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2020.7
命题人: 审核人: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这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归附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建立了武侠电影特定的伦理构架。
- 28 -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喜剧化、舞蹈化、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事实证明: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是高度艺术化、程式化的动作表演,人们称其为“武舞”。
B.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
C. 中国武侠电影中隐含的文化伦理是支撑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色彩浓厚。
D. 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侧重阐释文化精神一面。
B. 前两段在阐释武舞表演时,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以此引出了对于“武舞”的分析。
C. 文章后四段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说理清晰。
D. 文章指出中国武侠电影塑造人物遵循一定原则。并注重武德,是为了证明武侠电影有文化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是不同的,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是优美动人的。
B. 中国武侠电影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文化性,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都有特定含义。
C. 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表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
D.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术对打及故事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其中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颠倒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中说“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可见是武侠电影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导致“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文章后四段从四个角度对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错误。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不是对文化精神的论述。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是优美动人的”错误。根据原文“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可知,“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是优美动人的”强加因果。
C项,“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分析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D项,“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现念的阐释”错误。结合“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这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分析,“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现念的阐释”于文无据。
故选B。
【点睛】
- 28 -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
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 28 -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后面还有一个信息说,因为是集体讨论,需要打点每一个参会讨论者。他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曾在梦里,追赶着辆慢吞吞的班车,自己终于挤了上去,可他不敢对妻子吭一声。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等孩子走远,他裤袋里的小灵通又响了,是城里的朋友打来的,告诉他: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选自作家同名小说集,有删改)
- 28 -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 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 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5. 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4. B 5. 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 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
6.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④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 28 -
A项,“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错误,原文“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整个文章是以民办教师李茂最后一次民师转正的故事为线的,不是“倒叙”,应该是“插叙”;
C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可知“孩子们的淳朴善良”不是唯一的原因;
D项,“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错误,文章中流露的是一种内心的纠结,并没有突出这样的一种后悔。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原文“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说明他的教学质量佳,突出其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突出其体谅妻子。
“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突出其爱护学生。
“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突出其自尊,正直,不愿走歪门邪道。
【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文本价值的能力。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第二,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第三,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第四,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把握能力,以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其作用有下面几点: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
