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2020学年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邵东一中2019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过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二章(节选),完成第 4——6题。(共 13 分)‎ 平凡的世界 第二章(节选)‎ 路遥 ‎(1)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除过几个令人敬畏的机关——如县革委会、县武装部和县公安局外,他差不多在许多机关的院子里都转过了——大多是假装上厕所而哄过门房老头进去的。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也不感到这身破衣服在公众场所中的寒酸,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逛荡。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位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2)除过这种漫无目的的转悠,他现在还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的。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起先他没在意——‎ 一本炼钢的书有什么意思呢?他随便翻了翻,又觉得不对劲。明明是一本炼钢的书,可里面却不说炼钢炼铁,说的全是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苏联人的长长短短。他突然对这本奇怪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想看看这本书倒底是怎么回事。润生说这书是他姐的——润生他姐在县城教书,很少回家来;这书是润生他妈从城里拿回来夹鞋样的。‎ ‎(3)润生妈同意后,他就拿着这本书匆匆地回到家里,立刻看起来。‎ ‎(4)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柴;可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书。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5)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保尔瘦削的脸颊和他生机勃勃的身姿。他那双眼睛并没有失明,永远蓝莹莹地在遥远的地方兄弟般地望着他。当然,他也永远不能忘记可爱的富人的女儿冬妮娅。她真好。她曾经那样地热爱穷人的儿子保尔。少平直到最后也并不恨冬妮娅。他为冬妮娅和保尔的最后分手而热泪盈眶。他想:如果他也遇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好啊!这一天,他忘了吃饭,也没有听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直等到回到家里,听见父亲的抱怨声和看见哥哥责备的目光,在锅台上端起一碗冰凉的高粱米稀饭的时候,他才回到了他生活的冷酷现实中……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在来高中之前,他已经看过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6)现在,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眼下出的书他都不爱看,因为他已经读过几本苏联小说,这些中国的新书相比较而言,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意思了。他只搜寻外国书和文化革命前出的中国书。‎ ‎(7)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没事的时候,他就躺在自己的一堆破烂被褥里没完没了地看。就是到学校外面转悠的时候,胳膊窝里也夹着一本——‎ 转悠够了,就找个僻静地方看。后来,竟然发展到在班上开会或者政治学习的时候,他也偷偷把书藏在桌子下面看。‎ ‎(8)那天班上学习《人民日报》社论,班主任主持,班长顾养民念报纸。孙少平一句也没听,低着头悄悄在桌子下面看小说。他根本没有发现跛女子给班主任老师示意他的不轨行为。直等到老师走到他面前,把书从他手里一把夺过之后,他才猛地惊呆了。全班顿时哄堂大笑。顾养民不念报了,他看来似乎是一副局外人的样子,但孙少平觉得班长分明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看老师怎样处置他呀。‎ ‎(9)班主任把没收的书放在讲桌上,先没说什么,让顾养民接着往下念。‎ ‎(10)学习完了以后,老师把他叫到宿舍,意外地把书又还给了他,并且说:“《红岩》是一本好书,但以后你不要在课堂上看了。去吧……”‎ ‎(11)孙少平怀着感激的心情退出了老师的房子。他从老师的眼睛里没有看出一丝的谴责,反而满含着一种亲切和热情。这一件小小的事,使他对书更加珍爱了。是的,他除过一天几个黑高粱面馍以外,再有什么呢?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而在他眼下的生活中,实际上还有一件令他无法言明的、给他内心带来一丝温暖和愉快的小小的事情。这件事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每天吃饭的时候,在众人散尽而他一个人去取自己那两个黑馍——每当这样的时候,他总能看见另外一个人做同样一件事。‎ ‎(12)当然,在起先的时候,他和那个叫郝红梅的女生都是毫不相干地各自拿了自己的馍就离开了。‎ ‎(13)不知是哪一天,她走过来的时候,看了他一眼。他也看了她一眼。尽管谁也没说话,但实际上说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有一种没有语言的语言。从此以后,这种眼睛的“交谈”就越来越多了。‎ ‎(14)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的人都没有发现这一点。这种年龄的男青年,又刚刚有了一点文化,往往爱给一些“洋女生”‎ 献殷勤。尤其是刚从农村来的男生,在他们的眼里,城里干部的女儿都好像是下凡的仙女。当然,这般年龄的男女青年还说不上正经八板地谈恋爱,但他们无疑已经浮浅地懂得了这种事,并且正因为刚懂得,因此比那些有过经历的人具有更大的激情。唉,谁没有经过这样的年龄呢?在这个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微小的情感,都可能在一个少年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 ‎(15)孙少平目前还没有到这样的地步。他只是感到,在他如此潦倒的生活中,有一个姑娘用这样亲切而善意的目光在关注他,使他感到无限温暖。她那可怜的、清瘦的脸颊,她那细长的脖项,她那刚能遮住羞丑的破烂衣衫,都在他的内心荡漾起一种春水般的波澜。‎ ‎(16)他们用眼睛这样“交谈”了一些日子后,终于有一天,她取完那两个黑面馍,迟疑地走到他跟前,小声问他:“那天,老师没收了你的那本书,叫什么名字?”‎ ‎(17)“《红岩》。我在县文化馆借的。”他拿黑面馍的手微微抖着,回答她。她离他这么近,他再也不敢看她了。他很不自在地把头低下,看着自己手里的那两个黑东西。“那里面有个江姐……”她本来不紧张,但看他这样不自在,声音也有点不自然了。‎ ‎(18)他赶忙说:“是。后来牺牲了……很悲壮!”他加添了一个自认为很出色的词,头仍然低着。‎ ‎(19)“还有一个双枪老太婆。”她又说。‎ ‎(20)“你也看过这书?”他现在才敢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我没看过。以前听我爸说过里面的故事。”‎ ‎(21)“你爸?你爸看过?”‎ ‎(22)“嗯。”‎ ‎(23)“你爸在?……”少平显然有点惊讶这位穿戴破烂的女生,她父亲竟然看过《红岩》,因此弄不明白她父亲是干什么的了。“我爸是农民,成份不好,是地主,不,我爷爷是地主,所以……”‎ ‎(24)“那你爸上过学?”‎ ‎(25)“我爸没上过。