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上饶市高一期末统考试卷语文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笔下,那浓烈的家国情怀 田心 那些能够赋予人们智慧、力量、情怀的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 金庸笔下的江湖,宏大辽阔。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华山,到桃花岛、绝情谷、灵鹫宫、光明顶、聚贤庄,传说中的江湖变得具体而生动。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侠士让人心驰神往。金庸笔下的江湖,在虚构中又融入了“历史的真实”,不论是《神雕侠侣》中的保卫襄阳,还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起义,抑或是《天龙八部》中的宋辽对峙,人物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结合。此外,在金庸的小说中,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道等可谓信手拈来,中华传统文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俯仰可拾,使武侠小说从此有了一种大意象。‎ 金庸笔下,除了大意象,更有大境界。他创造的武侠世界,不是一味强调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而是有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升华。可以说,始终萦绕的家国情怀是金庸多部小说的内核,宛如最浓烈的甘醇,浇灌着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例如,《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始于靖康之耻,自两位主人公分别取名“靖”、“康”之日起,个人命运就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郭靖从《射雕英雄传》中的懵懂少年成长为《神雕侠侣》中的郭大侠,家国情怀始终伴其左右。《神雕侠侣》中,他在襄阳告诉杨过:“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郭靖、陈家洛、胡斐、杨过……金庸笔下的一系列江湖人物,既有侠肝义胆,又满溢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恩怨、一己得失放到一边,挺身而出,乃至献出生命。这些充满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的侠士形象,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 金庸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从懂事起,便面对着一个山河破碎的祖国,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局势中辗转飘零。外国侵略者的耀武扬威和触目可见的民不聊生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刻印了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时经过香港,与他单独会晤,希望他能在香港问题上站在英国一方,但他大手一挥、坚决拒绝。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他任政治体制专题小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专题小组成员,为香港顺利回归做出了贡献……在真实的人生中,金庸也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有着“为国为民” 的躬行。‎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用来形容金庸在华人世界里的影响力也十分贴切。有人说,告别了金庸,拥有武侠传奇的时代也就此别过。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因为那些能够赋予人们智慧、力量、情怀的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 ‎(摘编自2018年11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笔下的江湖,具体而生动,如少林、武当、桃花岛;金庸笔下的侠士,鲜活而生动,如郭靖、杨过、令狐冲。‎ B. 金庸的作品融入了“历史的真实”,他的作品如实记录了“保卫襄阳”、“明教起义”、“宋辽对峙”等历史场景。‎ C. 家国情怀是金庸多部小说的内核,如甘醇般浇灌着华人的精神家园。他创造的武侠世界,具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境界。‎ D. 金庸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祖国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以及外国侵略者的耀武扬威,这一切令他有了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金庸笔下的江湖的魅力。他将大量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道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B. 文章在论证“金庸笔下,除了大意象,更有大境界”时运用了例证法,如《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始于靖康之耻,两位主人公分别取名“靖”、“康”。‎ C. 文章先论证了金庸笔下的江湖始终萦绕着家国情怀,再论证了金庸自身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从而表明了金庸和他的经典作品都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 D. 文章开头指出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真实的人生中,金庸也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有着“为国为民” 的躬行,他亲力亲为,为香港顺利回归做出了贡献。‎ B. 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了一种大意象,所以在金庸的小说中,中华传统文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俯仰可拾。‎ C. 金庸创造的武侠世界,是唯江湖义气是从的世界。他笔下的江湖充满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快意恩仇,让人心驰神往。‎ D. 金庸笔下的所有江湖人物,既有侠肝义胆,又满溢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 ‎【答案】1. B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结合文段的理解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B,“如实记录”错,见第三段“金庸笔下的江湖,在虚构中又融入了‘历史的真实’”。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A,没有“正反对比论证”。根据原文:不论是《神雕侠侣》中的保卫襄阳,还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起义,抑或是《天龙八部》中的宋辽对峙,人物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结合。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故答案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因果不成立。见第三段“在金庸的小说中,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道等可谓信手拈来,中华传统文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俯仰可拾,使武侠小说从此有了一种大意象”。选项C,“唯江湖义气是从”错,见第四段“他创造的武侠世界,不是一味强调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而是有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升华。”选项D ‎,“所有”一词绝对化。语文说的是:郭靖、陈家洛、胡斐、杨过……金庸笔下的一系列江湖人物,既有侠肝义胆,又满溢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故答案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酸橙 傅菲 ‎①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 ‎②第二年,我家后院的空地上种上了橙苗。