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河源市东江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
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
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
服成分》索性认识:“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
惯称谓,但褂子在别的朝代也出现过。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
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全身穿戴红衣红饰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
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
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
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
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
“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
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
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
的色彩。它是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
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
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
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
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
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
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这说明了宝玉的地位在贾府中较
高。而地位高至后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
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
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
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B.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欣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只要我们了解清代的服饰特点,就能够解读《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形象特点。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必须严谨,科普无须严肃。2017 年,科技类综艺节目迎来“小爆发”,化高冷科技
为电视语言让科学知识变得有声有色、逐渐培养、形成了固定的收视群。然而,新鲜感和第
一波热度过后,人们发现,叫好又叫座”之难使不少科技类综艺节目陷入尴尬境地。
但科技确实是综艺创作的“富矿”。如何让“不食人间烟火”的科技类综艺节目飞入寻
常百姓家?复杂的原理、专业的实验、陌生的装置……当这些出现在眼前时,你是否想立马
换台?科技元素的可看性不强,基因解码、柔性电子技术等生僻词汇也会令观众听而却步。
因此要想吸引观众、持续调动观众积极性,必须要给“科学”加些料。开拓科技类综艺节目
这一蓝海,不仅要展示科技这一“面子”,更要提升温度这一“里子”,将科学与情怀、梦想,
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让科技有“人气儿”、有“人味儿”因此,一档科技类节目不仅需要
充实的内容将节目装扮得更有意义,更需要接地气的讲述和呈现,让节目真正走进百姓的内
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三:
曾经有学者将科技类节目比喻为“砸石头”节目,与已经受到市场认可的节目类型不同,
内核较硬的科技类节目不但“难啃”,并长期处在“投石问路”的状态。只是,这又冷又硬
的“石头”今年以来已被悄然投出多次——《我是未来》《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未
来架构师》《极客智造》等多档科技类节目密集地与观众见面,并渐渐形成良好口碑,有了
固定的收视群。节目没有单纯地将晦涩公式或是深奥实验搬上舞台,而是更多地通过对最新
科技成果案例的展示,以及对前沿科技理念的生动演绎,掀开当代科技神秘面纱的一角。科
学精神随着节目通过荧屏广为传播,难怪科技类节目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看好,成为综艺
节目又一片蓝海。
“用大众创新的电视综艺手法,让科学知识、科技科普融入现代主流传播中,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这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对某期科技类节目的点评,也道出了揭示科学
之美、展现科学精神的节目得以热播荧屏的可贵。
(摘编自《文汇报》)
材料四: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
平台的通知》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
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顺应政策要求和大众的
高品质精神需求,原创科技类综艺逐渐开始发力,将成为继文化类节目之后,电视荧屏上的
又一股“清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在明星真人秀大行其道的当下,制作与发行具有强烈专业性、权威性、思辨性的科技类
综艺是对电视工作者的艰巨考验,并不是说投入了便可成功,但毋庸置疑的是,科技类综艺
相比娱乐综艺而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广电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受众构成来看,
文化类、科教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吸引年轻受众的关键力量,而且对于大学及以上程度的观
众更县吸引力。
(摘编自《看传媒》)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拓科技类综艺节日要“面子”“里子”兼顾,有意义有意思兼顾。材料一以生动的语言
表述了这一看法。
B.材料二图表显示,科技类节目中融入了诸多元素,其中“实验”和“对抗”元素是主流,
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元素。
C.没有公式与实验,《我是未来》《极客智造》等科技类节目创新融合综艺手法与科技知识,
巧妙展现科技精神。
D.科技类综艺节目相比娱乐类综艺节目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能吸引高素质观众,国家政策
的鼓励与扶持有助于其发展壮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科技类节目面临的现状,科技类节目虽暂时遭遇尴尬,但如果开拓得当,前
景还是会一片光明。
B.材料二显示,科技类节目中有一些娱乐性的元素,如“游戏”“情景剧”等,表现了科技
类节目对吸引观众的看重。
C.材料三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指出科技类节目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的事实,并揭示了其
热播荧屏的主要原因。
D.材料四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层面,指出科技类节目将迎来新一轮春天的政策背景,这是科技
类节目发展的大环境。
6.怎样让科技类节目火热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
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
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
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
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
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
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
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
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
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
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
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
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
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
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
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
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
