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22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写作的写出波澜技巧学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突破二十二 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处(记叙类)‎ ‎——写出波澜的技巧 对写作而言,所谓波澜,就是文章的起伏变化。它是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文章的波澜是否跌宕起伏是衡量作者构思水平的标准之一。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构思的精巧、叙事的曲折将越来越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但是,在叙事过程中,考生往往出现平铺直叙,缺少起伏的问题。考生应注重悬念、抑扬、误会、突转等方法在写作中的巧妙运用,从而使文章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佳作展示 惨死的猫 ‎“呼——呜——,呼——呜——”‎ 皎洁的月光下,在彩釉瓷砖装修的楼梯上有两只对峙的猫,一上一下,不时从喉咙处发出怪声。‎ 也许它们在争抢地盘。因为这里(楼梯对面的厨房),经常会有些熟肉;也许它们太好胜,谁也不愿给谁先让路;也许它们在交流彼此的“心声”……‎ ‎“混蛋,还让不让睡啦!”随着户主的一声大骂,四只幽幽地发着棕黄色光的眼睛像闪电般闪了一下,紧接着便是受惊后的两声猫叫,几乎是同时叫出的,声音很小,好像从很远处传来的,但细细分辨,还是能辨别出来的。‎ 这户人家为什么每晚都有猫光顾的原因,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 这户人家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小洋楼住着,比较富裕,恰好户主又是食肉主义者,不开素的。所以厨房里会经常有些肉类,熟的,很香。这不免会使那些吃馒头屑,喝剩饭长大的猫嘴馋,所以每晚都会有猫光顾此地。‎ 当然户主是明白这点的,所以每晚睡之前都会仔细地检查一下厨房的门是否关好了。‎ 不幸的是,有一回,他忘记了检查,门没有关好。这可好,那馋猫终于“解放”了一回,它溜进厨房尽量不使自己的身体碰着锅碗瓢勺。‎ 它成功了,终于把那条炖的香气直冒的大鲤鱼吃个精光,兴许是鱼的个头太大,猫的胃太小,装不了多少东西,它只吃了鱼肉,把鱼头、鱼骨、鱼尾完完整整地剩下了,甚至连一个牙印也懒得留,不过它倒没有忘记把盘子上码的整齐的馒头印上标记,个个咬了一口,似乎是在表达对馒头的恩情。‎ 第二天,户主发现了那条只剩下鱼头、鱼骨、鱼尾的残鱼,安稳地躺在盘子上,冒着腥气。同时,也看到了那些被赋予猫的恩情的馒头,但他并没有发作,似乎早已料到了这种结果。‎ 出奇的事发生了,户主狂改已往吃肉的习惯,从此吃起了素,一吃就是两个星期。‎ 这一大大的改变,倒让猫有点不适应,连肉香味也嗅不到半点。但那些猫似乎并不死心,仍就每晚光临一下此地,才安心地离去。‎ 猫的不甘心应验了,户主好像吃厌了素食,这晚炖了一锅肉,自己吃了些,剩了些,放在厨房里,厨房的门没有关。这晚,把那猫可乐了个半死,但另一半它也没活成!‎ 终于等到屋里的灯熄了,猫知道,户主睡了。一个轻跃便溜下了楼梯,就直奔主题。到了厨房才发现,除了一锅半温的肉汤和盛着几小块肉的碗放在那里,没有别的可吃的,猫好像并不开心,但还是把那几块自己苦等了两个星期的肉吃了,还有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趣味,连碗里的肉汁也没放过,最后还不甘心,又把头伸进锅里舔起了肉汤,可是汤太腻了,它只舔了两口就放弃了。离开时,还心有不甘地往里瞄了两眼,才恋恋 不舍地迈着小碎步晃走了,它上了楼梯正准备离开时,忽然嗅到了一股肉香,对,没错,是刚才的那个香味!‎ 它兴奋地又是一跃而下,直朝厨房冲去,令它失望的是刚跑到半道儿肉味就没了,它断定香味肯定不是从厨房里传出的,但它还是进去看了看,仅有那一锅肉汤和自己舔的倍儿亮的碗放在那里。‎ 它沮丧地低着头,拖着懒散步子向楼梯晃去,它上了楼梯正准备离开时,又一股香味飘了过来,猫不时打了个激灵。它猛然抬起了头嗅起香味,想找到香味是从什么地方传出的,因为它知道厨房里已经没有肉了。‎ 它小心翼翼地嗅着肉味,向肉味走去,它走得很慢,生怕自己走得太猛了,把肉味落在后面,就这样肉味一直把它带上了楼顶。‎ 它发现了,那肉就在盘子里,很多,对,很多,就在盘子里。它发了疯一般,生怕自己慢了半步被同伴抢去,朝盘子扑过去了……‎ ‎“咣当——”‎ ‎“喵——喵——”声音越来越低。原来猫伴随着肉、盘子、板子和砖向楼下铺着石子的路上摔去,很不幸,猫的脑袋上插着一块盘子的碎块,后梁骨和尾巴被两块砖压个结实,四肢好像不能动了,一直在那里抖着,正在奄奄一息呢!‎ 听到盘子破碎的声音,户主来不及开灯,拿着手电便冲向门外,到了外面他才发现,那只曾经毁了他早餐的该死的猫,快要死了,随着胸前的起伏幅度越来越小,户主晃了晃手中的手电,开心地大笑起来,并且大喊:“我做到了,该死的猫,见你爷爷去吧!”‎ 原来,这是户主的一个计策,是一个筹划了很久的,一次成功的计策!‎ 提醒一下,那盛着很多肉的盘子正放在一片很薄的板子上,板子放在楼沿外,正好能撑住盘子和肉的重量,板子的另一端用砖块压在楼沿上,可怜的猫并没有发现,还以为是上帝在眷顾它呢,结果真被上帝带走了!‎ 亮点点评 该文有两大亮点,其一就是细节描写十分成功,猫的形象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其二则是在行文过程中,悬念迭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猫吃了户主家的鱼,户主很生气,却在吃肉后忘了关门,猫吃了肉汤却没有肉,但仍有肉味传来,循着肉味一直到楼顶,发现楼顶上放着好多肉,结果为了吃肉而被摔死。最后解开悬念——这是一个计策。‎ 从阅读心理来说,一篇一波三折、悬念迭出的文章最能激起读者心底的波澜,获得情感的共鸣。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1.悬念法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于解除心头之念。