‎ ‎③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 ‎④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 ‎⑤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再也指望不上了。可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 ‎⑥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 ‎⑦橙子熟了,唯一吃它的,是鸟。鸟啄食的橙子会腐烂,掉下来。没有啄食的橙子,不落地,还吊在枝桠上,第二年又返青。‎ ‎⑧过了几年,橙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我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橙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是没用的。做人也一样,肚子里要有货。”‎ ‎⑨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我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我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 ‎⑩邻居知道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我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 ‎⑪后来,我父亲患了一种病,就是打嗝,怎么也控制不住。一次,有客人来,见我父亲不停打嗝,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好几年了。父亲说,是啊,大小医院看了十几家,没结果。客人是个医生,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断病根,只是很难找。父亲说,打嗝太难受了,难找也要找。客人说,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我父亲把他拉到后院,客人满脸惊喜:“这就是酸橙,熟后不落蒂,四季有鲜果。”‎ ‎⑫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收木料的人,对我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我出好价钱。父亲说,收它干啥?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都好,蚊子不入屋。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围绕一棵酸橙“咸鱼翻身”的过程来写,虽然朴实无华,但细读很有深意,语言也颇具乡土特色,堪称美文。‎ B.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橙子诱人的色泽,表达了“我”对橙子的喜爱和期待。‎ C. 自从我家后院的空地上种上了橙苗后,“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经历了一个从期待到绝望再到惊喜的变化过程。‎ D.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紧扣我对酸橙的情感变化,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主线,使文章曲折有致,富有情趣。‎ ‎5. 文章写的是酸橙,作者为什么却从吃甜橙写起?请简析。‎ ‎6. 作者由物及人,托物寓理,借酸橙表达了丰富的意蕴。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深刻的启迪?请概述。‎ ‎【答案】4. B 5. ①先写橙子的甜,与后文酸橙的酸形成强烈的反差。②引出下文种橙苗的内容,交代了酸橙的来由。 ‎ ‎6. ①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不要轻易否定它。②要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的价值。③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要经历一定的过程。④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倨傲地看轻别人,也不要无谓地看轻自己。⑤“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妄自菲薄,要努力地发现并创造自己的价值。‎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根据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与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B,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理解有误。“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应该是“对比”。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写法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顺着题干结合原文内容进行作答和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写的是酸橙,作者为什么却从吃甜橙写起?请简析。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文章开篇写甜橙,说明了甜橙的美味,也和后文的酸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也为后文写酸橙做了铺垫,甜橙的美味、酸橙的价值,都显示出文中对橙子的态度,就认同人一样,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例如原文中说:过了几年,橙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我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橙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是没用的。做人也一样,肚子里要有货。” 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客人说,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我父亲把他拉到后院,客人满脸惊喜:“这就是酸橙,熟后不落蒂,四季有鲜果。”以上都体现出了酸橙的价值,也体现了物尽其用的作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作答和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由物及人,托物寓理,借酸橙表达了丰富的意蕴。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深刻的启迪?请概述。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从“托物寓理”的角度进行作答和分析,根据理解文本中的“酸橙”就是母亲嘴中说的我,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是没用的。做人也一样,肚子里要有货。”根据以上文本内容,母亲的说法是凭借事物的表象去评价事物,这是不客观的。根据后文可知,酸橙能做调味,酸橙能治疗父亲打嗝,足以看出事物的内在才是决定其价值的所在。由物及人,可以知道评价一个人不要仅仅凭借外表,要看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人们要从客观的多角度观察人和事,要从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观点态度中体会出评价人事的真谛。‎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技浪潮风起云涌,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接近9亿人,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基本结束了。从互联网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人工智能热,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互联网时代之后会不会是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能否成立,取决于人工智能能够解决多少实际应用问题,人工智能能否渗透到足够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工智能工具化。‎ 第二,人工智能走到哪一步了?乐观的判断是人类现在已经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所以起步越早,积累越多,受益越快,竞争对手越难以追赶。当然,起步过早,会付出试错成本。Gartne有一个技术成熟度曲线,它给所有的技术发展定义了五个阶段:萌芽期、泡沫期、滑坡期、复苏期和成熟期。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的成熟度应该处于萌芽期和泡沫期之间。