原文“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题目是“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照应题目,与前文的班车也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等孩子走远,他裤袋里的小灵通又响了,是城里的朋友打来的,告诉他: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结合前文的相关内容,结尾写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主人公李茂一直想转正,但最后一次希望就这样落空了,他的梦想也就落空了,对人物的刻画也有一定的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班车”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主人公民师转正的希望,“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主人公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主人公就失去了最后一次转正的机会,没能够登上最后这班车;
“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与前文“他曾在梦里,追赶着辆慢吞吞的班车,自己终于挤了上去,可他不敢对妻子吭一声”相呼应,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先前一直有梦想希望能够转正,而最后拿着车票却上不了车,主人公是一个认真教书,爱护学生却转不了正,结果却是“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 最后一次也是如此,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平的现象。
【点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借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
2.借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剖析人物;
3.借助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评价来理解人物;
- 28 -
4.借助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线上展览为博物馆带来的最终成效还有待观察,但有关数据已经证明,博物馆线上展览正在“走红”。自1月28日以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浏览量快速增长,平均每天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平台总浏览量已超过60万人次。微博话题#云游博物馆#阅读量达2.1亿,讨论量达3.9万。淘宝直播“云春游”活动,直播当天更是有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近一年的客流量。
线上展览为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度,但并不是每家博物馆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大馆一骑绝尘,小馆无人问津,二者差距甚为悬殊。此外,热度之下更凸显版权、技术、资金等问题,加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照猫画虎的行业通病,也让线上展览饱受质疑,难以达到“自来水式”传播效应,反映出其发展的局限性。
(苗袁龙飞《博物馆线上展览“破局走红”是机遇更是挑战》)
材料二:
伴随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更为多样,许多博物馆开始利用各大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慕课平台推出线上讲解、趣味短视频和相关课程,为线上展览提供增值服务。而类似这样的做法也很好地吸引了观众,让他们收获更丰富的观展体验。
纵观各类线上展览,总体上它们在清晰度、可看性上都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但展览水平参差不齐。不仅不同博物馆之间存在差距,而且同一博物馆的不同展览之间也有差异。
一些优质的线上展示表现出线上系统稳定、参观引导路线清晰、运行流畅等特点,并且在展示页面中提供图片另存、下载等服务,可供有需要的观众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初步实现借助线上展览资源共享。
与之相反,在一些可供VR实景参观的展览中,存在VR眼镜无法连接、系统运行不够流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展热情。此外,有些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览只是简单地呈现线下展览的结构框架,或只是简单展示文物图片与展厅场景,内容说明不清,只能勉强满足观众的基本了解需求。既没有上文提到的整合多平台资源的丰富观展体验,也没有更多吸引观众关注的尝试。
- 28 -
面对上述问题,除了技术本身的应用有待逐步完善推广之外,线上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也同样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技术应当为需求服务,优质理念、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优质内容得以保障的关键。
(韩毅男《线上展览 您满意吗》)
材料三:
云观展的背后,是高精尖科技所支撑的数字博物馆系统,悄无声息地履行着守护历史文化之使命。敦煌莫高窟60多个洞窟通过安装200多个传感器,凭借智能感知技术监控洞窟内的温湿度和病害;南京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现藏品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以射频识别技术为代表的智慧管理系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未来,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超级AI的发展和应用,将会使实体博物馆拥有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悉心保护人类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云观展衍生出数字博物馆的云教育,将惠及千千万万渴求知识的中国人。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普惠性的公共教育是僧多粥少的刚性需求,破解之道在于发掘数字博物馆的潜能。数字博物馆可创造更为精彩的互动模拟、更具黏性的用户体验和更易传播、可复制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文化装备的助力、信息科技思维的导入,传统场馆的展示空间将转变为更有效的交互式教育空间,还能鼓励观众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共同创作中,形成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生产相结合的“众包模式”。数字博物馆将全面改造传统实体文博场馆的公共教学平台、教学方式与教学成果传播媒介。
(周倩雯《云观展,如何拨“云”见艺》)
7.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馆线上展览走红,国家文物局线上平台浏览量快速增长,“云春游”直播当日客流量堪比卢浮宫近一年的。
B. 线上展览关注度极高,但是也并不均衡,大馆与小馆相比差别较大,大馆一骑绝尘,小馆无人问津。
C. 随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许多博物馆利用各平台为线上展览提供增值服务,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线上展览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馆线上展览取得了可喜效果,但是在技术、产品质量、系统运行、策展理念等方面仍然有待于提高。
B.
- 28 -
有些优质线上展览可提供图片下载、另存等服务,供观众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实现了借助线上展览资源共享。
C. 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发展和应用,使得实体博物馆拥有了智慧大脑和灵巧的双手,而得以保护人类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D. 挖掘数字博物馆的潜能可以惠及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中国人,并能够解决普惠的公共教育僧多粥少的刚性需求。
