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经典和文章学经典,《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在唐代已基本形成,然而文章学经典地位确立则相对较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史记》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意谓《史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地位最高的作品。《史记》这一文章学经典地位的形成始于明代,这和中国文章学理论的发展及明代学术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唐代古文运动以前的《史记》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评论和思想评论方面。扬雄在《法言》中以“实录”概括《史记》的史笔,对《史记》的思想倾向则提出了“爱奇”的批评。班固首次对《史记》做了综合性评论,认为《史记》的史笔总体详赡而细节不乏疏略与抵牾,思想倾向有悖儒家正统之处,但其行文具有叙事清晰、语言质朴、评论客观的特点。班固的评论得到了后世裴松之、范晔、刘勰等文史学家的一致认同。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除了继承班固的看法之外,还有两点创造性意见。首先,刘勰开始对司马迁的文学成就进行定位:“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因《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是建立在“原道”“征圣”、“宗经”立场之上的,所以司马迁的文学地位虽然降格于经部文献,但作者和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
《史记》正式进入文章家的评论视野始于唐代古文运动。唐代古文家开始以《左传》、《国语》、《离骚》、《史记》、《汉书》等先秦及秦汉典籍并举,目的是建立可堪效法的古文传统。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专门研究,评论也比较笼统,但在理论定位上将《史记》视为值得学习的文章学范本,这样的观念在《史记》接受史上具有突破意义。
宋代是中国文章学深入发展的时代,《史记》的文章学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关于《史记》修辞学和风格学的评论开始兴起,并带动了《史记》叙事学的研究,评论的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宋人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比唐人具体。《史记》作为秦汉古文系统中的西汉典籍,其文章学地位大致可以描述为可堪师法,但地位低于先秦经部文献、高于汉代之后的作品。在这个定位中,西汉文虽然在地位上降格于先秦文,但从文章学习的角度却是利于师法的对象,而《史记》则是西汉文中最堪师法者。但由于宋代文章学具有中正典雅、含蓄内敛的美学倾向,宋人同时对《史记》的行文风格和修辞手法提出过很多批评,总体评价是得之雄健,失之粗率,加之宋人的文章学理论虽然在观念上推崇秦汉古文,在实际的写作、选编活动中真正推崇的却是时文,所以《史记》对于宋代文章家的实际写作指导关系并不密切。对《史记》的文章学价值有所重视而不乏批评的观念,在元金之际基本得到了延续。
综上所述,明前《史记》在中国文章学的定位仅是作为先秦两汉文章学资源的重要典籍之一,同时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与缺陷。这样的定位,尚未达到“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地位。
(摘编自杨昊鸥《明前文章学对<史记>的定位》,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基本形成于唐代,但其文章学的经典地位的形成却始于明代。
B. 班固认为《史记》思想倾向不符合儒家正统,此观点得到裴松之等文史学家的认同。
C. 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系统性的研究,但从理论上确立了《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D. 宋人对《史记》的文章风格颇有批评,《史记》对宋代文章家的实际写作的影响不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主要采用了例证与引证法,论述了《史记》文章学经典地位在明前的发展过程。
B. 通过分析大量有关《史记》文章学理论发展的文史资料,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刘勰特别肯定《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是为了论证《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D. 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条分缕析,论述了明代以前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文运动之前,文史学家主要关注《史记》的史学与思想价值,其文章学价值被遮蔽。
B.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继承并发展了班固对《史记》的文章学价值的认知。
