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同步写作序列学案四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安排文章结构,最忌平铺直叙。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这种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 ‎【技法点拨】  ‎ ‎1.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如鲁迅的《祝福》就把祥林嫂之死放在开头,引起读者对祥林嫂一生强烈的关注。再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就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个于勒是何许人也,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2.对比法 叙事时,如果设置一个“对立面”,就会使叙述曲折得多,对于所要表现的主旨也能起到更突出的表现作用。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作文:“我”在放学路上碰到了一件需要救助的事,可是自己没有挺身而出,这时,另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出力相助,这位同学的行为引起了自己的反思和内疚。这时采用的便是“对比映衬”写法。如果不用“我”来构成“对立面”,而直接写那位同学做的事,也不是不行,但不如这样写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鲜明,对于叙事来说,也更容易形成“波澜”。如优秀作文《角色转换之间》片段:‎ 等儿子等得有点无聊,他就盯着枣树看,想着事儿。上个星期,校长亲自登门,送来两条中华烟,搞得受宠若惊的老王有点糊涂。原来校长的意思是让离退休还有五年的老王提前退休,保证养老金一点不少,老王想着办公室里的那几个年轻后生,再想想自己年衰的样儿,有点动摇,但还是说考虑考虑。老王抽着烟,还在出神那会儿,儿子已经到了枣树下。“爸,”儿子轻唤,“想什么呢?”老王回过神来,看到儿子,连皱纹都笑弯了,说:“回来了?回来就好,快,回家。”然后打量了儿子一下,看到他西装革履的,说:“儿子,去年那儿应聘的公司看来对你不错啊,待遇很高吧!”老王拍拍他的肩,无限感慨地说,“想当年你个毛头小子还在这枣树下光着屁股跟人打枣吃,打完枣还强要不少,那时候我就教育你要多忍让,凡事要谦虚。”‎ - 8 -‎ 谁知儿子听后,大大地摇头:“爸,这玩意儿,现在不管用了,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人都玩命地和你抢钱啊,就拿我去年应聘的这家公司说吧,人家拿到我们近六百人的简历,随机就扔了一半,还说:‘我们不要运气不好的人。’我算运气好了,还在那三百人里面。应聘有五个职位,前四个都被抢走了,而最后一个也有近百人去抢,我是硬着头皮去面试的,因为那职位是销售,专业不对口,还有我没有那方面的能力啊。去面试时,那考官是百般刁难啊,我胡吹一气后还真让我进入‘决赛’了。最后剩下我们三个人,那主考官,是很威严的那种,站起身,眼睛盯着另一个人,那人哆哆嗦嗦地不敢说话,只听考官吼了句:‘你们有自信赢得这个职务吗?’第一个就直接晕过去了。我身边那个只能冒着冷汗,支支吾吾:‘我……我……’”“那你咋的了?”老王也很紧张。“我当时一咬牙,就吼得比考官还响:‘有!’结果考官愣住了,最后也录取了我。现在竞争激烈了,凡事可不能让了。”说完,老王开始迷糊,而儿子已经走进了家门。‎ 点评:在老王的思想深处,凡事要多忍让、谦虚,他一向以这样的思想教育儿子。谁知儿子见过世面之后,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立刻反驳老王的话,认为“现在竞争激烈了,凡事可不能让了”。父亲与儿子两种观念的鲜明对比,令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张弛法 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论是鸿篇巨著,还是短篇杰作,那富有起伏的情节,时而骇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令读者时而凝神屏息,时而舒眉吐气,始终牢牢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其重要原因就是作者们善于安排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使紧张部分和平缓部分有机交叉,做到有张有弛,欲张故弛,张弛有度。如,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第四幕中,夏洛克磨刀霍霍,正准备割安东尼奥的肉时,鲍西亚突然一声喝道:“且慢!”而后便做出了割肉不得流血,否则土地财产全部充公的判决。夏洛克只得后退一步,只求退款了事。但鲍西亚接着又喝道:“别忙!”于是重申必须照约处罚,如割肉时差了“一丝一毫”,非得抵命、财产全部充公不可。夏洛克只好乞求不打这场官司。可是,鲍西亚又一声喝道:“等一等。”然后指出夏洛克已犯有谋害公民罪,必须照前述判决,逼得夏洛克号叫起来:“要了我的命。”这里,“且慢”“别忙”“等一等”,形成了三次停顿,使剧情时断时续,曲折多姿,妙趣横生。‎ ‎4.抑扬法 所谓“抑扬”,就是作者明明要“扬”(即歌颂)某个人或某件事,却故意先“抑”(即贬斥)一番。反之,若要“抑”(即贬斥)某个人或某件事,则先“扬”(即歌颂)一番。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此法常见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抑”或“扬”便是蓄势,便是兴波起浪。