我爷上过。我爸的字是我爷教的。我爷早死了……我没看过《红岩》小说,但我会唱《红岩》歌剧里的歌。我的名字就是我爸从这歌词里面取的。那歌剧里有一句歌词是:红岩上,红梅开……”‎ ‎(26)她这样轻声慢语地说着,他呆呆地听着。‎ ‎(27)她突然红着脸说:“你的书还了没有?”‎ ‎(28)他说:“还没。”‎ ‎(29)“能不能借我看一下?”‎ ‎(30)“能!”他爽快地回答。‎ ‎(31)于是,第二天他就把书交到了她的手里。‎ ‎(32)在这以后,只要孙少平看过的书,就借给郝红梅看。无论是他给她借书,还是她给他还书,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都是悄悄进行的。他们都知道,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这样过分亲密的交往,如果让班里的同学们发现了,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那他们也就别想安宁地过日子了!‎ 作者简介: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发表《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4、以下对《平凡的世界》内容分析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中几次提到孙少平取黑馍,少平的动作和心理有所不同。第一处是“躲避”,因为贫穷带来的敏感的自尊心。“望着”“怔了好一会”中有对对方同样迟拿馍、同样贫穷的猜测和惺惺相惜之情。‎ B、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C、全书开头提到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清明。 D、田润叶经过一段波澜起伏的爱情周折,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她不情愿的结局,她最终嫁给了李向前。‎ ‎5、选文主要写主人公孙少平在县城上高中期间的课余生活,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4分)‎ 6、 结合本章内容分析,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2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计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7、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 C、项羽“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年多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8、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 秦王购之金千金 B、 沛公安在 C、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 B、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 C、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D、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10、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计10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计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具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统田舍,自然环境清新怡人。‎ B、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C、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D、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2、请从写景角度来简要赏析本诗颈联。(4分)‎ 一、 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 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惊扰了他深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 ,‎ ‎ ”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2) ‎《纪念刘和珍君》描写作者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无法忍受的句子: ;‎ ‎ 。 ‎ (3) ‎《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 ‎ (4) ‎《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 , ‎ (5) ‎《纪念刘和珍君》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计12分,每小题3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我们能从根源上进行改革,激发国民最大的创新能力,超越现在低端的工业化阶段,早日迈上更高端的工业化、技术化就能尽早摆脱雾霾。‎ B、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总量呈现极速膨胀的趋势,只要充分利用报纸编辑和记者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报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C、动漫内容高于传播形式,动漫形象能够深人人心,被打造成动漫衍生品,不仅靠扎实的故事和创意打动人心,更是因为画工和造型上的精巧美观。‎ D、任何有悖于香港社会长期繁荣稳定和主流民意的行为,任何有损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的行径不仅注定失败,更是会被全体中华儿女唾弃。‎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时间的长河涤荡尘埃,文化的血脉绵延至今,精神的纽带浩荡飘拂。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另三个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割断、湮灭,唯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尽火传。‎ ‎②在诗圣杜甫的诗中确实有不少石破天惊的警语,发人深思,同时也令人叹服!‎ ‎③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④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二,当记者问到原因时,负责人说:“主要是对游客的意见洗耳恭听,从而强化了对景区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 ‎⑤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⑥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16、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 , , ,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发扬伟大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① 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 ② 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③ 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坚定信心 ④ 深情寄语当代青年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④③ ‎ C、 ④③②① D、 ②④③①‎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课间操时顾小亮不小心踩了方清明一脚,顾小亮马上说:“请海涵,请海涵!”