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资阳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是我国古代戏剧的美学思想。内容上,戏剧是叙事文学,属再现艺术。但我国古代戏剧中却融入相当比例的表现因素,自我情意的表露、感情的抒发占了极大比重,我国古代戏剧逐渐成为了叙事与抒情并重的艺术。情理上,我国古代戏剧抒情性强,却又不是西方戏剧艺术那种不加节制的狂热宣泄,而是“发乎情,止乎礼仪”,是理智制约下的情,既不越出常轨,也无变态心理。另外,悲剧与喜剧本是两极,我国古代戏剧却是二者的融合,在极悲的情境之前或之后总有滑稽科诨调节悲剧气氛。作为悲剧人物对立面的反派角色也往往带有喜剧色彩,悲剧的结局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逃不脱“大团圆窠臼”。喜剧讽刺邪恶。但由于现实中邪恶势力强大,这种讽刺对于挣扎在邪恶之下的受害者而言,不过多是暂时止痛的制幻剂,仔细品味后更多的却是无奈的悲凉与心酸的笑。这些是悲剧的因素。
形式上,戏剧融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炉,等于是西方戏剧中歌、舞、话三剧的综合。表演上,程式化的表演属表现派,但优秀演员无不要求纯熟程式之上的体验,要演出规定情景、人物特定的感情、个性,要求“演人肖一人”。
虽然,我国古代戏剧是内容形式的和谐统一,但在内容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更重对形式美的追求。内形式方面,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他们对每一字、每一曲、每一韵下极大的功夫,务求尽善尽美,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击节拍桌出痕”“推敲曲文如醉如痴”的逸事。
外形式方面,程式化本身就是形式规律化的美,是为了突出形式的作用,使表演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戏剧与同是综合艺术的电影不同,电影要求各种艺术取消自身形式的特点融进电影艺术中,服从表现内容,成为高度综合的有机体。而戏剧中各种艺术形式虽然也都为内容服务,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形式特点。装饰性很强的服饰、背景图案都保留着绘画的因素;造型感极强的形体、身段动作保留着舞蹈、雕塑的因素;曲辞几乎都可以当诗词来欣赏。其他如武术、杂技、滑稽表演等也都有一定的纯观赏价值。有时为了形式美,在内容与形式冲突时,宁可牺牲生活真实而不破坏形式美:贫不能褴褛,尼不能秃头,哭、疯、怒等都不能破坏形象的美感。观众对形式美也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他们可以百听不厌,甚至有专门听某一片段,看某一动作的偏好,可以为反派角色的演技喝彩。这些都出于单纯对形式的欣赏。
(摘自马立华《论中国古代戏剧美学思想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戏剧是一种叙事文学,但自我情意的表露、感情的抒发这些表现因素,在我国古代戏剧中占有较大比例。
B.我国古代戏剧不仅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也体现了“和谐”这一美学思想。
C.戏剧中,装饰性很强的服饰、背景图案,造型感极强的形体、身段动作以及曲辞都有纯观赏的价值。
D.在我国古代戏剧艺术中,当内容与形式存有冲突矛盾的时候,内容必须做出牺牲,向形式让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内容上,我国古代戏剧是“再现与表现”“情与理”“悲剧与喜剧”这些带有对立意义的因素的和谐统一体。
B.虽然我国古代戏剧中没有哪一部悲剧的结局逃脱了“大团圆窠臼”,但这种“大团圆窠臼”仍旧只是起调节悲剧气氛的作用的。
C.我国古代戏剧中的很多喜剧仅仅只是现实生活中,处于邪恶之下的受害者的制幻剂,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中邪恶势力强大。
D.在我国古代戏剧表演中,优秀的演员不仅需要熟悉程式化的表演,更需要将所饰演的人物个性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戏剧抒情性强,但没有西方戏剧那样狂热宣泄;我国古代戏剧相当于西方戏剧中歌、舞、话的融合,这些表明中西方戏剧艺术异同并存。
B.我国古代戏剧的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务求尽善尽美,以致于观众们在观看戏剧的时候,“击节拍桌出痕”。
C.程式化本身就是形式规律化的美,戏剧中之所以有一些程式化表演形式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戏剧对形式美的追求。
D.虽然同属综合艺术,但戏剧与电影存有不同,其中二者最大的区别点在于:被融合在戏剧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自我特点是否被保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鱼儿
陆颖墨
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
娘非要起了这个名。
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放心不下,鱼儿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
鱼儿的弱智是在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
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
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
念了四年一年级后,鱼儿就不再学舌。先由弟弟领着玩,后来也能单独行动。虽说时有淘气的孩子欺负他,但“爸爸”二字再也没有叫过。如此下来十多年,鱼儿也有了一个高大的个子。
