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意理解与信息筛选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专 题 导 读 |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重在考查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对篇章结构、论证思路 的把握和分析能力,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解答论述类题目,必须掌握读 文的技巧,准确把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思路,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检索到 解答题目的有效信息,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题目做出准确判断。为此,论述类文 本的复习,我们既要从整体读文的角度入手,锻炼快速阅读的能力;还要从具体 的题型入手,强化信息筛选、思路把握、观点分析推断的能力。 微课 5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基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是对文本信息和命题人理解分析的判断,涉及文 本内容、文章思路与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可以 采用如下方法: 一、抓住文本特征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安排思路的。高考对 论述类文本文体特征的考查,基本上是针对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点、论据、 论证三要素设计的。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一篇 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中心论 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 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事实论 - 2 - 据和理论论据。 3.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 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论述类文本的类型 1.立论文。立论文是指对某个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意见的 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大多是立论文。 2.驳论文。驳论文是指反驳对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 见的论述类文本。 (三)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 1.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好的引论简明新颖。 2.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分析问题。好的本论 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3.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解决问题。好的结论能深 化论点,照应开头。 二、理清结构层次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往往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 题)三部分组成。第一遍阅读时,要大致搞清楚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本 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证明哪个观点,结尾得出怎样的结论。对文章结 构思路的理解,既要关注整体的,也要关注局部的。这部分内容在后面有专节讲 述,此处不再展开。 三、勾画圈点信息 (一)圈画论点句 1.论点的特征: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 否定的判断句式。 2.论点的位置:①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本 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为标 志;③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④有的标题就是论点。 (二)圈画论据句 1.论据有两种: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 - 3 - 等;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2.论据的标志:找“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 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 (三)圈画关键词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出现的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 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 的词); 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 常”“总共”等词); ③表已然未然的词(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或 然必然的词(如“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 然”“预计”等); ④重要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 ⑤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等词。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①表因果关系的词(如“因为”“因此”“……的原因”“因而”“由 于”“从而”等); ②表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 ③表并列或递进的词(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 还……”等); ④表分类分层的词(如“首先……,其次……”等); ⑤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⑥表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 (四)标注关系句 1.注意标注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 2.注意标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有的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 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 3.注意标注表作者观点的词语,如“我认为”“在他们看来”“其实”“不 难发现”等等。 - 4 - |真题精讲| (2019 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 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只有 扎根人民,创作 才 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②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 只有 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 大命题, 才 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 ,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 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 以至于 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 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 , 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 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 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 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 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 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 认 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 才有可能 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④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 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 间, 是为了 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 无论 是经历革命 - 5 - 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 还是 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 他们内心其实 都 有一方情感根据地, 都 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 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 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或许 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 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 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⑤以人民为中心, 就是 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 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 不是 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 而是 好不好、精不精 的问题。诚然 ,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 ,有责任 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 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 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 是 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 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 只有 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 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 才有 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 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读文示范] 1.抓住文本特征 从选文的标题“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看,文章论述了文艺创作如何为人 民服务的问题,即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全文共五段。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结构上逐层 递进。 2.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提出问题,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源泉。 第二段论述了文艺创作只有与时代互动、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能蓬勃发展。 - 6 - 第三段论述了文艺创作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 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第四段论述了文艺创作要认识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第五段论述了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照亮和 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3.勾画圈点信息 从文章论述的宏观方面(对象)看,有三个关键词:文艺创作、时代、人民。 从文章论述的微观方面(层次、句间关系)看,文中加方框的词语都是关键词语。 从选项内容的解题角度看,画横线的语句和画波浪线的语句是重要的信息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 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 求。 解析:选 B A 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 法过于绝对;C 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 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原文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 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可见表述错误;D 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 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 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 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 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 现。 - 7 -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项,对最 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 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 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 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 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 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解析:选 D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艺术家的 创作也应少而精”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 盾……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文学家的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质” 上,而没有说“少”。 