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5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 精品教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 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由于《史记》的杰出成就以及它的历史记载截止到汉武帝时代,后来就有不少文人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史岑等皆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班固的父亲班彪有鉴于此,乃采集前史遗事,旁贯异闻,著“后传”数十篇。“后传”仍是递续《史记》的,不能独立成书,但它成为班固著《汉书》的重要基础。《汉书》独立成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同样对后代史学和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颇为当时儒者钦佩。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私撰《汉书》。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许,召为兰台令史。一年后,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经过二十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章帝时,班固升为玄武司马,与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于白虎观,撰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窦宪得罪后,牵连到班固,入狱死,时年六十一。‎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断代历史。‎ 班固出身于仕宦家庭,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缺乏司马迁那样深刻的见识和批判精神;他每每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又由于他奉旨修书,所以《汉书》虽多半取材于《史记》,却没有《史记》那样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精神。但班固作为一个历史家,还是重视客观历史事实的,因此,在一些传记中也暴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罪行,如《外戚列传》写了宫闱中种种秽行,特别是成帝和昭仪亲手杀死许美人的儿子一段,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残忍险毒的本质。《霍光传》揭发了外戚专横暴虐及其爪牙鱼肉人民的罪行,在一些字里行间表示了对他们的谴责。《东方朔传》抨击了武帝微行田猎和扩建上林苑扰害人民、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在《汉书》的一些传记中也接触到了人民的疾苦,像《龚遂传》中他写了人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因而铤而走险,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对那些能体恤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吏如龚遂、召信臣等都特为表扬,对酷吏则肯定其“摧折豪强,扶助贫弱”‎ 8 ‎ 的进步一面,又斥责其残酷凶暴的一面。此外,班固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东方朔的怀才不遇,也都寄予同情,表现了他的爱憎。这些都是《汉书》值得肯定的地方。‎ 作为史传文学,《汉书》有不少传记写得十分成功。《陈万年传》通过陈咸头触屏风的细节,写出了陈万年谄媚权贵、卑鄙无耻的丑态;《张禹传》也只通过了张禹自己的行为、生活和谈话,写出了张禹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最著名的是《苏武传》。它表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德,通过许多具体生动情节的描写,突出了苏武视死如归,不为利诱,艰苦卓绝的英雄形象。‎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 家庭---- 父亲: 班彪 ‎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 ‎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 辞赋: 《两都赋》‎ ‎ 诗: 《咏史诗》 ‎ ‎《汉书》(《前汉书》)‎ •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 •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问题探究 ‎(一)、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 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  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 对苏武的评价 ‎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参与谋反而被扣押,在危难时他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也不愿意“屈节辱命”‎ 8 ‎ ‎,对卫律的劝降从容处之,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仍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使者身份.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 ‎(二)价值----‎ ‎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 《左传》(左丘明)‎ ‎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 ‎ 书 ‎ ‎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 纪传体 ‎ 《汉书》:本纪 列传 表 志 ‎(三)、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四)、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苏武和张胜---张胜见利忘义,在匈奴剑下丧失骨气,屈膝投降,反衬出苏武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2)苏武和卫律---卫律贪图名利,投降匈奴,并且为虎作伥,作威作福,逼迫苏武投降,对这种卖国求荣的叛徒嘴脸的揭露,更突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8 ‎ 写反面人物来烘托正面英雄人物的形象,使苏武形象更真实丰满,生动高大.‎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四、基本知识 ‎(一)句式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 ‎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 ‎ ‎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宜皆降之 (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 (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 (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 ‎ ‎ ‎ ‎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1、名词。‎ ‎(1)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8 ‎ ‎(4)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 ‎(1)shu 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 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Cu 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Shuo 屡次 当 ‎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 ‎(1)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1)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8 ‎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 ‎(调、徙、转、改、放、出)‎ •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 ‎7、去。解除职务 •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补充赏析 ‎  在史传文学中,人们往往班、马并提,史汉合称。其实,就总体水准而言,《汉书》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较《史记》逊色;但是,《汉书》中的某些部分,却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苏武传》正是《汉书》中这样的出色之作。‎ ‎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初的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这样,两国关系解冻。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释放了以前被拘执在匈奴的汉使。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以作为回报。苏武正是执行护送使者并答谢单于的使命到了匈奴。可是由于匈奴内部产生变故,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虞常财物,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匈奴单于则不惜毁弃刚刚得来的两国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企图杀尽汉朝使者,过后又以各种方式逼降苏武,完全置两国友好大计于不顾。苏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维护了尊严,表现出高度的气节。‎ ‎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这篇传记,艺术方法有三:‎ 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8 ‎ ‎  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是苏武的两次自戮。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虽被张胜、常惠劝止,但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以至“气绝、半日复息”。在卫律等的抢救下才挽救了生命,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  班固用重墨描绘的第二个场面是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 ‎  苏李诀别也是班固用重笔描绘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上,虽然没有正面描绘苏武,但从李陵的言语中透露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从李陵的悲慨中,我们得知,背叛祖国的人,他们永远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永无希望的追悔之中,与苏武得到的精神上的充实和功名上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示了苏武精神追求的高尚和不凡之处。‎ ‎  在用浓墨重彩写好一些典型场面的同时,班固对苏武长达十九年的生活作了简略的叙述,不少地方都是一笔带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极为简略的叙述中,由于抓住了最具感染力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 8 ‎ 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仅有一句描写“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这些鲜明感人的细节,使苏武的形象进一步得到升华。‎ ‎  其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在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仕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等。他们当中,有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其三,就是本文对人物语言的逼真叙写。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能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淋漓!“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正是这段铿锵有力的警告,使得匈奴不敢轻举妄动。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李二人的关系。‎ 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娓娓动听。他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话,都毕肖其人。‎ 班固的史笔,虽被范晔称之为“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得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后汉书·班固传》)。但其大部分篇章,与司马迁充满激情的叙写比较起来,总显得有点“质木无文”,《苏武传》则较好地克服了文学性不强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位忠君爱国之士的高大形象,一千多年来,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的榜样。而且在其他文学形式如戏剧、诗歌中一再出现。《苏武传》的苏李诀别、鸿雁传书等情节,早已成为典故,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反复引用,其影响之大之广,在《汉书》中首屈一指。‎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