这天,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不同的是,后爸老杨到南方执行任务,棉帽没带走,他戴上了,上边还有一颗帽徽,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
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带兵几十年,哪见过这么刺毛又胆大的兵,偏要较这个真,放弃了练就多年的首长步伐,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
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
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
将军愈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
将军一怔,看鱼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
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
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
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
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
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
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
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
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
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
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
娘说:“首长,实在对不起,他不懂事。”
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
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
莫非还活着?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鱼儿爹的牺牲,再补叙牺牲的缘由,这样安排结构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
B.鱼儿娘打了鱼儿和小杨后,感到懊悔和自责,就“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这情节表现了鱼儿娘对鱼儿爹牺牲的悲痛之情。
C.烈士遗孤鱼儿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他展开,由他串联起了小说的其他人物。
D.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曲折地勾勒出在和平年代里,战友之间、家庭之间、两代军人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和血肉相连的情感。
5.小说在塑造将军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 ▲
6.小说结尾两段,有人认为应该删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理由。(6分)
答: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命”的第一乐章
一抹云雾遮住了沈从文的眼帘,从这酸涩的人生里,他听到了生命的呼喊。可是,这生命又被置于怎样卑屈而痛苦的环境里!一点可怜的希望与憧憬,全是那样无望无助。他们中的大多数,正默默接受着那份摊派到自己头上的命运,安于现状。对自己的处境,既无力改变,也从不想到改变;他们不需要别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17
年前,沈从文和一个名叫赵开明的同伴,随军队移防路过泸溪时,两人一同去县城街上转了三次。一个绒线铺里,有一个和他们年纪相差不多的女孩子,长得十分秀气,赵开明一眼看中了她,便借买草鞋带子去了那绒线铺三次,并赌咒将来要讨这个叫“小翠”的女孩子做媳妇。三年后,他们所属部队在鄂西全数覆灭,留守处遣散后,沈从文和赵开明便各自东西,断了音讯。这次返乡,沈从文又一次踏上沪溪城里的道路,走到那个绒线铺前了。走进铺子大门,眼前的情景使沈从文吃了一惊:“小翠”正站在铺子里,同17年前一个样子,那熟悉的眼睛、鼻子和薄薄的小嘴;辫子上缠一绺白绒绳,依然是那样年轻!——时间仿佛变着魔法,将沈从文拉回到了“过去”。
当沈从文佯称要买鞋带和白糖时,铺子小扇门后边响起一个低哑的声音:
“小翠,小翠,水开了,你怎么的?”随着话音,门后边走出了一个男子。
“赵开明!”晕黄灯光下,沈从文依然立即认出这男子就是自己当年那位同伴。可是,这个年纪刚过30的汉子,却显得那样孱弱衰老!显然,时间与鸦片烟已经毁了他。这时,沈从文猛然省悟到赵开明同这一家人的关系,明白眼前的这个“小翠”是谁的女儿了。他感到“时间”猛然地掴了自己一巴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见赵开明父女给自己度量带子,点数自己给他们的钱,并热心地替自己从另一铺子将白糖买来,是那样安于现状,沈从文默默退了出来,走上17年前踏过的河堤。
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上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不感惆怅?……砰砰鼓声响起来了,鞭炮“辟辟叭叭”在半空中炸裂。鼓声起处,平时藏在浦市上游厢子岩洞窟里的三只美丽龙船,在人们的呐喊声里,如一支支没羽箭,在平静的长潭上如飞射去。这次返乡路过这里时,因时节不到,虽不见龙舟竞渡盛况,却看见几只崭新龙船搁在岩壁洞口的石梁上。
