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4.83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边城》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边城》 一、基础巩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吵嚷.(rǎng) 傩.送(nuó) 蘸.酒(zhàn) 船舷.(xián) B.踹.水(tuān) 角隅.(yú) 鞶.鼓(pán) 泅.水(qiú) C.嗤.笑(chī) 碾.坊(niǎn) 汆.着(dí) 胡诌.(zhōu) D.茶峒.(tóng) 喧阗.(tián) 呜咽.(yè) 竹篁.(huáng)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 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要 求选出“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B 项,“踹”读“tuān”错,应读“chuài”; C 项,“氽”读“dí”错,应读“cuān”; D 项,“峒”读“tóng”错,应读“dòng”。 故选 A。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含糊 接攘 吊脚楼 磺炭钢砂 B.鹳河 糍粑 踩高跷 双管锁呐 C.拮据 轻薄 湿淋淋 满天花雨 D.干燥 诨名 笑眯眯 欢渡春节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 错。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本题 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项,“接攘”的“攘”字形错,应写作“接壤”; B 项,“双管锁呐”的“锁”字形错,应写作“双管唢呐”; D 项,“欢渡春节” 的“渡”字形错,应写作“欢度春节”。 故选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情同手足....的天保、傩送兄弟两个与翠翠演绎的一段凄婉纯美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B.沈从文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 情而名.噪一时...。 C.名著《边城》是沈从文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湘西的风物人情唱出的一曲心灵的恋歌,读来楚楚动人...., 令人感慨良多。 D.明天是凤凰古城最后一个“免费日”,记者在景区发现,尽管下着雨,但街市上撑着伞、披着雨衣的游 人不绝如缕....。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 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 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 项,“情同手足”,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此处“天保、傩送”本来就是两兄弟,对象误 用,所以使用错误; B 项,“名噪一时”,指名气很大,于一个时期内尽人皆知。此处形容沈从文的名气大,使用正确。 C 项,“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神态娇柔美好,让人心动。此处用来形容文章,使用对象错误,使用错 误。 D 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用来形容“游人”,用错对象,使用错误。 故选 B。 【点睛】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 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 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名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 的丑陋面貌,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的全 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C.文化界流传,1988 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 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都 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 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 断。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 A 项,“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说法错误,“丰富”和“范 围”搭配不当,应把“丰富”改为“拓宽”; C 项,“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说法错误,“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 因”或者“因为”; D 项,“前者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说法错误,和前面的内容不照应,应把“前者”和“后者”领起的内容互换。 故选 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 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 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 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 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 。 , 。 , , 。因而, 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 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 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 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 A.④①②⑤⑥③ B.③②⑥①④⑤ C.②④⑤③⑥① D.⑤②⑥③④①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 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 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 接最恰当的一项”,本题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体现的作者 情感。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 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由此可以得出句子正确排序为:②④⑤③⑥①。故选 C。 【点睛】 解答语句连贯类题目,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综合各句的 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 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 列顺序;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 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二、拓展阅读。 (2020·河南省焦作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娃照相 张一弓 右手插在袄兜里,捏紧了一叠八元四角钱的钞票,十八岁的张黑娃两腿生风地上中岳庙赶会去了。多 亏了俺那长耳朵货!黑娃的勤劳获得了长毛兔的报答。今天清早,黑娃第一次给长毛兔剪毛,送到代销社 收购站一过秤,收购员一拨拉算盘,八块四毛钱也就“哧溜”钻到黑娃袄兜里了。这笔空前巨大的收入, 在整个家庭里引起了空前巨大的震动。 中断多年的中岳庙会,自三年前恢复以来,变得更加热闹了。 来到会上,黑娃便一头钻进了百货棚。但这里最便宜的的确良褂子也要十五元五角,大大超过了囊中 所有。退而求其次,买一条公安蓝的确良制服裤吧,也要十一元三角,还有二元九角的差额有待于长毛兔 尽快地补足。长耳朵货,你给俺加油啊!黑娃在心里呼喊着,从百货棚里钻了出来。 “他娘的,美美地吃它一顿再说!”黑娃打量着路边一溜儿排开的十多个饭棚,鼻子由于受到种种香 味的刺激而不住地耸动着。他从北到南地察看了一遍,又渐渐感到惶恐,似乎每看到一种食物,心里便立 即冒出五种以上不应该吃的理由。就拿那家挂着“名厨海某某”招牌的羊肉拉面来说,海师傅的拉面表演 确曾使黑娃眼花缭乱,甚至在心里连连叫好,但他继而又想,四两面再拉长还是四两,既如此,何必非吃 这六毛钱一碗的“坑人面”不可呢? 这时,好像有谁看破了黑娃的心思,在“遥参亭”外的一幅广告牌下一位梳大背头、戴墨镜、穿人造 革拉链茄克衫的青年摄影师,正高高地站在花坛上,举着一部照相机。两个大小伙子已经换上了西装革履, 正在打着领带,傻乎乎地相视而笑。黑娃认出,原来这是邻村社员从豫东请来的两个烧窑匠。要不是树下 扔着被窑火烧得大窟窿、小眼睛的破褂子,要不是他俩的梳不平的头发里藏着煤灰,黑娃差点儿把他俩当 成来中岳庙观光的外宾。两位烧窑匠登上花坛,在沙发上相对而坐,毫不含糊地作碰杯饮酒状。“嚓”的 一声,“好!”摄影师当即取出白色的底片,玩魔术似的,向人们晃动底片说:“变!”底片上迅速显影, 瞬间,一张彩色照片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 黑娃忍不住把手伸过去,说:“照相的,把相片给俺看看!” “啥?”摄影师揶揄说,“人家的相片,再看也是人家的;你想看,就自己照一张。”黑娃大声说: “照就照!”摄影师提醒黑娃:“小老弟,照这相,四块一张,先交钱。”黑娃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 但那诧异和嘲笑的目光又使他涨红了脸庞。他“唰”地从兜里掏出两张二元钱的钞票,以破釜沉舟的姿态, 把钞票摔到开发票的小桌子上,看热闹的人们也都收敛声息,对这个穿着补丁袄的小伙儿刮目相看了。 当黑娃把钞票摔到桌子上的时候,他心里猛地一沉。但他望着人们膛目结舌的样子,又感到无比的快 意。 然而,当摄影师热心地帮助他,把毛衣、西服、领带、呢子裤等“身外之物”堆砌在他那健美的躯体 上时,他还是感觉着一种进行了一次报复的惬意。 在众目睽睽之下,焕然一新的黑娃,面不改色地登上花坛,从容不迫地在沙发上落座,身子颤了两下, 对沙发的弹性表示满意,庄严的目光环顾了人群,又打量着茶几上那部作道具用的电话机,干咳两下,请 了嗓子,忽然抓起电话机的话筒,大声喊叫起来:“喂喂!你是俺娘吗?俺是黑娃呀!俺是问问你,晌午 做的啥饭哩!啥?蒜面条?鸡蛋卤?中,中!先搁锅台上晾着,俺一会儿就坐直升飞机回去……”围观的 人们先是愕然不知所云,继而明白了这是黑娃的即兴表演,一个个前仰后合,哗笑起来。摄影师一直惶恐 不安地望着黑娃的表演。我的爷,他在想,我咋碰到这样一个泼皮货。 黑娃已经充分利用了照相给他提供的无尽享受,不由地绽开嘴唇,开心地笑了。 当黑娃脱去西装,重新换上破袄的时候,摄影师已经把刚刚显影的彩色相片呈送到黑娃面前,呀!相 片上的黑娃,是那样英俊富有、容光焕发,庄重的仪态,嘲讽的眼神,动人的微笑,好像是为着某一项重 大的外交使命,出现在某一个鸡尾酒会上似的。背景却是中岳庙的天中阁,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色古 香。 赶会的山民们都被照片里的奇迹惊呆了。一位戴草帽的老汉,再三地将相片内外的两个黑娃作了对比, “噫嘻!”他使用着在中岳嵩山之下保留至今的一个文言叹词,发表评论说:“只要有好的穿戴,人人都 有福贵之相啊!” 黑娃任凭人家议论,径自兴致勃勃地走着,把相片捧在脸前打量着。他感到满足而且激动。