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桥中学、东厦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联考(二)语文试题 缺答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桥中学、东厦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联考(二)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卷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学界一般将其对 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 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 毤服(即皮衣)”。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 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 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 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 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 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 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 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 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 繁荣。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 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 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 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这些事,日本的官方史书《续日本后纪》中也有记载。‎ 北宋至明清时期,由于受到战事和海禁的影响,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海上贸易受到严重干扰和 阻塞。但在这条航路上,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海上往来依然繁荣。‎ 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无论从开辟的时间,还是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都应该在“丝绸 之路”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刘晓祁山《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浅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学术界-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所以很少提及它。 ‎ B. 齐国既从朝鲜进口货物,也向朝鲜出口货物,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 ‎ C. 中韩日三国都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亊。 ‎ D.《续日本后纪》是日本的官方史书,书中记载了盛唐时期中韩日之间的资易情况。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先解释“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 ‎ B. 文章论述齐国开辟“东方海上丝路”时,既引述了典籍的记载,又引述了考古资料。 ‎ C. 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从战国到明淸时期,层次淸楚,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 D.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齐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与燕国、赵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 ‎ B. 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韩、中日贸易,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 ‎ C. 唐代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入中韩日海上贸易。 ‎ D.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战国到淸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起落,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你跑什么跑 安琼 一 那天上午我们低年级没课,有同学就提议到学校附近去玩。 学校的围墙外,还是一片农田。种植的是什么,已记不真切了。也许当时压根儿就不识五谷,也就无 所谓记忆了。但似乎齐膝高,阡陌小道则隐没其间,笔直延伸。 高年级学生正在操场做操。高音喇叭的声音可以传到数里之外,在空旷的田地回响。一位体育老师正 在高喊着口令,这也是常常带我们领操的那位老师。 我们中的一个同学突然就喊叫了起来,隔着围墙,叫的是体育老师的名字,叫得几乎撕破了喉咙,一 声接着一声,尖锐而高亢,在口令的间歇间,非常清晰和响亮。 我在一边傻乎乎地站着,没喊,但心里也被这喊叫声激越着,快乐着。 校园内的广播消停了。高年级学生做完操,陆续返回教室了。 忽然,围墙的一扇小门被打开了,体育老师飞奔而来。我们如惊弓之鸟,迅速四处跳窜。那个喊叫的 同学腿快,很快跑成田地里的一个点儿了。我也没命地往前跑,终究落在了后面。高大健壮的体育老师一 把逮住了我。‎ 我被带进教育楼时,高年级同学还正逗留在走廊里,我当时一定很狼狈,他们的目光尽是幸灾乐祸。 我的姐姐正同校,比我高几级。