C. 《史记》是西汉文中最堪师法的典籍,其地位一直被认为高于同时代的文献作品。
D. 明代以前的文史学家对《史记》在中国文章学上的定位,与鲁迅先生的观点迥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城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尼玛路
叶广芩
窗外景色单调而无聊,我在颠簸的车里铺开地图,寻找下车地点。我不想随着这一车人到拉萨去,那样太没有意思。我的目光向人迹稀疏处流动,终于停在一个我认为很美丽的点上,那里叫尼玛。
在阿多下车的只有我一个,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内心充满着怜悯。我背后夕阳里那些零乱苍茫的远山,那扬起的硕大风尘,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悲壮的气氛。他们朝我热烈地挥手,我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去走我的路。
不远处有小饭铺,只卖拉条子。我问有没有到尼玛的车,有谁说老王的车今天好像要去吉瓦乡,说他要赶过去给丈母娘祝寿,临时加跑一趟。我立即提起包去赶。
老王的车是个体大客,比我来时坐的车还破烂。朝外看,太阳已经向西滑落。天还很亮,街上不见一个行人,几只脏兮兮的狗在风里迈着蹒跚的步子。我把头抵在玻璃上,茫然地看着那陌生的街道发呆……
过了许久,车停了,我无精打采地睁开眼睛。外面天已黑透,头顶繁星闪烁。凉意从窗缝里沁入。老王没像我上车时那样跟上车的要票,门开了,门关了,老王像没看见这个人。
来人在黑暗里摸索,皮袍子发出很大声响,沉重的身体砸在我旁边的座位上。我将身体尽量缩小,向窗口靠拢。隔壁在哼,继而发出鼾声,蓬乱的脑袋朝我的肩上歪过来。我粗暴地用身子扛他,他全不在乎。对面有车开过,借助车灯的瞬息闪烁,我看见了那张俗不可耐的脏脸。这是我千遍万遍看过的、时刻在逃避的脸,这样的脸已经领教得太多太多……
天渐渐发亮,可以看清草梢上满是白霜。这时,皮袍子突然醒来了,站起身使劲抠玻璃。她向我叽里咕噜说了什么,我才听出这是个女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我帮她把窗户打开了。一股冷风呼地灌了进来,让我打了个冷战。皮袍子不怕风,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那黝黑的满是皱纹的脸如同锋利的刀,将扑上来的风划破。
老女人探出半个身子,挥手尖叫。声音细而尖,活泼欢快得像个小姑娘。东边的天际出现了淡粉。车上的人们都醒了,加入到她的呼叫之中。一车的人都挤在一边,兴奋地朝外面望,还有人吹口哨。很快,我发现那茫茫的原野上,有个人正骑马向着汽车奔驰而来。
我看清了,那是一匹枣红色的马,那马在东方朝霞的照耀下正如一束霞光,奔腾跳跃,好像从天而降的天神,驾驭着风轻轻掠过地面。司机老王把车停下,眯着眼看越来越近的“一骑红尘”,嘴里喃喃地嘟囔着:四兔,简直就是一只野兔子……
被叫做四兔的骑马人越来越近,越近越真切。不少人已经跑下车,手舞足蹈。车上的老女人仍在挥手尖叫,精神十分饱满。那边的四兔也在向人们打招呼。吆吆喝喝的喊声在空旷的原野向四面八方扩散。
我没见过这样热烈的相见方式,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路遇,彼此竟显露出如此真挚的欢愉。我想,我为什么不是四兔,我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这该是不难。
四兔骑着马来了,四兔是个军人。
人们围着四兔说话,有汉语有藏语,四兔一律撇着河南腔回答,也没有谁说听不懂。四兔交给老王三封信,让他在吉瓦乡给发了。老王指着我说,让她在尼玛发吧,何必多转乡里那一道手。四兔说也好,就把信给了我。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
四兔好像也再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他是昨晚十一点从哨所出发往这里赶的,从十一点到现在,整整跑了七个小时。七个小时是多少公里,我算不来。我很想和四兔说说话,可四兔有点忙不过来。老王催大伙上车,说再晚了他就赶不上丈母娘的酒宴了。四兔跑到我邻座的窗下,老女人俯下身去,将四兔要的东西递了出去,把脏脸在四兔脸上挨了挨,四兔在老女人的耳边叽叽咕咕说了许多。老女人开心地笑了……
我说,四兔,你怎么叫四兔呢?四兔说,俺姓司徒,在这儿就被叫成了四兔,四兔就四兔,大家的理解就是四兔,其实叫啥都一样,顺嘴就中。
四兔骑上马要回去了。汽车继续向西开,四兔打着马往北走,很快就看不见了。
东面脚下的太阳已经喷薄而出,那是大地与苍穹的美丽衔接,万道霞光衬托出高原清晨独有的辉煌,一下变得很美好。我转过脸去看那老女人,不知什么时候她又进入了梦乡,窗外吹进的风,替她梳理着那头蓬乱的发。
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有删改)
7. 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人物描写简练传神,“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不仅写出了老女人不惧严寒的风采,也说明“我”对她的情感发生了转变。
B. 小说构思颇具匠心,文中写“众人的兴奋期待”、“原野上绚烂的朝霞”、“奔腾的骏马”都烘托出“四兔”矫健俊朗的形象,为人物的出场做足了铺垫。
C. “四兔”与个体大客路遇热烈而欢愉,他的乐观随和,他“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就把信交给我”所表现的他对人的信任,这些都充满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D. 小说最后“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表明去尼玛路上的见闻让“我”体味到世间的真情与温暖、“我”顿悟到应当怀着真挚的爱融入社会,拥抱生活,才能收获幸福,不再寂寞。
