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基础过关训练 5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横.贯(héng) 内涝.(lào)
逞.能(chéng) 瘟.神(wēn)
B.救济.(jì) 淤塞.(sāi)
跋.涉(bá) 浸.渍(jìn)
C.亲昵..(nì) 撰.写(zhuàn)
体贴.(tiē) 抖擞.(sǒu)
D.调侃.(kǎn) 悲怆.(càng)
麦穗.(suì) 窟.窿(kū)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到焦裕禄干部学院,从村委会的院子到兰
考县委大院,总书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深深教育和感染着
现场聆听的每一个人。
②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
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③当奔跑的 5G 技术与奔跑的超高清产业不约而同....,挑战也随之而
来。这个新世界的新秩序“响指”该如何打出?
④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
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该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
⑤如果政府的官员对普通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
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
⑥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常常抱着消闲和赏玩的态度,采取自
然主义创作方法,穷形尽相....地描写畸形的生活方式,实际并不能起到
反腐倡廉的作用。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的精神天空里,总有一些星光璀璨闪耀。焦裕禄同志
离开我们 56 年了,56 次花开花落,56 载春去秋来,焦裕禄精神跨越
时空,历久弥新。
- 2 -
B.去年全市接报违法犯罪警情、刑事案件立案总量同比分别下降
8.7%和 14.2%,群众安全感达到 95.7%,创 2000 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
好水平。
C.鉴于目前饮料市场山寨成风、广告宣传夸大其词等乱象,在今
年的“3·15”晚会上,重点曝光了一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饮料企业。
D.前几年开通的杭黄高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走廊,沿途设置
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等站点,都是知名的旅游景区。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名 由 实 美 , 古 往 今 来 , 莫 不 如 此 。
①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
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
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
村 。 其 人 已 与 为 之 奋 斗 的 事 业 交 融 在 一 起 。 或 许 ,
②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
我 ” 的 过 程 中 , 他 们 的 名 早 已 口 口 相 传 ,
③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
终归是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
考验。
5.20 世纪 60 年代初,焦裕禄同志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根治
“内涝、风沙、盐碱”三害,集思广益,推广栽种泡桐树,使当地农
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积劳成疾,刚迈入中年的他不幸患了
肝癌,于 1964 年病逝。下图是焦裕禄陵园徽标,请介绍徽标的构图要
素及寓意。不超过 100 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孕蓄于山城
吴福辉
重庆生活对于沙汀的刺激是政府对思想、言论、行动的钳制,就
像明朝锦衣卫那样的特务横行。一位著名的诗人住在市郊山洞一带地
方,神经紧张地感到有“特务”在他家门口成天东转西转。有天下午,
- 3 -
“特务”的活动似乎格外频繁,当夜逼得诗人越墙逃回市区。这些令
人精神紧张的故事包围了他,他早就想写篇东西来发泄一下。他想起
陆诒与他谈起他们的共同熟人傅宇琛。陆诒神情忧郁地说:“他变得
胆小如鼠,又不得不养家糊口,跑到这里的长江轮渡上卖票呢!有时
见到我,还希望听到一点消息,只要四下无人,便拉到一旁打听。可
更多的时间是在防备有特务搞他,成天疑神疑鬼的。”
这个傅宇琛,沙汀已经有三四年未见了,听陆诒一讲,那种提心
吊胆过日子的模样突然全盘在脑子里活起来。这就是《老烟的故事——
记 L 君的一段谈话》。
他把写好的小说交给茅盾过目,茅盾对它的尖锐性有点吃惊,说:
“现在还是打苍蝇吧,不要摸老虎屁股。当然,摸老虎屁股的文章也
可以写,写了留起来,等以后时局变了再拿去发表好了。”
听了这个意见,沙汀决定动些手脚来瞒过图书审查老爷。他在作
品里暗示这是云南地方势力干的事情,落款故意标明“写于昆明”。
等到《文艺阵地》复刊号审查通过,他在生活书店胡绳那里看校样时,
又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加上只有重庆才经常用得着的“过江”之类的
话,删去落款。
11 月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节那天,沙汀应邀去枇杷山苏联大使馆参
加招待会。晚会由沙汀主持。讲演引起了在座听众的兴趣,下面纷纷
写纸条传到主席台上,提出各种问题。沙汀打开这些条子读给大家听,
当场解释。有一张条子措辞尖锐,一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大意是:
乡下拉壮丁,闹得乌烟瘴气,作家们为什么不揭露?