考点一 文意理解与信息筛选 《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求有两个:一是“理解”,包括理解文 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分析综合”,其中包括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三个设题点角度比较相近,都是基于“对原文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其中信息的筛选是论述类文本的传统考题,理解概念的含义和理解 句子的含意前几年有考查,作为新旧高考变革背景下的一轮复习,这些知识点都 要全面铺开。 设题角度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相关知识|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所 指的具体内容,非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意义。该考点多以选择题的 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选出对文中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题 目难度不大。 - 8 -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反映文章深层意义 的词语;③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⑤ 内涵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⑦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 |方法思路|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方法技巧 (1)看清题干要求。要审清题干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不正确的 一项。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准确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 前提。 (2)明确概念外延。理解概念时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 不能过于狭窄。 (3)准确锁定信息。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出其本质属性为基础,这就需 要找到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所处的位置。 (4)认真分析概念。结合概念的具体语言环境,灵活思考、分析、推断。如分 析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应先对其指代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然后将 指代的内容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其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 2.注意区分两类不同的设题方式 (1)文本内概念的理解 [设问方式] ①关于“×××”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单个概念) ②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多个概念) [命题分析] 此类考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学术性较强的论述类文本,会 经常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而理解这些重要的概念是读懂文本的基础,所以命题 者多会在此设题。或单独理解某个概念;或理解多个概念;或就某一概念的内涵、 外延等组成四个选项单独设题;或就多个概念与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组合 成四个选项进行设题。 [解题思路] ①寻找文中的有 效区间 文中出现的一些陌生的概念和术语,在文段之中一定有对 应的诠释和解读。找到这些有效的阅读区间,是考生理解 - 9 - 这些概念和术语的基础 ②理解有效区间 对概念的界定 从历年高考的考查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主 要是理解“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属性是指概 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 甚至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性质出发向外引 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 ③判断关键节点 选项的内容,是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转述,其中有概 括式的转述、叙述性的转述、摘录式的转述等。在转述的 过程中,命题者往往采取换、漏、添、调等多种手段,使 选项表述的内容与原文不同,考生要能够对照原文,判断 错误所在 (2)文本外概念的理解 [设问方式] ①阅读下列材料,选项中不属于文本所论述的“×××”的一项是 ②下列材料的表述中,不属于“×××”的一项是 [命题分析] 此类考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选项中的内容或是文本之外的 具体事例,或是文本之外的诗词,或是文本之外的名人名言,总之,选项中的内 容一定是文本中所没有的,但对选项判断的依据却来自文本内对某一重要概念的 内涵或外延的界定。 [解题思路] ①定义 判断法 关注被定义项,先看题干,确定考查的概念,如果是自己所 熟知并理解的概念,根据概念定义直接结合选项确定正确答 案 ②列举 排除法 适用于概念较长且题干已经把概念的外延(范围)用例子的形 式列举出来,并且选项会根据所列举的情形而设置的题型。 学生只需要把题干与选项所列举的情况一一匹配进行取舍即 可 - 10 - ③选项 归类法 本方法适用于时间紧迫且概念较难理解的情况。分析选项内 容,对意思相同的选项进行归纳,找到与众不同的一项,将 选项归纳为 2—1—1 或者 3—1 的形式,要特别关注“1”型的 选项,因为答案极有可能就是它 |解题示例| 【例 1】 文内概念的理解 (2019 年江苏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 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 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 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 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 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 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 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 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交通之间的一个矛盾。为了陆 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 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 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 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 构。天津开合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摘编自茅以升《天津的开合桥》) 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目中“对文中”三个字,表明考查的是文本内概念;“引桥”是文 - 11 - 本介绍的对象之一;“不正确的一项”是选择的标准和数量。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A 项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 桥’”“上引桥的车辆”,对比可知,A 项正确。 ( 勤 动 手 )B 项 在 文 中 对 应 的 语 句 是 对比可知, “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 价”“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对比可知,B 项正确。 ( 勤 动 手 )C 项 在 文 中 对 应 的 语 句 是 对比可知, “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对比 可知,C 项缺少“有的”,扩大了范围,以偏概全,错误。 (微指导)D 项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 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对比可知,D 项正确。 [组织答案] [答案] C 【例 2】 文外概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 局、天下气度。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 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 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 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 “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 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 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 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 12 -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 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 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 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 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 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 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 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 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 天下“太平”“大同”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有人借此 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 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摘编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下面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的一项是 ( ) A.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 结起来。 B.负责任的国家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 展。 C.如果邻居家里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邻居一 把。 D.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害天下自利的不义则危害天下的 太平。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 13 - (微指导)题干中“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暗示此题属于从文外理解概念。“中 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是要重点理解的概念,即儒家主张的“以天下为一家,中 国为一人”,道家主张的“抱一为天下式”,法家主张的“为天下治天下”,墨 家主张的“一同天下之义”。 第二步:找角度 (勤动手)A 项是对 A 项是对“中华文化天下观”成就的看法,不属于“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 涵。 (勤动手)B 项是对 B 项是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理解,属于“中华文化天 下观”的意涵。 (微指导)C 项和 D 项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的“天下为公”“信、 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含义要求。 [组织答案] [答案] A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 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 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 的一般规律。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 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的教育 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 其实,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 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 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已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 科目。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 - 14 - 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 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 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育目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君子”,那就不 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 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然的话,孔门弟子 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孔子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 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从孔子带领 弟子在“矍相之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 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德育贯穿其间。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 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湛。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论语·子罕》中也 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即谓之学而不专、缺乏强项。孔 子知道了,便与门下弟子商议,拟在射、御二艺中选一艺来展示所长。这说明在 孔子及其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六艺” 之学。孔子经过比较权衡,选定以“执御”来展示专长,可见其御艺亦相当娴熟, 可能更优于射艺。由此窥测孔门之御艺传授及弟子驾驭战车的水平,应当也不会 比射艺差。以往论者多将“御”混同于一般的赶马车。其实,赶马车称“仆”, 如《论语·子路》中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 中有“徒御不惊”。