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育才中学 2018-2019 上学期高二语文月考一试卷
时间 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
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
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
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
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
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
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
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
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
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微”
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
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
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
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
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
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
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
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
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
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
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
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
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
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
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
时俱进。 (摘编自陶东风《微文化需大关注》)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
“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B.“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它们具有
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让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
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正确面对,既要肯定
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让人们逐
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
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
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
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
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
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
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
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 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
100 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 130 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
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
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
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
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
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
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
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
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
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
—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
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
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
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
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
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
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
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
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
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
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
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
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
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
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
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
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
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
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个人物
张太出现,却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
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6 分)
6.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 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
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
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
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 79.3 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
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
钟”。医疗服务供给侧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
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
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
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
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
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
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
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
《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
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和衔接的制
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
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
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
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
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
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就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
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
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
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选自《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 老年人缘何成诈骗重灾区?》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人出现有病不首选医院、拿保健品当药品吃、宁可相信推销人员也不相信子女的怪现
象,有老人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社会原因。
B.许多老人对社会信息的摄取不全面,导致其与主流社会脱节,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状
态,他们往往会“从众”盲目购买保健品。
C.发觉自己受骗后老人因为害怕被子女埋怨或难以向子女启齿而选择不寻求帮助,恰恰说
明了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欠缺。
0%
10
%
20
%
30
%
40
%
50
%
害怕被子女埋怨
不想街坊邻居笑话
维权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嫌麻烦
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45
%
21
%
7%
30
%
老年人
年龄增长
老年人
多病共体 就医难 不法商贩“钻空子”A.
会议式营销 夸大宣传 欺骗老人 取证难 监管困境B.
不法商贩 亲情牌 获取老人信任 揣摩心理 推销产品C.
老龄化社会 人数剧增 医疗短板 揣摩心理 满足医疗保健需求D.
D.老人被骗后不愿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是维权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嫌麻烦,只有少数的
