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一定时间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讲解试题的视频。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
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
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
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
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
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
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
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
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
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
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
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
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
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
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 2 -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
“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
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
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
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
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
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
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
“入直”。
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
所以称为三木。
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
实,故称对簿。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
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
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
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 3 -
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
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答案】1. D 2. A 3. B
4. (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
救出来罢了。
(2)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将能够实行。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
明晓文段语意。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讲述的是邹智向皇帝上书的内容,可以翻译为“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
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或
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
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
第一,“进退一人”与“处分一事”结构相同,属于并列关系,两者中间应该断开,据此可
以排除 A、B 两项。
第二,“中旨”为名词,意思是“旨意”,在句中作“降”的宾语,中间不应该断开,据此
可以排除 C 项。
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作答。
A 项,“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错误,乡试是明清时期,在各省省城和京
- 4 -
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错误,根据原文“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
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可知邹智弹劾万安、刘吉、尹直三人,万安、尹直相继被罢
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
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
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
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
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干,动词,求取;科名,科举功名;矫,纠正;拯斯民于涂炭,状
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涂炭拯斯民”,其中,“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未几,不久;嗣,继承;更,改变、改换;以为,认为;且,将要。
【点睛】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
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
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
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
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
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
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
或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
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
- 5 -
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有志向气概,
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
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将要能够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
少保刘吉对下附和对上欺骗,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
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这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磊
落,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竑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
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
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可以当面向皇帝陈述
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
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
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
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
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
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刘概的案子兴起,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邹
智的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我见御前讲
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
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
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弘治四年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
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二、诗歌鉴赏(45 分)
(一) (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 6 -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6. 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5. C 6. 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而
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张诗的“雨”描
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
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意思对即可)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
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 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
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
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故选 C。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
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
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
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
- 7 -
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
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酒宴
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分点整理答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
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
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
