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1-06-04 发布

(山东、海南等新高考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金卷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高考)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金卷 语 文(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 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 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中华 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 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 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新中国 70 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它的诞生宣告中国迈 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 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 10 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 42.5 万人提出的 102 万条建议, 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 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 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 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 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 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 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 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 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 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 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 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 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 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 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 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 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 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 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 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 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 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材料三: 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 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将会 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的溢出效应,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民事审判和 民事检察适用的最核心实体法律是民法典。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 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 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法官和检 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法改革的课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 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 律师,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 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 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 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 要注意的新现象。 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督才能 够有效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分析, 行政许可应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 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 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 1.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民法典吸收了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 律规范。 B.民法典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与其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提升社会治理 效能。 C.民法典注重以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惩恶扬善,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促进社会发展 进步。 D.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 象。 2.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 B.只有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让民法典真正保护人们的权益。 C.激励社会主体自己解决问题,激活社会能量,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 D.民法典仍然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 3.下列说法中,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张某与李某因房屋租赁引发纠纷,在审理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将民法典作为统一的法 律依据。 B.法院根据民法典对张某高楼坠物致伤案做出判决,张某因法官没有使用自由裁量权而认可判决结 果。 C.赵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条 款。 D.刘某与钱某因共建厂房产权产生纠纷,法院依据行政法判决产权归刘某,钱某不服又依法提起民 事诉讼。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解读个园 藏策 个园之名甚“个”。据扬州人讲,当年园主人为求园名,花了不少银子,才有了个园这名字。 清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而园主又爱竹,于是乃取“竹”中之“个”,且形似竹叶,故名。 这“个”,乃竹之“提喻”。不过当地也还有种传说:“个”亦有独一无二之意。这倒颇有空前绝 后并世无双的自诩了。 其实个园的用心,还远不止于此。初入园中,但见翠竹丛丛,名色各异,虽令人耳目一新,倒 也没有太多奥妙。渐至内园,则幻境憧憧,久负盛名的四季假山,便在这里了。 所谓四季假山,实际是以分峰叠石之法,利用木石之间的不同搭配,幻化出春、夏、秋、冬四 季景色。以青竹配笋石,道是“春山笋石参差,修篁弄影”,意寓雨后春笋的模样,是为春景;以 湖石叠山,山中有洞,中空外奇,配之小潭清碧,取意夏云多奇峰,是为夏景;以黄山石堆山,配 之丹枫,又于山巅处建亭,临亭俯视,黄石丹枫,倍添秋意,是为秋景;而最富想象力的大概要算 冬景了,以雪石堆造的假山,迎光时闪闪发亮,背光则幽幽泛白,让人联想残雪未消的样子,后墙 上再凿二十四个风洞,以应“北风呼啸雪光寒”之意。冬山的西墙上又留漏窗,凭窗可见花丛竹径, 似迎春有径,呼之欲出…… 这是个由符号构筑的小园,一如罗兰·巴特笔下的“符号帝国”。