体育老师把我交给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把她找来了。 我说我真的没喊呀。不过是谁喊的,我也闭口不说。出卖朋友,就是叛徒,做叛徒是最可耻的。我们 从小深受这样的教育。《红岩》里的甫志高、《红灯记》里的王连举就是这样的人,为我们所唾弃。 那你跑什么跑呢!不知谁说了一句。我哑口无言。‎ 二 在我家二三里路的地方,有个工厂。是生产什么的,也早就忘记了。工厂的后边,是农田。墙脚则杂 草丛生,沟渠蜿蜒。还有一个厕所,是厂子里用的,对外,开了几扇通风的窗子。‎ 我们常去那儿捉蟋蟀,抓蝈蝈。玩得忘了时间。 那天下午,邻居一个顽皮的大男生又带我去了那儿。瞎玩一阵后,那大男生说他要上厕所,就从窗口 攀爬了进去。我不敢爬,就在墙外等他。但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我还叫唤了几声,也不见回音。我很纳 闷,不知什么原因,也有点焦急和担心。天色渐渐暗了,我还拿不定主意:是继续等他,还是自行返回。‎ 有一个大人快步向我走来,仿佛是冲着我来的。我转身就跑,但没几步就被他抓住了衣袖,甩也甩不 掉。‎ 我被带到了工厂的门卫室。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 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两个大人让我们自报家门,还让我们交待有什么企图。我矢口否认。大人说: 你没什么事,为什么看到我就跑?‎ 是呀,你跑什么跑!我自己问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回答。‎ 三 有一年冬天,江南下了一场大雪。这是好多年不见的景象了。雪花还在飘扬,很多人就玩起了雪球。 我们几个邻居小伙子,把一个墙脚下的废物箱作为靶子,一次次地扔去雪球。但这废物箱摇摇晃晃地,‎ 像个不倒翁。 我们又一阵阵地将雪球砸了过去,好久,都未能击倒目标。 雪花飘舞,已让我们装扮为一个个雪人儿了。‎ 这时,一个身上也是裹满了雪花的路人走来,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就砸了过去。也许,他是想把 那个废物箱击倒。但他甩出去的不是雪球,他击中的目标,竟也不是废物箱。‎ 他击中了废物箱上方的一户玻璃窗。玻璃顷刻尖叫碎裂。那人见闯祸了,脚上像踩着雪橇,带出一阵 雪雾,就跑没影了。‎ 一如树倒猴狲散,刚才还玩得忘我的伙伴们,也四下逃离了。我一步也未挪动。看着他们逃逸,心里 充满鄙夷。‎ 那户人家有人出来了,看见了我,径直朝我走来。 我没有跑。我神情淡定。从未有过的从容。 走近的人气汹汹,兴师问罪:“是你砸的吗?” 我坚决地摇了摇头:“不是。是刚才一个路人砸的。他是要砸废物箱的,‎ 砸偏了。” 对方将信将疑。‎ 我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没说假话,那人已经走了。” 说完,我也转身走了。我这次没跑。 我此时年轻的背影,一定很坚挺。‎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我”的同学隔着围墙喊叫体育老师的名字,让老师感到受了侮辱,“我”虽没有喊,但内心充满 了激越与快乐,这也是“我”跟着别人逃跑的原因。 ‎ ‎ B.“我”不敢爬进窗口,只是在等爬进窗口的邻居的顽皮的大男生,结果被抓,这一切都是大男孩告 密并且将责任推卸到“我”身上的结果。 ‎ ‎ C.小说构思巧妙,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凸显意蕴。前两个故事是时空不同,但意蕴相同;而最后 一个故事,叙述形式与前两个故事相同,但意蕴突变。 ‎ ‎ D.小说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我”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其目 的在于体现故事的现实主义特征。 ‎ ‎5.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 分) ‎ ‎6.小说为什么要以“你跑什么跑”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晚年沈从文:越来越容易落泪 到了晚年,沈从文越来越容易落泪。孙女在学校被顽童欺负,他哭了;老友穆旦逝世,他泣不成声; 回乡听傩堂戏,他泪湿衣襟。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往事,老人说:“在‘文革’时期,我最大的功劳是 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 一位女孩听之动容,上前拥住老人的肩膀:“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没想到,沈从文抱着女 孩的胳膊,号啕大哭,不停地哭,满脸鼻涕眼泪,老伴张兆和像哄小孩一样,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让他 安静下来。‎ 究竟是多大的苦难,让沈从文忆及以往,常常不能自已? 从湘西大山里出来的他,不是没有见识过苦难。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兵,见过人世间的各种残酷,‎ 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他说:“因这印象而发展,影响到我一生用笔,对人生的悲悯,对强者欺负弱者 的悲悯,因之笔下充满了对人的爱和对自然的爱。”‎ 这苦难,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竟然降临到自己身上。年轻的沈从文,因为自己“乡下人”的耿直, 得罪了不少人,也因此埋下了之后的祸根。‎ 北平解放前夕,北大教授云集一堂,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沈从文将政治比喻为“红绿灯”,文学 是否需要“红绿灯”指挥呢?他与冯至有一场争论:‎ 冯:红绿灯是好东西,不顾红绿灯是不对的。 沈:如有人要操纵红绿灯,又如何? 冯:既然要在路上走,就得看红绿灯。 沈:也许有人以为不要红绿灯,走得更好呢?‎ 他始终相信,文学要保留一点对政治批评和修正的权利,而不是单方面的守规矩。这种坚守,让他付 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北平解放以后,当各种政治浪潮铺天盖地而来,朋友们纷纷识时务为俊杰,听从“红 绿灯”指挥的时候,沈从文还在那里倔头倔脑地守着自己。‎ 郭沫若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战斗檄文宣判了他政治上的死刑。沈从文被踢出了北大,赫赫有名的大 作家、大教授被发配到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 祸从天降,猝不及防。