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1. 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3分)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
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
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
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
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
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
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
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
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
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
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
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
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
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
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
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
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
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
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
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
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
人意来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密至,谋曰:“今天子远在辽左,若鼓而入蓟,直扼其喉,高丽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粮竭,举麾召之,众可尽取,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计也。关中四塞之地,彼留守卫文升,易人耳。若径行勿留,直保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中计也。若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不可以胜负决,下计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吾上策。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密计不行。玄感至东都,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福嗣耻见执,策议皆持两端。密揣其贰,谓玄感曰:“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请斩以徇。”不从。
时东郡贼翟让聚党万人,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让由是加礼,遣说诸贼,至辄下。因为让计曰:“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不如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让听之,遂破金堤关,徇荥阳诸县,皆下。荥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合兵讨让,让素惮须陀,欲引去。密曰:“须陀健而无谋,且骤胜易骄,吾为公破之。”
让不得已,阵而待。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伏发,与游军乘之,遂杀须陀。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 适:恰好
B.顿兵坚城下 顿:驻扎
C.此实刘、项挺兴之会 会:时机,机会
D.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 少却:稍稍休息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
B.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
C.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
D.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碰见骑着黄牛,一边走一边读书的李密,赞叹他勤
奋好学;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过人,谋略出众。
B.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李密为他提出三条计策,但玄感认为李密所
说的下计才是最佳策略。
C.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
D.李密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勇气可嘉,亲自带兵采用伏击的方式杀死河
南讨捕大使张须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5 分)
⑵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8. 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
出两句慨叹“ , ”。
(2)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3) 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
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 ”的感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不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我赶得到家了,学学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
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车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突然翻起浆来,又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为了生病的母亲能吃上小米粥,连