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到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思索着植根于这片土地,自己所属民族的命运,沈从文感到刻骨的痛楚,同时也感到了身上的责任。别的自己已无从措力,却能运用手中一支笔,继续写这片土地上的人生传奇,以唤起这个民族雄强做人的意识。想起刚刚起首的《边城》,主人公翠翠似乎已和沪溪城绒线铺里新一代的“小翠”融成一体。——这次返乡所获得的种种人生感慨,对生命的感悟,必将流注于自己的笔端,喊出这个民族长期受压抑的痛苦,并寄期待于未来。
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的身边。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即从个人工作上证实个人希望所能达到的传奇。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份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从故乡返回北平后,每天一早,沈从文就在达子营28号寓所院子里的老榆树下,摆一张八腿红木小方桌,放下一叠白纸,继续写返乡前即已起首的《边城》。残冬的阳光透过榆树的枝叶,细碎地撒在桌面上,空气疏朗而澄澈。沈从文的心也如一泓秋水,少渣滓,无凝滞。虚静中,隐隐约约起了哀伤而悠远的乐音。
(摘编自凌宇《沈从文传》,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沈从文《边城·题记》)
②他(沈从文)怀念着他所远离的那片湘西世界,已经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他在心头梦里时时牵挂着那世界……这直接表现在作品上的便是此时的《边城》。(崔剑剑《<边城>之外的围城》
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的《边城》主人公翠翠的原型,就是沪溪城绒线铺里新生一代的“小翠”,小说来源于生活。
B.在这次返乡之时,有好的声望、甜蜜的爱情和社会的认可的沈从文还希望创造出个人工作上的传奇。
C.《边城》虽在沈从文返乡前已动笔,但这次回乡时的人生感慨、对生命的感悟将融入《边城》这部作品中。
D.《边城》试图通过历史变革时期的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来探讨整个民族的命运诉求,更深层次关注民族命运。
8.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沈从文回乡时,见着了战友赵开明,但并没有相认,这是因为赵开明的现状与沈从文的生活距离太远,无话可说。
B.沈从文与赵开明的人生迥然不同,是源于两者对人生的不同追求,赵开明追求的是那平常的爱情家庭生活。
C.河面上那缥缈快乐的船歌,让沈从文明白过往的人生不需要再去回忆,回忆只会让人感伤不已。
D.沈从文这次返乡,引发了他对故乡人的精神与未来的思考,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想用文学拯救愚弱的国民。
E.文章叙述中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相结合,既能直接展现传主的生平,又能体现传记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9.结合全文,请根据相关材料,简要概括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原因。(5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沿,字圣源,大名馆陶人。少治《春秋》。中进士第,上书:“契丹以戈矛为耒耜,以剽虏为商贾;而我垒不坚,兵不练,而规规于盟歃之间,岂久安之策哉?今河北为天下根本。请择壮者配军。罢诸坰牧,以其地为屯田。募民复十二渠。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为河北转运使。洺州通判王轸言:“漳河岸高水下,未易疏导;又其流浊,不可溉田。”沿即上书驳之,帝虽嘉之而不即行。时枢密副使晏殊以笏击从者折齿,开封府陈尧咨日嗜酒惰事,沿皆弹奏之。天圣五年,安抚关陕,减诸县秋税十二三。又体量河朔饥民,所至不俟诏,发官廪济之。后改尚书工部员外郎。奏罢二牧监,以地赋民。导水下诸渠,溉田数万顷。时朝廷将减卒戍,就食内地,诏与知州等议。沿即奏减卒数万,知枢密院李谘以为不可。沿上疏曰:“兵机当在廊庙之上,岂可取责小人哉?”谘恶其言,奏罢之,降知滑州。建学校,行乡饮酒礼。沿好建明时事,而其论多龃龉。初兴河北水利,沿导诸渠溉民田,论者以为无益。已而邢州民有争渠水至杀人者,人方知沿所建为利。时元昊数寇河东,建议徙丰州,不报,已而州果陷。元昊入寇,副都总管葛怀敏率兵出捍,沿令怀敏率兵据瓦亭待之。怀敏进兵镇戎。沿以书戒勿入,但背城为砦,以羸师诱贼,贼至,发伏击之可有功。怀敏不听,果为所败。强贼乘胜犯渭州,沿率州人乘城,多张旗帜为疑兵,贼遂引去。坐怀敏败,未几,徙知成德军,卒。
(节选自《宋史·王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
B.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
C.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
D.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的记事语言极为简练,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直接表达褒扬之意。
B.“笏”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持握的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手板,上面可记事。
C.“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农业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常由德高望重者主持。
D.“徙”常解为“迁移”“移动”之意,因而在古代,也可指官员的官职调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沿关心国事,务本求实。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他从军力布置、屯田赋税等多方面提出了不少独创性意见。