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
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菌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
没有想到,竟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
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
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
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
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
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
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8.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铉,字宝鼎,勃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贫,常春夏
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
房虯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
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
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
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归养二亲,因教授乡里。生徒恒数百人,燕赵间能言经者,多出
其门。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及李同轨卒,齐神武
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徵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
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
乖谬,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仓》《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天保初,
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
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参
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
将送儒者荣之。杨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国子博士。
(选自《北史·李铉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正国子博土/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
人将送/儒者荣之
B.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
人/将送/儒者荣之
C.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
人/将送/儒者荣之
D.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
人将送/儒者荣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叫表字,通常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论语》,孔子的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录结集,相传由孔子编写而成。
C.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也可以用来指优秀人才等。
D.六艺,通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铉幼时家贫,非常喜欢学习。因为家中贫穷,他便常常在春夏时节参加农业劳动,到了
冬天才入学学习;为了学习知识,他曾经拜多人为师。
B.李铉教授弟子,成效颇为显著。回家奉养双亲时,他曾在乡里教授弟子,学生数量常常达
到几百人,燕赵一带能谈论经籍的,多出自他的门下。
C.李铉撰定典籍,因饱学被选用。他编定《孝经》等三十余卷;李同轨去世后,齐神武帝亲
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武帝选中。
D.李铉治学严谨,修改经籍谬误。他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经籍中文
字多有错误,于是就在空暇时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
(2)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
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C.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D.载舟覆舟 覆:使倾覆
1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莫不殷忧而道著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昔取之而有余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问之,则曰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5.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虽董之以严刑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
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
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慨叹白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
B.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
C.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
D.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
18.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曾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在学习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荀子
在《劝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相似的道理。
(3)《论语十则》中提到一个成为老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而《师说》中表明从师
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时,先用“______________”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______________”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
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
可以通行的道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正如当年 AI 技术风靡一时,人人都在谈论 AI 的价值一样,( )。作为第五代移动
通信技术,5G 不仅能够提供至少十倍于 4G 的峰值速率,还将在增强型移动宽带、大规模机
械通信、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等三大典型应用场景下衍生出丰富的新功能。根据国际电信联盟
发布的标准,5G 时代用户体验速率将达到 Gbps 量级,峰值速率为 20Gbps。也就是说,一部
8GB 的 HD 电影,3G 网络下载需要 70 分钟,4G 网络需要 7 分钟,5G 网络只需 6 秒便可 。
这种 的“速度与激情”,吊足了人们的胃口。除峰值速率外,5G 更追求人与物、物与
物的全面互联。从三大应用场景来看,5G 的互联特性将展现得 。以大规模机械通信
场景为例,5G 可以实现大量终端设备的髙密度连接,通过降低网络能耗满足智慧安防、楼
宇监测的要求,由此,智慧城市的设想似乎也不再是 。作为前沿核心科技,5G 已经上
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5G 商用虽然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
机、抢先布局的玩家,才能在信号枪响的那一瞬间,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与其他参赛者之间
拉开距离。5G 时代的较量因而愈发令人期待。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 5G 又起波澜,人们开始憧憬 5G 时代的各种便利
B.5G 今天又起波澜,5G 时代的各种便利开始为人们所憧憬
C.5G 今天又起波澜,人们开始憧憬 5G 时代的各种便利
D.今天 5G 又起波澜,5G 时代的各种便利开始为人们所憧憬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功告成 令人瞩目 酣畅淋漓 海市蜃楼
B.大功告成 令人神往 淋漓尽致 空中楼阁
C.一蹴而就 令人瞩目 淋漓尽致 空中楼阁
