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1 MB
  • 2021-06-04 发布

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东校区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 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 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 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杨柳” 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 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 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 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 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 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 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 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 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 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 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 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 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 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 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的处境相合, 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 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 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 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眘虚《阙 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 已出现。 B.在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 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 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 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 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洲”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 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解释为两种树的合 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 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 古诗词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 不无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 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 经济。”这是自 2017 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 入报告。 2016 年 3 月,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全球对“人 工智能”的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人工智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学习能力 和智能化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如今,在社会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 被应用,深刻改变了产业形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摘编自人民网 2019 年 3 月《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新技术正改变未 来》) 材料二: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 年人工智能行业创业投资情况分析》) 材料三: 2013 年以来,美、德、法、英、日、中等国都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和政 策。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各有侧重:美国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科技领先和国 家安全的影响;欧盟国家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风 险;日本希望人工智能推进其超智能社会的建设;而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聚焦于实 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各国政策在研发重点和重 点应用领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 2009 年至今,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核心主题词 也在不断变化,体现了各阶段发展重点的不同。国家层面政策早期关注物联网、 信息安全、数据库等基础科研,中期关注大数据和基础设施,而 2017 年后人工智 能成为最核心的主题,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重要主题。综合来看,中国人工智能 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 科技研发。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其中《中国制造 2025》处于人工 智能政策引用网络的核心,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 通过政策发布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活跃的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 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 (摘编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2018》) 材料四: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安全防护提供了一条全新思路,但与众多强大的工具 一样,人工智能平台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更可能受到网络不法分子的利用。由 于人工智能推动设备智能向场景智能演进,主动调动各种场景的功能为人们提供 服务,这就让安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不法分子有可能通过“机器人黑客”来发 动精确的漏洞攻击。 同时,由于物联网的发展,联网设备大量增加,在家里和办公室,所有智能 设备间实现互连的情况也将带来更多的安全漏洞,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安全形势, 单一设备、单一领域和单一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哪怕再强,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 的安全需求。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解决 不同的安全问题,对企业构建安全防护墙至关重要。 (摘编自科技世界网 2019 年 3 月《用人工智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工智能”连续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预示着它将在未来得到进一 步发展。 B. 2014~2018 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说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 已经走向成熟,前景较好。 C.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经历了几年缓慢发展期后,2014 年开始强势攀升,至 2017 年投资事件出现少许回落。 D.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六个方面,《中国制造 2025》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制 定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既让人们始料未及,也让人们多了些安全方面的担忧。 B.不同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差异较大,而同一国家不同阶段也会因国情的变化调 整策略。 C.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壮大中国经济,使我国早日成为制造强国有着重要的 作用。 D.使用人工智能让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会让“机器人黑客”的漏洞攻击更加 精确。 6.今后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 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 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 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 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 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 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 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 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 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 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 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 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 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 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 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 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 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 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 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 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 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 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 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 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 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 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 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 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 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 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节选自《赵鑫珊散文选》)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 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 一分钱。 C.散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 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 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8.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内 容分析。(6 分) 9.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 性格。(6 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 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 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 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 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 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 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 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 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 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递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 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 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 其后,固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 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玉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 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 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 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 去张仪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 道理。 B.《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 想象,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 有深远影响。 C.绌,有不足、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黜”,指罢免、革除。 D.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 员,其执掌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 政大权于一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 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5 分)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5 分) (二)诗歌鉴赏(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名了“野泊”之因:“逋 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 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 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 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16.名句名篇默写(共 6 分) (1)《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 小的句子是 “ , 。” (2)《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 , 。” (3)《游褒禅山记》中“ ,可以无悔矣, ?”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三、语言表达(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 分)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 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 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 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 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 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 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 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 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 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 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 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 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 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 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 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 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 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 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 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0.下面话语中有几句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只修改不得体的部分)。(5 分) ①我校杨光同学,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他能得到贵 校的垂怜。(某中学老师向高校领导推荐学生) ②各位观众:我在福州向您现场直播劲旅八一男篮对战弱队福建男篮的比赛。 (体育直播员转播比赛) ③我是本市下岗职工,现申请开办一个家电维修店。恳望审批我的申请,以 免影响及时开业。(某开业申请书) ④李编辑:您好。寄上拙作《秋月》,请您费心一读,敝人虽有吟诗雅趣,还 望不吝赐教。(中学生王欣写给诗刊编辑的一封信) ⑤“这本书是我珍爱之物,看完请璧还。”“放心,三天后一定归还,决不会 拖延。”(同学之间借阅书籍) 21.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 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 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 40 字。(6 分)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19 年 3 月 30 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3 月 31 日下午, 救火队员遇突发林火爆燃,27 名森林消防队员和 3 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平均年 龄仅为 25.5 岁。 国家评定这 30 名牺牲人员为国家英烈,授一等功。 《人民网》 2019 年 9 月 30 日上映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连上热搜。川航英 雄机长刘传健成为网红,网民纷纷为英雄机长点赞。 《搜狐网》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 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 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 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 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2019 年 9 月 29 日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