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二)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注]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蜃:大蛤蜊。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変,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
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
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透过淡烟疏雨的间隙射到水面的场景,清新可人。
B. 江面经雨水一洗,在タ阳的照耀之下愈发新鮮明净,风从水面阵阵袭来,给人凉爽之感。
C. 诗人所见之景鲜奇壮美,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的图画,在上面题诗寄给朋友。
D. 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抒情则既寓情于景,又涵咏在尾联的点题句中,令人读之有味
8. 本诗是怎样凸显题目中的“鲜奇”二字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云收、空中
幻影残破,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②颈联运用比喻,白浪如花,雁过如字,
生动形象。③颈联“白”“青”两种颜色相结合,营造出生机勃发的意境。绘成一幅色彩绚
丽的丹青图画。④颔联和颈联动静结合,蜃散云收、虹残水照的静态美和风翻白浪、雁点青
天的动态美相互结合,增添无限生机。
- 8 -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
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
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 项,错在“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的图画”。尾联“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
郎”的意思是: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
寄赠张水部。字里行间蕴含着难捺的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第一步,先分析这两联的内容;
第二步,答出这两联运用哪些表现手法;第三步,分析其表达效果。首先读懂全诗,精读颔
联和颈联,抓住题目中的“鲜奇”二字,从内容、意境、手法、效果等方面分析即可。
颔联、颈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颔联“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句写的是海市蜃楼景色,诗人抓
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诗人是登楼眺望,目中所
视,必有亭台楼阁。所以“蜃散云收破楼阁”是实景虚写。“虹残”句,写雨后天空出现的
虹,弯弯地好像拱桥,此是常景。本来雨后彩虹已是奇观胜景,诗人更从水中映照之倒影着
笔,又把景色之妙提高一筹。“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
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
颈联“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白浪如花,运用比喻,雁过
如字,生动形象。“翻”字以诗情作画,写得生动;“点”字以画笔入诗,下得有神。一“翻”
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白”“青”
两种颜色相结合,营造出生机勃发的意境,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颔联为静境描写,
颈联遂作动势点缀,动静结合,蜃散云收、虹残水照的静态美和风翻白浪、雁点青天的动态
美相互结合,增添无限生机。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
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
- 9 -
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三)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②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联以风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
造势、作铺垫。
B. 颔联对句工巧,“高江”对“古木”,“急峡”对“苍藤”,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
暗沉寂气氛, 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 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
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 尾联“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造成一种苍茫的
悲剧气氛, 展现一幅经历战乱后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10.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B 10. 第一问: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乱世
百姓的同情,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第二问:①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
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
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
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② 细节描写,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
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③ 借景抒情。诗中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
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
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 10 -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B 项,“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分析错误,颔联承“雨翻
盆”而来,是具体描写雨景。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能力。作答时结合诗句分析,着重于情感与手法的结
合。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
“戎马不如归马逸”,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疲劳;
“千家今有百家存”,用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
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诗人通过这样的
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尾联“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诗人运用细节描写,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
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还有诗人以白帝的
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
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这是借景抒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
做到知人论世。④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
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
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
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而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
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
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
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答题时,①明确
- 11 -
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③阐明此种表现手法
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 (9 分)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
【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
不其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2)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
【答案】(1)D
(2)桂花色淡味香,在百花中以“味”取胜;“色”属外在,“味”属内在,正与词人所追
求的内在高尚德行相吻合;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桂花表达了对内在高尚品德的追
崇。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
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只是借责怪屈原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并非真认为屈原眼光
有问题。故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作用的能力。读懂全诗,桂花色淡味香性柔,它没有梅菊那
样引人注目的仪态姿容,却散发浓郁的芳香长留人间,可惜为屈原等历代文人墨士所遗弃不
用。作者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全词自始至终在咏赞桂花,而实是在咏人,词中的桂花的形
象,正是作者自我性格的写照,诗人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乃在抒发自己内心的幽怨之情,
同时也是对才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感叹,隐寓着对压抑人才的社会现象的谴责之情。对诗歌的
表现手法的赏析时,要从写作手法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答。从写作手法上看,本词运用了托物
- 12 -
言志的手法。从情感上看,体现了作者对桂花内在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是作者追求自身内
在美的体现。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
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
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
错误。
(五)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飘蓬只逐惊飙①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②风雨秋。
