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00 KB
  • 2021-06-04 发布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三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1练中国小说阅读1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中国小说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日月山 徐则臣 长住西宁的朋友开车送我出来,一路往高处走。“有反应吗?”朋友问。“心跳有点 快。”“乍来都这样。到日月山你反应会更明显。”朋友开车,把一首叫《鸿雁》的歌声音 开得很大。 我有点心慌,但不是因为缺氧。我想此刻我妹妹一定有点心动过速,我感到了她的那种 心慌。我们是孪生兄妹。她在北京,正准备嫁人结婚。她让我来日月山看一个人。我该对那 个叫扎西的藏族小伙子说点啥呢? “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妹妹说,“你要什么都不想说,就说,你是我哥。他会明 白。” 我见过那个叫扎西的藏族小伙子的照片。他和我妹妹站在西宁街头,坐在青海湖边,站 在布达拉宫脚下,坐在大昭寺前,每个人跷起一只脚独立于八角街边的大风里。在这些照片 上,我妹妹吊在扎西的脖子上,张大嘴开心地笑,露出了好看的牙齿。帅帅的扎西头发长长 的,笑得比较节制,像个康巴汉子。 他俩是在西宁那条著名的美食街遇上的,扎西买了一串硕大的烤羊肠递给她,我妹妹只 吃了其中的一小截。第二天他们又在日月山碰到了。扎西是日月山最年轻的牦牛客,他牵的 白牦牛两只角优雅地弯曲着,脑门上顶着一朵大红绸子扎成的花。扎西对我妹妹说:“上来 吧,一分钱不要,想去哪儿都行。”扎西笑了,牙很白,像日月山顶峰上的雪。 后来,我妹妹想留在日月山下扎西家的小平房里。我爸妈说:肯定不行!旅游结个伴儿 还可以,要结婚一块过日子,没戏。事实也如此,我妹妹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缺氧的拉萨、 西宁和日月山,她的心肺功能先天不好,还吃不了羊肉。我爸妈硬把她从青海的日月山下拽 了回来。妹妹回来了,拉杆箱里的一部分行李还舍不得全拿出来。我妈把妹妹的心电图报告 单抖得哗哗响,指着窗外的中关村大街:“还想走?走了你就不用再回来了!” 阳光不见了。天低下来,落下了雪。“怎么回事?这可是五月了!”我说。“谁说雪就 得在正月里下?”朋友回答我,“你要待在这里,会发现六月照样下雪。”果真,雪越下越 大,天地间一片苍茫。初夏走了,冬天跟着一场大雪杀了一个回马枪。车在世界屋脊上继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跑,高速公路像腰带一样打起了弯。“喏,”朋友说,“那就是日月山。” 我把日月山想高了。我知道她是圣山、神山。我以为日月山一定壁立千仞险峻高拔,应 该是奇峰迭起般的十万大山,事实上她就是比高原更高的隆起、隆起、再隆起,她的隆起和 攀升安静、从容、柔和,有一种风起云涌但又漫不经心的力量。 买了进景区的票,朋友让我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风帽戴好,他就待在车里了。日月山 他来几十回了。“看,那是日亭,那是月亭。当年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走到日月山,思乡 心切,回望长安,把皇后送给她的日月宝镜拿出来照,竟在镜子里看见了京城长安的繁华盛 景,且惊且喜且悲,情不自胜,宝镜脱手,摔成了两半。一半为日,一半为月,日月山就是 这么来的。你看,那雕像就是文成公主,那块石头就是回望石。回头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不知道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是否习惯粗粝动荡的游牧生活。她喝得惯吐蕃的酒 么?吃得惯带膻味的牛羊肉么?从长安到这里,千万里也,车辚辚,马萧萧,文成公主硬是 走过来了。我用围巾围住鼻子和嘴,只剩一双眼睛看世界。好像整个日月山只有我一个游客。 此外就是一个磕长头的藏族老人,走几步扑通跪倒,舒展开身体匍匐在雪地上,起身,走几 步,再跪倒,匍匐。他的脸是一块静默的黑石头。 我先沿着台阶往日亭上走,上两个台阶我就停一下,调整好呼吸的节奏再走。这个节奏 是妹妹告诉我的,她说是扎西总结的经验,要不她那样的内地女孩,在青藏高原上早歇菜了。 扎西的节奏很管用,但我在日亭边上没有找到扎西。早上我给扎西家里打过电话,他妈妈说 扎西一大早就牵着牦牛带着干粮上山了。从那边下来,我又往月亭爬,一路留心山道上的活 物。站在月亭边上,我才看见另一边的山道上站着一头牦牛。雪还在下,要不是牛头上的红 绸子和牛背上色彩鲜艳的坐垫,那头白牦牛就被大雪遮蔽了。我又费力地在牦牛周围看了半 天,才看见地上坐着一个人。他是最后的希望。日月山上此时不会再有第二个牦牛客了。 在我走到他面前的十几分钟里,牦牛摇了两下头,甩了三次尾巴,他像文成公主雕像一样动 都没动。 我说:“兄弟,走两圈?” 他抬起头,光头,没戴帽子,但我知道他就是扎西。他比我妹妹的照片里黑了一点,也 老了一些,脸上出现了干燥的皱纹。 “怎么走?”他问。 “随便。走你最喜欢走的那条线。” 我骑在牦牛上,他在左前方牵着缰绳。可能是出于习惯,因为一大早出门时天很好,他 的衣服在风雪里看上去有点单。他的腰间缀着个阴刻雕花铜环,铜环下肯定没有流苏,这是 我妹妹的风格。 一头牛,两个人,我们孤零零地走在日月山的风雪里。好半晌,还是我用问话打破了沉 默。 “你是本地人?”“嗯。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日月山。”“没想过去西宁?”“过去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过。” “现在呢?”“不想了。”“为什么?”“日月山好。”“那,北京呢?” 他停下来,扭了半个头看我,好像我说的是外语。“北京?”他用方言说了这个词,笑 了一声,“太远了。” 沉默。 “日月山好在哪儿?”我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 他停下来,想了想,说:“地老天荒。” 终点到了。我不能再在牛背上待下去了。跳下牛背的时候我拉下围巾,露出完整的一张 脸。按照扎西式节奏调整了呼吸之后,我才说: “你看我长得像谁?”“你自己啊。” “我的意思,你知道我是谁么?” 他笑了笑,“一个游客。”(选自《收获》2016 年第 3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比如扎西由长发而光头的发型改变、身上佩带的阴刻雕花铜环,还 有他的白牦牛头上的红绸花,都能起衬托人物性格或暗示情节变化的作用。 B.在这篇小说中,“我妹妹”未曾直接出场。她最初大胆地爱上了扎西,却无力承担爱的 结果,最后只能无奈地退避。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惆怅、遗憾和深深感喟。 C.和人物刻画相得益彰,本文的景物描写也很精彩。五月飞雪的景象,营造出了故事展开 的特定情境。 D.小说中的那个磕长头的藏族老人,是唯一一个与主体故事情节无关的人物。这一处闲笔, 除了点染地域风情,也写出了藏族人民所具有的一种虔诚、执着的精神。 E.在小说末尾,“我”和扎西见面后,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这是两个男子汉 之间的对话,话语看似平淡,却又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2.小说在刻画扎西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 3.这篇小说以“日月山”为题,请具体说明“日月山”在这篇小说的艺术表达中有何作用。 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遥远的杭州 田洪波 元旦的日历刚刚撕下,刘晓红他们 4 个知青就筹划着回家的事了。 那天开过年工资,几个人就乐颠颠地去了一趟镇里,买回许多东西,大包小裹捣腾起来, 只有王广胜,一个人低头出门抽起闷烟。 在这之前,大家曾约他一起搭伴回家,但王广胜谢绝了。由于他块头大,平日里就比刘 晓红他们花销多。今年拿到手的工资不过 30 元。核计来算计去,尽管强烈地想念白发苍苍 的母亲,最终王广胜还是决定不回去了。 从胜利大队到莽山屯要买长途车票 5 元,从莽山屯到佳木斯火车票是 10 元,从佳木斯 到上海硬座火车票要 33.3 元,从上海到杭州要 3.6 元,光路费就差不多了,路上还需要几 天时间的吃喝,怎么掰手指头数都不够啊! 其实,王广胜当天晚上就失眠了。夜里他默默流泪,他已经快两年没有回家了,寡居多 年的母亲是他永远的牵挂。 “有啥需要我们帮你带的东西?”不知何时,刘晓红站在他身后。 王广胜把眼睛看向天:“不,不用,谢谢你们的好意。” 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但王广胜没动,半晌,猛地转身进屋:“我 帮你们收拾东西!” 刘晓红眼圈也红了,她知道王广胜心里难受,叹了口气,跟进屋去。 房东老何让刘晓红他们放心,他会换着花样给王广胜做吃的,保证不会亏待他。几个人这才 放心地踏上回家的路。 当天晚上,老何的屋子清静了许多,只有高粱米的清香萦绕。老何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卷 五香干豆腐,小心地切开,拼成一盘。又洗了几块白菜、萝卜,倒上一碟大酱,烫上两壶白 酒,招呼王广胜吃饭。王广胜没滋没味地吃着,却并不说话。老何偷偷撩他一眼:“如果你 真的想家,想你母亲,其实也不难。” 王广胜吃惊地看着老何。老何一笑:“我知道你开的那点儿工资不够路费,我的意思是,我 可以借你点儿钱。” 王广胜想笑得轻松些,嘴角却下意识地牵出一丝苦来。 老何眯眼:“我知道你这孩子会拒绝。” 老何说着倒满酒:“你面薄,这我知道,其实也没打算让你短时间还。不过,我还有个 主意,就是从莽山屯到佳木斯这段路程,你如果敢逃票的话,能成功,再精打细算地花,估 计这一趟费用也就够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王广胜已经喝得脸红了,他决然地摇摇头。逃票,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是多么 丢人的一件事,再怎么困难,他也不能干啊!当然,老何这是为自己好,为自己着想。王广 胜无言地冲老何举了举杯。 晚上,王广胜彻底地在炕上烙开了饼,快天亮了才迷迷糊糊地睡着。随后的几天也是, 整个人无精打采。 小米,面食,老何变换着给王广胜做吃的,但王广胜就是说不出那个谢字。他把力气都 用到了黑土地上,发疯似地干活。 春节刚过,刘晓红他们就回来了,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气。大家给王广胜带回许多东西。 刘晓红还给王广胜买了一副耐磨的手套,王广胜的心稍平静了些。 那天,王广胜肚子不舒服,被队长特批提前回家了,却正好撞上邻居王婶从老何家走出 来的背影。王婶挥手说着回吧,别客气,没面没米了再去我那儿拿。 