当朋友们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意气风发、红光满面的时候,沈从文却被时 代抛弃了——对他而言,不是“时间开始了”(胡风之语),而是“时间终结了”。沈从文悲哀地写道:“这 个新社会人都绝顶聪明,又还十分懂幽默感。我却总是像个半白痴,满脑子童心幻念,直到弄个焦头烂额。”‎ 一个不是“思”而是“信”的时代的降临,让习惯独立思考的沈从文感到无所适从。 第一次文代会,南北作家会聚北京,沈从文连代表都不是,他想与时代和解,但时代容不下他,他也 不理解这个时代,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他的命运得由他一个人来承担,而并不是他原来预感的一代人来 共同承担共同的命运。‎ 他没有同代人的陪伴。这种“完全在孤立中”的强烈感受对他打击太大了,他几次有自毁的冲动,都 被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一个作家,失去了写作能力,就像美食家失去了味觉一般,令人崩溃。倘若这是一代人的悲剧,尚能 同病相怜,命运偏偏让沈从文一个人来承受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在众人狂欢之夜,独饮孤独的苦酒,这 是何等悲凉!‎ 在苦难之中,对心灵最大的摧残,不是来自黑暗,而是黑暗的同道、自己曾经的朋友。敌人毁灭不了 你,陌生人也伤害不了你,唯有来自朋友的切割、误解与反目,才会真正戳到你的痛处。‎ 沈从文与丁玲,再加上胡也频,曾经是一段民国文坛“三人行”的佳话,经历过共同的恐怖岁月,互 拥取暖。之后,丁玲变了,变得那样冷冰冰,与他形同陌路,而且还公开与他划清界限,痛斥他是“贪生 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市侩”。‎ 还有来自学生的变脸。范某曾经当过沈从文的助手,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绘制插图。为了他的调 动工作,沈老尽其所力,四处奔走。范某为此感激不尽,不时写信来问寒问暖。‎ 有一次,天不亮,范某就来敲老师的门:“昨晚梦见沈先生生病,我不放心,连夜赶来。”“文革” 开始了,范某反戈一击,写大字报揭发老师,而且对老人说:“你过了时,早就没有发言权了,这事我负 责!”沈从文气得冒着鹅毛大雪赶到友人家里,进门便说:“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 憋死的!”‎ 他心中的女神、太太张兆和,喜欢他的文字,却不理解他的内心,在最需要她陪伴的时候,她常常远 离他而去,留下他一颗敏感而孤独的心,在黑夜中痛苦地自噬。直到沈从文逝世,‎ 张兆和整理两人的书信, 才似乎明白了丈夫的内心。‎ 沈从文逝世之后,他的全集终于出版了。一千多万字的篇幅里面,有四百多万字是生前未发表的物质 文化史研究和不计其数的书信。‎ 那是另一个我们所不熟悉的沈从文。这位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无冕之王,在他的后半生,以其心灵 的苦难和不屈的挣扎,丈量出那代知识分子的痛与爱。‎ ‎(选自许纪霖《沈从文晚年的眼泪》,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三、四段写沈从文回忆往事不能自已,年少的经历给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致 使晚年的沈从文越来越容易落泪。 ‎ B. 沈从文关于“红绿灯”的争论,实则为文学是否听从政治的指挥的争论,沈从文认为,文学应该 独立于政治而存在。 ‎ C. ‎“一个不是‘思’而是‘信’的时代的降临”一句中,“思”指独立思考,“信”指的是信守政治 的指挥,写作必须受到限制。 ‎ D. 张兆和是沈从文心中的女神,但沈从文生前却没能够得到张兆和的理解,直到沈从文死后,张兆 ‎ 和才在整理沈从文的信件中理解了沈从文。 ‎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 沈从文说“在‘文革’时期,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这看似幽默的话语实则表露出这段经历是沈老 内心最不愿接受的屈辱过往。 ‎ B. 沈从文没能够成为第一次文代会的代表,根本原因是郭沫若发表文章否定了沈从文的文学立场, 把他赶出了文学界。 ‎ C. 沈从文、丁玲、胡也频都是经历苦难的文坛友人,可以共患难,却因沈从文胆小,最终划清界限, 形同陌路,沈从文失去了亲密的朋友。 ‎ D. 文章写沈从文在政治生活、文学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都有些“不顺意”,而这些“不顺意”层层叠 加,让沈从文无所适从,无法应对。 ‎ E. 沈从文一生著作等身,我们熟悉的只是他的一部分文学作品,而他的全集大部分主要是学术著作 和书信,所有著作全集多达一千多万字。 ‎ ‎9.文章说“丈量出那代知识分子的痛与爱”,试探究“痛与爱”指的是什么。(4 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 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 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于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 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 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 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 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 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 C.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 D.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 C.文中对历史的评价,作者是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素称“春秋笔法”。 ‎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帮助 共叔段篡位,灭掉庄公,与庄公毫无母子之情。 ‎ ‎ 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 什么措施防范,只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义不昵,厚将崩”。 ‎ ‎ C.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姜氏的毫无原则观念、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 得无厌。 ‎ ‎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 公有妇人之仁。‎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4 分) ‎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6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 ‎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拓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农业税。‎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 A. 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 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 行,揭示了百姓难于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的艰 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诗人在尾联直接抒情,把批判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 达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 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 地流露出来。‎ 15.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上”“下”对举的方法,夸张地写 出了山之高、川之险。‎ ‎(2)白居易《琵琶行》中,开篇以月烘托惨淡气氛的一句是“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并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17.下列各句画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写文章应注意炼词炼句,行文简洁,繁文缛节会使文章结构混乱,表意不清,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 趣。‎ ‎②欧洲自行车贸易博览会是欧洲新兴的一个自行车展会,该展发展迅速,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已与 科隆、米兰展分庭抗礼。‎ ‎③80、90 后担当了此次国庆阅兵的重任,尽管训练强度、训练难度都比较大,但他们却甘之如饴。 ④今年 6 月 13 日是中共两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陈云同志高山 景行,流芳百世! ⑤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道海市蜃楼,顷刻间全部倒塌了。‎ ‎⑥今年圣诞节又爆出一个小学生把孔子当作圣诞老人的笑话。国人的汉语水平江河日下,民族文化岌 岌可危。‎ A、①③⑤ B、 ①②⑥ C、③④⑥ D、 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2015 年岭南古琴音乐会在“十香园”举行,演奏区设置在池塘中的亭子里,观众席绕池而设,整 个园林变成了一个实景的剧场,创意十足。‎ B.他的工作我不过问,他有他的理想,身为外科医生出身的他,一直都在致力于慈善医疗事业,我 也会和他致力于此方面的事业。‎ C.课堂教育是显性的训导,校园文化是隐性的教诲,学生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潜能和各种有助 于青少年学生发展的机会,促进他们成长。‎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 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的工匠精神。‎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① 走到哪里,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 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 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④ 全世界,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 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都 和 或 可 所以 B ‎/‎ 也 和 或 但 所以 C 无论 也 或 以至 ‎/‎ 因此 D 无论 都 或 甚至 但 因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4 个字。(5 分)‎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① ,反而生机蓬 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② 。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 方式,在 36 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 但无根萍 ③ 。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 ‎ ‎21.下面是某公益慈善项目“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流程图,请把此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 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高中学生陈奕帆勤工俭学,利用寒假期间到外卖店打工,不小心撞坏薛先生的宝马车。他随 后留下一封道歉信以及打工挣得的 310 元钱。车主大为感动,千方百计寻找到家境普通的陈奕帆,并资助 了助学金。‎ 材料二: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逆行,撞上奔驰车。女司机提出赔偿,女孩吓哭。女孩的母亲一听撞的 是豪车,吓得迟迟不肯露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