如:《荔枝蜜》开篇写儿时被蜜蜂蜇过,对蜜蜂“总不大喜欢”,这是抑笔。后来写吃蜜动情,去参观养蜂大厦赞美蜜蜂,这是一“扬”,结尾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这是感情的升华,又是一“扬”。这样巧用曲笔,层层铺垫,文章便跌宕生姿了。如高考优秀作文《黯淡过后是辉煌》:‎ 那年中考结束后,我和妈妈一起去外地旅游。从四川到云南,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收获颇丰。现在,每当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照耀着大地时,我便会想起玉龙雪山,想起那些令人难忘的灿烂的阳光。‎ 从丽江古城乘车出发时,天刚刚亮,我上车时看了看天空,一片片厚重的乌云立即在我的心里投下了阴影。这鬼天气,怎么出游呀!两个小时的车程中,我一直比较郁闷。‎ 到了玉龙雪山脚下,我抬头一看,云雾缭绕中常年积雪的山峰若隐若现,让还穿着短袖的我立即打起寒战,然后就越发抱怨这鬼天气。加了件衣服,我们开始上山。妈妈怕冷,没跟着我一起上山。我走在清晨山间的小径上,觉得周围的景致别有一番情趣。没多久,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对于我这个衣衫单薄的人来说实在是很大的打击。等到了著名的“云杉坪”,我已经鼻塞声重,有感冒的征兆了。正想回去时,天空中的乌云突然裂开一条缝,一束阳光直射下来,照在我的身上。我身上暖和起来,心里也暖暖的,就不想走了。既然天有转晴的趋势,那么我一定要看到玉龙雪山的真面目。‎ - 8 -‎ 天遂人愿,浓重的云层开始慢慢消散,玉龙雪山渐渐露出它的“芳容”。阳光照在白雪上,光辉灿烂,犹如一道圣光,顿时涤除了我心头的怨愤之情。我立刻精神振奋起来。仰望着被阳光照射,犹如女神般的雪峰,之前的苦闷早已烟消云散。再向上攀登,到了海拔4000米的地方,雪峰近在眼前,我回身往下望,青山、白水尽收眼底,似乎还能看到远处那如一粒明珠般的洱海。这一切,让我惊异于自然的壮阔、美丽,那感觉就像我有一副透明的躯体,已经完全融入眼前的美景之中,天人合一,随时可以羽化登仙。‎ 张养浩有一首元曲:“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我在玉龙雪山上所感受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意境吧。也许正因为在登山途中天气不佳,我还差点病倒,所以当云开日出时,当我领略到青山、白水、雪山的美丽时,才会觉得那种快乐刻骨铭心。‎ 我想,人生的旅途大概也是这样的吧,一切的失败、痛苦,都只是成功前的铺垫。当成功来临时,心中的快乐远远超出了失败时的痛苦。在坎坷、崎岖之后,一定会有一条坦途通向成功的顶点。乌云并不能永远遮蔽太阳的光芒,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失败而放弃心中的信念,因为:黯淡过后便是辉煌!‎ 点评:考生目的在于表现玉龙雪山的“壮阔、美丽”,在于表现“我”面对困难与失败时绝不放弃的信念,便故意在行文之初写“一片片厚重的乌云”,写“淅淅沥沥的小雨”,写“我”“鼻塞声重”,是为先“抑”;因为“我”的坚定信念,“一定要看到玉龙雪山的真面目”,才最终登顶,看到女神般的雪峰,感觉要“羽化登仙”,是为“扬”。扬抑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有了波澜,也更好地表现了“黯淡过后是辉煌”的主题。‎ ‎5.情节突转法 它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发展方向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是运用这种技巧的巨匠,其著名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都使用了这种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行文中铺垫、伏笔的设计,否则结尾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趣,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如高考优秀作文《出事了》片断:‎ 家长:你骂谁呢?嘴巴放干净点!‎ 社会:看把你能的,来啊,谁怕谁啊。(背过身,掏出自己的电话)喂,电视台吗?我在这儿看演出,对,有个小孩摔倒了,估计是学校老师让孩子表演时间太长吧,嗯。那你们快点来吧。我提供线索有奖励吧?好,好,谢谢了啊!‎ 学校:(无意中听见社会打电话,怒气冲冲地转过身来)你凭什么说是学校排练节目累着孩子了?不知道别乱说。你有什么证据?‎ 家长:咋啦?明明就是你们非要孩子在这里演出,你看,你看,出事了吧?还不承认?我要告你们!(掏出电话)喂!报社吗?你们可一定要替老百姓说话。我的孩子让学校拉到这里表演节目,突然晒得昏倒了,现在不省人事,对,你们赶紧过来。‎ 学校:你这家长咋能这样,孩子表演节目也是为孩子好嘛,咱们赶紧想办法抢救孩子吧,给报社打电话你想干啥?‎ ‎ (小孩呻吟了两声)‎ - 8 -‎ 家长:儿子!儿子!这救护车怎么还不过来啊!你是学校,这事你也亲眼看见了,孩子的医药费你们得掏。孩子在医院,你们要派全校最优秀的老师去给他补课,要不然,走着瞧!‎ 学校:只要孩子没事就好。费用的事情,学校还要找保险公司呢,再说学校日子也难过得很。这位家长您贵姓?‎ 社会:哈哈,没我的事儿了?告诉你们吧,我可是目击证人啊。如果你们私了的话,我可以做你们的中间人,不过,我得收一定的费用。‎ 学校:看看,现在的人思想都成啥样了,我们一个穷学校,动不动就钱啊钱的,我们拿不出来啊!‎ 家长:谁信啊,你们天天让孩子回来要钱,今天卷子费,明天补课费,后天又是什么表演节目活动费,这些钱你们都收哪儿去了?别说这些昧良心的话。‎ 学校:学校的开支也大啊,现在区上财政紧张,经常不给我们拨款,所以只能向家长要。‎ 社会:哈哈,你在撒谎,我爱人在财政局当头儿,昨天才说给你们拨了30万,咋能说没拨呢?