B.王沿敢于异议,体量百姓。面对同僚言行,他敢于异议,驳斥弹劾;面对饥民,他大胆施救,不计个人得失。
C.王沿见解独到,颇具先见。对同一个事情,他常常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多带有先知预见性。
D.王沿深谙兵理,不畏强敌。当时,强敌乘胜侵扰,他不惧敌威,带头迎敌,布阵疑兵,智退敌人,化险为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我垒不坚,兵不练,而规规于盟歃之间,岂久安之策哉?(5分)
答: ▲
(2)沿以书戒勿入,但背城为砦,以羸师诱贼,贼至,发伏击之可有功。(5分)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小重山①
吴淑姬②
谢了荼蘼③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此词因词人思远人而作。②吴淑姬:宋代女词人。③荼蘼:一种植物,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终结的标志。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首三句,写了茶蘼花谢,却仍有少数花朵点缀枝头之景,表现了春景将休未休之态。
B.“庭槐影碎被风揉”一句,写出了风雨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词人的芳心,创作构思颇为精妙。
C.下片“一川烟草浪”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愁思比作连天草浪,滚滚袭来,极为生动。
D.“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暗含对比之意,同时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事物“愁”具象化。
E.本词中,词人首写庭院之景,再写登楼的远景和近景,可见词人写作观察点是移动变化的。
15.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正文中写自己在归途中寻人问路、埋怨天色的两句是:“ ▲ , ▲ ”。
(2)王勃《滕王阁序》中写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人的视野;纡回的河流湖泽令人吃惊的两句是:“ ▲ , ▲ ”。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在求学过程中,背着书箱,在野外行动艰难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清市市民艺术团让草根文艺精英登台献艺,让普通百姓圆了演员梦,让下里巴人也过把文化瘾,给当地老百姓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②老新村改造当中,施工粗枝大叶,道路、管道做得不到位,希望街道社区能介入,给居民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③互联网依靠人口红利高速发展的时代其实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发展,需要依靠技术的推动,而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与大数据休戚相关。
④爱情谍战大片《间谍同盟》,以二战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盟军特工麦克斯与德国间谍玛丽安之间的一段回肠荡气的爱情。
⑤康有为善于经营地产生意,晚年的生活算得上钟鸣鼎食,1924年,买下了一座古典建筑,经过精心的改造,这房子显得豪华而气派。
⑥我们从从业人员的角度讲,对这种“偷漏瞒报票房”行为肯定是深恶痛绝的,这等于是窃取他人劳动成果,非常的不道德。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天我们教育孩子崇尚英雄,不仅是为了传承其精神,更是为了祭奠英灵,告诉他们童话与温室外边还有疾雷闪电、冰雹台风。
B.北大保安20年来约500余人考学深造,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当上了大学老师,北大保安的“成群逆袭”,改变了大家对保安的固有形象的认识。
C.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背景下,中德两国应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在互联网服务商为用户提供新闻传播平台服务时,用户须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否则不能得到相关服务。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父亲节那天,我说:“对不起,父亲,过去的二十年,我让你操碎了心;现在你的儿子长大了,会让您自豪,让您开心。”
B.吴奇隆给上海电视台记者曹可凡打电话说:“曹老师,您能不能屈驾来我住的酒店,我留出了一个小时给您采访。”
C.真正的好朋友,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是真心相待;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会真心鼎力相助,人生能有几个真心朋友?
D.屈由和屈原两兄弟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屈由作为屈原的家兄,总是在屈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无私的帮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① 。当前,有的人过分注重“文”而忽视“质,注重文化包装而忽略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创新”是表象化、浅层次的。同时, ② ,使文化成为与民众生活割裂的阳春白雪,这是一种书本化而非生活化的创新发展,其生命力和实效性值得怀疑。总之, ③ 。