D.一蹴而就 令人神往 酣畅淋漓 海市蜃楼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5G 商用虽然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在信号枪响的那一瞬间,
才能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与其他参赛者之间拉开距离。
B.5G 商用虽然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在信号枪响的那瞬间,
才能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拉开与其他参赛者之间的距离
C.虽然 5G 商用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才能在信号枪响的那一
瞬间,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拉开与其他参赛者之间的距离。
D.虽然 5G 商用尚未落地,但只有提前嗅到商机、抢先布局的玩家,在信号枪响的那一瞬间,
才能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拉开与其他参赛者之间的距离。
23.下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演变图示,请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
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巷口,一台停着的电瓶车挡住了一辆小车的去路,小车司机在车上一个劲地按喇叭。过
了一会儿,电瓶车主人匆匆上来准备推开电瓶车。小车司机忍不住愤怒地开口了:“按了半
天你没听到吗,习惯怎么这么差,懂不懂规则?”电瓶车主人一听,也生气地回了句:“我
在忙嘛,就分分钟的事,你就不能包容一下,自己动手推开?”小车司机又接了句:“你的
车为什么要我推?”电瓶车主人也不甘示弱……吵声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堵,原本宁静的
小巷在刺耳的吵嚷声中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类似的事情也许曾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请根据你阅读后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 B
项,“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错误,“始终”属于无中生有;C 项,“可看出贾宝玉
在贾府中地位至高”错误,原文是说“这说明了宝玉的地位在贾府中较高”,而不是“至
高”; D 项,“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曹雪芹
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故
选 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
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
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 项,“文中援引徐
珂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错误,曲解了文意,原文只是说,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故选 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 C
项,“只要我们了解清代的服饰特点,就能够解读《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形象特点”错误,
表达绝对化,原文是说“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
位”。故选 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 项“没有公式与实验”
曲解文意,材料三“节目没有单纯地将晦涩公式或是深奥实验搬上舞台,而是更多地通过对
最新科技成果案例的展示,以及对前沿科技理念的生动演绎,掀开当代科技神秘面纱的一角”
是说节目展现公式与试验的方式灵活,而不是没有公式与试验。故选 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
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 项“引用权威人
士的话,指出科技类节目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的事实,并揭示了其热播荧屏的主要原因”
理解错误。原文引用权威人士的话“也道出了揭示科学之美、展现科学精神的节目得以热播
荧屏的可贵”,并未揭示其热播荧屏的主要原因。“科技类节目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
也不是权威人士指出的。故选 C。
6.【答案】①注重“情怀”接地气”不仅需要充实的内容将节目装扮得更有意义,更需要接
地气的讲述和呈现,让节目真正走进百姓的内心。②注重传播科学精神,让科学知识等融入
现代主流传播中,多展示新科技成果案例,生动演绎前沿科技理念掀开当代科技神秘面纱的
一角。③注重价值引领作用.顺应政策要求和大众的高品质精神需求,让科技类节目成为电
视荧屏上的又一股“清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
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怎样让科技类节目火热
起来”,先对每则材料进行筛选概括,勾画相关语句,结合文本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一“开
拓科技类综艺节目这一蓝海,不仅要展示科技这一 ‘面子’,更要提升温度这一 ‘里子’,
将科学与情怀、梦想,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让科技有‘人气儿’、有‘人味儿’”,概括出
有情怀、接地气;根据材料三一些成功的案例,“更多地通过对最新科技成果案例的展示,
以及对前沿科技理念的生动演绎,掀开当代科技神秘面纱的一角”“用大众创新的电视综艺
手法,让科学知识、科技科普融入现代主流传播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概括出“注重
传播科学精神,让科学知识等融入现代主流传播”;根据材料四“顺应政策要求和大众的高
品质精神需求,原创科技类综艺逐渐开始发力,将成为继文化类节目之后,电视荧屏上的又
一股“清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概括出注重价值引领作用。结合文本整合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
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
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
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
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
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
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
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B 项,“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说法错误,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的表现和后
文村民违约联系不大,不能说是“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 项,“自私冷酷、贪得无厌”,分析不妥当,“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表现
不出此性格特征;
D 项,“更……负疚和惭愧”理解错误,“失语”一词没有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失语的秋天”的意思是在秋天失语,在秋天丰收季节无语,这里的“失语”一个是村长及
村民因狭隘、愚昧导致到手好收成打水漂二失语,一个是老黄面对村长及村民的狭隘、愚昧
导致脱贫致富项目失败二失语。
故选 A。
8.【答案】①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时的积极热心;②村民违约后,面对西
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时的悲哀;③事后被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时的迷茫、屈辱
和压抑;④离开村庄时,为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
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
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本题,
通读文本,文章情节主要可概括为“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村民违约后,
面对西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时候被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离开村庄时,村
民憨厚朴实的送别”,同时注意抓住文章中能体现心理的重点词语,如积极热心——悲哀——
迷茫、屈辱和压抑——感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以经入授”是
教授经书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 C 项、D 项。“王人”是“送”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
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句意:不久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废帝在东宫为太子时,文宣