‎ 如果互联网时代之后确实是人工智能时代,如果现在已经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那么,接下来面临的就是一场环境和范式变化下的重新洗牌。各行各业都在做人工智能应用,你不用,别人用,别人的效率就比你高,你就处于劣势。抢先拿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船票”,是未来建立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摘编自杨晓灵《抢先拿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船票”》,《中国保险报》2018年10 月16日)‎ 材料二:‎ 作为新一代信息科技的代表,人工智能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很多国家纷纷布局于此。与此同时,我国也将通过多种形式加快人工智能科普和应用,加速布局产业链,智能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诚然,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肯定会淘汰、压缩一些岗位。但这绝不是单一的减法,换个角度看,反而更多地体现出加法的意蕴。首先,人工智能是科技创新的产物,而科技创新永远没有终点,只要愿意去追求,人工智能领域永远有待开垦的广阔空间。其次,人工智能进入一些险重工作领域,无疑是人类的福音,特别是人工智能进入军事领域,将会带来全新局面。第三,人工智能从事生产效率高、质量好,必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商品全、换代勤、配送快等福利。‎ 另外,人们在享受智能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腾出大量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无疑,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幸福感。还有专家表示,自动化能释放更多人力资源,使之投入到更高附加值的任务中。‎ 人类与机器注定将相伴而行,如何多做些对社会有用而且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摘编自张凤坡、姜逢源《人类与机器注定相伴而行》,《解放军报》2017年8 月24日)‎ 材料三:‎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也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技术进步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 ‎(摘编自李辉《发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跟上》,《南京日报》2018年11 月2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显示,人工智能时代能否成立与人工智能能够解决多少实际应用问题、人工智能能否渗透到足够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工智能工具化有关。‎ B. 材料一认为,人类现在已经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起步越早,受益越快,起步晚的将永远落后于起步早的。‎ C. 根据材料二可知,智能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人工智能进入一些险重工作领域,无疑是人类的福音。‎ D. 材料三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说明技术进步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互联网时代之后确实是人工智能时代,那么未来建立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抢先拿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船票”。‎ B. 人工智能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 C. 自动化能释放更多人力资源,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淘汰、压缩一些岗位,所以人类的工作岗位会越来越少,人们将无事可做。‎ D.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 ‎9. 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答案】7. B 8. C ‎ ‎9.‎ ‎ ①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胜任那些对社会有用的、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②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的智能社会。③不断地学习,全力进取,让自己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④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⑤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已经”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二“乐观的判断”“如果现在已经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可知,原文只是一种假设;此外,“永远”绝对化了,原文说的是“起步越早,积累越多,受益越快,竞争对手越难以追赶”。故答案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人类的工作岗位会越来越少,人们将无事可做”曲解文意。见材料二第二段“诚然,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肯定会淘汰、压缩一些岗位。但这绝不是单一的减法,换个角度看,反而更多地体现出加法的意蕴”,材料二第三段“人们在享受智能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腾出大量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专家表示,自动化能释放更多人力资源,使之投入到更高附加值的任务中”。故答案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整合、分析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注意结合现实实际进行分析。此题要求回答: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整合归纳:如果互联网时代之后确实是人工智能时代,如果现在已经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那么,接下来面临的就是一场环境和范式变化下的重新洗牌。各行各业都在做人工智能应用,你不用,别人用,别人的效率就比你高,你就处于劣势。抢先拿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船票”,是未来建立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人们在享受智能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腾出大量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无疑,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幸福感。还有专家表示,自动化能释放更多人力资源,使之投入到更高附加值的任务中。人类与机器注定将相伴而行,如何多做些对社会有用而且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根据以上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分析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B.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C.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D.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 B. 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 “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聪敏强记,少有才华。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奇伟。欧阳修也认为他的文章很是奇异。‎ B. 曾巩面对灾疫,处理得法。越州遇收成不好,他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江西大疫,他命各县镇、驿站,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C. 