9.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数字博物馆线上展览这一“大蛋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C
9. (1)整合多平台资源,使观众获得多方面的观展体验;(2)创新思维,提升线上展览水平,完善理念和技术;(3)利用先进技术做好线上展览,线下保护。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一“淘宝直播‘云春游’活动,直播当天更是有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近一年的客流量”可知,“堪比卢浮宫”的是“淘宝直播”;
C项,“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无中生有,原文说“与之相反,在一些可供VR实景参观的展览中,存在VR眼镜无法连接、系统运行不够流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展热情。此外,有些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览只是简单地呈现线下展览的结构框架,或只是简单展示文物图片与展厅场景,内容说明不清,只能勉强满足观众的基本了解需求。既没有上文提到的整合多平台资源的丰富观展体验,也没有更多吸引观众关注的尝试”,可见并非都得到观众认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D项,“解决办法”扩大范围,材料一指出了弊端,并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拥有了”错误,将未然说成已然,材料三“在未来,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超级AI
- 28 -
的发展和应用,将会使实体博物馆拥有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悉心保护人类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并非已经“拥有”。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该题要结合三则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问题找出办法。材料一第二段“差距甚为悬殊。此外,热度之下更凸显版权、技术、资金等问题,加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照猫画虎的行业通病,也让线上展览饱受质疑”,材料二“不仅不同博物馆之间存在差距,而且同一博物馆的不同展览之间也有差异”“存在VR眼镜无法连接、系统运行不够流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展热情。……或只是简单展示文物图片与展厅场景,内容说明不清,只能勉强满足观众的基本了解需求”,依据这些问题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作答。材料二“许多博物馆开始利用各大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线上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也同样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技术应当为需求服务,优质理念、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优质内容得以保障的关键”,以及材料三利用技术对博物馆进行保护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8 -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注】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自荆渚至桂州,水递铺夫数千户,困于邮役,衣食多不给,论奏减其半。冬,车驾北征,议者皆言宜速取幽蓟,齐贤上疏曰:“方今海内一家,朝野无事。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若重之慎之,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既内附,皆放归农。至是,言者以为此辈久在行伍,不乐耕农,乞遣使选充军伍,并其家属送阙下。齐贤上言:“江南义军,例皆良民,横遭黥配,无所逃避。克复之后,便放归农,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若逐户搜索,不无惊扰。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农,不若且仍旧贯。”齐贤居使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江左人思之不忘。
雍熙三年,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
齐贤又请调江淮、荆湘丁壮八万以益防御,朝议以为动摇,兼泽国人民,远戍西鄙亦非便,计遂寝。
五年,代还,请老,以司空致仕。入辞便坐,方拜而仆,上遽止之,许二子扶掖升殿,命益坐茵为三。七年夏,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定。
(选自《宋史•张齐贤传》,有删改)
【注】鞫(jū):审问、审讯。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B.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C.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D.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8 -
A. 阙下:“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文中指京城。
B. 黥配:古代刑罚名。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C. 江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与致事、致政、休致、乞骸骨等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张齐贤敢于直谏。他以布衣的身份被太祖召见,却自不量力,条陈十件事,执意要推行十事,惹怒了太祖,让武士将他拖了出去。
B. 张齐贤明察秋毫。张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明察秋毫,救活误入盗贼的五人,并上书奏请减免驿传役夫一半。
C. 张齐贤处事谨慎。太宗亲征北伐时,商讨的人都认为应该迅速夺取幽蓟,只有张齐贤认为应该谨慎处置,考虑万全之策。
D. 张齐贤勇战辽兵。辽兵入侵,马正寡不敌众,卢汉赟畏惧自保,张齐贤挑选精兵两千人,以一当百,击退辽兵。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圣人做事,一举一动都考虑周全,百战百胜,比不上不战就取得胜利。
(2)陈涉、吴广号召起义,函谷关被攻占,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3)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奖赏来悬赏他的头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当初,李氏占据江南,民户缴纳税钱三千以上的每户出壮丁一人,脸上刺字,自备武器盔甲交给官库,出征就发给他,每天支取粮食二升,称为义军。”
“初”时间副词,单独成句,应该断开,排除B项和D
- 28 -
项;“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出丁”是出壮丁,“一人”是宾语“丁”的数量限制,表明出一个壮丁,因此“一人”后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与乞骸骨同义”错误,“乞骸骨”是请求辞官回家养老,并不是正常退休,与“致仕”的意思不一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A项,“却自不量力”“执意要推行十事”错误,原文“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意思是“其中四项论述符合旨意,张齐贤固执地认为都很好,皇上发怒,命令武士把他拉出去”,可知是十项事中有四项论述符合旨意,所以不能认为他不自量力,原文中张齐贤固执地认为都很好,并不等于执意推行。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举”,做;“全”,周全;“若”,比得上。