寂寥行殿锁,梵呗③琉璃火④。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注] ①惊飙:狂风。②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
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③梵呗:佛家语。谓做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④琉璃火,
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二句“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表面写飘蓬不定,随风乱舞,实则暗示
出世界的命运如飘蓬一般不定,人生亦然。
B. 词人虽感茫然孤独,但意志并不消沉,“立马认河流”辨明方向,气概豪迈。
C. 词的下阕运用白描手法,将行殿、梵呗、琉璃火以及塞雁和宫鸦勾画出一幅简明的画面,
使苍凉之感跃然纸上。
D. 词的末一句“山深日易斜”呈现出一份无理之趣,“山深”与“日斜”之间本无因果关
系,词人却能于悖谬处见真理,发人深省。
13. 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①点明时间和地点,作为上阕的收尾。②用茂陵、秋天、风雨意象传达
出更深的含意。以明宪宗之茂陵代指明十三陵,也让人联想到西汉最盛者汉武帝的茂陵。这
个千古一帝,最终也只不过是一剖黄土。由此怀古,生发出今昔之感、兴亡之叹、黍离之悲。
【解析】
- 13 -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
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考生要认真理解诗词的内容,然后和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 B,从“立马认河流”
的下一句“茂陵风雨秋”可以看出,词人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反而沧桑伤感之意浓郁,
所以说“辨明方向,气概豪迈”的说法欠妥。故答案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句的内容及含义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
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考生首先要结合诗句理解内容,诗中的“茂林”根据注释:指明十
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所以此
处是借观看古代帝王的陵墓,体现出作者对古人追忆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丝凄凉之意,古代帝
王生前的权势和死后的陵墓形成了今昔对比,“风雨秋”也体现出环境的凄凉和悲苦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
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
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
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
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________”一句表明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2)《荡寇志》中说兖州府的镇阳关“两山陡立,中夹泗河,易守难攻”,这正是《蜀道难》
中说的“______,______”的兵家必争之地。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两句慨叹历史风云变幻、
物是人非。
【答案】 (1). 散入珠帘湿罗幕 (2). 瀚海阑干百丈冰 (3). 一夫当关 (4). 万夫莫
开 (5). 舞榭歌台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幕”“阑”“榭”要
- 14 -
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不可思议的是,我
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如“论坛”“讲
坛”“大讲堂”,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
孕育现代科学技术而且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国民的精神世界,
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
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
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
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
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15.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我们相信,“雷锋精神”永远不
会离开其家乡——中国。
B. 河面泛着粼粼的波光,这时,“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 乐观,自信,热情活泼,心地善良——这一切都是她的优点。
D. “你今天真漂亮,——周末要不要去郊游呀?”李青说道。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矛盾庞大的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B.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C.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D.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B.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
C. 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D.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
【答案】15. A 16. C 17. B
- 15 -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A 项,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
B 项,破折号的作用表示声音的延长;
C 项,破折号的作用表示总结上文;
D 项,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话题的转换。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谓语“有”使用不当,通过分析可知,语段说的是“传
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糟粕和精华共存,应将“有”改为“是”,据此排除 AD;
二是成分残缺,应在“消极”后加“两种力量”,据此排除 B。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依据后文“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可知,括号内的句子的论述对象应是“中国传统文化”,
据此排除 ACD。
故选 B。
18. 假如你是一位去采访叶开老师的记者,根据下面的材料,你准备分别提出怎样的问题?注
意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材料一: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原名廖增湖,笔名叶开)
最近出了“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前两册。该书首印两万套,在网上
销售三天就断了货,现在已加印 5 次,总印量达到 6 万套之多。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这套书第一册(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
分,选入胡适、巴金、丰子恺、宫泽贤治等大师的名篇,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
解读的小文。第二册(当代小说分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
幻”六个部分,选入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性地写
- 16 -
出精练的点评。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叶开曾说:“现行语文课本是有问题的,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让孩子学会怜悯、
同情,做一个善良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单调的人。”
问题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问题一:叶开老师,您觉得书名用“最好”一词合适吗?会不会有炒作之嫌?(叶开
老师,这套书销售如此火爆,您觉得如此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叶开老师,您选文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您的“教材”与当今教材最大的区别是什
么?)
问题三:您觉得当今语文教育的弊端是什么?(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丰富的人”?)
材料一可针对书名或者销量提问,材料二可针对选文的标准或教材的特点提问,材料三可针
对编书的目的提问。称呼上:应用“您”“叶开老师”“廖老师”等。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一可针对书名或者销量提问,材料二可针对选文的标准或教材的特点提问,
材料三可针对编书的目的提问。称呼上:应用“您”“叶开老师”“廖老师”等。
19. 有人依据现在的学习状况,写了《劝学新篇》,下面选了前半部分,请你续写四句话,使
意思完整。
劝学新篇
父母之心,天下一般;生儿养女,连心连肝;盼子成龙,望眼欲穿;操心儿女,心血耗
干。家务农活,全部承担;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春经雨露,秋经霜寒;饱尝辛苦,历尽苦
难。节衣缩食,养咱吃穿;长年辛劳,发白腰
弯。 ; ; ; 。
【答案】示例一:父母之恩,重于泰山;要当强者,扬起风帆;闯过暗礁,越过险滩;宏志
骄子,目标实现。
示例二:儿不进步,爹妈心寒;思前想后,不如实干;从零开始,从今开端;立下壮志,誓
攻难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语段赞扬父母的无私奉献,劝勉感恩父母努力学习。通读原文,明确全文主题是劝勉学习,
前一层列数父母之不易,下面应承上感恩父母,表明自己应怎样做,怎样做的行动要有号召
- 17 -
性、启发性。全文句式为四字句,且押韵,故续写句应为四字句,注意音韵的和谐,四个分
号表示是四组句子,依照上面一组两句,共应续写八个小句子。
五、作文(6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
闻一多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
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的文化市场,
形成了“日韩潮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
⑤2017 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 10 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
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
⑥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 岁少年小赵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 3 万余元打
赏主播。
学校论辩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论辩赛,请结合上述材料,
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不
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站在偶像的肩膀上
——偶像崇拜反方辩论陈词
主持人、对方辩友:
你们好!