漫步园中,单靠目力,是看 不出这景中暗含四季的奧秘的。四景与四季的对应,其实更多靠的是符码的作用,如春笋、丹枫等, 而并非真能肖似。就如“个”与“竹”的关系一样,四季假山与春、夏、秋、冬,也是一种“提喻” 的关系。个园实质上是个“提喻”之园。这其中种种的文化哑谜,大概只有深谙其符码的人才可以 领会的吧。 四景与四季既不重形似,自然是在于“意”了。个园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呢? 以四景喻说四季,实际上是把“历时”的四季,圈进了“共时”的小园之中。四季的更迭,标 志着时光的流逝。但如果“共时”地拥有了四季,那便意味着控制了四季更迭,进而也便拥有了时 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式的慨叹,变成了往来四季之间,可以任意穿行的悠闲漫步。春、 夏、秋、冬,只是园中四景间的一种“换喻”形式,它们近在咫尺,彼此相接,循环往复……于是, 四季假山便仿佛成了可以留得住似水年华的时间机器。这让人不禁想起博尔赫斯笔下那不为时光所 囿的“交叉小径的花园”。个园在其深层意义上,亦是时光之园。 园主人盐商出身,不会有如此深的心思,这诸多的精妙花样,大半应是其门客所为。不过他们 当年拥有的,毕竟只能是符号的时光,个园依旧,岁月无情,隐喻着时光永恒的四季假山,也早已 阅历了无数个四季更迭的时光的淘洗,在斑驳的世事沧桑中,成为对他们自身的反讽。 我是初春一个雨后的上午来访个园的,比“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农历三月,早来了近一个月。 园中游人如织,纷纷地在春、夏、秋、冬之间往来。夏山依傍着的一个厅堂里,正办着一个当地画 家的画展,签上标着几千至几万不等的高价。门口竖起一块牌子,上有画家满嘴大胡子模样极酷的 照片,和一段看起来行迹有些可疑的履历简介。画是无须多看的,笔法破败,不成个样子。我不禁 哑然失笑,想当年这样的画匠怕是进不得这园子的。 与时光永恒之类的神话相比,我倒以为“偶然”更加耐人寻味。就在我漫步园中,暗自构思这 篇小文时,忽见夏山山洞间人影一闪,颇似上海的王晓明兄,走去一瞧,果然是他!王兄去年刚从 哈佛游学归来,平时相距千里,而此刻他从上海我从天津,竟在同一时间相遇于这时光之园中—— 我在北京打的,曾两次遇到同一司机。司机说这种几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远隔千里,竟于他乡 茫茫人海中巧遇故知,这种几率大概已不止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分之一了吧?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据传,个园的命名,与古诗句有关,也与竹字有关,这彰显了园主人的文化诉求。也有人认为因 “个”含独一无二之意,寄托了空前绝后并世无双的自诩。 B.“以四景喻说四季,实际上是把‘历时’的四季,圈进了‘共时’的小园之中”,其中的“历时” 是指时间上前后相承,“共时”是指不分前后,同时并立。 C.作者引用的罗兰·巴特和博尔赫斯的相关表述,不仅解读出个园的文化意味,也使读者在这种联 系与比较中对个园的文化哑谜有了更直接的理解。 D.当年的建造者试图挽留四季,但岁月无情,他们早在时光的淘洗中远去。作者此次探访个园,主 要寄托了他对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引用于此处,已经基本上没有原句所具有的抒情意味,只是用来指时 间,并突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逝者”特点。 B.第八段写蹩脚画家的内容看似闲笔,但实际上是以画家的水平低劣,突出其与个园当年的品位颇 不相称,使个园的沧桑感更具体而形象。 C.由游园偶遇王晓明君到在北京打的的巧遇,用比喻的手法,意在说明,看似没有时空对象等方面 关联的事情,其实也存在着事理上的一致性。 D.本文语言平易、冷静而理性,但第三段语言颇为典雅。不仅使用排比使语言整饬,而且引用精准, 使文章张力十足,颇具文化内涵。 8.文章“解读个园”的过程,从四个方面层层展开,请简述这四个层次的大意。(4 分) 9.作者通过解读个园,悟到了什么人生道理?(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 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 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 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 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 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 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 “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 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 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 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 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 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 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 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 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 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 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 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 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入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6.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里的句子,表达对贤才的牵挂和渴慕之情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夏日傍晚微感闷热,我步出宾馆,独自走向黑石礁。海声,哗哗复哗哗,好似在( )着什么? 更有螺号的呜咽,从远处隐约传来。海,十分辽阔地展现出她全部的金色光芒,像鳞片,闪闪烁烁 地推向天际。这座古老而新颖的水城,一下子摁亮无数个灯盏,使天空布满了橙红色。无疑,这是 一座梦幻般的城市。它所( )的人间故事,一网又一网地撒向大海。 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怪不得有人,① 。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铜雕像,立 在暮色中,一动不动。我想斯时,无尽的浪花,已尽收于他的一望里了。渔火几点,也已在他苍老 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些,但也算清晰可辨。这时,我听见他长咳了几声。他的咳声,在夜 风中扩散得很远。后来听说,他是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我是远远地( )着他的,他那一 头苍苍白发,具有风云特有的( )。白发缭乱着,像草原上的一丛白草,在随风飘逸,像一首婉 约诗。 时隔三十余年,又有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里,也来凭栏远眺。海声依旧,渔 火依旧,帆影亦依旧,朦胧在水波里。当一股湿湿的海风,掠过耳际时,我猛然想起,那个蓝色的 大连湾,想起黑石礁,② 。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有了他那时的内容与所感。 所不同的是,对身后的夕阳,我没有了那种淡淡的感伤。既不惧怕独自凭栏,也不惧怕身后站着夕 阳。这或许是岁月之钙,将这一身老骨强化了的缘故吧?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倾诉 编写 注视 韵律 B.诉说 编写 凝视 韵致 C.倾诉 编织 凝视 韵致 D.诉说 编织 注视 韵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4 分) 21.下面文段画线句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4 分) 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组成,①它不仅能抵御外来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 侵袭,②还能消除体内衰老、死亡、恶化或突变的细胞,保持机体的健康。③体育锻炼能延迟机体 免疫系统衰老并逆转系统的机能减退能力,④不过运动量太大反而会降低人的抗病能力,⑤增加上 呼吸道等疾病的感染率,⑥甚至有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疾病的危险。因此,适量运动才能有益于人体 免疫功能的增强。 22.阅读下面一则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5 分) (1)描述画面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 (2)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20 字)。