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3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题第 1 页(共 11页)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2020.3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 “第四
通”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
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 “仁” “义”等, 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 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 绝大部
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
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 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 但
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 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能够认
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 “是否
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
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 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 促进彼此了解、 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
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 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 形成两岸共有
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 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 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 总是与其社会关
系的性质相关联的。 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 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 如
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
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
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 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 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 即
使同一个族群, 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 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 这种认同不是族
群的, 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 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 也就是说, 即使在回归之后, 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 当然,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既为
是香港人或澳门人、 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 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
治产生的。 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 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 很多人虽认同
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
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
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 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 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 但从认
语文试题第 2 页(共 11页)
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
的人开展积极行动, 各种局部的、 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局部性的民
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
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 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 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 例如, 在确立对 “中华民族”
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
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 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 “我们” 的存在, 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 “我们” 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 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 语言、 宗教或
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
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仁” “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 有效地固化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讲,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 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 导致出现动
荡不安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 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 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 就不能构成统一
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 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 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
的存在价值。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 只要知行合一, 就能消除危机, 促成
国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
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 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
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形成国家
认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 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 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 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 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夯实认同基础, 以增强国家凝
聚力。
4. 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你认为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
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4 分)
5. 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 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 “一中” 的认同上并不强, 请结合材料,
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题。
鼠疫(节选) ①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 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 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 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
语文试题第 3 页(共 11页)
的房间里。 报纸只管街上的事。 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 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
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
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
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 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 用不着化验分析。 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 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
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
么病。”
里厄在思忖。 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 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 但亮丽的色彩已经
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 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 “鼠疫” 这个词。 故事讲到这里, 我们暂且把贝尔纳· 里
厄留在窗前, 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 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 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
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
鼠疫还是面对战争, 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 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 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
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 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 人们会说: “这仗打不长, 因为那太愚蠢了。 ”
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
表议论。 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 取消他们的出行、 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
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
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
他想, 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 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 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
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 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 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
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
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
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
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 “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
一切症状之后, 病人危在旦夕, 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
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 窗玻璃那面, 天高云淡, 春意盎然; 这面却还能听见 “鼠疫” 这个词在屋里回荡。
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 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 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 瘟疫肆
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 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 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
霉臭的病床、 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 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 还有日
语文试题第 4 页(共 11页)
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 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 惟有那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
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
“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
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
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
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 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 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
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
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 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 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
【注】①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
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B. “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一句中作者用煞有介
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C. 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写,都暗示
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D. “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 “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
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7.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引,借史
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B. 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 “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残酷的战争
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C. 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图景与
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巨大张力。
D. 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译虽然
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8. “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 —— 这是准确数字 —— 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
亡。”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4 分)
9. 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
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昔仲景立《伤寒论 ...》,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
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 .诸书,咸以为春、夏、秋
所发, 皆属温病, 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 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 虽有头疼、 身痛、
语文试题第 5 页(共 11页)
恶寒、 无汗、 发热之症, 每用发散之剂, 一汗即解。 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
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
之隔。 今鹿马攸分, 益见伤寒世所绝少。 仲景以伤寒为急病, 仓卒失治, 多致伤生, 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
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
论? 或谓温疫一证, 仲景原别有方论, 历年既久, 兵火湮没, 即《伤寒论》 称散亡之余, 王叔和补方造论,