帝诏令李铉教他经书,得到优待礼遇。去世时,特赠官为廷尉少卿。到回乡下葬,国君送别,
儒士以这个为荣。故选 A。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
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
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孔
子的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录结集,相传由孔子编写而成”错误,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结集,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故选 B。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
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
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
皇子,他被齐神武帝选中”错误,张冠李戴,由“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
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可知,应为“齐神武帝命令文襄精选饱学之士,来教育各位皇子,
他被文襄选中”。故选 C。
12.【答案】(1)乡里没有可以从师学习的人,李铉于是到大儒徐遵明处去接受学习。
(2)因为乡里少有典籍,所以来到京城游学,读没有见过的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
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
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师”,名词做动词,从师学习;
“遂”,连词,于是;“诣”,到……去,前往;“受业”,跟随老师学习。(2)“以”,连词,
因为;“寡”,少;“游”,游学;“未”,没有。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李铉,字宝鼎,是勃海南皮人。九岁入学,抄写《急就篇》,一个月就通晓。家中一向
贫困,常常春夏时节务农,到冬天才入学。十六岁时,跟从浮阳李周仁学习《毛诗》尚书》,
跟从章武刘子猛学习《礼记》,跟从常山房虯学习《周官》《兴仪礼》,跟从渔阳鲜于灵馥学
习《左氏春秋》。乡里没有可以从师学习的人,李铉于是到大儒徐遵明处去接受学习。在徐
遵明门下五年,常常是成绩最优秀的。二十三岁,就自己隐居起来研讨学术是非。编定《孝
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以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共三十余卷。用心精勤刻苦,
曾三个秋冬不备枕头,每次睡觉,和衣打盹而已。二十七岁,回家奉养双亲,因而在乡里教
授弟子。学生常有数百人,燕赵地方能谈论经籍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因为乡里少有典籍,
所以来到京城游学,读没有见过的书。推举为秀才,任太学博士。到李同轨去世,齐神武帝
命令文襄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来教育各位皇子。文襄选中李铉应旨,征召到晋阳。当时中
山人石曜、北平人阳绚、北海人王晞、清河人崔瞻、广平人宋钦道以及善于书写的韩毅都在
东馆,是各王的师友。李铉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文字多有错误,在讲
授空暇时,就阅读《说文》《仓》《雅》,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名为《字辨》。天保初年,
下诏李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人参议礼律,仍兼任国子博士。当时诏令北平太守
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人起草拟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命令李铉和通直常侍
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讨论新历的得失。不久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废帝在东宫为太子时,文
宣帝诏令李铉教他经书,得到优待礼遇。去世时,特赠官为廷尉少卿。到回乡下葬,国君送
别,儒士以这个为荣。杨元懿、宗惠振都任官到国子博士。
13.【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
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 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意思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所以“道”
的意思是“风尚”。故选 A。
14.【答案】D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
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
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
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项,而: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因果;
B 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代指天下;
C 项,其:表推测,大约,大概/其:代词,代指书上的;
D 项,则,连词,就/则,连词,就。
故选 D。
15.【答案】B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
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 项,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学于师”即“于师学”,向老师学习,整个句子意
思是:却以像老师学习为耻;
B 项,判断句,“……者也”为标志,意思是: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
难问题的;
C 项,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董之以严刑”即“以严刑董之”,意思是:即使用
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
D 项,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先乎吾”,“乎”相当于“于”,即“乎(于)吾
先”,意思是:比我早。这个句子意思是: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故选 B。
16.【答案】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本句中“于”,对于;“其身”,其,他们,身,自身,其身指他们自己;“则”连词,表
转折,却;“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向老师学习;“惑”,糊涂。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
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
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
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
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
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
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
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
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
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
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
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
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
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师说》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
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
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
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
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
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
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
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
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
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谏太宗十思疏》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紧