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要。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但是小男孩却把最大最好看的 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而花石都给了小男 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 藏起了很多雨花石。 人际交往对于个体的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你在与人交往中有怎样的困惑与收获?你对人际交往 有怎样的认识或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新高考)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金卷 语 文(A)答 案 1.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 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 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 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民法典”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理解错误。原文是“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 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 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所以 前后两句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 D。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 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 求选出“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项,“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错,原文 是“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所以应是“良法”而不是“法律”。C 项,“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 效果最大化”理解错误,原文是“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 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 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所以原文是“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选项 中“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说法太绝对。D 项,“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 就会完美。”错。原文是“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 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 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文中只是说“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并没有说 “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故选 B。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 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 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要求选出“不能正 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 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 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三个人的观点主要是谈论民法典的体系化特点。C 项,“赵 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条款。” 理解错误。根据王利民的观点“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 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 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 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所以 民事法需要法官具有体系化思维,该项中“某地方法院”的判决不能体现体系化,不能证明文中观 点。故选 C。 4. 【参考答案】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②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 述。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的特点。论证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议 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分析论证结构可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先整体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材料二 共三节内容,先概括每一节的段落大意,每一段开头的一句话就可以作为中心句,分别是“民法典 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 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通过对材料二每一段开头一句话的分析,可知这三段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所 以材料二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然后再分析每一段中的论证结构,可通过划分层次来分析。通过对每 一段内容的分析可知,这三段在论证结构上一样,都是先用一句中心句引出谈论的话题,然后再具 体分析,这属于总分结构。所以段落内部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 体阐述。 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 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 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综合材料一和 材料二,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要 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概括。如材料一中,“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 10 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收到 42.5 万人提出的 102 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据此 可概括出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材料二中,“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 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 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据此可概括出在 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 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 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据此可概括出在时代 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 6.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D 项,“作者此次探访个园,主要寄托了他对世事沧桑、 物是人非的感慨”错误,根据原文第九段“与时光永恒之类的神话相比,我倒以为‘偶然’更加耐 人寻味”可知,作者探访个园主要寄托的是与其妄想时光永存,不如在“偶然”里体会人生真味。 故选 D。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C 项,“用比喻的手法”错误,无中生有,并没有使用比 喻手法。