人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寻求帮助。
9.根据材料分析,怎样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
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
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
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
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
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
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
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
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
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
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
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
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
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
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
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
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
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
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
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
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别王百谷① 袁宏道
河上清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
锦帆泾②绕郎官舍,冠子桥③通处士家。
好事每挥林下麈④,清斋长试谷前茶。
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
【注】①本诗为作者将要离开苏州时所作。②锦帆泾:苏州城内的河名。③冠子桥:苏州城内的桥
名。④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指拂尘。魏晋清谈名士多执此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A.首联的“清霜”、“雁”、“西风”等意象点明送别季节为秋季。
B.颔联的“郎官”和“处士”点明诗人和王百谷的身份,二人同为官场之人。
C.“好事”句写诗人和王百谷经常在一起像魏晋名士一样挥麈清谈。
D.“谷前茶”是指谷雨前的茶。诗中以清斋品茶来体现王百谷的清疏绝尘、情趣高雅。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 分)
(1)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
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2)《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
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文字,完成 17-19 题。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如何把文字、图形等信息准确、快捷地记录在容易长期保存的载体上,
而且这个载体要廉价、体小、量轻,容易携带或者收藏,是人类告别了 时代之后从
结绳记事开始时的梦想。
为了梦想中的载体,古人 ,绞尽脑汁:甲骨、竹简、泥版书、莎草纸、锦
帛、羊皮、棕榈叶、椰子叶……然而,这些载体都各有 的缺点。例如,中国有
“学富五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读的书多到要用五辆车来装。其实,因为古代的“书”是竹简,
以竹子为载体的,所以古代这五辆车装的书恐怕还比不上能放进手提包内的当今一部《辞海》文字
记载的多。
到了中国东汉时代的公元 105 年,( ),这才使信息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解决了
载体问题之后,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如何准确、快捷地记录图文等信息。这一任务由另一位伟大
的发明家——中国北宋时代的刻字工人、布衣出身的毕昇完成。他在 11 世纪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能重复不断地把图文印刷在纸上之后装订成书。活字印刷与此前的雕版印刷相比,优点明显:后者
要求每一种书都 需要重新雕刻一套新的雕版,前者只需要排列组合那些“活”的泥字或者木字。
毕昇革命性的活字印刷让此前的雕版印刷 ,而且被不断改进,成为举世公认
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之一。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因为古代的“书”是以竹子为载体的竹简,所以古代这五辆车装的书还比不上恐怕能放进手提
包内的当今一部《辞海》文字记载的多。
B. 因为古代的“书”是竹简,以竹子为载体的,所以古代这五辆车装的书恐怕还比不上能放进手
提包内的当今一部《辞海》记载的文字多。
C. 因为古代的“书”是以竹子为载体的竹简,所以古代这五辆车装的书恐怕还比不上当今能放进
手提包内的一部《辞海》记载的文字多。
D. 因为古代的“书”是以竹子为载体的竹简,所以古代这五辆车装的书恐怕还比不上当今能放进
手提包内的一部《辞海》文字记载的多。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伟大的发明家蔡伦以后人所称的“蔡侯纸”奏报朝廷。
B. 伟大的以后人所称的“蔡侯纸”奏报朝廷的发明家蔡伦。
C. 伟大的发明家蔡伦奏报朝廷是用后人所称的“蔡侯纸”。
D. 以后人所称的“蔡侯纸”奏报朝廷的是伟大的发明家蔡伦。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生吞活剥 殚精竭虑 显而易见 相形见绌
B. 茹毛饮血 处心积虑 昭然若揭 黯然失色
C. 生吞活剥 处心积虑 昭然若揭 相形见绌
D. 茹毛饮血 殚精竭虑 显而易见 黯然失色
20、下面是某人为自己的母亲过 80 大寿,给亲戚朋友发的邀请短信。其中有 5 处表达失误,请指
出来,并加以修改。(5 分)
各位亲朋:
农历十月二十日,是令堂 80 寿辰。我特意邀请您在日理万机之中,来我府上一聚,共表恭贺
之意。时间:当天上午 10 点。地点:向阳花园别墅 12 号楼。我们全家等着您到来。
21、改写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使之句式一致,本体、喻体搭配合理。(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
语)
我常常趴在檐下听雨。雨声轻灵,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雨声像山沟里柳阴下击石的溪水般
清脆;雨声舒缓得像黄昏里泉苔上栖着的蜻蜓的翅。那种特别的感觉一声一声圈占了我的心,滴进
我的回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是诗的故乡。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栏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
传》,让古典诗词又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只是人们关注的取向各有不同:不少考生怀揣
《中国古代古诗文 64 篇》期待拿分,荣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期冠军的快递哥雷海为背诗
抄诗只是喜爱,支教老师梁俊为古诗词谱曲并领着孩子们吟唱是为传承……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9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月考一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
1.A (曲解文意。原文是“对于‘大’的迷恋导致了现代问题的出现”,并非“大”
这一特征导致的;不是“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而是我们
发现了其美好。)
2.D(偷换概念。D 项表述内容主语应该是“微技术”,而非“微文化”。 )
3.C(原文“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
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这里将或然变为必然。)
4.C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 项考核人物形象,
C 项考核艺术手法,D 项考核语句含义。其中 C 项,文中没有肖像描写。
5.①优越与自得。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
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②羡慕与孤窥。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
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从而感到孤寂失落。③怀想与失落。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
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己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
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
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
词语。此题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注意结合“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
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来访者的势利
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
斗时光,发现己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
等情节和文中的关键词“自得”“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
幻想”“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
概括“优越与自得”“羡慕与孤窥”“怀想与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
6.①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
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②内
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张
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③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
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④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
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和
主旨的表达以及特殊的手法的角度分析,此题从结构上看,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
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
闹”贯穿全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
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上看,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
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