他想着, 娘见了也会高兴,因为他给娘带回去的,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向往,一个黑娃“吃得穿得”的证明。但不知 为什么,当他重新把右手插进袄兜的时候,他的心却在“嗵嗵”地跳动,伴随着一种淡淡的莫名的惆怅。 黑娃走出庙会,不觉登上了山坡。远望家乡的村庄,他想起了他的长毛兔,说不定那两只母兔已经生 下了两窝兔娃。他得赶紧回去扩建兔窝,垒成两棚楼的,通风向阳。黑娃想着,心里又踏实而舒适了。他 再次掏出彩色照片,审视良久,忽然对相片里的他说:“我说你呀,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咱来真个的!” 穿过盛开着油菜花的田间小路,黑娃哼着梆子戏,飞快地回家去了。 (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张一弓,河南作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娃毅然抗拒了羊肉拉面带给他的诱惑,他认为再高超的拉面表演也只是坑人的幌子,并改变不了一碗 面只有四两的事实。 B.黑娃看到了两个烧窑匠照相换装前后的巨大差别,又受到了摄影师的揶揄,这从根本上导致了他破釜沉 舟选择照相。 C.相片上的黑娃英俊、富有,西方意味浓厚,背景却是古色古香的天中阁,可见在作者眼里,“西方易装 术”并不能遮蔽真实的中国场景。 D.本文以轻喜剧式的语言,用现实主义的笔墨为读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巨大变 革背景下青年农民的形象。 7.小说是如何塑造黑娃这一青年农民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文章以“黑娃照相”为核心事件,其中“照相”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6.B 7.①言行、心理、神态等正面描写。黑娃有着农民的勤俭朴实,也有新的思想、新的尝试。他用各种理由 抑制了对衣食的关注,他也通过副业生产得到一笔“巨大的收入”,并用这笔收入尝试了照相。②其他人 物衬托。写摄影师对他行为的吃惊,山民的刮目相看,写出了黑娃大胆、性格张扬的一面。③环境烘托。 改革开放初期,新时代的商业重新繁荣,农民心理和生产意识有了变化,黑娃才会去赶庙会;自然环境上, 结尾处盛开的油菜花烘托了黑娃的自信。 8.①黑娃牺牲衣食而选择照相是黑娃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现。②相片中的自己是黑娃追求、向往的美好物质 生活的呈现方式,赋予了黑娃生活的目标、奋斗的方向。③以小见大,照相代表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古老 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一种碰撞,反映了改革时代农村的变革,青年农民的力量、生机。 【解析】 6.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木的能力。小说阅读的选 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 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 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 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 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B 项,“这从根本上导致……”理解错误,选项所说只是黑娃选择照相的外部原因,实质上是黑娃心理斗争 后的结果,他想享受这份恨意,体现了他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故选 B。 7.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是如何塑 造黑娃这一青年农民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首先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 效果。人物描写的方法:考生要掌握小说鉴赏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大体如下:(一)正面描写: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 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主要手法为渲染、 烘托、衬托等。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2)借助物象陪衬烘托(3)借助环境陪衬 烘托。 具体而言,结合“多亏了俺那长耳朵货!黑娃捏着钱,得意地寻思”“天已过午,他捏着分文未少的纸币, 又徘徊起来,感到这样双手空空地回去,好象对不起娘的嘱托,也对不起长毛兔的情意似的”“忽然对相 片里的他说‘我说你牙,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来真个的’”等分析,运用心理描写,通过黑娃赶会时 和照相前后的心理活动,表现了黑娃的兴奋得意和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结合“不敢不敢,你这手一摸, 得留下五个指头印儿”“照就照!”“小老弟,三块八一张,先交钱”“你给我照”“就要它”“又指着 一件翻领毛线衣‘还有它!’‘系领带吗?’摄影师双手比划着问。‘系上!’‘照有照啊!’黑娃催促 着”“他‘刷’地从里掏出两张二元钱的钞票,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把钞票到开发票的小桌子上,拍桌说” 等分析,运用语言、动作描写,通过黑娃照相的行为和与摄影师的对话等言行塑造了一个精明、爽快而又 好面子的勤劳的农村青年形象。结合“俺黑娃真长着‘置业手’,攥着那钱的耙子,如今政策上兴的是劳 动致富,这可是上了那红头文件的,啧啧”“黑娃娘望着黑娃嘱咐说:‘中岳庙上起会哩,如今兴了达责 任田,活路山自己安排,你就去会上把这钱花了,想吃啥,吃!想穿啥,穿!’”分析,侧面描写,通过 父母对黑娃的评价和称赞,表现了黑娃致富能手的特点。 8.