夜奔波在荒寂寒冷的沙漠戈壁,虽然有幸搭上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
车,却遭到了“我”与司机的误解的故事。
B.“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这句环境描写暗示青年即将像之前的搭
车人一样干坏事,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推动了后文的情节的发展。
C.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
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
D.从全文看,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经历了怜悯、痛恨、感动这样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形成共鸣。
E.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那个要搭车的“青年”,而他的形象却是通
过“我”和司机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全文只采用了侧面描写的
手法来表现主要人物。
(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3)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2) 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特点有哪些。(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亚当·斯密的求学生涯
亚当·斯密于1723年6月5日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法夫郡的科卡尔迪。据说斯密小时候长得非常瘦小,由于身体虚弱,激烈游戏根本无法参加,而且他经常会独自发呆、自言自语,这个习惯伴随了斯密一生。
从记事开始,斯密就生活在科卡尔迪。这个只有1500多人的小市镇成了斯密了解社会的最好观察所。这里有各色人物。其中有贵妇人、当时仍然没有人身自由的穷矿工和制盐工、同波罗的海国家做交易的货主和海关官员。小镇上的各类作坊也深深地吸引着斯密敏锐的目光。还有一两个制钉作坊,据说斯密小时候经常到那里去看工人干活,对分工最初的粗浅概念就是在那里产生的。不管实际情况怎样,斯密在后来的研究中,从这个他十分熟悉的特殊行业引用了分工的实例却是事实。而且,正是在科卡尔迪,斯密发现制钉工人领取的工资是钉子,尔后,他们把这些钉子当做货币拿到商店去买东西。可以说正是这个小市镇给了斯密最初观察人性和研究社会的素材。
9至14岁时,斯密在当时苏格兰地区一流的中学——科卡尔迪市立学校读书。在学校,斯密因学习勤奋、酷爱读书、记忆力超强而引人注目。到14岁,他在古典文学、数学等方面都已具备了进入大学的能力。1737年10月,未满15岁的斯密进入格拉斯哥大学读书,从此开始了他与这所古老大学的毕生情缘。格拉斯哥大学是英国西北部一所规模很小却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有一批著名的导师。尤其是弗兰西斯·哈奇逊,他是一位极有创见的思想家和无与伦比的讲课大师,也是对斯密学说与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位师长。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斯密被推举为格拉斯哥大学的名誉校长,他在回想起这所古老大学对他的恩情时,深情地说道:“哈奇逊令人永世难忘。”哈奇逊崇尚自由,思想解放,性格温良,口才极佳,深受当时学生的爱戴,他对社会运行的乐观主义态度对斯密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哈奇逊鼓吹的热爱自由和理性的观点被斯密接受;在一些具体方面,例如法学,斯密承认,他讲授法学时提出的财产权的理论,受到了哈奇逊的启发;他的成名作《道德情操论》的思想无疑是在哈奇逊的影响下才得以形成,据说这部书的框架在哈奇逊为其授课时就已形成;而斯密有关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最初也是由哈奇逊在课堂上首先提出的。更有趣的是,哈奇逊为斯密树立了一个理论的靶子,通过对这个靶子的“射击”,斯密得以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
1741年,斯密获得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了斯内尔奖学金(每年40英镑)进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读书,直到1746年离开巴利奥尔学院。斯密就读牛津大学期间,正处于学校教育的黑暗时期,课堂上充斥着低劣的讲解和毫无意义的讨论。教授们无心施教,亦无视学生要求,学生们对流行小说的兴趣远超过伟大经典,基本上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但学校严厉禁止学生接触近代理性主义著作。这时的牛津大学派系林立,教师间勾心斗角,学术场乌烟瘴气。因此,这一时期曾经就读牛津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不仅对其没有感恩之情,反而厌恶之极。斯密认为,牛津的堕落是由于这所学校的资金分配制度太糟糕。虽然斯密对牛津大学予以强烈谴责,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在牛津虚度了年华,甚至对牛津心怀感激,原因竟是巴利奥尔学院有一座牛津大学最好的图书馆。在牛津学习期问,他不再学习在格拉斯哥大学时喜欢的数学,而是广泛地阅读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著作及法文文学作品。其原因之一是斯密在牛津找不到合适的数学老师,二是巴利奥尔学院的图书馆提供了自学古典著作的条件。对人类天性的研究,或者说对人类政治史的研究,为斯密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雄心,也为多才多艺的斯密提供了机会。移居牛津以后,他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这项研究并且坚持了很多年。斯密在早期教育中的广泛涉猎不仅扩展了他喜爱的人类思维的自然进步理论内容,而且早期对希腊几何学的爱好,也使他以后对政治学的推论更加科学、缜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小对科卡尔迪制钉作坊的观察让斯密形成了对分工最初的粗浅概
念,并在后来的研究中把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B.移居牛津以后,他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对人类天性的研究,或者说对
人类政治史的研究,并且坚持了很多年。
C.由于在牛津找不到合适的数学老师,斯密只好不再学习在格拉斯哥大
学时喜欢的数学,而是广泛地阅读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著作及法
文文学作品。
D.斯密的研究受到了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哈奇逊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著作
《道德情操论》的思想是由哈奇逊在课堂上首先提出的。
E.虽然幼年身体弱小,但是斯密学习勤奋、酷爱读书、记忆力超强。14
岁在古典文学、数学等方面都已具备了进入大学的能力,满15岁就进
人格拉斯哥大学,18岁又前往牛津大学学习。
(2) 为什么斯密在回忆起格拉斯哥大学时深情地说“哈奇逊令人永世难忘”?