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同样,尾联是承接颔联的。故选 C。
18.【答案】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①“秋风秋雨”象
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
雨般侵袭笼罩;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解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
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题干要
求分析诗中“秋风秋雨”“落日孤云”的象征意味,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江
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雨中,
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
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伤心流连,我想找个有力的朋友避乱托身,却只是梦
想;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
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这样
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
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9.【答案】(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铁马秋风大散关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5)温故而知新 (6)道之所存 (7)转轴拨弦三两声 (8)未成曲调先有情 (9)
不与秦塞通人烟 (10)西当太白有鸟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 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洲、须臾、拨轴、塞。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0.【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语境是从时间写起,所以把今天放前面与上文形成鲜
明对照,排除 BC;前语境的主语是人人,所以要填的句子也要应该以“人们”为主体对象
衔接会更好,据此排除 D。句式对应前文,“5G 时代的各种便利”引出下文。故选 A。
21.【答案】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①大功告成: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
完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根据语境重在比较、
强调大功效,所以选择“大功告成”。②令人神往:使人非常向往。神往,心神向往。(主观
感受,与 5G 让人“憧憬”对应)令人瞩目:使人注视。强调客观行为,不如令人神往更强
调突出人们的情感,而且照应下文的“吊足了人们胃口”,所以选择“令人神往”。③淋漓尽
致: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
分、透彻,或非常痛快。酣畅淋漓:酣畅:畅饮,引伸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
形容非常畅快,强调人的舒服的主观感觉,句中说 5g 特性展现的情况应该搭配“淋漓尽
致”。④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海市蜃楼:原
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
缥渺的事物。最后一空强调人类不再是空想,正好照应“空中楼阁”。故选 B。
的
22.【答案】C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
①语序错误或逻辑错误,主语不同,“虽然”应提前;②语序错误或逻辑错误,根据前文语
境中的“提前”“抢先”,强调是时间性,“才能”应提句子前面;③事理逻辑错误,“拉
开”的是自己与“其它参赛者之间”的距离,而非“与其它参赛者之间拉开距离”,否则,
只能横着“拉”。故选 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3.【答案】军队名称演变经过三个阶段:1927 年建军始称为中国工农红军,1937 年第二次
国共合作,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简称八路军和新四军;1945 年解放战争爆发,改成中国
人民解放军,至今不变;其中,抗美援朝部队称为志愿军。
【解析】下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演变图示,请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把这个图转写成
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
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既
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也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要求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把这个演变过程
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这是难点。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有 1927 年建军始称为中国工农红军,1937
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简称八路军和新四军;1945 年解放战争爆发,
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至今不变;其中,抗美援朝部队称为志愿军。按照名称演变的三个阶
段,把时间和历史事件说明白即可。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
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
24.【答案】
包容是一种境界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
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大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包
容。
寓言中动物的包容是以德抱怨,佛教中弥勒的包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
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包容呢?其实,包容是一种境界。
包容如水。
通常的“包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包容
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
的故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
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包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的方法
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国
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抱怨”。
包容 诗。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包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
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包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
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
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包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
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包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
包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包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包容,而是
懦夫。“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包容不珍惜包容的人,是滥情;包容不值得包容的人,
是姑息;包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所以,包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
淡。正因为包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包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
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包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