②关键词:“戍卒叫”,指陈涉、吴广起义;“举”,被攻占;“可怜”,可惜;“焦土”,名词用作动词,变成一片焦土。
③关键词:“购”,重金征求,悬赏;“邑”,封地;“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介词结构后置句和省略句,即“(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即“千斤金,万家邑”。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 28 -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张齐贤,曹州寃句人。太祖临幸西都,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到马前献策,召至行宫,张齐贤用手画地,陈述十项事。其中四项论述符合旨意,张齐贤固执地认为都很好,皇上发怒,命令武士把他拉出去。
太宗选拔进士,想要把张齐贤放在高等,有关部门偶然失误,皇上不高兴,一榜进士全部授予京官,于是任命张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担任衡州通判。当时本州审讯强盗,定罪都应处死。张齐贤到后,救活其中误入的五人。从荆渚到桂州,水路驿传役夫数千户,因邮传劳役而困苦,衣食大多不足,论述奏请减免一半。冬天,皇帝北征,议论的人都说应当迅速夺取幽蓟,张齐贤上疏说:“当今天下如同一家,朝野无事。圣人做事,举动必求万全,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对待此事,那么契丹不值得吞并,燕蓟不值得夺取。”
- 28 -
当初,李氏占据江南,民户缴纳税钱三千以上的每户出壮丁一人,脸上刺字,自备武器盔甲交给官库,出征就发给他,每天支取粮食二升,称为义军。归附以后,都放回乡务农。到这时,谏官认为这些人长期在军队,不喜欢从事农耕,请求派遣使臣选择编入军队,连同他们的家属送到京城。张齐贤上言:“江南义军,本来都是善良的百姓,横遭黥面发配,无法逃避。光复之后,就放回家乡务农,长期蒙受朝廷感化,全都乐于农业。如果按户查找,就会受惊扰。法令贵在连续,政治崇尚清静,先前的敕令已经放回从事农业,不如暂时沿用旧制。”张齐贤官居转运使之职,勤于探究民政弊病,实行宽政,江左的人对他思念不忘。
雍熙三年,授予给事中、代州知州,与部署潘美共同统率边境军队。这时辽兵从湖谷入侵,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辖兵力排列在南门外,寡不敌众,副部署卢汉赟胆小害怕,固守营垒。张齐贤挑选厢军二千人,从马正的右方出击,慷慨誓师,以一当百,辽兵于是撤退了。
张齐贤又请求征调江淮、荆湘八万壮丁增加防御,朝廷商议认为要动摇民心,而且水乡之人,到遥远的西部边境守卫也不利,其计就此中止。
五年,任满回朝,请求告老,以司空退休。入宫在便殿辞别,刚刚下拜就摔倒,皇上急忙阻止他,允许两个儿子搀扶上殿,命令增加坐垫到三层。七年夏天,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官司徒,谥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
陆游
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①。
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
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
人间各自生涯别,文叔②君房③愧汝多。
[注]①婆娑:逍遥;闲散自得。②文叔: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③君房:贾捐之,字君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十年”与“一短蓑”两个平常的数量短语,表现了渔父一生的追求。
B. 本诗中的“敲门”句与诗句“僧敲月下门”,描写的是两种不同的意境。
C. 颔联“酣醉”“浩歌”照应首联的第二句,颈联“又”“常”呼应首联的第一句。
D. 前三联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尾联议论,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
15. 诗中的“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渔父”是一个隐士形象。首联表现出渔父的漂泊江湖,逍遥自在;颔联表现其安贫乐道,乐观豪放;颈联表现其耐得住孤寂;尾联将其与文叔、君房对比,表现其超脱世俗,不求功名。
- 28 -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有误,诗句“文叔君房愧汝多”,意思是文叔、君房见到你都有愧,因为渔父过的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而他们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政治人物,奔波忙碌一生,不及渔父过得自由自在。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赏析形象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找出形象的身份、特征,以“特征+身份”的形式概括;再结合关键诗句,抓住对人物的直接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具体分析。
首联“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写渔父一生披蓑戴笠在江湖生活,闲散自得,展现了渔父的追求就是过自由闲适的生活,追求闲散自得;
颔联“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中“酣醉”很有表现力,即便生活窘迫,没有钱沽酒也要去赊酒喝,依然喝得尽兴;即便打鱼没有收获也要放声高歌。展现了渔父乐观豪放的性格;
颈联写景,通过“片月”“红蓼”“孤舟”“白鸥”等意象,营造出夜晚宁静、寂寞的氛围,进一步衬托渔父闲适自在、安于孤寂的形象;
尾联直抒胸臆,说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人汲汲于功名富贵,有人想要过逍遥闲适的生活,即便是那些功成名就之人也羡慕渔父能够自在闲适一生吧,并用“文叔君房”这两个历史有名的人物来与渔翁作比对,说他们也“愧汝多”,进一步突出渔父不汲汲于功名的超脱世俗形象;
由此可见,渔父是一个自由闲适、漂泊于江湖的隐士形象。
【点睛】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 28 -
》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2)荀子《劝学》中,解释“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就足以抵抗强秦。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同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君子生非异也 (3). 善假于物也 (4). 使六国各爱其人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7). 万里悲秋常作客 (8). 百年多病独登台
- 28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纶”“生”“善”“戈”“吞”“常作”,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疫情暴发以来,在各界大力倡导下,拒野味、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全民抗疫要求,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但 的陋习往往比自然界的病毒更加顽固,在严厉的防控措施下,仍有一些冒失冒险行为不时出现:有人_____,依然售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有人拒戴口罩,我行我素干扰防控劝阻;有人为宣泄情绪,朝路上行人、电梯按键乱吐口水;有人自作聪明,失信隐瞒重点疫区活动轨迹,可谓 。 这些不文明、不守规、不诚信的行为,冒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妨害了疫情防控大局,也折射出一些人文明素质缺少、公德意识不高、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这充分说明,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肺炎病毒的坚决斗争,也是一场同不文明坏习惯的严肃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盘根错节 铤而走险 不一而足 对抗
B. 积重难返 顶风作案 俯拾皆是 角逐
C. 根深蒂固 铤而走险 俯拾皆是 比试