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讨安南时,他事先准备好供应军队之所需,不扰民;担任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 D. 曾巩除盗安良,治理有方。掌管齐州时,既调动百姓参与铲除奸盗,又善待自首的盗贼,还设计谋抓住了一个尤其凶残的不听招降的盗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2)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2)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足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这句话的含义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根据对文本文句的理解,“福州无职田” 的意思是,福州没有职田。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原文文句“巩曰”曾巩说。所以可以排除C。故答案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故答案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D,事件错位。依据原文“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巩以计罗致之”可知“设计谋抓住了一个尤其凶残的不听招降的盗匪”非掌管齐州时。故答案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贷”借给、“之”代词,农民、“种粮”种子、“使”让、“以”连词,来、“偿”偿还。(2)“多”很多、“利”有利可图、“其”代词,佛寺、“争”争着、“为”做、“赇”行贿。‎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 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 唐 ]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风驰电掣般飞奔的战马“出渭桥”而“鸣鞭”,既烘托出战士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又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B. 颔联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省掉了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 C. 颈联描写战争结束后的战场景象,“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 D. 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在前六句中,前三句表现了士兵出师时的悲伤,后三句表现出破敌的神速与英威。‎ ‎15. 这首诗的尾联颇有意味,“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心中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只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②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或自豪和满足之情)。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③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之情。虽然战将如云,却只有少数上麟阁,可见此将领的指挥艺术的高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前三句表现了士兵出师时的悲伤”错,应是“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根据对原诗诗句的理解,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既烘托出战士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又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故答案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情感主旨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内容的分析进行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这首诗的尾联颇有意味,“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首先要理解诗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根据以上诗句的理解,考生可以从诗人的壮志、胸怀、情趣等角度去把握诗歌的情感。‎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含蓄地诉说了女主人公无边无际的痛苦,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 ‎(2)屈原《离骚》中,诗人埋怨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人心,不辨黑白的语句是“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轻举荡漾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1). (1)淇则有岸 (2). 隰则有泮 (3). (2)怨灵修之浩荡兮 (4). 终不察夫民心 (5). (3)纵一苇之所如 (6).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含蓄地诉说了女主人公无边无际的痛苦,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屈原《离骚》中,诗人埋怨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人心,不辨黑白的语句”“苏轼《赤壁赋》中,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轻举荡漾”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淇”“隰”“茫然”。‎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场雨中马拉松,众多人再次见识到了上饶这座城市的活力,感受到上饶人与生俱来的豪放与趣味。在领导集体鸣枪发令后,1.5万余名中外马拉松选手尽情奔跑,他们用脚步丈量着饶城。现场人山人海,欢呼声、喝彩声、加油声 。‎ 同样是奔跑,与 的百米跑相比,马拉松,更接近于人生!今天清晨,天空并没有像之前一段时间一样阳光明媚,而是下起了淅沥的小雨。天不遂人愿,生活也常是这样。这样的天气也许有人会 ,更多的人还是站在了起跑线前。马拉松精神是挑战极限的勇气,马拉松精神是超越自我的信心,马拉松精神是 ‎ 的意志,马拉松精神是永不放弃的坚定。和很多城市的马拉松一样,冠军被那些“专业”的黑人选手包揽。可谁又能说,(      )?跑下去,不断跑下去。未来虚无缥缈,过去恍若隔世。唯有现在才能让你真正认识自己。英雄或许并没有拿到冠军,英雄也有过动摇,英雄也曾被假象蒙蔽,英雄只是唤醒了他最真实的内心,我找到了我的英雄,他就是我自己。‎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场雨中马拉松,让众多人再次见识到了上饶这座城市的活力 B. 一场雨中马拉松,上饶这座城市的活力让众多人再次见识到了 C. 上饶这座城市的活力让众多人在马拉松的一场雨中再次见识到了 D. 上饶这座城市的活力在一场雨中马拉松中,让众多人再次见识到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英雄不能完成马拉松呢 B. 只有英雄才能完成马拉松呢 C. 能够完成马拉松的人,是英雄呢 D. 能够完成马拉松的人,不是英雄呢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绝于耳 一以贯之 望而却步 坚韧不拔 B. 络绎不绝 一气呵成 望尘莫及 奋发图强 C. 不绝于耳 一气呵成 望而却步 坚韧不拔 D. 络绎不绝 一以贯之 望尘莫及 奋发图强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一场雨中马拉松,众多人再次见识到了上饶这座城市的活力:原句主语“马拉松”缺少了谓语,犯了中途易辙的毛病,应在“众多人”前面加“让”。故答案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理解,判断句子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从文中“马拉松精神是坚韧不拔的意志,马拉松精神是永不放弃的坚定”“英雄或许并没有拿到冠军”“我找到了我的英雄,他就是我自己”可知,故答案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不绝于耳:意思是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连续不断。