请分点概括。(6分)
(3) 斯密在牛津大学的求学经历对其后来的研究有何影响?请分析。(6分)
(4) 斯密幼年由于身体虚弱,激烈游戏根本无法参加,而且经常会独自发呆、
自言自语;有记载说成年后又一生忍受着神经折磨,头摇晃不定,说起
话来结结巴巴,怪模怪样。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在经济学研究上取得杰出贡献。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分析他成功的原因和启示。(8分)
第II卷 语言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悲惨世界》是冉阿让个人心灵的史诗,更是大时代的史诗。它所包含的
人生命运主题与社会历史主题交织,相得益彰,显现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深度。
B.2013赛季澳网首场女单半决赛由中国金花李娜迎战08年赛季冠军莎拉波娃,中国金花不孚众望,直落两盘完胜对手,继而率先锁定一张决赛入场券。
C.在儒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很多文人在仕途失意后往往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退隐山野,求田问舍,过着逍遥惬意的隐居生活。
D.中国达人秀选手马子跃小朋友,一开口即发出天籁般的童声,遗憾的是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的音乐之路定会大放光芒。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苹果对中国消费者的“三包”缩水、保修期内使用翻新件等内外有别的做法,其根源是中国消费者的盲目追捧以及苹果自身的傲慢与偏见造成的。
B.鉴于朝韩形势的紧张,朝鲜已照会各国驻朝鲜大使馆,应该考虑撤离大使馆人员。这种不断升级的紧张气氛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实为确有,部分专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书法艺术从表面上看是单纯的形式美,但实际上它却是用简单与灵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D.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频繁交相攻战,人民生灵涂炭,饱受年年战乱之苦。而统治阶级却用自己种种卑劣残忍的行径践踏他们所宣扬的王道乐土。
1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要在异域文化圈中取得一席之地,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要适应异域文化的要求,取得异域文化的认同和接纳,佛教在加快与中国文化结合的进程中,出现了各种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最具代表性。 , , , , 。 ,从而赢得了中国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接受。
①强调“心”即现时的一切 ②禅宗把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与佛教结合起来
③“心”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事物 ④接着,在宗教活动中,它强调“顿悟成佛”
⑤这是思辨推理转为感性直觉的理论置换 ⑥以简化的方式适应中国人的特点
A.②①③④⑥⑤ B.⑥①③⑤④② C.⑥①③④②⑤ D.②①③⑤④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 ① 。例如,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数学家徐利治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既所谓数学美。”数学美有别于其他的美,没有美妙的声音, ② ,没有动人的节奏,没有深邃的语言,它却是一种独特的美。正如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可见, ③ 。
17. 简要说明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15至
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5分)
答:寓意:
标题: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接孩子,是指学校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附近马路上满是接送孩子的家长,毫无秩序可言。还有借口“我为你好”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无微不至”的中国式陪读等。当然,“中国式好人”、“中国式微笑”、“中国式礼仪”等美好精神和品格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中国式”是一个网络上反映中国社会特性的流行语,通过它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等。
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左右。
语文试卷答案
1. C (“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的意 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入之见” 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2. C (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是作者的体会;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3. A (“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4.D
5.D
6.C(依据原文,“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后,“让由是加礼”,所以“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错。)
7.⑴现在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应该先攻取洛阳,以使他们胆战心惊。况且,经过城池而不去攻占,又如何来展示军威?(重点字:“取”、“拔”、“武”)
⑵现在粮仓中没有现成的粮食,难以坚持太久,(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那么,很快就会灭亡。(重点字:“见”、“卒”、“无时”)