8. 结合作品,简析文中“我”的形象。(6分)
9. 结合作品,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赓芸,字郑斋,江苏嘉定人。少受学于同县钱大昕,通六书,苍、雅,三礼,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浙江孝丰知县,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元奏:“赓芸守洁才优,为浙中第一良吏。”引见,以同知升用,寻报嘉兴知府,正己率属,无敢以苞苴进者。十年,水灾,减果有实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以继母忧去官。
服阕,补福建汀州,调漳州,俗悍,多械斗,号难治。赓芸召乡约、里正问之曰:“何不告官而私斗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狱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为身累。”赓芸曰:“今吾在,狱至立剖。有不当,更言之,无所徇护,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众皆唯唯退。已而有斗者,赓芸立调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惧。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民皆欢呼曰:“李公活我!”漳属九龙岭多盗,下所属严捕,擒其魁十数,商旅坦行。故事,获盗当甄叙,悉以归属吏。寻擢汀漳龙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实授。
赓芸守漳州时,龙溪县有械斗,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内狡而外朴,赓芸误信之,请以移龙溪。久之,事不办,始稔其诈赓芸之去漳,监造战船工未竣,留仆督率之,仆假履中洋银三百圆,诡以垫用告,赓芸如数给之,仆匿不以偿。福州知府涂以辀鞠之,阿总督意,增其数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辞色俱厉,赓芸终不肯诬服。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赓芸家不名一钱,殁无以殓,盐法道孙尔准与之善,为经纪其丧,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为建遗爱祠。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B. 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C. 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D. 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六书,首见于《周礼》,指象形、会意、形声等六种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B. 忧,指父母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 乡约,与“里正”同为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多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D. 署,指暂任、代理官职,古代与之含义相近的词还有“守”假”判”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赓芸德才兼备,颇受赏识。早年有朝中官员向嘉庆皇帝举荐他,皇帝下诏询问他的情况,当地巡抚上奏说他是浙中最优秀的地方官。
B. 李赓芸体恤民情,为政有方。发生水灾,他降价卖出官仓库的粮食,施粥赈济灾民;调任民风剽悍的漳州,他严惩械斗者使商旅出行畅通。
C. 李赓芸误信下属,含冤自尽。在做漳州知府时,李赓芸错误地相信下属,后来被审讯官员污陷,最终他不愿服罪受辱,上吊自杀。
D. 李赓芸为官清廉,百姓拥戴。李赓芸死后家里无钱安葬,后来朝廷使者到福建审理案件,百姓上书为他申冤,还为他建了一座祠堂。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5分)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 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②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 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 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 ④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