他觉得全身被这张条子击中!是啊,这是国统区内随处可见的弊
政。晚上躺在房间里,他失眠了。他在想如何表现这个兵役的主题。
这就产生了他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几天的时间,故乡的各种“土劣”
按照一个有权势人家的壮丁被抓了又被放掉的格局,一齐涌上脑际来
表演。听来的故事就那么一点点,被摆在小说的最后,用来点题。虚
构的是几个人物争吵的过程,一次吵得不可开交的吃讲茶场面。这一
定是在一个乡镇的茶馆里进行的!想象中那是家乡安县的西南乡,秀
水一带的样子,叫它回龙镇。茶馆定名“其香居”,却是综合所见各
种乡镇茶馆的情形的。每人有每人的与身份相称的茶座。人物呢,安
县林白清的侄子叫么吵吵。林做过团正,这个侄子的名被借用,性格
并无一点相同处。陈新老爷本是界牌人,也是借用真实姓名,并且让
他与“软硬人”联保主任搅在一起。故事波澜起伏,几张几弛,最后
突然宣布一个结果,人们陡地呆若木鸡,情节安排模仿俄国作家果戈
理的《钦差大臣》。他用这个故事表现基层权力社会的一次小波折:一
个“行之有效”的“官官相护”的“规矩”突然被破坏,有面子的人
的“面子”突然被互相撕碎,进入一个非常的时空。伟大的喜剧就此
- 4 -
确立。
原来沙汀每周只需周六进城去一次曾家岩,现在骤然增多。这是
一些令人揪心的日子。项英牺牲、叶挺被俘的消息传来,中央决定迎
接更大的分裂。南方局贯彻“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
时机”的方针,周恩来、徐冰召集沙汀等讨论组织重庆大批进步文化
人士疏散问题。这样每日讨论别人的疏散计划,沙汀不能不考虑起自
己来了。与黄玉颀交谈,也与心中跃跃欲出的人物交谈,觉得只有回
乡才能焕发自己的文学激情。
他以少有的勇敢采取了回乡的方式,去迎接一生只有一次的创作
高潮。这样一个瘦瘦小小的人,有勇气钻回故乡的山沟,一待就是十
年,而且相信这样荒僻贫瘠的土地有无穷的文学矿藏,连历史都感觉
惊讶。他的抉择需要以后的时间来证明,他显示出一种成熟、一种远
见。
你描写地狱,却走入地狱。在中国最黑暗、最贫困的地方,你几
乎被“活埋”,却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
(选自《沙汀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沙老谈到小说创作时强调搞创作的基础在于生活,因为生活中有
他熟悉的人物原型。在创作时就是要把全部生活积累调动起来,把熟
悉的人物原型经过改造、综合、加工、概括而成为作品中的人物。所
以,青年人搞创作,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越深厚,创作基础越厚
实。他还强调创作者要努力提高文化艺术素养,特别是初学写作者要
选读中外名著。
(张清儒《写在沙汀先生诞辰 110 周年之际》)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了沙汀在重庆生活时的残酷的社会环境,当时他不
仅没有言论自由,还被特务监视,被逼得在夜间越墙逃回市区。
B.沙汀富有革命斗争精神,他创作的《老烟的故事——记 L 君的
一段谈话》反映的问题很尖锐,连茅盾看后都感到吃惊,自愧不如。
C.沙汀很机智,担心小说不能审查过关,就在作品里暗示所写的
事情是云南地方势力干的,落款故意标明“写于昆明”,等审查过后,
再进行修改。
D.安县虽然是沙汀的家乡,但也是他的伤心之地,回到家乡进行
文学创作,需要很大的勇气,他最终还是战胜了内心的怯懦。
7.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用什么人称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沙汀取得辉煌文学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5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试探究沙汀在小说《在
其香居茶馆里》的创作中是如何通过虚构来体现真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
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 的危困
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
大悲壮、大苦难,也更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
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
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了 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
焦裕禄等 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 ,
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
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
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
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
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
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
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
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
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
10.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排比、引用、对偶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与伦比 风起云涌 闪耀 模范
B.旷古未有 风起云涌 闪动 楷模
C.旷古未有 风雨飘摇 闪耀 楷模
D.无与伦比 风雨飘摇 闪动 模范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6 -
A.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
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B.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
C.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
救亡图存的战斗中。
D.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
的历史洪流中。
基础过关训练 5
1.解析:A 项,“逞”应读“chěnɡ”;B 项,“塞”应读“sè”;
D 项,“怆”应读“chuànɡ”。
答案:C
2.解析:①掷地有声:形容话语豪迈有力,使用正确。②重整旗
鼓: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第②句有“再接再厉”之意。③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句中应用“不期而
- 7 -
遇”。④铤而走险: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酒驾并不是无路可走,
成语不合语境。⑤视而不见:不注意或不重视。⑥穷形尽相:原指描
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答案:D
3.解析:B 项,搭配不当,“创”与“水平”不搭配,可将“创”
改为“达到”,或将“水平”改为“纪录”。C 项,滥用介词导致主
语缺失,应去掉“在”和“上”。D 项,偷换主语。“都是知名的旅
游景区”的主语应该是“这些站点”,而前句主语为杭黄高铁,应在
“都是”前加“这些站点”。
答案:A
4.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
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关系等