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越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越会发出强烈的光辉。”由此,
我方的观点是: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是偶像?我们所定义的偶像,是在某方面可以给人带来鼓舞与
激励,能够让人于内心生发出向往与倾慕的一类人。他们在各个时代熠熠生辉,无论是心怀
天下的文人志士,或是创新开拓的科学家们,还有或坚定或深刻的艺术、文学大师,他们的
精神内核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进、突破,甚至攀上更陡峻的高峰。
对方辩友可能会说,你所说的这些偶像当然值得人们崇拜,但是到了“娱乐至死”的当
下,人们的偶像早已狭义为舞台上那些唱跳嬉笑的艺人们了,对他们的崇拜有何利可言?
- 18 -
但我想说:首先,我们承认随着媒体普及与信息爆炸,一些明星们更多地为人们所认识、
追捧,或者奉为偶像,表面的喧嚣似乎甚至掩盖了人类群星的璀璨;然而,我们不能低估任
何一个时代中思想的力量,它们总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并转化为前进动力;其次,就算是
一些艺人们也有他们一定的可取之处,喜欢他们的人借以表达自己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欣
赏,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进益吗?另外,我们还能发现,大部分的“明星”们一直传递着积极
的价值观与正能量,如国家公祭日之时微博满屏的“守望和平”的呼吁,若能把人们对于他
们的关注指引向真实的思考、触动,这种影响力带来的难道不是利大于弊吗?
然后,我们可以说说崇拜。之前已提到,能对值得被称为“偶像”的一类人的一方面精
神特质产生崇敬与向往,并要求自身不断地向之努力,我认为这是崇拜的最理想方式。也由
此,我们对待偶像的态度是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的。人无完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偶像样样完
美,这就需要我们实行“理智崇拜”,即不丧失辨别能力、独立思考的选择与评估,这既是
心智已一定成熟的青年们本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的唯一途径。
至于那骇人听闻的一系列看似以“偶像崇拜”而饱受诟病的事例,一定程度上警醒着我
们谨防借“偶像”之名而大行消费主义的市场陷阱,同时告诫我们这些盲目与过度崇拜的弊
端。正如我们所知,盲目地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尽合适的,又何况这样不分优劣、不计后果的
“崇拜”呢?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不理智的选择感到惋惜,但不能一叶障目地不顾绝大多
数偶像正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这一事实。
最后,如闻一多先生所言,“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
跑马场。”而面对偶像,只要我们保持理智地选取、学习,就能向着他们的高度不断进取,
在自己的世界中策马奔驰;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向更广阔的天空伸展!
最后请允许我再重述一遍观点:偶像崇拜利大于弊。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这
件事,并“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
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任务指向性非常明确,既有内容上的指向,也有文体上的指向,
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材料,找到材料的连接点,然后选择观点进行辩论。
【审题】对于本题,在审题立意之前必须读懂材料所给的六句话,弄清每句话的实质与感情
倾向。
- 19 -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崇拜偶像能给人以力量,
激励青年积极有为,绽放自己的光辉。(正)
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盲
目地崇拜偶像会让自己的大脑被别人控制。(反)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明星在大
是大非面前能发挥引领民众的积极作用。(正)
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的文化市场,形成
了“日韩潮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中学生盲目模
仿日韩明星的外表,行为不可取。(反)
⑤2017 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 10 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
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网络虚拟偶像,丰富了偶像的类型,
其美妙、希望与祝福的象征能给人类送来正能量。(正)
⑥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 岁少年小赵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 3 万余元打赏主
播。——不辨是非,沉迷直播,盲目崇拜偶像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反)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
①③⑤倾向正方,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偶像崇拜能激励青年积极有为,能给人以积极的引领
作用,偶像能带给人美好、希望与祝福。
②④⑥倾向反方,偶像崇拜弊大于利,偶像崇拜能让人丧失自己的思维与主见,盲目崇拜日
韩明星不利于传承本国文化,盲目崇拜偶像还可能给自己带来巨额经济损失。
整体角度,即主持人角度:对于身上有正能量的偶像,要敢于崇拜,因为他们能够给自己带
来积极的力量,引领自己的发展,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和成功;对于身上有负能量的所谓“偶
像”,要擦亮眼睛,辩证分析,主动远离,谨防被其沾染和误导,否则极有可能陷入迷途,
影响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限制性
1.“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论辩的主题是限定的,考生构思和行文必须围绕这一主题,
和偶像崇拜之利弊无关的内容即为跑题。
2.考生不管是写论辩陈词,还是写总结陈词,构思和行文必须围绕材料所给六句话中的几句,
在此基础上陈述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道理。
3.在文体方面,要求考生写的是论辩陈词或总结陈词。
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
- 20 -
据;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和道
