”‎ ‎ “我去,要是人家不要咋办?”她问。‎ ‎ 娘说:“你舅在县剧团里,能得一根指头都能剥葱。谁敢不要?”‎ ‎ 娘把她姐的两个花卡子从抽屉里翻出来,别在了她头上。这是姐去年挖火藤根,卖钱后买下的,平常都舍不得戴。‎ ‎ “姐不让戴,你就敢给我戴?”她说。‎ ‎ “看你说得皮薄的,你出这么远的门,戴她两个花卡子,你姐还能不愿意。”‎ ‎ 娘说完,咋看,又觉得她身上穿的衣裳不合适。不仅大,像浪浪圈一样,挂搭在身上,而且肩上、袖子上、屁股上,还都是补丁摞补丁的。娘想了想,突然用斧子,把她姐来弟的箱子锁砸了。娘从那里翻出一件绿褂子来。那是来弟姐前年过年在供销社买的,只穿了两个新年,加上六月六晒霉,拿出来晒过两回,再没面过世的。那褂子平常就一直锁在箱子里,钥匙连娘都是找不到的。‎ ‎ 她咋都不敢穿,还是娘硬把绿褂子套在了她身上。褂子明显大了些,但她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 出门时,舅说:“你看你们把娃打扮的,像个懒散婆娘一样。再没件合身衣服了?”‎ ‎ 娘说:“真没有了。就身上这件,还是她姐的。”‎ ‎ 舅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唉,看看你们这日子。不说了,到城里我给娃买一件。走!”‎ ‎ 刚走了几步,娘就放声大哭起来。其实,招弟也舍不得娘。‎ ‎ 刚出村子,她舅说:“得把名字改一下,以后不要叫招弟了,就叫易青娥吧。省城有个名演员叫李青娥,你叫易青娥,说不定哪天就成大名演员了呢。”舅说完,还很是得意地笑了笑。‎ ‎ 突然变成易青娥的易招弟没有笑。她觉得舅是在说天书呢。‎ ‎ 易青娥舍不得娘,也舍不得那几只羊,它们还在坡上朝她咩咩叫着。‎ ‎ 十几年后,易青娥又变成了忆秦娥。‎ ‎(节选自陈彦《主角》,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关于天气的环境描写,既表现了当时天气的炎热,又展现了主人公小时候单调而又贫穷的生活。‎ B.娘和爹爹以及舅舅都偏爱招弟,主要是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 C.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处"她觉得舅舅是在说天书呢",表现了招弟对于生活中突然而来的变化茫然无措的心理。‎ ‎5.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6.文中招弟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愉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6分)‎ 答: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 ‎,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雕盘处”,“ 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15.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5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 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听到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 ,________ 。‎ ‎(4)《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5)《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______ ,________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由于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人们议论纷纷, 。①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揭开其神秘面纱。‎ 如何解决嫦娥四号与地球之间的通信,成为月球背面登陆探测的关键问题。与以往的空地通信不同,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嫦娥四号( ),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 。这就需要中继卫星的 。②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 ‎6月14日11时06分,“鹊桥”成功进入使命轨道。它被发射到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让月球处于地球和它之间。这样,( )。“鹊桥”的搭设,将建立起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面的联系,③它犹如太空转发站,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 ‎④“鹊桥”‎ 的成功就位,不仅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标志着我国的轨道控制、通信等空间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17.文中①—④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①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揭开其神秘面纱。‎ B.②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 C.③它犹如太空转发站,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 D.④“鹊桥”的成功就位,不仅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标志着我国的轨道控制、通信等空间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 ‎ 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 B.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 ‎ ‎“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C.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 ‎ ‎“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D.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 ‎ 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莫衷一是 望尘莫及 鼎力相助 B.甚嚣尘上 鞭长莫及 鼎力相助 C.莫衷一是 鞭长莫及 大力相助 D.甚嚣尘上 望尘莫及 大力相助 ‎20.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针对下面的新闻写一条微博,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70个字。(4分)‎ 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途经17个站点,每站必停;20多年票价未变,单程最低仅需两元;乘客多是车站周边村民,带着农产品出山交易……翻开2018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 ‎,一列穿行在黔东南崇山峻岭间的“慢火车”进入大众视线。