哼,现在这老师啊,也不敢相信了。‎ 小孩:(翻身起来,揉揉眼睛)你们吵啥啊?‎ 家长、学校、社会:你没事啊?‎ 小孩:谁有事啊,我是在排练我们要表演的节目啊。‎ 家长:狗东西怎么不早说啊!(对小孩耳语)我刚才得罪你们老师了,怎么办?(小孩吐了吐舌头。)‎ 点评:从出事到遇事时的相互推诿,到最后发现小孩原来是在排练节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 ‎6.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造成文曲的技法。如:《连升三级》中写纨绔子弟张好古进京赶考,进城后城门已关,这时巧遇运水皇车,便混进去了,这是一巧。不知考点,他又巧遇魏忠贤,得到名片,这是二巧。主考官看过名片认为是魏忠贤的人,让他高中第二名,这是三巧。四巧是他拜访魏忠贤受款待,声震京城得以混迹翰林院。五巧是有人代张好古为魏忠贤作寿联骂魏,魏无暇看,别人也慑于魏的专横不敢说。又过了几年,魏忠贤下台,张好古却因那副对联,非但死罪得免,反而加升三级。‎ ‎7.误会法 人们在交往时,误会时有发生。巧设误会可勾起悬念,引人急解误会之谜,文章也自有起伏了。如《驿路梨花》,开篇写我与“老余”为投宿焦急时,出现茅屋,当我们猜测主人是守林老人时,老人出现,但他说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待见到小姑娘们时,她们却说也不是主人。最后才从梨花妹妹口中得知茅屋建造者及梨花姑娘照顾它的事迹。这里设置误会使文章环环相承,情节起伏有致。再如优秀作文《唤醒》片断:‎ 二 镜头转向一位正忙着搬家的女子……‎ 女孩随着搬家公司工人走进一幢公寓,到处散发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像是青葱过往的痕迹,拿着人生第一桶金租任何房子的心都是美丽的。‎ 很快她了解到隔壁住了一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真不凑巧,第一个晚上就停电,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 8 -‎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孩子,只见她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们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第一天就问人借东西,以后还了得?于是冷冷地回答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房门时,那小女孩展开笑容:“我妈妈知道你家一定没有,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让我带了两根来给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紧紧地拥在怀里。‎ ‎“咔嚓”一声,我拍下了第二张照片。‎ ‎ 三 天色已晚,我带着相机回家,舒服地卧在沙发里看电视。‎ 这是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问参加节目的孩子:“如果有一架飞机装满了乘客,突然没油了,可只有一顶降落伞,这降落伞该给谁用?”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给我用!”台下观众一片哗然,觉得孩子自私。主持人没有下定义,而是耐心地询问为什么。孩子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的所有人。”‎ 主持人拍手叫好,真是个好孩子!善于细腻地倾听,才能听到一个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才能让那些急于评定的人惭愧……‎ 我拿起相机拍下了我的第三张照片。‎ 点评:女子误会邻居家的孩子,冷冷回答“没有”,而小女孩主动送上蜡烛,令其感动不已;台下观众误会参加节目的孩子,直到解释清楚方才明白其“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没有误会,则无波澜;没有矛盾,难以凸显人物形象。‎ ‎8.夸张法 ‎《变色龙》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推动情节的曲折发展,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走狗爪牙的卑劣无耻。‎ 情节的波折是由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行文时应注意:一是要符合生活逻辑、读者口味,不可为文之曲而造作;二是要注意火候,不可一味曲折,要张弛适度,有节律地安排情节;三是无论采用哪种造成波折的技法,都应为刻画形象服务,要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 ‎【升格赏析】 ‎ ‎[病文呈现]‎ 拐角处的眼神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1)‎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话,很自觉地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地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气愤又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地往家走。