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 要求,如本题“文章以‘黑娃照相’为核心事件,其中‘照相’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 干暗示考生两个信息,其一,“‘黑娃照相’为核心事件”暗示考生可从小说选材的角度去思考,即作者 为何写“黑娃照相”这件事;其二,“‘照相’有什么寓意”,“寓意”二字,也是考查小说的主题思想, 明白出题人考查什么,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具体而言:(1)主题思想上:结合“黑娃向花坛上望去,只见那里摆着一对沙发……东请来的两个烧窑匠, 前天才出了一窑叮当响的好砖”“黑娃正愣愣地望着,两位烧窑匠已经登上花坛摄影师对准镜头‘嚓’的 一声”“瞬间,一张彩色照片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嗐嗐’,咱俩算‘美’了一回”等分析,邻村两 个烧窑匠拍照“美一回”的做法刺激了黑娃照相的想法。可见黑娃有对精神追求的强烈渴望,可得出黑娃 牺牲衣食而选择照相是黑娃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现。结合“摄影师瞅瞅黑娃,又啾瞅黑娃的手,忙把相片收 回去,说:‘不敢不敢,你这手一摸,得留下五个指头印儿’”“人们‘轰’地笑了”“人家的片,再看也 是人家的。你想看,就自己照一张”等分析,摄影师的激将法和人们吃惊羡慕的神情目光使黑娃最后坚定 了照相的决心。黑娃牺牲衣食而选择照相很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物质生活的贫困,故黑娃只能是二 者只能选其一;结合“在一幅广告牌前,两个小伙儿正在指点着说:‘这花钱不能算多,可是要啥有啥’” 分析,“要啥有啥”的彩色照片能够满足黑娃的虚荣心。结合“我说你呀,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来真 个的!”“你们——统统的——给俺留着!”等分析,体现黑娃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从选材上,作者选取“黑娃”照相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照相” 是小事件,但却反映的当时联产承包制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农副业的必要性;从而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不断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文集》反映了沈从文创作的基本面貌。沈从文的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杂感等。 他坚持“从现实生活里取证”,尝试着运用多样的技法和手段进行创作。他创作的题材广泛,人物众多, 人物个性复杂。创作上从不_____________,主张“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 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他自觉地创造了以湘西 生活为内容的“乡村世界”,是以文学的手法把神秘的湘西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读者在阅读该文集时,应该把握重要的一点,( )。 他认为既然是事业,就要拿生命作投资,不能把写几个作品就当作是成名成家的_____________,而应 代表国家与世界_____________的高手竞赛,不能超过他们也得_____________。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具有 第一流政治家的能力,具有撼动世界的力量。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他主 张经典重造,并以经典重造影响民族重造,国家重造。沈从文把一种文学当作事业的宏大志向是与国家重 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循守旧 终南捷径 聊胜于无 比肩而立 B.因循守旧 必由之路 屈指可数 比肩接踵 C.循规蹈矩 终南捷径 屈指可数 比肩而立 D.循规蹈矩 必由之路 聊胜于无 比肩接踵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就是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的成就极高 B.那就是沈从文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事业 C.那就是文学创作成了沈从文的最高追求 D.那就是沈从文文学创作获得了最高成就 1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是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B.沈从文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是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 C.沈从文是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 D.沈从文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是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 9.C 10.B 11.D 【解析】 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 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循规蹈矩”, 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因循守旧”,不求变 革,沿袭老的一套。语段指沈从文在创作上不拘泥于旧的创作准则,不沿袭旧有的创作风格,这里两个成 语都可以 第二处,“终南捷径”,借指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必由之路”, 指前往 某处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多用于比喻。