B. 上阕四、五两句,采用反问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C. 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D. “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词作,写得尤为成功,感人至深。写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15.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描写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目之所及一片山高水长,浩渺辽阔的无边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光亮,却渐渐失去了璀璨的星空。
一方面是城市越来越亮,各种“亮化工程”________________,路灯、车灯、景观灯、荧光屏、轮廓灯、玻璃幕墙、霓虹招牌、广告灯箱等五光十色,________________,有些探照灯的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光污染和空气污染屏蔽了城市的夜空。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人搬去城市聚居,越来越远离开阔、旷远的乡村,人们与星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遥远。
多国科研团队根据两万多个全球地面站点,并结合高精度卫星成像数据,绘制成全球光污染影响评估地图集。令人震撼的结果是,地球上已经有超过80%的人长期生活在受人工光线污染的天空下,而且光污染的恶化程度仍在逐年增长。
更可怕的是,日益泛滥的光污染所夺走的,( )。研究________,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不但损害人的睡眠质量、视力、免疫系统、内分泌平衡、大脑中枢神经和情绪,甚至可能________癌症,同时还扰乱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活规律。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风行一时 光彩照人 表明 引发
B. 蔚然成风 光彩照人 证明 诱发
C. 风行一时 绚丽夺目 表明 诱发
D. 蔚然成风 绚丽夺目 证明 引发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不止是良好的天文观察环境和人们仰望星空的乐趣,还有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B. 并不止是人们仰望星空的乐趣和良好的天文观察环境,还有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C.
不止是人们仰望星空的乐趣和良好的天文观察环境,还有动植物甚至人类的健康。
D. 并不止是良好的天文观察环境和人们仰望星空的乐趣,还有动植物甚至人类的健康。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多国科研团队根据全球两万多个地面站点,并结合高精度卫星成像数据,绘制成全球光污染影响评估地图集。
B. 多国科研团队根据高精度卫星成像数据,并结合两万多个全球地面站点,绘制成全球光污染影响评估地图集。
C. 多国科研团队根据两万多个全球地面站点的观测,并结合高精度卫星成像数据,绘制成全球光污染影响评估地图集。
D. 多国科研团队根据高精度卫星成像数据,并结合全球两万多个地面站点的观测,绘制成全球光污染影响评估地图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几乎都会被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位“大神”圈粉。有人因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① ;有人因巾帼素衣、蛰伏数年,佩服司马懿的“忍”。回眸那段真实的历史, ② 。西晋名士崔琰以“聪亮明允,刚断英特”,为司马懿点赞,而战略家刘晔则用“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二人谁更值得“打call”,因为作为蜀、魏两国的灵魂人物, ③ ,那个战火纷飞,风云诡谲的三国舞台都会因之而黯然失色。
2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不超过 25 个字。(5分)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菜尔、罗素等,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据生物学家说,物竞天择的结果不能产生新种,要产生新种,须经突变。所谓突变,是指不像同种的新裔。社会也是如此,它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它有无突变式的分子,换句话说,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朱光潜《谈十字街头》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句子之一。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希望。耕耘希望,常常会收获梦想。初春的暖阳已然照耀在田野之上,踏足于熟悉的校园,哪些纷繁的往事激起你的回想又给予了你怎样的力量?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B(B项,“班固认为《史记》的思想倾向不符合儒家正统”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班固……认为《史记》的史笔总体详赡而细节不乏疏略与抵牾,思想倾向有悖儒家正统之处”,班固认为《史记》中有些细节的思想倾向有悖于儒家正统,而不是说整部《史记》的思想倾向不符合儒家正统。)
