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47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文言文阅读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文言文阅读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 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技巧点拨】 类型 技巧 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 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 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 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 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 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 很大的帮助。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 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 词义了。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 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 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 成分分析法 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 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 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比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 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 为停止。 句式推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我们 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例如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④时浓雾半作.半止(《游 黄山记》) ①②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①更加,②精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 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④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 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 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 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例如: ①金就砺则利(《劝学》)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③邹忌修八 字形推断法 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 水》)⑤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得到砺:磨刀石。②骐骥,马旁, 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 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④涘,水旁,当与 水有关,水边义。⑤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文言虚词技巧】 类型 技巧 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 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代入推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 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 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 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 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 “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 标志推断法 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 了 【文言文断句技巧点拨】 技巧类型 技巧解释 句末语气词判断 法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 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句首虚词判断法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 “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 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 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句式——对偶和 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 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孟子》) 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 【文言句式技巧点拨】 句式类型 判断技巧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⑶用"者"表判断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⑺无标志判断句。 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 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⑵蒙后省 ⑶自述省 ⑷对话省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 的兼语。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6、分句的省略 总之省略句需要我们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倒装句(☆)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来源:Zxxk.Com]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 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 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二、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 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四、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 "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 ⑴"闻道百"(庄子《秋水》)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文言文翻译技巧点拨】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如: 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 (词义扩大) ②丈夫亦爱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称,今指妻的配偶。(词义缩小) (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云、响、影”是名词作状语,译时加“像……一样”。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洲之地。“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地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 (3)注意句子的主谓关系。 如: 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书籍”。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怒”为“牛”的谓语, 应译为“发狂”。 (4)注意固定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方法。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是固定结构,应译为“与……比,那一个……”。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固定句式,应译为“恐怕吗” (5)注意古代汉语修辞格及翻译。 如: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译为“边防”(比喻)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译为“高官厚禄”(借代) 吾与大王会猎于此“会猎”译为“交战”(委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译为“时值深秋九月”。(互文)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译为“进去”。(偏义复词)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 判断句——译出“是”; 被动句——译出“被” 疑问句——译出疑问语气 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 变式句——还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内、句间对称的特点,学会推断词义。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根据“用”推断“以”的意思是“任用”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根据“择”推断“简”的意思是“选拔” (8)注意翻译字字落实,句句对应的特点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译:现在形势危急求你帮助,是我的过错了。 以上两句翻译都未做到字字落实,①句的“以”字未翻译,②句的“是”字未翻译。 (9)注意专用名词不译的原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 不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10)注意译时句不离篇的原则。(见五步骤“审”) 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 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文言文文意理解与分析题型技巧点拨】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 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 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 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 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 干所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