来分析、推理、判断。第①处,根据“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
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可知,应填写“回望历史”之类的内
容。第②处,根据“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
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可知,应填写“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之
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镌刻进历史”“是人民群众给予的”可知,
应填写“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之类的内容。
答案:(示例)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
印在人民心上
5.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要先找出徽标的所有要素,分析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联系社会现实及题干主题,展开合理的联想
- 8 -
和想象,最后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要注意“拼音字母”和
“树”“书”的形状的分析。
答案:(示例)该徽标下方有黑体“焦裕禄陵园”五个字,本徽标基
本图案采用“焦裕禄”三字的首写字母“J—Y—L”进行图形创意,
“J—L”又暗含 “焦陵”之意。
上方四片叶子取材于“焦”字的四点“灬”,寓意焦裕禄精神四
季常青;同时又说明焦裕禄陵园兼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功能。
图形中间“Y”的变形和四片绿叶构成一棵挺拔的泡桐树,正是代
表焦裕禄精神的“焦桐”形象,是人们纪念、缅怀焦裕禄的良好凭借。
Y 上部像书形,寓意其精神永载史册。
6.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人物形象。A 项,“被逼
得在夜间越墙逃回市区”的不是沙汀,是“一位著名的诗人”。B 项,
“自愧不如”过度解读,文中并没有这层意思。D 项,“也是他的伤
心之地”“他最终还是战胜了内心的怯懦”于文无据。
答案:C
7.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三种: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三种叙述人称有不同的作用和好
处,第一人称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更能体会
作者的心情;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对
话、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增强感染力;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通读最后一段可知,该
段使用了第二人称,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进行分
- 9 -
析,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第二人称。
(2)使用第二人称“你”,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沙汀沉寂于家乡取
得伟大文学成就的敬佩之情,也拉近了沙汀与读者的距离,更有亲切
感。
8.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本题,要先明确
题干中的“辉煌文学成就”“原因”等关键词,然后从文中找到与之
相关的内容,如“听陆诒一讲,那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模样突然全盘
在脑子里活起来”“他觉得全身被这张条子击中”“搞创作的基础在
于生活,因为生活中有他熟悉的人物原型”等,最后概括这些内容,
寻找其共同点,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1)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将生活中听到的素材写到作品之中,
《老烟的故事——记 L 君的一段谈话》就是这样写成的。
(2)有敏锐的洞察力。如根据招待会上听众提出的关于拉壮丁的问
题,写成了反映兵役问题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
(3)有厚实的创作基础。如鼓足勇气,钻回故乡的山沟,一待就是
十年,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9.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解
答本题,要先找到文中描写沙汀创作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内容,
文章第 5~6 段介绍了沙汀根据一张提问的条子创作《在其香居茶馆里》
一文的过程。根据其中的关键语句“听来的故事就那么一点点,被摆
在小说的最后,用来点题。虚构的是几个人物争吵的过程,一次吵得
- 10 -
不可开交的吃讲茶场面”“茶馆定名‘其香居’,却是综合所见各种
乡镇茶馆的情形的”等可知,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不能与生活完全
相同,作家可以对真实的事件进行改造、综合、加工、概括而使之合
理地呈现在作品中。
答案:(示例)生活的真实不同于艺术的真实,小说的创作要结合虚
构来进行。沙汀在创作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时,故事内核是听来
的真实事情,其中茶馆的场景是综合所见各种乡镇茶馆的情形而来;
但人物名字是借用的,如安县林白清侄子的名被借用,陈新老爷本是
界牌人,也是借用真实姓名;情节安排上,模仿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钦
差大臣》,表现了基层权力社会的一次小波折。通过以上虚构的途径达
到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性,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国统区拉壮丁的丑剧。
10.解析:文段中“这个‘德’是……人生磨砺”等句运用了排
比的修辞手法;文中论证“德的重要性”“德是什么”时均使用了引
用的修辞手法;“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等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手法。文中没有运用夸张、借代、比拟的修辞手法。
答案:D
11.解析: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旷古未有:自
古以来都没有过。这里说的是近代以来中国遇到的“危困之局”,应
用“旷古未有”。风起云涌:①大风起来,乌云涌现。②形容事物迅
速发展,声势浩大。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这里说的是 “旧
中国”的形势,应用“风雨飘摇”。闪动:不稳定地抖动。闪耀:闪
烁;光彩耀眼。这里说的是雷锋、焦裕禄等在道德星空图上光彩夺目,
- 11 -
应用“闪耀”。模范:①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②可以作为榜
样的;值得学习的。楷模:榜样,模范。根据语境,这两个词均可使
用。
答案:C
12.解析: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有节操的仁人志士”
重复赘余,可删去“有节操的”;二是成分残缺,可在“救亡图存”
后加上“的历史洪流中”等。A、C 两项没有改正第一处错误,B 项没
有改正第二处错误,只有 D 项全部修改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