2. C(C
项,“是为了论证《史记》的文章学价值”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唐代古文运动以前的《史记》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评论和思想评论方面”,第三段说刘勰“还有两点创造性意见。首先,刘勰开始对司马迁的文学成就进行定位……其次,《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可见作者介绍刘勰的观点是为了阐述唐代古文运动以前对《史记》的研究情况,“《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只能表明刘勰已经注意到了《史记》的文章学价值,但不能说刘勰特别肯定《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是为了论证《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3. B(A项,“其文章学价值被遮蔽”错误。原文说“《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并且说“《史记》正式进入文章家的评论视野始于唐代古文运动”,可见唐代古文运动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史记》的文章学价值,只是还没有正式从文章学的角度研究《史记》。 C项,“其地位一直被认为高于同时代的文献作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宋人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史记》作为秦汉古文系统中的西汉典籍,其文章学地位大致可以描述为可堪师法,但地位低于先秦经部文献、高于汉代之后的作品”,可见不是“一直被认为高于同时代的文献作品”。 D项,“与鲁迅先生的观点迥异”,说法太绝对。原文说“明前《史记》在中国文章学的定位仅是作为先秦两汉文章学资源的重要典籍之一,……尚未达到‘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地位”,再结合文中提到的班固、刘勰等人对《史记》的评价,可知,明以前文史学家对《史记》的评价虽与鲁迅先生有所不同,但不能说“迥异”。故选B。)
4. A(A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强加因果,由前述原因不能推出这样的结果。)
5. C(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加因果。原文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
6.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览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7. B(B项,“为人物的出场做足了铺垫”错误,小说以众人的兴奋期待为四兔的出场蓄势,以苍茫原野、绚烂朝霞和奔腾骏马为四兔的出场渲染氛围,烘托四兔矫健俊朗的形象。)
8. (1)寂寞避世,逃避现实。“我”不想随着一车人去拉萨,向着人迹稀疏处流动。(2)冷漠沮丧,尖刻消极。“我”对大学生的惊讶、怜悯和热烈报以冷眼,“我”对“皮袍子”老女人厌烦逃避。(3)但又渴望生活的热烈与激情,融入爱与被爱。“我”想“我”为什么不是四兔,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我”想“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
9. (1)前三处景物描写苍茫而萧瑟,衬托出我内心的孤独、寂寞、沮丧。(2)最后一处景物描写温暖而美丽,衬托出我内心的热烈与温暖;(3)前文的落日笼罩的街道,寒星闪烁的田野,扑面而来的冷风,这些萧瑟的景色与下文清晨的霞光和喷薄而出的太阳形成对比,表明了我心态的转变,点明敞开心扉、拥抱生活、融入社会的主旨。
10. C(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句意大致推断为:李赓芸每天坐在大堂上,正大光明,府门大开,要告状的人直接就可以进来,李赓芸命差役和要告状的人一起。要传召应该治罪的人,都限定时日。被传召的人不来,就杖责差役。人带来了就马上宽恕差役并将他们释放。(直到他)靠到桌前写下判词结案,(告状的人)都不用花一文钱。根据句意“赓芸日坐堂皇”中的“堂皇”是“坐”的地方,不能断开,排除AB,再比较CD,根据句子结构的相似性,“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这里说两种情况,一个是“至”,一个是“不至”,可将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C。)
11.D(“‘判’也指暂任、代理官职”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判”指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12. B (B项“调任民风剽悍的漳州,他严惩械斗者使商旅出行畅通”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漳属九龙岭多盗,下所属严捕,擒其魁十数,商旅坦行”可知,调任民风剽悍的漳州时,李赓下令所属差役严厉抓捕,捉住了其中领头的十多人,商旅出行畅通,并非是“严惩械斗者”。)
13.