理的结合。
总结陈词要注意在论辩的基础上辨明是非,内容既要立场明确,又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
对论辩双方都要照顾到,不可顾此失彼。
开放性
1.辩论双方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论辩陈词这种文体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考生可以选择正方,强调利大于弊;也可以选择反方,强调弊大于利;还可以选择当主持
人,写兼顾两方面的总结陈词。写作角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偶像的类型很多,可以是英雄人物,可以是演艺明星,可以是科研专家,还可以是大国工
匠,也可以选身边的敬业标兵。选材角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立意】①正方:偶像能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让我们前进的脚步更有力量。
②反方:错误的偶像崇拜,能让我们陷入泥淖,坠入深渊。
③主持人:偶像崇拜,要辩证看待、理性选择,既要让偶像发挥积极作用,又要谨防被其误
导。
【素材】众所周知,没有星星,宇宙将漆黑一片。偶像之所以被称为偶像,是因为他们出类
拔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年轻人需要榜样,而偶像肯定是在某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功
后才成为偶像的。那么,今天的追星族,明天也许就会成为明星!
人生需要偶像,孩子更需要偶像,偶像使人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偶像会使人的心脏跳动
的更加有力,生活的目的更加明确!
当一个人临终时,他回首往事,发现自己从未有过偶像,他不遗憾?没有在自己人生的旅程
中加入过追星族,是人生的缺憾!
慎重选择值得追的星,以他为榜样和偶像,在给你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超过他,也成
为明星”的念头回激起你更多的潜能!
青春偶像崇拜的利处之一: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治天下者,比先利其志”,
志向、目标是到达成功的前提。这就好比在黑夜中航行的船只,需要灯塔指引航向一样。而
那些头顶光环的青春偶像们,不就象那黑夜中的灯塔吗?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减
少触礁、翻船的危险。同时我要明确的告诉对方:青春偶像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目标,但并非
意味着其本生就是奋斗目标。若一意孤行以至触礁搁浅、船毁人亡,也只能说明你是一名不
合格的水手;总不能嗔怪灯塔指错了航向吧!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可见仅有雄心壮志是并能成功的,还要坚持奋斗的动力。
- 21 -
而青春偶像崇拜的利处之二,正是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奋斗的动力。正如我方二辩所说,青
春偶像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因此同样一句话从偶像嘴里说出来所产生的震动千百倍的超过你
父母朋友的话。你也会因此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动力,去努力奋斗,提高自己,挑战自己!再
者青春也并非对方所理解的“绣花枕头”,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可以随
随便便成功。”偶像成功的背后也凝结着励志过程中汗水和泪水呀!对方辩友在选择鲜花与
掌声的时候,凭什么选择那背后的汗水与泪水?
【结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把“任务”更明确出来,因此,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
写作首先要对“任务”进行确定性判断。比如,我们不妨明确如下问题:①这是一个什么任
务?②怎样才算基本完成任务?③完成任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比如本题的写作任务就是举
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论辩赛,结合以上材料作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
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开篇引用法捷耶夫的话
是为了引出观点:偶像崇拜利大于弊。然后,探讨什么是偶像,以及崇拜偶像的利处,最后
达成任务的最高境界: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
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
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
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
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
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
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
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
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
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文档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2021-06-0413页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押题2021-06-0314页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小2021-06-0318页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2021-06-0325页
- 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2021-06-0314页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三2021-06-0313页
- 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2021-06-0314页
-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2021-06-0316页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延期2021-06-035页
- 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全国2021-06-0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