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1-06-04 发布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林芝二高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汉文班语文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出题人:‎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B.未见其人,先闻声的“先声夺人”的方法 C.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 D.用语言、行动直接描写的方法 ‎2.贾母戏谑地称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儿”和“凤辣子”,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婉转批评。‎ B.既说明王熙凤的厉害,又表明贾母对她的亲近。‎ C.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 D.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的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戏谑嘲讽。‎ ‎3.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聪明人,文中最能显示她的这一特点的是哪句话?这句话主要迎合哪些人的心理?(3分)‎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风景树 ‎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 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谁呢?就是村长大军。‎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 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地。‎ 幺爷吧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 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 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 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 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 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 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 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 啊?”‎ 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活化石的……”‎ 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换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村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因为化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 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 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 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因为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火化并树葬的农民。‎ 银杏树下,面对镜头,大军侃侃而谈,谈在自己的带领下,银杏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涌现出了田有根(幺爷的大名)这样的村民典型……最后,领导把装有奖金的红包,递给死者家属。就在二货还在发愣的当儿,二货老婆从后面伸手抢过来,捏了捏,嘴角不由往上一翘。当发现镜头正在对准自己时,便用手捂着脸,大声悲号:“我的亲爹啊,您咋舍得抛下我们走了啊……”‎ 树葬的小坑挖好了,装骨灰的布包缓缓打开。大军抢在镜头前捧起一把骨灰,边撒边念叨:“幺爷啊,咱银杏湾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您老就安心地去吧……”‎ ‎“噼噼啪啪……”为幺爷送行的爆竹,在银杏树下,骤然响起。一树的银杏叶,簌簌而下,如同漫天的纸钱,飘撒在幺爷的骨灰上……‎ ‎(选自2008年《小小说选刊》第24期,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野鸡惊飞,山兔乱窜”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野生动物们受到惊扰慌乱逃窜的景象,以小见大,表现了“卖风景树”这一项目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B.村医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幺爷生病期间对幺爷嘘寒问暖,悉心照料,与二货夫妇对待幺爷的无情无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C.病重的幺爷独自一人生活,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生前寂寞,临终凄凉,葬礼上却热闹非凡,这种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 D.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二货游说幺爷卖树,到大军利诱、威胁幺爷卖树,到幺爷找来文物局保下银杏树,到幺爷去世、大军表功等,事件繁多却有条不紊。‎ ‎5.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6.“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选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 小学而大遗       B. 以为桂林。象郡 C. 秦以区区之地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8.选出下列分析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 ‎9.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3分)‎ ‎(1)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 ‎(2)非抗于九国之师(       )‎ ‎(3)序八州而朝同列(       )         ‎ ‎10.翻译下列语句。(10分,每小题5分)‎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 ‎12.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6分) ‎ (三)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3.(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于蛇、鳝的洞穴的原因。 ‎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复杂的感情融入了诗句。‎ ‎(3)韩愈在《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第Ⅱ卷 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应用。