‎ B、 某报社一位记者发给一位中学校长短信:您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非常乐意。‎ C、 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见解或意见,可以说“一点拙见”,也可以说“刍荛之见”。‎ D、 建设银行广告:“因业务之需,特向全国诚招‘和’字纪念币代理商,欢迎垂青。”‎ 五、作文(5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如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叙述过程中适当添加人物或环境描写;(2)不少于800字。‎ ‎1.D [A项,表述不完整,作者的文本意图还应包括显现自我生活的经验;B项,“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错,原文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之后,作者就不再控制和改变文学文本中的意图;C项,“不是对作者的认知”错,从原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可以看出也包含对作者的认知。]‎ ‎2.B [“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错,文章只是列举了马克思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也提到了黑格尔的文学评论理论,但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 ‎3.C “扬杜抑李”的现象,把意识形态作为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贬鲁迅、赞周作人”‎ 的现象,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都说明评论者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 ‎4、C全书开头提到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惊蛰 ‎ ‎5、.①漫无目的的在城里到处转悠 ②如何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③渐渐地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 ④与同样喜欢读书的女同学郝红梅之间的交往 ‎6、(1)渴望知识,酷爱读书: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 ‎(2)勤于思考: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位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3)渴望了解双水村以外的世界: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 ‎(4)贫穷,自卑与封闭 ‎(言之成理即可,人物形象分析观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7【答案】 D【解析】 D项,《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省略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故选B。‎ ‎9.【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的意思是“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所以“币”的意思是“礼物”。故选D。‎ ‎10、(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没有太子的话,我也愿意去拜见秦王。现在出发却没有信物,那么秦国不会亲信我的。‎ ‎(得分点:微:没有。谒:拜会、前往。信:信物)‎ (2)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这样就能报了将军的仇,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解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吗?‎ ‎(得分点:然:这样。见:被。陵:侵犯、欺侮)‎ ‎11(1)D [D项,“托物言志”说法错误,作者只是借马的再三嘶鸣,抒发内心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12、解析 颈联写出了鹊在傍晚的“禾地”鸣叫、蝶在秋天的“草畦”上飞舞的场景。 运用了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的手法。“鹊噪”“蝶飞”为动景,更表现了秋天傍晚野外送别场景的安静;“鹊噪”是听觉描写、“蝶飞”是视觉描写,整句视听结合,描写形象生动.‎ 答案 (1)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2)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 13、 (1)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4)(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5)(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4.D[A项,成分残缺,“技术化”后面加“阶段”。B项,搭配不当,“才”前面应与关联词“只有”搭配,将“只要”改为“只有”。C项,语序不当,“因为画工和造型上的精巧美观”应与“靠扎实的故事和创意打动人心”调换位置。]‎ ‎15【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①薪尽火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 ‎16、【答案】B ‎17、【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本题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A项,海涵:敬辞。谓大度宽容。多用于请人原谅之辞。句中情境下应说“抱歉”或“对不起”。B项,莅临:敬辞,光临,来临。句中可改为“前往”。C项,拙见、刍荛之见:均为谦辞,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随的谦虚说法。使用正确。D项,垂青:比喻得到重视,受到优待。句中应改为“垂询”。故选C。‎ ‎【点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 类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答题技巧如下:①看对象——分你我;②看谦敬——长幼分;③看场合——析语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