文中“欢呼声、喝彩声、加油声”都是声音,所以用“不绝于耳”。第二处,一以贯之: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此处应用“一气呵成”。第三处,望而却步: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也形容遇到强敌或困难时向后退缩的怯懦的表现。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此处指天气不好,也许有人因此产生畏难情绪而选择放弃跑马拉松,所以用“望而却步”。第四处,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奋发图强:振作精神,谋求强盛。此处用“坚韧不拔”与“意志”更搭配。故答案选C。‎ ‎【点睛】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20.下面是一篇寻物启事中的一段文字,语言表达上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来并改正。‎ 今天上午9点左右,本人不幸在学校篮球场丢失水杯一个。望拾到者赶快交还给高一(6)班的王浩宇,必有重谢。‎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幸”改为“不慎”(“不幸”不能用于丢失物品)②“望拾到者赶快交还给”改为“请拾到者交还给”(“望拾到者赶快交还给”用语不礼貌)③“必有重谢”改为“谢谢”(“必有重谢”过于夸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注意是应用文的文体得体的考查,例如“不幸”就不符合文体和语言环境的要求。谦敬的得体:“望拾到者赶快交还给”用语不礼貌。“必有重谢”过于夸大。‎ ‎21.根据分类要求,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信合播雨  国逢大寿  彩笔描春  政惠新村 牛耕沃土千般彩  春染千筹一片绿  雨滋万物满园春  民唱小康万里春 新农村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用社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农村对联:政惠新村,牛耕沃土千般彩;国逢大寿,民唱小康万里春。‎ 信用社对联:彩笔描春,春染千筹一片绿;信合播雨,雨滋万物满园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和得体的能力。本题是拟写对联,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对联讲究句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反,上下句字不能重复或词义不能重复。答题时结合对联的特点及考题的题干要求,选取和“新农村”“信用社”内容相关的词语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是一棵小草。其实,星辰、小草也可以成为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光发热;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 以上文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书写你的体会,分享你的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正确认识自己 梅花认识到自己只有在冬天开放才更能展示自己的美丽,所以她选择了冬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月亮认识到自己不可能与太阳争辉,所以它选择了黑夜,悄悄地无私地把温暖送给人们,给了人们希望;苍鹰认识到自己是属于蓝天的,所以它不贪恋森林里舒适的安逸生活,勇敢地冲上了蓝天。‎ 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于他物的独特性,只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它们就能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其生命的价值。我们人类也是这样,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生命的价值。‎ 田园诗人陶渊明,官场的黑暗并没有使他迷失方向,毅然放弃了诱人的官位和俸禄,隐居山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理想,但社会背景黑暗,在那样的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理想的,于是他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身心愉悦。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发挥巨大的潜能,走向成功。虽不能实现远大抱负,但也要能认清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让自己走出人生的低谷。一场无名的政治事件,一场文人相倾的明争暗斗,一场无情的人生风雨,苏轼的人生,从此跌入低谷。从才华横溢人人敬仰的一代才子,从春风得意、锋芒毕露的官场文人,一下子成为与东坡为伴的一介书生,被贬黄州,苏轼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而是 正确认识自己,闭门思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那时的他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被醉人推骂,湮没于众,然而“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寂寞的苏轼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位置,这只缥缈的孤鸿面对黄州赤壁写下了惊世骇俗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鸿篇巨制,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阔壮观,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悠远,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一叹,那“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睿智自观,无不是超越了自身悲欢,站在了宇宙高度而超然地反观自身的一种颖悟和超脱。‎ 正确认识自己,使苏轼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走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也让中国文坛上多了一位旷世奇才,谁能说,这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叱诧和快意!‎ 朋友们,请正确认识自己吧,它能让你找准自己的位置,能让你的人生走出低谷,它让你的生活更有意义,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更有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写作首先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理解,进而把握材料的中心和作文的立意角度。根据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主要是在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最后材料的指向是要人们面对现象:其实,星辰、小草也可以成为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光发热;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所以考生紧紧围绕对材料的理解和中心的把握,可以有如下的参考立意:‎ ‎1、由“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是一棵小草。”可以确立以下立意:《正确认识自己》《 眼望星空,脚踏实地》‎ ‎2、由“其实,星辰、小草也可以成为美景”“在自己的星座发光发热”“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可以确立以下立意:《乐观自信,让梦想起飞》《做一个自信的你》《自信的我》《拒绝自卑》《她教会了我乐观》《做最好的自己》《亮出我自己》《在自己的星座发光发热》‎ ‎3、从“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可以确立以下立意:《乐观处事,人生更好》《笑对人生》《乐观的我》《学会调整心态》《就算失望,不能绝望》《不抱怨,不放弃》《天生我材必有用》《活出自己的精彩》《努力让生命之花绽放》‎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想成为太阳、只是一颗星辰、想成为大树、却是一棵小草、装点希望、发光发热、成为美景。考生根据以上的关键词句,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进行写作,这样作文才能写的深刻,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