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卷·2018届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遵义四中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 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书写清楚;‎ ‎ 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 3.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4.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答案上正确填涂,非选择题在答题卡上用黑色中性笔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 共72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证实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订,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一部《尚书》。这部《尚书》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就是根据梅赜所献版本编修。‎ 中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学者,都对梅赜所献的这本来历蹊跷的《尚书》产生疑问。‎ 在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9篇简文。‎ 其中,属于古文《尚书》一类的文献有《尹诰》篇,专家将其与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进行比对后发现,“清华简”《尹诰》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前真正的《尹诰》写本,而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与之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相同的例子还见于《说命》篇。传世的古文《尚书》中的《说命》篇共由3篇组成,记载了商王武丁与其大臣傅说之间的相关事迹。“清华简”中也有《说命》篇,题为《傅说之命》,也是由3篇组成。其中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完全一致,证明是先秦时期《说命》篇的原貌。‎ 然而,同《尹诰》篇一样,传世的古文《尚书》中《说命》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也完全不同,证明是后人编造。 ‎ ‎“从‘清华简’提供的这些证据来看,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实是一部伪书,自北宋以来,许多学者对它的怀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确的。”刘国忠说,“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书》的原貌,还可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 ‎ ‎1.下列关于《尚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相传为孔子晚年编订,共计100片,孔子曾把自己编的《尚书》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 B.秦始皇焚烧了原有的《尚书》,汉代为了振兴儒学,让秦博士伏生用汉隶重新写成《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C.相传西汉时期,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墙壁时,发现了一部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 D.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是根据东晋时期梅赜献给朝廷的《尚书》的编修版本。‎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将民间收藏的所有书籍送交官府,全部焚烧,《尚书》未能幸免。‎ B.“古文《尚书》”和“传世的古文《尚书》”是两个概念,有关真伪的问题是就后者而言的。‎ C.两千多年来,尤其是从宋代至清代,学术界从来未停止过对梅赜所献《尚书》版本真伪的质疑。‎ D.清华大学提供的一批战国竹简证明了“梅版”《尚书》系伪书,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古文《尚书》的真伪之争。‎ ‎3.下列不能证明“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的一项是( )(3分)‎ A.“清华简”中的《尹诰》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前真正的《尹诰》写本。‎ B.传世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与“清华简”中的《尹诰》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C.“清华简”中的《傅说之命》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完全相同。‎ D.传世的古文《尚书》中的《说命》记载了商王武丁与其大臣傅说之间的相关事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李材,字孟诚,丰城人。举进士,授刑部主事。自以学未成,乞假归。访唐枢等,与问难。隆庆中还朝。由兵部郎中稍迁广东佥事。会奸人引倭自黄山间道溃而东。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尽杀之。录功,进副使。‎ 万历初,张居正柄国,不悦材,遂引疾去。居正卒,起官山东。寻迁云南洱海参政,备兵金腾。金腾地接缅甸,而孟养、蛮莫两土司介其间,叛服不常。缅部目曰大曩长、曰散夺者,率数千人据其地。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遣人招两土司来归而间讨抗命夷阿坡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杀大曩长逐散夺去。缅帅莽应里益兵至孟养,复击沈其舟,斩其将一人,乃退。亡何,缅人驱象阵大举复仇。材与孟养兵会遮浪,迎击之。贼大败。巡抚刘世曾以大捷闻,诏令覆勘。‎ 材好讲学,遣部卒供生徒役,卒多怨。