D. 根深蒂固 顶风作案 不一而足 较量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不诚信、不守规、不文明的行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折射出一些人文明素质不高、公德意识缺失、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
B. 这些不守规、 不诚信、不文明的行为,冒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妨害了疫情防控大局,也折射出一些人公德意识缺失、文明素质不高、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
C. 这些不守规、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折射出一些人公德意识缺失、文明素质不高、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
D. 这些不文明、不守规、不诚信的行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折射出一些人文明素质不高、公德意识缺失、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
- 28 -
19. 下列句子中,适合写在中国援助海外抗疫物资上,作为“寄语”的一项是
A.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B. 以生命守护生命,把白衣作为战袍。
C.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盘根错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固。积重难返:积习深重,不易改变。多指恶习或弊端已发展到难以革除的地步。此处强调陋习的顽固,但又没有达到无法改变的程度,故“根深蒂固”最为合适。
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顶风作案:做与法律法规要求的或社会的主流方向趋势相对立的违法犯罪行为。综合文意,此处强调“严厉的防控措施”,“顶风作案”合适。
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皆是。此处是列举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且举不胜举,故“不一而足”合适。
对抗、角逐、比试、较量,应该从中选择一个和“斗争”对举的词,“较量”最合适。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
划线句有三处语病:“不文明、不守规、不诚信的行为”语序不当,和前面列举的现象有对应关系,应为“不守规、不文明、不诚信”;“冒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妨害了疫情防控大局”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应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文明素质缺少、公德意识不高、陈陋积习难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应为“公德意识缺失、文明素质不高、陈陋积习难改”。
- 28 -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A项,“冬天”“春天”使用了借喻的修辞,能够使用的语境比较宽泛,用于鼓励人们战胜困境(疫情)、迎接希望(胜利);
B项,用于医护人员合适,不适合写在中国援助海外抗疫物资上;
C项,一般用于对自己国家的努力与付出;
D项,一般用于对社会民众有贡献的人,对其应该珍惜、保护。
故选A。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想要准确地对肥胖进行表述,我们不得不提到脂率,即身体脂肪的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但是,______,这是因为过低的体脂率可能会引发诸多疾病,对身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还和脂肪的分布有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苹果型和梨形身材。苹果型身材是腰围大于臀围,即比较高的腰臀比;______,即比较低的腰臀比。______,在相同的体脂条件下,苹果型身材比梨形身材更不健康,更会增加一系列心血管的疾病的风险。
【答案】 (1). 不能盲目追求过低的体脂率 (2). 而梨形身材是腰围小于臀围 (3). 两种体型对健康的影响不尽相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中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本材料内容是过低的体脂率对人体有危害,体脂率又分为两类型,这两类型对身体影响不一样;然后看横线前后的内容, 以此作为依据确定横线上的内容和句式。
- 28 -
第一处,根据“过低的体脂率可能会引发诸多疾病”语意,可知这是追求过低的体脂率的影响,所以可填“不能盲目追求过低的体脂率”;
第二处,根据“人们常说的苹果型和梨形身材”语境,这里应与“苹果型身材是腰围大于臀围,即比较高的腰臀比”相对,后文又有“即比较低的腰臀比”,所以可填“而梨形身材是腰围小于臀围”;
第三处,后文是“在相同的体脂条件下,苹果型身材比梨形身材更不健康,更会增加一系列心血管的疾病的风险”,可知谈论的是两种体型对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可填“两种体型对健康的影响不尽相同”。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
1.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
2.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
3.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21.把下面这个长句可改写成四个较短的分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核心价值观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有特定精神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核心价值观是有特定精神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2). (2)它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 (3). (3)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 (4). (4)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长句变短句。长句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用得多,二是并列成分用得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
- 28 -
观察本题可发现,宾语“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前面有多个长定语。作答本题可先将主干句提取出来,由于紧邻宾语的定语是修饰性质的,可一并提取出来,整理成第一个句子“核心价值观是有特定精神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然后将其他三个长定语“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依次变成第二、三、四句,同时在第二句前加上主语“它”,这样就变成了独立的短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在《中庸注》中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曾国藩有句名言:“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
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 28 -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
审题过程:
这次作文要抓住材料关键词:敬畏。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此考题是一个由三则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解析材料需仔细阅并逐层分析其含义,寻找逻辑交叉点。①朱熹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提炼出要点:君子应怀敬畏。②曾国藩认为:“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提料出要点: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③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提料出要点:敬畏天命、敬畏自然的重要性,但人类的征服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三则材料是三维名人对“敬畏”的不同看法,交叉点为“敬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是慎,谨慎,不懈怠。“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天命、敬畏规则……这些考生都可以写。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写一篇符合题目要求的议论文即可。
关键词:敬畏
参考立意:
永不屈服,但要敬畏天命;
现代人需要怀有敬畏之心;
- 28 -
心中常存一份敬畏;
心存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规则不能缺乏敬畏;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这一中心论点,接着阐述敬畏感的内涵,然后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结合现实论证“如今一部分现代人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以及敬畏感缺失的危害性,再分析论证如何唤醒现代人的敬畏感。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在我国,常存敬畏之心有一个很优良的传统。在儒家看来,人们应该“敬天命”、“畏圣人”。在道家看来,人们应该对自然规律保持强烈的敬畏感。这些思想和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化了人心,同样也拓宽了人们的胸怀、视野。正是在这些思想学说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真正拥有敬畏之心的贤能之人。
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的文字光照千古,流芳百世。可是,他每次在写好一篇文章之后,都会“用思甚苦”地仔细斟酌。对此,欧阳修的妻子很不理解:“你这么辛苦干嘛,难道你还担心受到先生的责罚?”欧阳修笑着答道:“我不是怕先生责怪,而是担心后生嘲笑啊!”实际上,欧阳修的担心和害怕,就是一种敬畏之心。因为他知道,文章会对世风人心产生很大的影响。越是名人写的文章,越要注意遣词造句。欧阳修担心和敬畏的,就是自己的文章没写好,会损害社会的善良风俗。
近代大学者胡适先生,写文章长存一份敬畏之心。胡适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而李宗仁则对胡适在写文章上的态度印象十分深刻,他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其实,胡适不是爱惜自己的笔,而是担心自己的文章会破坏世风人心。贤能之人的敬畏之心,体现在对文学看重,显示出了艺术家们的优秀品德。
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对自己书法作品的保存十分谨慎。据知情人透露,梁先生在自己的一生里面,创作了将近3
- 28 -
万件的书法作品,几乎每件都称得上是珍品。可有意思的是,梁先生却绝少在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印章。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胡适认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由此可见,梁先生对艺术,是存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的。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同样如此。
在吴冠中先生看来,一个艺术家不能为了市场价格,而失去自己的审美标准,那样等于是在艺术自杀。用吴冠中先生自己的话说:“艺术是神圣的,一定不能让谬种流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旦自己稍微不满意某幅作品,他就会付之一炬。就这样,好几百幅已经称得上艺术珍品的画作,被吴老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而实际上,他烧掉的不少画,在市场上的价格,只能用天价来形容。对此,吴冠中先生解释道:“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在他看来,自己只想把那些让明天的艺术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留给后人。这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艺术虔诚,同时也是敬畏。
杨震勤奋好学,碍于时势混乱,他一直到50岁,才出来做官。做官之后,杨震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体现。短时间之内,他多次升迁,做到了东莱太守。在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在昌邑碰到了县令王密。这个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的一个秀才。见到恩人到来,王密很高兴。他连夜去驿馆拜见杨震,还拿出了10斤金子,感谢恩人。杨震一脸不悦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这么了解你,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呢?”这话的意思,就是认为王密不应该送他金子。王密却以为杨震是担心会被人知道,于是就说:“没事,晚上没人知道!”杨震一下就火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很明显,在王密看来,送杨震金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可是,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他的意思就是,反正这大晚上的,也没人知道,就算杨震接受了金子,也不会有什么损害。然而,在杨震看来,这样做,恰恰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害怕什么了。因此,杨震才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这著名的“四知”,表明在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无人知道的事情,因为至少自己、对方以及天、神是知道的。正是有了这四知,人们才更加应该心存敬畏。可以说,杨震的义正词严,的确做到了无愧于天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清廉美德的一份敬畏之心。
【点睛】
- 28 -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28 -
相关文档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哈密二2021-06-0411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19-2022021-06-0425页
- 湖南省岳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416页
- 湖北省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34页
- 【语文】广东省揭阳市2019-2020学2021-06-0312页
-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2019学2021-06-0324页
-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2021-06-0322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9-20202021-06-0328页
- 语文卷·2018届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2021-06-0318页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06-0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