特别是当“射”“御”并举时,“御”绝不可以混同于“仆”, 而只能是指“六艺”中的这项武艺。 下列对“六艺”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艺”在本文中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 B.在孔子时代,“六艺”中的“射”“御”是受教育者必须学习的科目。 C.“六艺”教育体现文武兼备的原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 的。 D.“射”“御”被孔门重视,正源于孔门对社会需要的顺应和对教育传统的 继承。 解析:选 D D 项曲解文意,“对教育传统的继承”错,原文第三段中是“那 就不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原文只是说“受到……的影响”,并不是选 项中所说的“继承”。 设题角度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15 - |相关知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及其作用。其中, “重要句子”多数是文章中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概括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 也可能是结构比较复杂且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从历年高考的考查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试题所考查的方向 包括:①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意,理解句子的表达内容;②分析句子使 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③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对抽象的句子进行 阐释使之具体。 |方法思路| ★五个方面正确理解句子含意 1.抓住关键词语。首先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将对句子的理解缩小到对词语 的理解;其次,弄清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关键词来理解句子。 2.抓住句子位置。有些句子所处的位置很独特,或在文章开头,起引领下文 的作用;或在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在文章末尾,起概括总结全 文和揭示某种意义的作用。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根据其位置来分析,准确把 握其含意。 3.抓住语言形式。对于长句,可以根据它的成分构成、分句间的关系来理解 句子含意;对于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理解和分析句 子的含意。 4.抓住句子语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才能产生一定的意义,要把句 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5.抓住设错陷阱。命题人常常通过设置陷阱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干扰,考生应 了解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方式,精准地排除干扰信息。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 进行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删”(删除原句的状语、定语、补语等,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某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 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解题时, 考生要认真比对原文,核查每个选项有没有或增加或删减或偷换词语的现象,然 后判断选项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核查是否犯了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错误。 |解题示例| - 16 -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 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 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 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 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对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 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而言,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 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 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 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 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横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 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 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不放任自己或者 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 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本 段观点句“它对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的 进一步阐释。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A 项“不充分表达”错误。从第②段第 2 句话来看,应该是“不表达 什么感情”,而不是“不充分表达”。 - 17 - (勤动手)B 项 B 项是对接下来“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 ‘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的理解,与原文一致。 (勤动手)C 项 C 项“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错误。第②段中说“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内 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而不是“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 (微指导)D 项第②段中为“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这个特点”指的是 “它对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 “概念”。 [组织答案] [答案] B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990 年 9 月,美国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方案。从此,世界各国掀起了 研究基因治疗的热潮。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 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开人类 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调控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 疗是相当危险的。 1999 年 9 月,一位 18 岁的美国青年在接受基因治疗时不幸死亡,成为被报道 的首例死于基因治疗的患者。2002 年,法国包括一名 3 岁男孩在内的 11 名儿童同 时接受了基因治疗,4 月,这次试验性的基因治疗获得成功,所有患儿状况良好, 而且表现出具有正常免疫力的迹象。但没过多久,医疗专家查出这名 3 岁儿童突 然在基因治疗宣告成功后患上了某种类似白血病的癌症,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基 因治疗引起的。这立刻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这次医疗试验中,用于治疗疾病 的基因被包裹进经修饰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然后再进入患者细胞中与DNA结合。 虽然这些病毒载体经过处理,可以防止感染,但科学家还无法控制病毒载体在 DNA 上的插入位置。所以,长久以来就有人 - 18 - 担心,病毒载体会破坏重要的基因,导致“插入型突变”。如果被破坏的基因是 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就会产生癌症。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用逆转 录酶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都是在近几年进行的,所以并不能排除有些病人今后发 生癌症的可能。此前进行的多次基因治疗中,也使用了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所有 的患者都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因插入变异会不断带来治疗风险, 基因治疗专家必须考虑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而使用其他非插 入型载体,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但是,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录酶病毒以减少 插入变异的风险。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给载体安上“自杀”基因。例如,在 载体中加入一种对那些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当医生发现在逆转录酶病毒 的作用下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时,就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那些“自杀” 基因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让病毒“自杀”,这样就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 尽管科学家在不断尝试更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但是目前的基因治疗还必须 使用一些不够完善的技术。专家们指出,法国的这个医疗事件只是一个特例。在 这次试验治疗中使用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已经使用了十几年,只是最近才出现了 不良反应。因此医疗专家们指出,不要因为个别的悲剧而排斥基因治疗,其实基 因治疗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弊端,它让那些用传统的医疗手段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 看到了希望。与其远离基因治疗,不如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深入地认识风险, 从而帮助医生们在未来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下列对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 的,也就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B.人类目前对自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治 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C.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现有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目前还停 留在临床试验阶段,手术风险相当高。 D.人类对自身基因和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所进 行的基因治疗也就难免存在较高危险。 解析:选 A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人类目前对自 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 治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而 A 项中说“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 - 19 - 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法过于绝对,因而不正确。 设题角度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相关知识|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 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用来对照材料辨 别题中信息的正误。“文中的信息”,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文章中的 重要词句。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文中的信息 —| — 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的见解、知识 — 对重要概念和新见解、知识的阐释 — 能集中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 含意深刻、比较难懂的句子 |方法思路| ★用好三重比对,解决信息筛选问题 1.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 们抓住选项中的这些词语与原文进行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 比对点 比对特征 思考趋向 范围词程度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 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 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 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以偏概全 时间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 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 成功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关联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 之、其、此、这、那、哪等。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连词,如: 或、和、及、除等 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 以偏概全 - 20 - 是非词 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 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有、无、无非、 拒绝、妨碍等 混淆是非 2.