王广胜的心突然一紧,想着老何那几天对他照顾有加,脸热了起来。他想说什么,一米 八的大个子矗在那里,却半天没动。 中午返回部队,有人给他带来一封信,是母亲寄来的。王广胜激动不已,颤抖着手急忙 撕开。母亲在信上说,他托战友给她的 30 元钱和 20 斤粮票已经收到了,让他别亏着身体, 她一切安好。 30 元钱?20 斤粮票?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几乎一年的工资啊!王广胜惊呆了! 他想到了刘晓红他们,想到他们回来后,绝口不提回家的事,想到他们小心翼翼的神态,想 到他们带给他的那些东西,想到他们怎样历尽艰难,在杭州的偏僻小巷里找到他的家,把节 衣缩食省下来的一张张纸票递到母亲的手中。 王广胜蹲下身,哭得像个孩子似的。(选自《小说林》2012 年第 1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而标题却用第二人称,充满浓烈 的抒情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房东老何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敏感自尊的王广胜小心翼翼,照顾有加,但他也是一个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从他要王广胜逃票可以看出。 C.小说故事温馨动人,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注重在细微处着墨,如“刘晓红沉默一下,用 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的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以王广胜收到母亲的来信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使情节陡然逆转,顿生波澜。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6.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王广胜,有人认为是关心帮助他的群体,你认为 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答案精析 1.BE [B 项“寄托了作者的惆怅、遗憾和深深感喟”的说法不够贴切。E 项“我”和扎西 的对话,有些是意味深长的,但并非“每一句”都如此。] 2.①细致、热情、诚朴。给牦牛扎了红绸花,主动邀请“我妹妹”骑牦牛;告诉“我妹妹” 走台阶的节奏等。②刚强自尊,坚强隐忍。心中忘不了“我妹妹”,却不肯轻易流露,也不 与“我”相认。③缺少改变命运的能力与精神自觉。除了牵牦牛,没想过怎么改变生活;认 为北京离自己“太远”。 3.①日月山是小说刻画的典型环境,展现了真实细腻的西北地域风情;②日月山是一对藏 汉年轻人爱情的见证;③日月山留下过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构成了小说丰厚的历史文化背 景;④日月山柔和、神圣而充满力量,是一种坚韧精神的象征。 4.C [A 项标题采用的应是第一人称。B 项“他也是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分析有 误,老何的这个提议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王广胜。D 项“逆转”分析不准确,无论是生活境 况还是人物命运,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谈不上“逆转”。] 5.线索:明线是王广胜无奈留守的过程,暗线是刘晓红等人回家探亲的过程。 好处:①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不仅借助明线表明了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在困境中的矛盾与抉 择,而且借助暗线表现了刘晓红等人的高贵品质与美好的人性。②两线交织,使小说的情节 更为集中、紧凑,两线汇合,收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6.(示例一)我认为主要人物是王广胜。①从情节看,故事主要围绕他想回家却无钱回家的 矛盾展开,他是贯穿始终的人物。②从详略看,他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丰 满的人物。③从主题看,这一形象集中表现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困境与矛盾,引发人 们思考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美好的人性,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示例二)我认为主要人物是关心帮助王广胜的群体。①从情节看,故事虽然是围绕王广胜无 钱回家的事展开的,但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是周围的人的言行。②从表现手法看,作者着力 表现的始终是周围人对王广胜的关心与帮助,王广胜只是线索人物与陪衬人物。③从主题看, 小说通过描写关心和帮助王广胜的群体,凸显了人性人情之美超越物质之美,具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