8、诗歌一、四两联虚实结合;第一联从视觉、味觉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第四联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
9、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回忆往昔乡书不达、故交零落的凄凉;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
【解析】诗从夏夜入题。夜合花在夏季开放,朝开暮合,而入夜香气更浓。表兄的庭院里恰种夜合,芳香满院,正是夏夜物候。借以起兴,也见出诗人心情愉悦。他和表兄久别重逢,痛饮畅叙,自不免一醉方休。此刻,夜深人定,他们却刚从醉中醒来,天还下着细雨,空气湿润,格外凉快。于是他们老哥俩高高兴兴地再作长夜之谈。他们再叙往事,接着醉前的兴致继续聊了起来。
中间二联即话旧。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那纷乱的年代,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不下去,可说的事却又太少了。就说熟人吧。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从前的亲戚朋友却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伤。这四句,乍一读似乎是话旧只开了头;稍咀嚼,确乎道尽种种往事。亲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
末联归结到话别,其实也是话旧。明天一清早,诗人又将孤零零地乘船离别了。想起那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相逢重别的新愁,其实是勾起往事的旧愁;明朝饯别的苦酒,怎比今晚欢聚的快酒;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别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从“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之间,在欢饮和苦酒之间,这一夜的话旧,也是清醒地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
10.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以(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1.(1)B E
(2)文中的青年是一个淳朴善良,知恩图报不怕辛苦,执著、尽孝的穷苦农民①淳朴善良,以“善”意理解恶意:“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②热心助人,知恩图报:“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他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③不怕辛苦,孝顺母亲: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蹲大厢板就行”“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④执着,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那个人抱住车灯”“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
(3).①“翻浆”本指春天积雪融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等现象,车辆难行。以“翻浆”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情景。②暗示情节。翻浆的道路使行车颠簸,后文青年绑包等情节都与翻浆的道路有关。③突出主题。“翻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内心深处亦如翻浆一般的震动,并为自己的狭隘和冷酷感到愧疚与不安。
(4).①小说以我对青年的态度变化为线索,由同情到猜疑.到厌恶,再到愧疚,感激。②层层铺垫、前后呼应:“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③悬念迭出,情节跌宕,吸引读者。青年的突然出现,引发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让读者急于读下去,了解事情的结局。④出人意料的结尾即欧▪亨利式结尾:青年在我眼申由偷包的贼变为恩人。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使读者惊愕,给人深深的震撼与反思。
12.(1)E项3分,B项2分,CAD项0分(A斯密在后来的研究中,是引用制钉作坊这个他十分熟悉的特殊行业作为分工的实例而不是主要研究对象。C答案不完整。斯密在牛津不再学习数学,而是广泛地阅读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著作及法文文学作品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巴利奥尔学院的图书馆提供了自学古典著作的条件。D《道德情操论》的思想无疑是在哈奇逊的影响下才得以形成,据说这部书的框架在哈奇逊为其授课时就已形成;而斯密有关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最初才是由哈奇逊在课堂上首先提出的。BE正确)
(2)哈奇逊崇尚自由,思想解放,性格温良,口才极佳,深受当时学生的爱戴,是一位无与伦比的的讲课大师,这深深吸引这斯密。‚哈奇逊是一位极有创见的思想家,他对社会运行的乐观主义态度,热爱自由和理性的观点,对斯密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ƒ他的具体研究、教学对斯密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指导作用。例如:哈奇逊启发了斯密提出的财产权的理论;斯密的成名作《道德情操论》的思想无疑是在哈奇逊的影响下才得以形成;而斯密有关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最初也是由哈奇逊在课堂上首先提出的。更有趣的是,哈奇逊为斯密树立了一个理论的靶子,通过对这个靶子的“射击”,斯密得以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每点2分,第三点不必把所有内容列,适当举出两个即可。)
(3)斯密就读牛津期间正处于学校教育的黑暗时期,派系林立,教师间勾心斗角,学术场乌烟瘴气;教授们无心施教,亦无视学生要求课堂上充斥着低劣的讲解和毫无意义的讨论。‚但是斯密并没有在这里虚度光阴,而是广泛阅读,博采众长。他虽然没有继续他原来感兴趣的数学研究,但是利用巴利奥尔学院的那一座牛津大学最好的图书馆,广泛地阅读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著作及法文文学作品。这一期间他还开始并坚持了很多年的对人类天性的研究,或者说对人类政治史的研究,为斯密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雄心,也为多才多艺的斯密提供了机会。ƒ广泛涉猎扩展了他喜爱的人类思维的自然进步理论内容这些对他今后的研究都是有极大帮助的。(每点2分,共6分)