(2)‎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 8 -‎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3)(4)我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 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他们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5)(6)‎ ‎[病因分析]‎ ‎(1)开头部分太过普通,难以引人入胜。‎ ‎(2)文中对被父亲拒绝后“我”的心理描写不够细腻。‎ ‎(3)文章平铺直叙,使故事缺少曲折。文章开头可用“因果倒叙法”设置悬念,把此处画线部分的改写放在全文的开头,由父亲在拐角处的独特眼神来引出一段父子之情,使读者看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形成波澜。‎ ‎(4)文中缺少照应,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眼神会怎么想?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应该交代老爸“特别”的行动及其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写出“我”的感情的变化。‎ ‎(5)结尾平淡,没有波澜。可用情节突转法,在结尾处写父亲为“我”准备疗伤药品等细节凸显父爱,与在路上的表现形成对比,使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强化父爱的深沉和浓烈。‎ ‎(6)全文内容比较单薄,不能更好地表现父爱。‎ ‎[升格佳作]‎ 拐角处的眼神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话,很自觉地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地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若不马上清洗,万一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吗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地往家走。‎ - 8 -‎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在离我不远的一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我当时只知道害怕地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他们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两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书房里,只看到老爸的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自己擦药吧。”‎ ‎[升格点评]‎ 开头、结尾的处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顿显波澜。倒叙手法,吸引读者追溯故事源起,情节的陡转与细节描写(“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凸显了父爱之深沉浓烈。‎ ‎【运用演练】‎ ‎1.请续写后面的情节,使文章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灯 停电了。‎ 我把头埋在那堆复习资料里,有气无力地说:“爸,有蜡烛吗?”‎ 黑暗中,我听到父亲在摸索什么,然后听到一声轻微的叹息:“蜡烛放哪儿去了?咱农村咋老停电呢?敏儿还有三个月就要考大学了,还得看书呢……”‎ 听着父亲的唠叨,我无奈地摇摇头,径直出去买蜡烛了。回来时,……‎ 答: ‎ ‎ ‎ 答案 我发现电已经来了,屋顶上的灯泡正亮得通明,而写字台上一根短短的蜡烛也发着微弱的光,一上一下地跳动着。‎ ‎“敏儿,你刚走我就找到蜡烛了,这回你看书免得黑了……”父亲一边说,一边习惯性地向上努力地睁着那双什么也看不见的眼睛。‎ 透过那跳动的烛焰,闪闪的泪光中,我发现父亲欣慰地笑着。猛地,我的心里一亮……‎ - 8 -‎ ‎2.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美,常常会被感动。但有时候,在发现美之后又会感受到丑陋,在感动之后也会发现被欺骗。‎ 请描写一个场景,写出一次转变。‎ 要求:(1)使用“欲抑先扬”的手法;(2)表现人物心理的转变;(3)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4)不少于150字。‎ 答: ‎ ‎ ‎ 答案 (示例)漫步于樱花林中,前面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穿着浅衫深裤,穿过雪色花朵与黛色树干,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太美了,与樱花相衬,真是美到了极致。我忍不住走向她,想要结识她。这时,她停了下来,走到一棵樱花树下,先是轻轻地摇动树干,片片樱花飞舞,意境更“美”了。或许是感觉意境仍不够浓,她用力地摇动起来,顿时,下起了漫天“樱花雨”。看她那一脸的陶醉,我却感觉她已经没有了刚才的美,有些厌恶地转身离去。‎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目要求写出心理的转变,使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写作时注意突出前后对比,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我”的心理变化。‎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