又徇诸生请,改参将公署为学宫。参将米万春讽门卒梅林等大噪,驰入城,纵囚毁诸生庐。居二日,万春胁材更军中不便十二事,令上疏归罪副使丁惟宁,材隐忍从之。惟宁责数万春,万春欲杀惟宁,跳而免,材遂复劾惟宁激变。诏材还籍候勘。时十五年十一月也。而材又以云南事被讦,遂获重谴。初,有诏勘征缅功,御史苏酂言斩馘不及千,破城拓地皆无验,材等虚张功伐。帝怒,逮下诏狱。大学士时行等数为解,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奏报偶虚,坐以死,假令尽虚无实,掩罪为功,何以罪之?设不幸失城池,全军不返,又何以罪之?”帝皆不听。‎ 亡何,孟养使入贡,具言缅人侵轶,天朝救援,破敌有状,闻典兵者在狱,众皆流涕。而楚雄士民阎世祥等亦相率诣阙讼冤。帝意乃稍解,命再勘。勘至,材罪不掩功。大学士王锡爵等再疏为言,帝故迟之,至二十一年四月,始命戍镇海卫。‎ ‎ (节选《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五)‎ ‎4.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遣人招两土司来/归而间讨抗命夷阿坡/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杀大曩长/逐散夺去 B.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遣人招两土司来归/而间讨抗命夷阿坡/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杀大曩长/逐散夺去 C.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遣人招两土司来归/而间讨抗命夷阿坡/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杀大曩长/逐散夺去 D.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遣人招两土司来/归而间讨抗命夷阿坡/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杀大曩长/逐散夺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佥(qiān)事(shì),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者助理等职。清末改制,部分机关有设,地位高低不一,多在参事之下,职务相当于科长。‎ C.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万历”是采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大学士,官名,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材一心向学,尽管考取了进士,当上了官,但他仍然十分虚心,不满足于现有的学问,于是请假回乡,拜师求学,质疑问难。‎ B.李材功勋卓著,任广东佥事期间曾全歼倭寇,做洱海参政时又多次联合当地的土司,打败缅甸的军队,甚至击破缅军复仇的象阵。‎ C.李材仕途坎坷:万历初,因得罪张居正而被罢官;十五年因弹劾丁维宁而被迫回乡候审;后又因云南之事而遭重贬直至下狱。‎ D.李材的遭遇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大学士时行多次为他说情,给事中唐尧钦等也仗义执言,而云南吏民更是为他流泪,替他喊冤。‎ ‎7.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尽杀之。‎ 答: 。‎ ‎(2)奏报偶虚,坐以死,假令尽虚无实,掩罪为功,何以罪之?‎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 渡湘江 杜审言①‎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③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 即遣花开深造次④,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杜甫祖父,一生仕途失意,本诗即作于被流放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的路途上。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③京国:指长安;④造次:匆忙。‎ ‎8.《渡湘江》中诗人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9.两首诗都写到“愁”,请问两位诗人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述秦王朝统治者对六国珍宝极度掠夺,丝毫必争,但却挥霍无度、不知珍惜的句子是: , 。‎ ‎(3)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写了一位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者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B.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C.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 D.莲池老人在“堆坟头”后又“平坟头”,是因为“堆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才能让自己正常工作。‎ E.这篇小说语言精炼质朴,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3)“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答: 。‎ ‎(3)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6分)‎ 答: 。‎ ‎(4)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人素有安土重迁的情结,在城市化进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特点,只是一味强调经济补偿,会给搬迁工作带来困扰。‎ B.在伦敦,西装革履穿得一丝不苟的绅士们,黑皮鞋上面罩着一把黑色的雨伞,再配上一顶黑色的礼帽,大概可以去演电影《追踪》里的男主角了。‎ C.一场音乐会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歌剧院奏响,至此,这座行云流水的建筑首次对市民揭开面纱。市民期待国际会议中心歌剧院带来更多的享受。‎ D.谁来养活中国?中国会不会称霸?伴随着“东方睡狮”的苏醒,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不绝如缕;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中国贡献、中国机遇。