(4)由于身体上的不足和缺陷使得斯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阅读、学习上。‚
小斯密由于身体弱小无法参加游戏活动,这让他有可以更好的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小镇上的各色人物和各类作坊这些都给了斯密最初观察人性和研究社会的素材;少年时期他勤奋学习酷爱读书,虽然外表有缺陷,但他的记忆力却超群,所以才十五岁就进入大学学习;在牛津期间虽然学习环境不好但他不是抱怨放弃而是利用条件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扩展知识面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ƒ根据前面提到的联系实际:④人在遇到自身或外部环境的磨难挫折时不能放弃要坚持自我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每点2分,共8分)
13.A(A. 相得益彰:益,更加;彰,明显。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好处。B. 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应改为“不负众望”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C.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 D.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14. C(A项,句式杂糅根源是…… ……造成的;B.“对此看法是否定的”语意不明确;D项语义重复“生灵涂炭”中的“生灵”包含了“人民”)
15.D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要在异域文化圈中取得一席之地,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要适应异域文化的要求,取得异域文化的认同和接纳,佛教在加快与中国文化结合的进程中,出现了各种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最具代表性。禅宗把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与佛教结合起来,强调“心”即现时的一切, “心”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事物, 这是思辨推理转为感性直觉的理论置换。 接着,在宗教活动中,它强调“顿悟成佛”,以简化的方式适应中国人的特点。从而赢得了中国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接受。)
16. (1)许多学者都这样认为(2)没有鲜艳的色彩(3)数学美具有丰富的内涵
17. 寓意:讽刺了现实中有些人打着集体利益的旗号,却干着牟取私利的勾当的丑行。 标题:暗饱私囊 假公济私
18.写作:角度分析:
(按照高考作文评分要求打分)
参考译文
李密,字玄邃,又字法主,他的先人是辽东襄平人。李密见识雄阔高远,做事富有谋略。他常分散自己的家产来供养宾客,对那些有才能的人以礼相待,一点也不吝惜。他听说包皑在缑山,就前去追随他。李密用蒲垫垫在牛背上,骑牛前往,在牛角上挂着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恰好在路上遇见了他,勒住马悄悄地跟在后面,说:“你是哪里的书生,这样勤奋?”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牛拜见,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就和他聊起来,很看重他。杨素回家后对儿子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这些人能比得上的。”玄感于是仰慕李密并与他结交。
大业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派人入关迎接李密。李密来到后,和玄感谋划说:“现在天子远在辽东,如果击鼓进攻,进入蓟州,直接控制住隋的咽喉要道,前面有高丽迎面对抗,我们乘机在后面进攻,不过十天半月,等他们军粮用尽,那时候举旗召唤,隋的军队就会全部被征服。接着发布檄文,向南推进,夺取天下的大局就确定了,这是上策。关中地区,四面都是险要地形,那里的留守卫文升,是个很好对付的人。如果长驱直入而不停止,径直攻取长安,占据函谷关和崤山,向东控制诸夏部落,这样隋就丢失了险要地带,我军的优势能全部保持,这是中策。如果凭着便利的条件,先夺取东都洛阳,把军队驻扎在坚固的城池下,胜负难料,这是下策。”玄感说:“您所说的下策,就是我的上策。如今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应该先攻取洛阳,以使他们胆战心惊。况且,经过城池而不去攻打占领,又如何来展示军威?”李密的计策没有被采纳。玄感到了东都洛阳,每次战斗都取得胜利,自认为马上就可以攻下洛阳。不久他捕获了内史舍人韦福嗣,就重用他,因而就不专门请教李密了。福嗣认为被抓很耻辱,所以每当商议军情、谋划战事时,他都说这样做好,那样做也可以,李密揣测他怀有二心,对玄感说:“
福嗣被逼无奈,被我们俘虏,他内心一直在持观望态度。明公刚刚发动大事,就有奸诈的小人在身边,事情一定会失败,我请求杀了福嗣示众。”玄感没有接受建议。
当时东郡叛贼翟让聚纳了同党约万人,李密通过他的同党王伯当介绍献计给翟让说:“当今皇上昏聩,老百姓都怨恨他。精锐部队全都远征辽海,又和突厥断绝了和亲关系。他又在南方巡视又乐而忘返,关中及三辅地区空虚,这实在是像刘邦、项羽起兵时一样的大好机会,足下资养豪杰,士兵战马精壮勇敢,矛头直指有罪的人,诛杀残暴的君主,做天下人的首领,杨氏不堪一击,很快就会灭亡。”翟让因此非常看重他,派他去游说其他各路叛贼,所到之处,无不归顺。于是李密为翟让献计说:“如今我军缺乏粮食供应,难以坚持太久,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那么,很快就会灭亡,不如占领荥阳,养兵积粮,等到士卒养足精神,马匹肥壮的时候,才能有利于与敌人作战。”翟让听从了他的话,于是就攻下金堤关,顺路攻打荥阳各县,全都攻克。荣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联合车队讨伐翟让,翟让一向畏惧张须陀,想要撤退。李密说:“张须陀有勇无谋,而且,他刚刚取得胜利,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我替您打败他。”翟让不能阻止他,就陈兵等待,李密率领矫健勇猛的常何等二十人作为骑兵,在草丛中埋伏了上千士兵。张须陀一向轻视翟让,带兵与李密搏击,李密带兵稍稍后退,埋伏的士兵突然一起冲出来,和骑兵一起攻打张须陀,于是杀死了张须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