21.访谈是了解情况、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成功的访谈离不开充分的准备。请你根据下面材料,代校报记者程明为对陈奕帆的采访拟写一段开场白并提出第一个主要问题。要求:围绕材料,表述明确,简明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育才中学学生陈奕帆,骑电动车不慎撞上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因车主不在现场,他写了一封道歉信:“您好:我昨天骑车不小心把你的车倒车镜撞坏了,很不好意思,我心里也很难受,我是育才中学的学生,寒假在城里打工,我给你留了钱作为补偿,我知道这不够,但我已经没有钱了,非常对不起。”在信的后面,又写了一个大大的“对不起”。然后用信纸包着寒假打工挣来的311元钱卡在宝马车门把手里。车主薛先生很是感动,放弃了赔偿要求。
答: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17年2月,广东中山市初一学生小杰离家出走。他说:“我不是因为学业压力而离开,而是因父母曾经讲过‘我们这个年纪已经开始打工了’。我学习成绩不好,不想再浪费父母的钱,想出去打工。我出名、有钱、富裕了以后就会回来。”
材料中小杰的经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要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资阳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分)D.【解析】“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提到“有时为了形式美,在内容与形式冲突时,宁可牺牲生活真实而不破坏形式美”,可见,“内容做出牺牲,向形式让步”并非“必须”,而是有一定的条件前提——“有时为了形式美”。
2.(3分)B.【解析】“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悲剧的结局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逃不脱‘大团圆窠臼’”可知,悲剧的结局几乎都有“大团圆窠臼”,所以B项“虽然我国古代戏剧中没有哪一部悲剧的结局逃脱了‘大团圆窠臼’”表述有误。
3.(3分)B.【解析】“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由第三段“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击节拍桌出痕’”的相关内容可知,B项“观众们在观看戏剧的时候……‘击节拍桌出痕’”属于“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3分)C.【解析】C项,小说的主人公是“军人群像”,不是鱼儿。
5.(5分)①管理严格。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很有些恼火。当知道是小孩,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不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②执着较真。将军看见军容不整的“士兵”撒腿跑了,非要较真,极速追了上去。③铁骨柔情。当得知这军容不整的“士兵”是烈士遗孤,将军表现出柔情的一面,喝住卫兵,抚摸鱼儿的头,爱抚着鱼儿。(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
6.(6分)示例一:我认为不应该删去。①这是前面情节将军说当时是鱼儿爹所救潜艇的艇长的自然延续和补充。②表现了军人的担当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③“莫非还活着?”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言尽而意未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作品意境变得更深邃。
示例二:我认为这两段应该删去。①前面的情节都已完整了,这两段给人多余的感觉,删去这两段情节更为集中完整。②这两段造成读者的困惑:这将军是不是艇长?艇长是不是在海战中牺牲了?③删去这两段更能真实地反应被救潜艇艇长就是将军本人,体现将军对母子两人的感激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合理。
(观点1分,理由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3分)A.【解析】A项,“小翠”不是翠翠的原型,原文是“主人公翠翠似乎已和沪溪城绒线铺里新一代的‘小翠’融成一体”。
8.(4分)C、E.【解析】A项,“赵开明的现状与沈从文的生活距离太远,无话可说”于文无据。B项,沈从文与赵开明不同的人生是因为赵开明从来没有想过改变现状,时间与鸦片烟已经毁了他。D项,“愚弱”错,想“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
9.(5分)①想要表现小人物在卑屈痛苦的环境中的生命的呐喊。②让人们感觉到对未来的惶恐,重塑划龙船的精神,唤起民族雄强做人的意识。③想要表现出民族受压抑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待。④想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描写爱情。⑤作者怀念远离自己的湘西世界。(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3分)B.
11.(3分)A.【解析】错在“直接表达褒扬之意”,应为“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
12.(3分)A.【解析】“赋税”“独创性意见”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读不出此类信息。