故选 C。 8. 【参考答案】第一层(第一段)解读“个园”之名;第二层(第二、三、四段)解读个园的“提喻”, 即四季假山的文化哑谜;第三层(第五、六、七段)解读个园的深层含义,个园作为一个时光之园, 寄寓着建园者时光永恒的梦想;第四层(第八、九段)解读个园后的感悟:与其妄想时光永存,不如 在“偶然”里体会人生真味。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重点讲述个园名字的 由来和含义,可划分为第一层次。第二段重点介绍个园的用心体现在久负盛名的四季假山;第三段 重点介绍四季假山是以分峰叠石之法,利用木石之间的不同搭配,幻化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第四段重点指出四景与四季的对应,个园实质上是个“提喻”之园。此三段重点解释四季假山的文 化哑谜,可划分为第二层次。第五段指出四景与四季不重形似而在于“意”;第六段指出个园在其 深层意义上,亦是时光之园;第七段指出个园中四季假山是建园者的追求时光永恒的表现。此三段 重点解释个园的深层含义,可划分为第三层次。第八段讲述访个园时看到令作者哑然失笑的当地画 家画展,第九段讲述作者的观点:与时光永恒之类的神话相比,作者倒以为“偶然”更加耐人寻味。 此二段是讲解作者解读个园后的感悟,可划分为第四层次。 9. 【参考答案】①时光永恒是妄想;②不要刻意追求,而应有洒脱超然的心态;③生命的“偶然”中 蕴含意外的惊喜、意趣和收获,更值得珍惜(或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关键句“个园依旧,岁月无情,隐 喻着时光永恒的四季假山,也早已阅历了无数个四季更迭的时光的淘洗,在斑驳的世事沧桑中,成 为对他们自身的反讽”,可知作者对于时光永恒的追求是反对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在根据“与 时光永恒之类的神话相比,我倒以为‘偶然’更加耐人寻味”,可知作者认为相对于时光永恒,作 者更赞同对“偶然”的追求,珍惜“偶然”中的惊喜和收获,以淡然超脱的心态面对生活。 10.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 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 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 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 人的军队。“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D;“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 其前应断开,排除 B。故选 A。 11.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 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 项,“‘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 指土地神,“稷”指谷神。故选 D。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 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 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 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被捕之后,拒绝张世 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错误,原文“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见,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 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故选 C。 13. 【参考答案】(1)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 (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 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 词为:(1)以,率领;乌合,乌合之众;是,这;何异,与……有什么不同。(2)捍,保卫;乃, 却,竟然;叛,背叛。 14. 【参考答案】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 章大意,对文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读懂题干,找准答题区域,把握住关键语句进行理 解,最后分点作答。根据“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 吾深恨于此”可知,文天祥为国家危机,竟然没有人愿意起兵勤王而感到遗憾痛心;根据“以身徇 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可知,他 希望自己做个示范者,能够感召天下的忠臣义士一起前来保家卫国,这样或许可以让国家延续下去。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文天祥以 “遵守天道,勤奋不息”为题,回答皇帝的策问,他的对策文章写了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气呵 成,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份卷子中存在的古代典籍之义理犹如明镜, 可以起借鉴作用,这个人忠肝义胆如同铁石,所以臣敢为陛下得到人才而庆贺。”不久父亲去世服 丧而归。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 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 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 府。德佑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 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 队。事情上报朝廷后,任命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京。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 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 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是这样,只是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 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 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 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 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渡海到了温州,于是到了漳 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 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 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 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 《零丁洋诗》给他。”崖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到首都。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 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 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 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终年四十七岁。 15.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 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 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 B。 16. 【参考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 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 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 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 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 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 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 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 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 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 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 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 府民歌的真髓。 