在高铁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仍共有81对公益扶贫性质的绿皮“慢火车”行驶在路上,它们已经成为偏远地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也承载着沿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材料二:《春城晚报》 2018年6月14号公众号消息:近日,市民朱先生向记者爆料,对于吃不完的盒饭,人们通常选择扔掉,而他的同事杨欣,一位女白领,总是打好包,放在路边,让过路的流浪汉来吃。杨欣的举动在网络引发大家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善行,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有人这样发问:争议之前,为什么不问问流浪汉,他们是不是需要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围绕材料内容,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 ‎1、B 张冠李戴,“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陈望衡的观点。‎ ‎2、B 范围扩大,“它对中国近代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3、A “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于文无据。‎ ‎4、B 解析:“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5、①在文章的写作顺序上,这段插叙使行文起伏变化,有了波澜,避免文章呆板、拘谨。‎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舅舅多才多艺的一面,也表现了舅舅“浪荡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③从小说情节上,戏台对于招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主人公以后艺术道路的成功作铺垫。‎ ‎6、①放羊时候的百无聊赖;‎ ‎②回忆赶场子的时候,看舅舅敲鼓的沉醉和入迷心境;‎ ‎③得知母亲送她跟随舅舅去学习戏剧消息后的高兴和茫然的矛盾心理;‎ ‎④和家乡、亲人离别时的不舍和依恋。‎ 解析:“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7.C  试题分析:“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  ‎ ‎8. A  试题分析:B项,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E项,“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  ‎ ‎9.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不足3点1点1分,答对3点4分,4点5分,5点6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此题注意从“新媒体”“社会”“阅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 ‎10.(3分)C ‎11.(3分)D(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12.(3分)B(“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 ‎13.(10分)(1)(5分)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行”“御”“死力”一处1分,大意2分)‎ ‎(2)(5分)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次”“发”“示”每处1分,大意2分)‎ ‎14、A (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  ‎ ‎15. 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16、(1)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5)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 ‎17.C 解析:A语序不当,“首次”应调至“人类历史上的”之后;B句式杂糅,可去掉“之所以”;D搭配不当,应将“水平”改为“行列”,或将“步入”改为“达到”。 ‎ ‎18.B 19.C解析: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鞭长莫及: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鼎力相助: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别人的帮助时的客气话。大力相助:用很大的力量帮助。‎ ‎20、【答案】 ①“寄奉”改为“惠赐、惠赠、寄赠、寄来、寄送”等; ②“过目”改为“拜读、阅读”等; ③“些许”改为“莫大、很大、很多”等; ④ “惠存”改为“珍藏、珍存”等;⑤“光临”改为“前往、登”等。   【解析】此类题目需注意对象、场合;注意谦敬词的使用。适用对象不当,应对郑先生表示尊重,自己出语谦卑。“寄奉” “过目” “惠存” “光临”都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些许”语气不恰当。‎ ‎21、答案:示例一:反对该建议。如果名牌大学不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学,穷人家的孩子“有分没钱莫进来”,将是更大的不公平。 示例二:支持该建议。富家子弟多出的学费可以帮助贫困生上大学,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态度要鲜明,观点在明确,或支持或反对,不可模棱两可。分析时要有理有据,不能偏激。另外字数不要超过限制。 22、‎ 参考立意: 1.社会发展需要速度,更需要温度。(关爱弱势群体)愿更多疾步向前的人们,能将目光投向还在艰难迈步的同路人,能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携手共圆中国梦。 2、要有全局意识。(谈小团体的全局意识也可)“中国梦”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 3、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精准扶贫”…… 下列角度应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1.生活的快节奏与慢节奏; 2.勤俭节约; 3.拒绝“作秀”; 4.骨气(不受“嗟来之食”) 5.沟通……‎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他的屋舍,生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援救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结束,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驻扎郊外,调发军队北征,向天下之人表示必定报仇之意。”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醒悟,承奉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 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参将拥抱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四十多,没有儿子,其妻想为他置妾。他长声叹息说:“王事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举袍笏招魂,埋葬在扬州城郭外的梅花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