(1)为我告诉乡民们,以后再有斗殴的,必将抓捕其中的首领,烧他的家,不要依仗行贿脱身。
(2)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擒,抓捕;渠,首领;恃,依仗、凭借。(2)义,宜,做事合乎情理;以,以······的身份;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各句关键字词、句式各1分,句意2分)
【参考翻译】李赓芸,字郑斋,江苏嘉定人。乾隆五十五年考中进士,被授命为浙江孝丰知县。(后来)调任德清知县,又调任平湖知县。嘉庆三年,九卿中有人私下举荐李赓芸,皇帝下诏向巡抚阮元询问。阮元回奏说:"李赓芸德性高洁,才能优秀,是浙江可列在第一的优秀官员。由此皇帝召见了把李赓芸,把李赓芸升为同知。不久,又提升李赓芸为嘉兴知府,他严格要求自己,作下属的标率;下属官员没有敢向他送礼的。嘉庆十年,嘉兴发生了水灾,李赓芸将官仓粮食低价出售,给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又提供粥汤赈济灾民,求活了很多人,(后来)李赓芸因为继母去世,他要为继母守孝而离职。
守孝期满后,他补任为福建汀州知州,又调任为漳州知州。当地民风剽悍,经常发生械斗,出了名的难以治理。李赓芸召集乡吏、里正,问他们:"为什么百姓不到官府告状,而是私下斗殴呢?众人都说:告到官府,可能一两年都无法判决,判决了也是是非未必分清,告状的人自己已经陷于困顿了,"李赓芸道:“如今我在,案件报上来就立刻解决。(判决)有不合理的,(大家)尽管提出来,我不会徇私偏袒。为我告诉乡民们,以后再有斗殴的,必将抓捕其中领头的人,烧他的家,不要指望行贿脱身。众人唯唯诺诺地退下了。不久有人斗殴,李康芸立即调兵抓捕治罪,都如他所说过的(做了),百姓都十分害怕了。李赓芸每天坐在大堂上,正大光明,府门大开,要告状的人直接就可以进来,李赓芸命差役和要告状的人一起。要传召应该治罪的人,都限定时日。被传召的人不来,就杖责差役。人带来了就马上宽恕差役并将他们释放。(直到他)靠到桌前写下判词结案,(告状的人)都不用花一文钱。民众都欢呼说:李公教了我们的命啊!漳州辖区的九龙岭有多很强盗,李赓芸下令所属差役严厉抓捕,捉住了其中领头的十多人,商旅从此可以平安通行。技照惯例,抓到的强盗要经过甄别,挑选可用的人,李赓芸把他们都交给了下属官吏。不久,李賡芸被提任汀漳龙道。嘉庆二十年,李康芸升任福建按察使,代理布政使,第二年转正。
李赓芸治理漳州时,龙溪县常发生械斗事件,县令害怕,无法治理。代理和平县县令的朱履中内心狡诈却外表忠厚,李赓芸误信他,请他调任到龙溪(去治理事务)。时间久了,事情却没办,李赓芸才知道他的狡诈。李赓芸离开漳州(去就任福建按察使)时,监造战舶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他便留下仆人督办这件事,这个仆人借了朱履中三百块银洋,骗李赓芸说他用作垫款了,李赓芸如数给了他,但这仆人却将钱藏了起来,没还(朱履中)。福州知府涂以输审问此案,揣度并迎合总督的心意。(李赓芸为人耿直,曾因吉得罪总督汪志伊),把涉案钱数增改为一千六百银冰,逼迫李赓芸自已认罪,声色俱厉,李赓芸终究不肯无辜服罪。(他)担心被狱吏所侮辱,就上吊自杀了。
李赓芸家中分文也没有,死了都没钱收殓安葬,盐法道孙尔准和他交好,帮他治办了丧葬事宜。当审理案件的使者到福建的时候,百姓上书为李赓芸申冤。他们满怀感激之情流着泪前去祭奠李赓芸,到门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当地百姓为他建了一座遗爱祠。
14.B (“采用反问的方式”说法错误,“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有问有答,应该是设问。)
15. ①抒发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闲愁千斛”,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抗金之志不得伸产生了很重的压抑。②流露今不比昔的悲凉。“虎踞龙蟠何处是”是说建康形势很险要,而今哪里是这样。③表达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兴亡满目”,“柳外斜阳”五句,渲染了国势渐衰悲凉气氛,传达出深沉的爱国之情。④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虎踞龙蟠何处是”,饱含感情地发问,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