语段强调追求名利的“捷径”,用“终南捷径”更好。 第三处,“聊胜于无”,比完全没有好一点儿;“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两个词语侧重点不同,语段 中强调“少”,并不是“有点儿就好”,应使用“屈指可数”。 第四处,“比肩而立”,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比肩接踵”,肩挨着肩,脚挨着脚,形容 人多拥挤。这里强调“争取赶得上”“差不了多少”,应使用“比肩而立”。 故选 C。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 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 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中,从前后文看,并未提到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最高追求,所以应当排除 C 项;文中说其是“以 文学的手法把神秘的湘西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并未说其文学成就“极高”甚至“最高”,所以 A、D 两项 也不恰当;下文提到“既然是事业”,所以 B 项最恰当。 故选 B。 1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 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 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 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 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沈从文把一种文学当作事业的宏大志向是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把一种 文学当作事业的宏大志向”语序不当,应改为“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再比对选项, A 项,语序不当,“是”应放在“与”前; B 项,句式杂糅,在句末加“的”; C 项,兼具 A、B 项的错误; 故选 D。 12.请仿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与语段语境协调,句式与画线句大体一致。 茶峒,湘西的一个小城镇,又叫边城。她就像一杯浓浓的绿茶,溢香在人们口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我再次来到她的身边,仿佛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躺在边城茶峒的怀里,我静静地读 着,品着,宛如欣赏一封精致的情书,一支美妙的夜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竟 让人那样沉迷,那样执着,那样多情。 【答案】示例:她就像一杯酽酽的美酒 迷醉在人们心中 一幅动人的油画 一首醉人的歌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以及仿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要求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 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本题要求“仿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补写后的 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句式相仿,语句通顺。 第一,先明确两个划线句子的句式,“她就像……在……中”;“一……的……”。 第二,明确需要补写句子的陈述对象,第一个要补写的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茶峒”;第二个要补写的句子 的陈述对象依然是“边城茶峒”。 第三,明确语段语境,整段语句所描写出来的是一幅宁静、优美、安详的画面。 第四,续写句子,只要是符合语段语境、句式与画线句大体一致即可,第一个横线处要补写的句子可填“她 就像一杯酽酽的美酒,迷醉在人们心中”;第二个横线处要补写的句子可填“一幅动人的油画,一首醉人 的歌谣”。 【点睛】 补句题的命题规律:(1)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 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3.( 2020·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高二月考)阅读《边城》中的一段文字,请以“戍军政府”的名义向茶峒军 民写一则简明的通知。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 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 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答案】 通知 茶峒军民人等: 为增加端午节的愉快起见,本政府决定,今年端午节龙舟赛之后,仍设水中捉鸭游戏。河中脖颈上缚 红布条的雄鸭,尽军民人等自由泅水捕捉,捉到后归为己有。特此告知。 茶峒戍军政府 ××年五月初一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通知”是一种常用的实用文体,撰写通知,要注意格式正确,内容明确,符合 这种文体的用语习惯。考生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语段中筛选有效信息。这一题要把握的关键要素有“城中 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考生把这些要素整理清楚即可准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