7. D(要补短板强供给,“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应该从“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
多个医疗环节入手。)
8.C(A 项,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老人自身的原因”与“社会原因”哪一个更重要。B 项颠倒
因果,不是信息摄取的不全面导致与社会脱节。D 项老人被骗后不愿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害
怕被子女埋怨)
9.(6 分)破解骗局需要:
①加强医疗服务供给建设,完善针对老年人特点医疗服务体系;
②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③注重对老年人的思想引导,子女要多关爱关心老人。
④让老年人有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获得更多信息。
(任答 3 点即可)
10.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A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
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12.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
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
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授予臣洗马官职。凭我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重任,这种
恩情不是我杀身捐躯能够报答的。
寻:不久。 除:拜官,授职; 洗(xiǎn)马:太子洗马是辅政太子 教太子政事,文理 。猥:辱,自
谦之辞。以:介词,凭借。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贱低微的身份。(或猥:鄙陋。以:表并
列。整句解释为:见识浅鄙而又身份卑微。) 东宫:太子居处,借指太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编修一职,不久兼任司
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迁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升任左谕德,充
当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不攀附刘瑾,刘瑾很憎恨他们,说
《大明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很多,要求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
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傅珪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
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与其它各部比较相对简单,但从傅珪开始多次直言规劝,章奏就多了
起来。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西域僧人求百顷田地作法王下院,皇帝的亲笔命令下到部里,
说大庆法王的命令与圣旨等同。傅珪假装不知道,执意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敢与皇帝并列,
是对皇帝大不敬。”皇帝下诏不过问,求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
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教
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
止没有做成。臧贤经常在阉党面前指责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御史张羽奏报云南灾情,傅珪趁此
竭力陈说四方灾害可怕。正德八年五月,再次奏报四月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
年,灾害六十九次。现今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
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灾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 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
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
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傅珪
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
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
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
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4.B E (B 项二人身份不同。“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
人。
15.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写清霜大雁,西风匹马,作者又要浪迹天涯,表达了漂泊之苦。②依依
惜别之情。中间两联写作者和朋友常相往来,彼此对于各自居所周围的景物十分熟悉,常在一起交
谈饮茶,离别在即,依依不舍。③对王百谷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尾联以西施之美来比喻王百谷之
才,无人了解王百谷之才,友人才华得不到施展,作者深表惋惜。(每点 2 分,共 6 分。)
16.(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7. C 注意多层定语和状语的顺序
18.A 根据括号后的“这才使信息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可知括号内的主语应该是蔡伦用的
“蔡侯纸”奏报朝廷这件事,故选 A 合适。
19.D 茹毛饮血: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
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
尽心思。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的谋划,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 显而易见:(事情、道
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昭然若揭:形容真相完全暴露出来。黯然失色:黯淡无光,失去
原有的光彩。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20.答案:”令堂”改为“家母”“日理万机”改为“百忙” “府上”改为“家(里)”“恭贺”改为
“祝贺” “等着”改为“恭候”
21.答案:雨声轻灵,是黄昏里泉苔上栖着的蜻蜓的翅;雨声清脆,是山沟里柳阴下击石的溪水;
雨声舒缓,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
22. 【立意探索】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关注古典诗词
的态度。材料中列出了三种态度,其一是“不少考生怀揣《中国古代古诗文 64 篇》期待
拿分”,他们只是把诗词当作提高分数的手段,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是应付考试,他们的
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喜爱经典、传承经典,然而他们的做法在客观上却也能起到使经典流传
的作用;其二是像雷海为一样的人,他们热爱经典,把经典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无意
识地去传承经典;其三是像支教老师梁俊一样的人,他们自觉自发有意识地担负起了传承
经典的责任。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成文章,考生可以从上述三种态度中选择一
种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来写,也可以独辟蹊径谈出自己的特有感受。总之,只要围绕对古
典诗词的态度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
立意角度参考:做经典的传承者,传承源自热爱,功利目的对传承经典的作用,等等。
【佳作示例】
经典永流传
去年年初,中央一套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栏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霸屏,除了让主持人董
卿甚至于她的口红火得一塌糊涂外,更像是一股涓涓的清泉,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今年春节刚过,中央一套又推出了一档“和诗以歌”的文化类栏目《经典咏流传》,更
是以“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用更容易流传、更朗朗上口的歌唱
的形式,再次为大家献上了一道文化大餐。《明日歌》、《将进酒》、《三字经》、《定风
波》……我们曾经那么熟悉的经典诗词,没想到以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更令人回味无穷。
对古诗词的赏析,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代爱国诗人的智慧和情怀中吸允滋润、涵养心灵。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源远流长,精彩鲜艳。
《经典咏流传》是广大作曲者和演唱者,用现代优美的吭腔,把古诗词唱出了“厚重的文
化情感,也注入了磅礴的现代风范”。主持人和四位鉴赏评论专家,真是“让观者听者心灵俱
醉”,每首唱完之后,演播大厅的观众为之动容,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敬。
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潇洒洒,“用乐观好施
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真是令人赞叹。《三字经》《木兰诗》《鹊桥仙》《梁祝》《明月
歌》《静夜思》《别君叹》《秋思》等咏唱经典,每一首都充满着多元传统文化。特别那首用
800 年前的古琴和鸣《别君叹》,唱尽了大漠柔情和古道苍茫,让你“声声入耳,句句入
心”。鉴赏员曾宝仪也感染得不禁潸然泪下。主持人撒贝宁说:“聆听历久弥新的经典咏唱,
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让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照亮我们美好的生活。”
以当年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连续在国家主流媒体推出的此类文化栏目,除
了让我们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外,更传递了一种信息——那就是我们的
传统文化复兴已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成为必然。
这次《经典咏流传》,又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它“不但把古诗词唱出了厚重的文
化情感,也注入了磅礴的现代风范……”我们将在这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让经典
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欣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文化自信的需求越发强烈。我们应该顺
应潮流,积极运用各类平台媒体,尽其所能,大力弘扬我们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
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伟大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伟大的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尽
管“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