‎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南方城市近几年经常在暴雨中变成“水城”,北方城市也常常因遭遇暴雨而陷入混乱,这表明城市应对危机的措施和能力都有待提升。‎ B.神九在轨时间为13天左右,这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在轨时间最长的一次,3名航天员所带的生活用品和各类物资比以往更加丰富。‎ C.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D.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等部门进行了检查、评议、整顿等一系列艰难的工作。‎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智者能容。 , , 。仁者能容。 , , 。‎ ①富有仁爱精神的人,也必须是宽容的人 ②因为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③他心存恕道,不苛求于己,也不苛求于人 ④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 ⑤与刻薄多忌的人相比,他们多了一分悲悯,多了一分从容,也多了一分快乐 ⑥也因为他非常狡黠地发现了“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的人生哲理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⑥①③④⑤ C.④②⑥①③⑤ D.④③①②⑤⑥‎ ‎16.分析下面的表格内容,把表格传达的主要信息补写完整。(6分)‎ 年龄 美国 中国 ‎9-24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字 ‎2-3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 理由是 。‎ ‎17.仿照下面的示例的句式和修辞,在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词,分别写出一句话。(5分)‎ ‎【示例】吹捧:吹捧是绚丽的肥皂泡,无限地膨胀,总会化成泡沫。‎ 批评 挫折 逆境 贿赂 答:① 。② 。‎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卡洛斯•罗慕洛是著名的职业外交家,先后服务于8‎ 位菲律宾总统,但在大学期间经常因为身材矮小而遭到嘲笑。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他凭借优势顺利进入决赛,当他自信地走上演讲台的时候,却发现演讲台的桌子被存心捉弄他的同学换掉,看着几乎和自己的个头差不多高的桌子,罗慕洛不慌不忙地在观众席借来一把椅子,站在椅子上从容地开始演讲。台下立刻鸦雀无声,罗慕洛自信的姿态和精彩的演说深深地折服了所有的观众。‎ 面对自身的缺陷,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卑,其实缺陷完全可以用智慧来弥补。只要你能勇敢地借给自己一把椅子,甚至一个梯子,你就能踏上成功的巅峰。‎ 请阅读上面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遵义四中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解析】“让秦博士伏生用用汉隶重新写成《尚书》”错,原文为“由秦博士伏生口授”。‎ ‎2.A【解析】“民间收藏的所有书籍”错,原文为“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 ‎3.D【解析】只是说明传世的古文《尚书》中的《说命》所记载的内容,不足以证明其为“伪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文言文阅读(20分)‎ ‎4.B ‎5.C,“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6.C,“因得罪张居正而被罢官”不正确,是李材主动托病辞官。‎ ‎7.(1)李材扬言大军从几路到来从而使倭寇疑虑,却返回旧道迎击,消灭了全部倭寇。‎ ‎①声言:扬言;②数道:几路: ③以:以(此)来:④疑:使……疑虑:⑤贼:倭寇(敌人):⑥而:却 ‎(2)奏章偶尔有些虚夸,就定为死罪,假使奏章全是假的没有真的,掩饰罪过夸为功绩,又拿什么给他定罪呢?‎ ‎①坐:定罪;②假;假使、如果; ③掩:掩饰;④何以:即以何,拿什么⑤;罪:定罪。‎ ‎【译文】‎ 李材,字孟诚,丰城人。考中进士,被授刑部主事一职。但自觉学识不足,请假归家。期间拜访了唐枢等人,向他们请教难题。隆庆年间还朝(述职),不久后由兵部郎中升迁为广东佥事。赶上有奸人引着倭寇从黄山间道(地名)向东溃逃,李材故意散布有数路大军即将到达的言论来迷惑倭寇,而自己又返回旧路迎击倭贼,全歼了他们。朝廷表功,升李材为副使。 ‎ 万历年初,张居正把持朝政,不喜李材。李材于是托病辞官。张居正死后,在山东从新做官。不久升为云南洱海参政,在金腾设兵驻扎。金腾靠近缅甸,两地之间有孟养、蛮莫两土司,时而服从李材,时而叛乱。缅甸一方首领名叫大曩长、散夺,率领几千人占据了土司的地盘。李材说,不收复两土司,就无法制止缅人。派人招降土司来投奔李材,期间讨伐抗命不降的夷人阿坡。过了一段时间,缅甸发兵与蛮莫相争,李材和两土司合力大败缅人,杀掉了大曩长,逐跑散夺。‎ 缅方主帅莽应里在孟养增兵,李材再次攻击缅军,击沉他们的船舶,斩杀缅方将领一名,缅甸于是退兵。不久,缅人驱动大象结成阵势,大举复仇。李材与孟养士兵在遮浪回合,迎击缅方。大败缅甸。巡抚刘世曾,总兵沐昌祚听闻此大捷,诏令上表请功。‎ 李材喜好讲学,派遣兵卒做学生的仆人,兵卒多有怨言。又答应学生们的请求,将参将公署改为学馆。参将米万春讥讽门卒梅林等人太吵,驱马入城,放任囚犯毁坏学生居所。(居可译休息)休息两天后,米万春罗织李材在军中所做的12条于他不利的事件(不便可译不利),要求李材向上级提交报告,将罪名归于副使丁惟宁、知府沈鈇等人。李材隐忍听从了他的命令。丁惟宁责备米万春,米万春欲杀惟宁,惟宁逃跑而免遭杀害。李材于是重新审查惟宁的突变。皇帝下诏李材发还籍贯所在地候审。当时是十五年十一月。但是李材又因云南的事被攻讦,被重责。最初,诏令审查李材征讨缅甸的功绩,巡按御史苏酂说李材杀敌不到千名,破城开拓也无效果,李材等人夸大功劳。皇帝震怒,李材等人被逮捕入狱。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多次为他们劝解,给事中唐尧钦等人也说:“李材以蛮夷的力量攻打蛮夷,功劳不容泯灭。上奏请功时偶尔虚报,就定为死罪,那么假设每次都是虚报,没有一次是真实的,将罪责掩饰为功劳,那该如何定罪呢?假设不小心失掉城池,全军覆没,又如何定罪呢?”皇帝统统不听劝解。‎ 不久,孟养土司的使者上贡朝廷,都说到缅甸人侵略的事情,天朝救援,破敌之事有依有据,听闻不公正地将将士们关在监狱里,使者们都流泪不已。而且楚 雄士民阎世祥等人也相约到皇宫为李材诸人鸣冤。