17. 【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衿,拙,摧。 18.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 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 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 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倾诉:把想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诉说:告诉,陈述。“倾诉”带有 更明显的感情色彩。结合“海声,哗哗复哗哗”分析,选用“倾诉”。编写:就现成的材料整理成书。 编织: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引申指酝酿思想、组织材料、构思意境等思维活动。这里与“一 网又一网”相照应,用“编织”更好。凝视: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 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注视: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 对象除了人或具体的东西之外,不可以是抽象的、变动的事物,前面还可以带上“凝神”“密切”“警 惕”等状语。此处选用“凝视”。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韵致:指风度韵味,情致。结合“风云”分析,选用“韵致”。故选 C。 19. 【参考答案】(1)结构整齐;(2)语言严密;(3)运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4)运用拟人手法, 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情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 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1)“既……也……” 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结构整齐,表意上具有强调意味;(2)“或许”表示揣测,表意更加严密;(3) 运用问句,委婉而富有情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留有余韵。(4)运用拟人手法。“站着夕阳”将“夕 阳”人格化,具有了人的感情,显得生动形象,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情感。 20. 【参考答案】①独自在久久凭栏远眺;②想起凭栏远眺的那位诗翁。 【解析】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 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 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 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目及处,夕 阳真是无限唯美。怪不得有人”“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铜雕像,立在暮色中,一动不动。我想斯时, 无尽的浪花,已尽收于他的一望里了。渔火几点,也已在他苍老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些, 但也算清晰可辨”分析,此处主要讲那人凭栏远眺。第二处,结合“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 有了他那时的内容与所感”“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分析,此处主要讲想起那位凭栏远眺的诗翁。 21. 【参考答案】②改:衰老、突变、恶化或死亡。③改:逆转系统的机能减退趋势。⑤改:增加上呼 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⑥改:有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疾病(有可能产生诱发一些潜在疾病的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掌握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 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文体、 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 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 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第②句主要是语序不当,“衰老、突变、恶化或死亡”这几个词语之间呈 现的是由轻到重的逻辑顺序,不能随意颠倒错乱;第③句,原句“逆转”和“能力”搭配不当。“机 能减退”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一种趋势,所以应将“能力”改为“趋势”。第⑤句,“感 染率”是指人和动物的机体受病菌侵害的几率,而语境是说上呼吸道等疾病出现的几率,即应该是 “发生率”。第⑥句,原句句式杂糅。“诱发……疾病”和“产生……的危险”是两套句子结构,不 能并存,故可将原句改为:“有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疾病”或“有可能产生诱发一些潜在疾病的危险”。 22. 【参考答案】(1)画面上是一位身材高大壮实、器宇轩昂的男子站在一道比他低了许多的打开的门 前,门外展现的是蓝天白云,阳光普照的美景。画的两边写了一句话:有些时候,你需弯下腰来, 才能迈过一道门坎。 (2)人生的某些时候需要妥协。(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描述画面,一是概括寓意,都是漫画常考的题型。描述的时候, 首先看漫画由几部分组成,主体是什么,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内容描述出来即可。这幅漫画由三 个部分组成,男子、门、文字的注释;可以按照男子、门、文字的内容这一顺序来描述。概括寓意, 有文字注释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注释;没有文字注释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漫画变形夸张的部分。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钟来 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 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 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 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 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这则材料作文题不仅仅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更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可能遇到的 尴尬。我们可用因果追溯法审题。小男孩辗转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 小女孩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就可以引出“怀疑 与信任”的话题,这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追溯小男孩的怀疑,小女孩充满信任的原因,可发现小 男孩的私心即“心计”以及小女孩的纯朴天真,由此可想到“心计与童真”。在交往中看似小男孩 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可以引出“得到与失去”的话题。如果我 们更进一步,就可以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中,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 环境已经使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由此反思: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那个 辗转难眠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 使得人性的底线不断遭到践踏。“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 立意:1.怀疑与信任;2.心计与童真;3.得到与失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