13.(10分)(1)(5分)然而我方营垒不坚固,士兵不训练,只是按照法度依靠两国间的盟约,难道这是久安之策吗?(“垒”“规规”“岂……哉”各1分,句意2分)(2)(5分)王沿写信告诫他(葛怀敏)不要入城,只要靠城扎寨,派出弱兵引诱贼兵,贼兵到,派出伏兵出击便可获得成功。(“但”“羸师”‘发’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答B项给3分,答E项给2分。【解析】B项中“写出了风雨揉碎了槐影,”理解有误,句中只有风揉碎了槐影;E项中“登楼远景近景”中“近景”无中生有。
15.(6分)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因青春将逝而产生的感慨,盼望远人却不得的孤独哀愁。(2分)这首词的上片中,词人借“残花”“莺声”等意象,表现了大多数春景已逝的情状,抒发了词人因青春年华逝去的无限感慨之意。(2分)同时,下片中,词人登楼远眺,盼望着远人归来,但终究不得,孤独悲哀的愁情便涌上心头。(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C.【解析】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是指普通的人,故用错。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般用于人,而不能用于物,故用错。钟鸣鼎食: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不能用来形容爱情。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18.(3分)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是为了祭奠英灵,更是为了传承其精神”。B项,重复赘余,“约”与“余”重复。C项,成分残缺,缺“秉持”相应的宾语,应在“平等相待”后加“的原则”。
19.(3分)B.【解析】A项,“父亲”为书面语,用得不得体,此处应该用口语;C项,“鼎力”用于别人对自己的帮助;D项,“家兄”用于对自己的兄长的称呼。
20.(5分)①关键在于实现“文”与“质”二者新的辩证关系;②也有一些人片面强调文化的“质”而忽略“文”;③必须兼而有之,方能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填对1空给1分,填对2空给3分,填对3空给5分。上下文能连贯,内容贴切即可)
21.(6分)示例:陈奕帆,你好。我是校报记者程明,感谢你今天接受我的采访。你不慎撞坏宝马车,留下道歉信,并将打工挣来的311元工资留下作为补偿。当时,你这样做的想法是什么?(问候、自我介绍各1分;简要叙述事件2分;提问2分。超过字数扣1分。)
四.作文(60分)
22.(60分)【作文立意指导】材料中最让人发深省的是小杰对学习的认识。他的话语中充满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学习好坏的评判仅以成绩高低而论吗?如何回报父母才算较佳选择呢?这些问题也就构成了这则材料的两个核心立意:成绩不是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尺;回报父母的不仅仅只是名利,更多的是关爱。
【作文评分细则】
一类卷:54分-60分
观点切合题意(最佳立意),例证恰当丰富,分析说理紧扣例证和观点、深刻,有思辨和创新,结构完整,语言精炼,有特色,书写美观整洁。
二类卷:42分-53分
观点符合题意,例证恰当充实,分析说理紧扣观点,有思辩,结构完整,语言简练,书写整洁规范。
三类卷:36分-41分
观点基本符合题意,例证较为单薄,结构完整,议论较为简单或无议论分析,书写较为整洁。
四类卷:35分以下
对材料生搬硬套的文章,套作的作文。
20分以下酌情判分:与材料毫无关系的偏题作文、抄袭作文。
特殊问题的处理意见:
1.文章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残篇(不扣字数分):不足200字的,10分以下给分;不足400字的,30分以下给分。
2.缺标题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
3.标点符号酌情扣分,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2分,扣满2分为止。
参考译文:
王沿,字圣源,大名馆陶人。他少年时研究《春秋》。进士及第后,他上书建言:“契丹以戈矛为耒耜,以抢掠为行商;然而我方营垒不坚固,士兵不训练,只是按照法度依靠两国间的盟约,难道这是久安之策吗?当今河北是天下根本。请挑选强壮的马配送军队。废除垌牧,用其地屯田。招募百姓修复十二渠。用十二渠的水来灌溉,可以使数州瘠薄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这样,百姓会比以前富裕十倍,而官府的钱粮也会有余。依靠这些来抵御敌人,还有什么办不到呢?”王沿担任河北转运使。洺州通判王轸上奏:“漳河岸高水低,不易疏导;又因为漳水浑浊,不能用来灌溉田地。”王沿马上上书批驳王轸的言论,皇帝虽然赞许他的意见却没有马上实施。当时枢密副使晏殊用笏板将侍从官牙齿打落,开封府陈尧咨每天饮酒延误公事,王沿都向朝廷弹奏。天圣五年,王沿安抚关陕地区,减掉各县秋税十分之二、三。王沿又巡察河朔饥民,所到之处不等朝廷诏令,打开官仓救济饥民。后来,王沿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他奏请朝廷撤销两处牧监,把土地交给百姓。疏导水入各渠,灌溉田地数万顷。当时朝廷准备减少戍边军队,将军队调入内地吃粮,诏令知州等商议。王沿马上奏请减裁数万士卒,知枢密院李谘认为不行。王沿上疏说:“军国大事应由朝廷决策,怎么能由小人负责呢?”李谘厌恶此语,奏请免去王沿的官职,降任滑州知州。王沿在任时,兴建学校,举行乡饮酒礼。王沿喜欢对时事提出建议,但意见多与当时世人不合。起初在河北兴修水利时,王沿导引河水灌溉民田,评论者认为这没有益处。事后,邢州百姓甚至有因争抢渠水而杀人的,人们才知道王沿兴修水利有好处。当时元昊多次侵入河东,王沿建议迁走丰州,朝廷没有回答,不久丰州果然陷落。元昊入侵,副都总管葛怀敏率兵出城抵御,王沿命令葛怀敏率兵占据瓦亭迎击。葛怀敏进兵镇戎。王沿写信告诫他(葛怀敏)不要入城,要靠城扎寨,派出弱兵引诱贼兵,贼兵到,派出伏兵出击便可获得成功。葛怀敏不听,果然被贼兵击败。强贼们乘胜进犯渭州,王沿率城中百姓登城防守,广布旗帜作为疑兵,贼兵于是撤退。受葛怀敏兵败的牵连,没多久,王沿调任成德军知军,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