(7分)‎ ‎1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朋友之间要肝胆相照,你拜托我的事情,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做好。‎ B.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大家的薄礼我会收下并且铭记在心。‎ C.看完电影,他写了篇影评给编剧,说:“拙作一篇,敬请斧正。”‎ D.这种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其他人也纷纷效尤。‎ ‎1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一场大病痊 愈之后,我反省了自己,对生活方式与健康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如果平时多多 锻炼,一个人就不会生病,只要多吃蔬菜,就能保证身体营养的均衡,体重降 下来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①并不是多多锻炼就不会生病。‎ ‎②‎ ‎③‎ 四、作文(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作。‎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主要迎合贾母、邢夫人、王夫人、黛玉和探春、迎春、惜春三姐妹。‎ ‎4.(3分)A ‎【解析】B项“嘘寒问暖”“悉心照料”理解不当,村医给幺爷看病,是医生的职责,他对幺爷有关心,但谈不上“悉心照料”。C项“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理解错误,小说并没有讽刺大军之外的“与会领导和记者”之意。D项“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错误,小说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从“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这一段可知,二货被老婆叫回来劝说幺爷卖树,发生在听说大军利诱幺爷卖树失败之后。‎ ‎5.(4分)①倔强刚直,意志坚定。幺爷坚决守护古老的银杏树,面对儿子的情感拉拢和村长的利诱威逼,没有丝毫的动摇妥协。②有眼光,有远见。幺爷为乡村环境被破坏而痛心,斥责村长的见利忘祖,斥责村人卖树求富的“败家子”行为。③冷静睿智。在施工队强行推进,银杏树面临毁灭之际,幺爷借助文物局的力量,保护了银杏树。④思想开明。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死后火化并树葬的农民,是一个摒弃了传统丧葬观念、有环保意识的人。(答对1点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要认真阅读文段,从文中找对人物的描写语句,认真揣摩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概括。解答本题主要要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段内容,从文找找出表现“幺爷”的语句进行分析,如①“‘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以上通过“幺爷”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幺爷”倔强刚直,意志坚定的性跟特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以上通过对“幺爷”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幺爷为乡村环境被破坏而痛心,斥责村长的见利忘祖,斥责村人卖树求富的“败家子”行为,说明幺爷有眼光,有远见;“‎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几天后,幺爷回来了,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在施工队强行推进,银杏树面临毁灭之际,幺爷借助文物局的力量,保护了银杏树,以上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幺爷的睿智;“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死后火化并树葬的农民,是一个摒弃了传统丧葬观念、有环保意识的人,以上通过村医生拿遗嘱一事表明了幺爷思想开明的性格特点。‎ ‎6.(4分)①银杏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从二货提酒去幺爷家游说卖银杏树一事写起,以村长大军与幺爷围绕银杏树展开的较量为主要情节,以银杏树叶飘落在幺爷骨灰上收尾,银杏树贯穿于小说始终,是各方矛盾的焦点。②银杏树是小说抒情的载体。小说五六七三段对银杏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突出了银杏树在村人生活中的意义;小说最后一段描写银杏树叶如漫天纸钱飘撒在幺爷骨灰上的动人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对幺爷的哀思。③银杏树衬托了幺爷的形象。银杏树古老而充满生机,用自己的阴凉和金黄的树叶给村人以庇护,就像幺爷年高而睿智,为守护银杏树、守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而斗争不止。④银杏树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象征。银杏树历史悠久,是先人给予后人的荫庇,也是质朴、和谐、宁静的乡村文明的象征。(答对1点得2分)‎ ‎【解析】从结构上看,“银杏树”这个物象是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从塑造人物形象上看,它衬托了幺爷的形象,它庇护全村人民,幺爷也为保护它而与村长斗智斗勇;从物象深层含义来看,它古老而充满生机,象征着传统文明;从环境描写上看,它是抒情载体,五六七三段描写银杏树为村人做出的贡献,充满深情,最后一段写银杏叶飘在幺爷骨灰上,渲染悲凉气氛。‎ ‎7.C 区区: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A、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D、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地区;(今义)中国一个省份。‎ ‎8.B 意在点明:秦朝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它不施行仁政。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9.(1)锋利。(2)匹敌、相当。(3)排列座次,这里是招致、统制。‎ ‎10.(1)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得分点:作难 隳 为 何也)‎ ‎( 2)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得分点:是 何异于 非我也 兵)‎ ‎11..C   【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12.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 ‎13(1)用心躁也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每空1分)‎ ‎14 C项(3分)‎ 题中A项,拜托:敬辞,委托对方办事情。使用不当。B项,薄礼:谦辞,不丰盛的礼物。使用不当。D项,效尤:贬义词,仿效坏的行为。使用不当。‎ ‎15.②并不是多吃蔬菜就能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③并不是体重降下来了身体就健康了。(一句2分,两句4分)‎ ‎16.【角度点拨】①“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②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③积累。   【相关拓展】①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②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③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