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常用倒叙的写作方式;或利用人物的反常言行;或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中途中断某件事情的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如契诃夫的小说《威胁》:‎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则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 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一则简短的声明,竟吓得小偷心惊肉跳,赶紧原马奉还,也让朋友不明就里。寻找其中缘由竟然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惩罚方式,令人啼笑皆非。‎ ‎2.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首先,看看欲扬先抑。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是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刻画贾宝玉形象的。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后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西江月》二词正话反说,赞颂了宝玉的叛逆精神。前三次是抑,最后一次是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欲扬先抑手法,首先要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抑”是手段,“扬”是目的,前面的“抑”是为后面的“扬”蓄势,这里的关键是要在未“扬”之前,先于“抑”处找到“扬”的根据,这样才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其次,还应注意由抑而扬的转折的合理性。下面看看欲抑先扬。如《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叙写蒋干劝降周瑜的故事。曹军刚输了一阵,挫动锐气;又被周瑜窥营,曹操束手无策。蒋干却在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何等风光!可惜一到江东之后,蒋干就被周瑜牵着鼻子转,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大将蔡瑁、张允,为赤壁败仗留下祸根。‎ 作者这里对蒋干就运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3.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和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小小说《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围绕着“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这一问题,学生、老师和校长各有不同的说法,却没有一种答案是对的,小说通过极力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学校师生的不学无术。‎ ‎4.突转法 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这种突转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变为逆境,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反之亦然。如小小说《一幅国画》片段:‎ 四年一度的干部选拔会议就要召开了。牛部长家里,可真是比过年还热闹。‎ 一波送礼的人都走了,牛部长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将一个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部长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牛部长从画下发现了一行小字,他连忙凑上去看,还看不太清,又赶紧从上衣口袋拿出老花镜,看了起来。那是用蓝色圆珠笔写的,上面写道:“远观看似牛,近看不是牛。不把田耕地,只把香油偷。”‎ 牛部长怀着兴奋的心情欣赏礼品,谁知却是一幅讽刺之作,心情一下子降到极点。这种前面层层渲染蓄势,高潮时笔锋陡然一转,忽然出现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的构思方式犹如平地一声春雷,让人耳目为之一震。‎ 另外,还有对比、张弛、忽闪、铺垫、擒纵等技法,如果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运用,也可收到波澜迭起、摇曳生姿之妙。总之,想要叙事有波澜,就必须在结构与表达上下功夫,巧妙运用各种技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让人开卷难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叙事有一定的波澜。‎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审题的关键是“外”与“内”的区别与联系;材料的主旨是人的成长靠自身动力,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是条件;写作的重点是材料的主旨。‎ 材料以类比说理的方式,由鸡蛋说起,同样是打破鸡蛋,但是,打破的方式不同,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靠自强打破,获得了自己珍贵的生命;靠外力打破,会成为别人普通的食物。由鸡蛋类比人生,自强,从内打破,是人生成长的内动力,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动力,外力会没有丝毫作用,只能让人生梦想变为泡影。‎ 作文的立意方向:自强,是人的重生;内动力是人生成长的发动机;外力是内力的助听器;内动力强悍,会让人生飞起来;人生,是一次次凤凰涅槃,我的人生我做主……‎ 依据试题要求,结合新材料作文的原理,在正确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记叙类文章,如记叙文、微型小说、短剧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