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 .... ,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阖门
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
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
者,有获侥幸 ; 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 ! 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
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 ; 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
载以来, 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 静心穷理, 格 .其所感之气、 所入之门、 所抵之处, 与夫传变之体,
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节选自吴有性《温疫论》张以增
评点本,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嗣后论者 / 纷纷皆以伤寒为辞 / 其于温疫之证甚略 / 是以医者 / 所记所诵 / 连篇累犊 / 俱系伤寒 / 迨夫
临症所见 / 悉见温疫
B. 嗣后论者纷纷 / 皆以伤寒为辞 / 其于温疫之证甚略 / 是以医者 / 所记所诵 / 连篇累犊 / 俱系伤寒 / 迨夫
临症所见 / 悉见温疫
C. 嗣后论者 / 纷纷皆以伤寒为辞 / 其于温疫之证 / 甚略 / 是以医者 / 所记所诵 / 连篇累犊 / 俱系伤寒 / 迨夫
临症 / 所见悉见温疫
D. 嗣后论者纷纷 / 皆以伤寒为辞 / 其于温疫之证甚略 / 是以医者 / 所记所诵 / 连篇累犊 / 俱系伤寒 / 迨夫
临症 / 所见悉见温疫
11. 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
项是( 3 分)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 按,小篆字形 ,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
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 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
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 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
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 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
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 崇祯辛巳年间, 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 到了五六月份, 疫病越来越严重, 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
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 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
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语文试题第 6 页(共 11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 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 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14. 吴又可为什么认为温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 ①庆历八年,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 作平山堂, 壮丽为淮南第一, 上据蜀冈, 下临江南数百里。 ②《宋
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
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16. 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 依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优秀 的传统文化涵养着深 厚的文化自信 ,多元的 文化智慧彰显 出文明古 国的绚丽多姿 。①
“ , ”化用《初学记·鸟赋》中的典故,来抒发李密对祖母的孝养之情;陶渊明
在《归去来兮辞》中的②“ , ”借人格化的云和鸟来表达对宁静与闲适生活的渴
望;杜甫在《蜀相》中用③“ , ”诠释了诸葛亮忠义尽责与鞠躬尽瘁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羲献父子、颜筋柳骨,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
入 ,也早早地 “ 琴棋书画” 四技的行列。 它虽然不是画, 不是舞蹈, 不是歌曲, ( ① ) 。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 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 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 而点是线的浓缩,
( ② ) ,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隶书的
参差俯仰、楷书的方正端庄、行书的错落有致、草书的 ,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线条是书法艺
术家心灵颤动的轨迹, 是书法欣赏者心灵触动的凭借。 通过书法线条形成心灵的交流, 从而将书法艺术家、
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中国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线条,把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描绘得有声有色。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大雅之堂 跻身 因而 天马行空
B.大方之家 跃居 从而 信马由缰
C.大方之家 跻身 因而 信马由缰
D.大雅之堂 跃居 从而 天马行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书法通过线条实现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
B. 通过书法线条形成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
C. 书法通过线条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心灵的交流。
语文试题第 7 页(共 11页)
D. 通过书法线条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心灵的交流。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字。
(4 分)
21. 阅读下面的资料,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不少于 50 字。
(4 分)
39 年前刘华清将军访美登上美国航母,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触碰仪器。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将军踮起脚、前倾上身⋯⋯投过去的眼神里是强烈的渴盼。这一幕,让人心疼⋯⋯
2019 年 12 月 17 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这一刻, 。
22. 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思想
和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6 分)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四、写作(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沧海横流,曲折壮阔,中华复兴梦,百年奋斗史。
盘点 2019 年重要的历史纪念日:澳门回归 20 周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30 周年、改革开放 40 周年、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五四运动 100 周年等纪念日。这些大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坚定了民族复兴
的信心。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勇担新使命。 12 月 31 日,朝阳中学全校师生及部分校友、家长代表共同
举行以“中华复兴梦,放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规定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您作为知名校友,被邀请发言,请拟写一篇发言稿。
②你作为参赛选手,请拟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 立场鲜明 , 观点明确;③ 不少于 800 字;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
作。
语文试题第 8 页(共 11页)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1.D( A“仁”“义”不是多元文化的内核,也不是“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 B“需保持平衡”错。 C 前
一分句推理错误)
2.A( 条件关系不合逻辑 )
3.A( 旨在论证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平衡性,材料三无此观点)
4.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
从而强化国家认同; 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
障。(共 4 分,每点 1 分)
5. 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
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
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6. C
【解析】“耸耸肩”表现的是里厄医生的不以为然,他并不认同“鼠疫已经绝迹”这个观点。
7. A
【解析】并非单一线索,小说中明显还有一条线索,即窗外的景色。景色的变化与里厄医生的心绪变化相
协,与小说的叙事节奏一致。如: “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
下来”;“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在
窗玻璃那边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
然增大了。”
8. ( 4 分)
①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骤然死亡;②“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
和媒体刻意隐瞒的无声反驳,颇具讽刺意味;③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的凶险。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即可给 4 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 6 分)
①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 可以给选文这样的大段心理描写提供合理性, 使小说更加真实可
信;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形成一种史诗的气魄。③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
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 正是通过真诚的反省, 里厄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 实现自
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
评分参考:
每点 2 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从情节的波折性或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上进行阐释的,
也可酌情给分。
语文试题第 9 页(共 11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10. B
11. B
【解析】“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抚摸、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的“按”字是“依照、
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验”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
12. C
【解析】“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
13. (8 分)
(1)( 4 分) 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2 分,“竟”“霄壤之隔”每处 1 分
(2)( 4 分) 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
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2 分,“别”“笃”每处 1 分
14. (3 分)
因为据吴又可所知,张仲景的《伤寒论》尚有一部分书稿因战火而散佚。他推测,有关“温疫”的解
决之道,可能早就存在于这部分散佚的书稿当中。
评分参考: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15.B (“凄婉感伤”过重,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
16. ①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
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
太守形象。
③抒情积极达观。 “行乐直须年少, 尊前看取衰翁” 写人生感慨, 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 豪放达观的心态。
(共 6 分,每点 2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17. 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共 6 分,每空 1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8.A(大雅之堂,指高雅的场所或场合。大方之家,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跻身,使自己上升到
某种行列、位置等。跃居,跳跃式的上升到某个位置、名次等。因而,表示结果。从而,表示结果,上文
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信马由缰,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天马
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约束;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
19.C (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全句无主语;二是动宾搭配不当,“形成心灵的交流”不搭配;
三是不合逻辑,应先联系起来,再实现心灵的交流)
20. ①却有绘画的美感、舞蹈的节奏、歌曲的旋律 ②线是点的延长
语文试题第 10 页(共 11页)
21. 参考示例:(这一刻)如您所愿,双舰合璧,您再也不用踮起脚看别人的航母!祖国之盾,护我海权,
双剑出击,逐梦深蓝!中国海军,必将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共 4 分。修辞 1 分;内容 3 分,其
中告慰 1 分、意义 2 分)
22. ①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三片绿叶比喻为三只小鸟,又将小鸟拟人化,写它们的歌唱
和呼喊。②诗歌选用树桩、嫩叶的意象,运用象征手法,用嫩叶的歌唱表现对生机、希望的赞美和渴望。
③语言清新,明白易懂,情真意切。
(共 6 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四、写作( 60 分)
23. 建议参照 2019 年全国高考卷评分标准,以 45 分为基准分评分。
文言文译文参考: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又可
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
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
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
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温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
病例, 温疫患者四季都有, 而真正的伤寒患者, 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 虽然有头疼、 浑身酸痛、 畏寒、
无汗、 发烧等症状, 每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 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 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
并没有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真正的
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现在鹿和马
分得很清楚了, 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 张仲景认为伤害是一种急症, 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
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
症,因为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
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
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
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
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
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
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
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 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 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
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会不契
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
切,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佚遗失。
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
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
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
语文试题第 11 页(共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