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 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关系类型 比对特征 思考趋向 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比较: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 否在同一位置; (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以、是因为等 因果颠倒, 强加因果, 变换原因 假设关系 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 无中生有、 不合逻辑 条件关系 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 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 递进关系 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 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 等 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 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 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 虽然……但是……等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本依然是 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 面设题。 - 21 - 比对特征 思考趋向 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 述对象的位置 张冠李戴,因果混乱 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 无中生有,以偏概 全,断章取义 |解题示例| 1.偷换概念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 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在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 语、宾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相关文段] (2019 年全国卷Ⅲ)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 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 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 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 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试题选项]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 防失去原有风格。 (勤动手)[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偷换概念。选项将“本真的艺术特性”偷换成“原有风格”, “应当避免西式改编”的说法也错误。 2.曲解文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 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 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 歪曲理解或牵强附会等。 [相关文段] (2019 年全国卷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 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 - 22 - 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 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试题选项]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 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勤动手)[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曲解文意。对比可以发现,原文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 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并不是做出 “正面评价”。 3.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 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 遍等。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 的修饰语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 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相关文段] (2018 年全国卷Ⅲ)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 换。 [试题选项]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 发展丧失了基础。 (勤动手)[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以偏概全。对比原文可以发现,选项在表范围和程度的词语 上存在问题。原文说“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有机统一、具体 转换”,而选项成了“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且漏掉了“具体转换”。 4.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 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 一时间、地点。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 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 23 - [相关文段] (2017 年全国卷Ⅱ)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 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 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试题选项]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 社会向多元转型。 (勤动手)[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张冠李戴。“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 文是“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5.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 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 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在阅读文章或选 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相关文段] 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 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 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 影响。 [试题选项] 《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勤动手)[比对分析] [答案] 混淆时态,未然变已然。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6.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 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 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注意 原文或选项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相关文段]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 - 24 - 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 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 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试题选项] 《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 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勤动手)[比对分析] [答案] 强加因果。从原文看,“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 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 7.无中生有 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选项凭空捏造出 某种意思。 [相关文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 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 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 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试题选项] 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构成,而从泰 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 (勤动手)[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无中生有。从原文“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看,两者是 并重的,并没有“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的论述。 8.绝对武断 选项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 一概而论,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 寸、条件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必然”等词语。 [相关文段] 综观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从价值链中 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向全球价值链 中高端攀升,这是世界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 [试题选项] 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到一 - 25 - 定阶段后的必然过程。 (勤动手)[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绝对武断。原文说“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 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只是“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必然过程”的说 法过于绝对。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 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 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 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 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 实践,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 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 能力。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 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 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 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 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 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 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 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 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 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另一方 - 26 - 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 美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生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 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 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 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 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 冲击。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 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培养大国工匠,也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 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 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人类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 育完成。 B.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 育范畴。 C.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贯通,其他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 特价值。 D.劳动教育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形成整个社会都崇尚劳动创造的社 会风气。 解析:选 D A 项偷换概念,原文“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B 项扩大范围,原文“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 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缺少“一般意 义上的”。C 项曲解文意,原文“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 并未说“其他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