皇帝冷酷的心意稍微融化,命令再次核查。核验中查到,李材的罪过掩盖不了他的功绩。大学士王锡爵等人再上疏 为李材进言,皇帝故意拖延,到二十一年四月,材命令李材戍边镇海卫。‎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 答案:这首诗通篇用反衬手法。诗中有三组反衬:第一句用昔日春游的欢乐反衬今天被贬的悲愁;第二句用花鸟的美景来反衬悲愁;三、四句用湘江水北流反衬自己的南迁。‎ ‎9.参考答案:①《渡》诗中“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②《绝》诗中由“客愁”可以感受到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虽然生活暂得安宁,但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表现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 (1)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1)A项3分,B项2分,E项1分。(解析:C项,“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不确切。D项,文中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并没有说“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工作”。E项,“讽刺”词义过重,本文旨在颂扬莲池老人的同时隐射现代人。)‎ ‎(2)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②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③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3)答案 ①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②生活勤俭,知足常乐;③幽默达观,淡泊悠闲。‎ ‎(4)答案 ‎ 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③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①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②选材典型,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断,突显人物性格;③语言纯净有昧,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 ‎12(1)A项3分,B项2分,E项1分。(解析:C项,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D项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E项“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① 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 ‎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 ‎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⑶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6分)‎ ‎(3)结构上:‎ ‎  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 ‎  内容上:‎ ‎  ①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 ‎  ②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 ‎  ③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 ‎  (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共6分,意思对即可)‎ ‎  ⑷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  (4)①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 ‎  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作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 ‎  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  ④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 ‎  资料为基础。‎ ‎(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13.A A.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B.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 C.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使用对象错位。‎ D.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可改为“不绝于耳”。‎ ‎14.C A.搭配不当,“措施”不能和“提升”搭配;‎ B.逻辑错误,“生活用品”和“各类物资”不能并列;‎ D.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中心”两个句式杂糅。‎ ‎15.C(对于议论性的片段,首先要把握其论点。这段文字先提出“智者能容”这一论点, ‎ ④②⑥都是对这一论点的阐述;后提出“仁者能容”这一论点,①③⑤是对这一论点的阐述。故选C)‎ ‎16.(1)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或,从小就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2)更重视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 ‎(3)(示例)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因为美国的教育方式更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和责任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