16.(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17.C (第(1)空,蔚然成风:好的事物逐渐发展,形成风气(褒义)。风行一时:像刮风一样流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这里修饰的是“亮化工程”,不存在明显的褒义,只能说是非常盛行的事物。所以选用“风行一时”更合适。第(2
)空,光彩照人: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绚丽夺目:建筑装饰或灯光等颜色艳丽,灿烂耀眼。这里修饰的是“路灯、车灯、景观灯、荧光屏、轮廓灯、玻璃幕墙、霓虹招牌、广告灯箱等”,所以应选用“绚丽夺目”。第(3)空,表明:表示清楚。证明:用一定的材料来证明事物的真实性。这里的语境是“研究”,不算用材料来证明其真实性,没有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所以应选用“表明”。第(4)空,引发:触发。诱发:导致反生(不好的情况)。这里的修饰对象是“癌症”以及“扰乱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活规律”,属于不好的事物,所以应选用“诱发”。)
18.B (根据后文中“不但损害人……同时还扰乱了许多动植物……”可知,补写的句子也应该照此顺序,“人类”在前,“动植物”在后”,由此排除C、D两项;根据文段第一句“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光亮,却渐渐失去了璀璨的星空”,可知“人们仰望星空的乐趣”在前,而且“并”在否定句前,加强语气,由此排除A项。)
19. D(本题中,“根据”的后面应是主要因素“高精度卫星成像数据”,由此排除A、C两项;“结合”的后面应是辅助因素“全球两万多个地面站点的观测”,“结合两万多个全球地面站点”缺宾语“的观测”,“结合两万多个全球地面站点的观测”,定语“全球”应在“两万多个”前面,由此排除B项。)
20 (1). ①赞誉诸葛亮的“智” (2). ②也有许多名人为他们所折服(也有许多名人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 (3). ③无论缺少了他们中的哪一位
21.社会提升需要依靠胆识非凡、人格卓越的少数人。(关键词:社会提升、非凡<卓越>、少数人,大意对即可)
【解析】首先,阅读语段,划分层次,注意作者褒。的态度,看他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两者中哪个是重点。语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一种社会……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作者否定“肤浅顽劣”的民众,肯定雪莱、卡莱尔、罗素等人的“个性坚强”,有“特立独行的胆与识”,“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这是第一层中作者表达的最明确最重要的观点;第二层从“据生物学家说”到段末,作者在这一层先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要产生新种,须经突变”,然后运用类比手法,指明社会要进步要提升,需要有少数“大汉”这样的突变分子,也就是第一层所说的雪莱等人物。然后综合以上分析概括答案即可。
22.【参考例文】
前行的力量
今初春的暖阳已然照耀在田野之上,万物复苏,处处皆是繁忙的景象。拖着像灌了铅的双脚,踏入校门,大笔一挥,把名字写在横幅上,那一刻觉得自己完成了一项光荣的任务,心中的喜悦释放了全身的疲惫,而远足之前还想怎样逃过这么远的路程,而现在的归来,到底是什么让我完成这次远足?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有一种力量叫友爱。鸟儿唱,花儿笑,我们踏上远足道,谁说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天黑时……吼着我们的班歌,还管它什么跟不跟上调,我们唱的是心情。伴着一路的欢声笑语到达了碧清庄园,还没来得及欣赏美景,肚子就咕咕叫了起来,同学们三五一群把带的吃的放在一起分享,分享是快乐的,又为食物增添了一道美味。我们班是一个集体,一个大家庭。吃饱了吗?身体吃的消吗?同学们一句句温暖的问候,又给我们家里添了一股暖流,昙花不在于开多久,能绽放就好,朋友不在于拥有多少,能懂你就好,这一路上同学们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男生大显绅士风度,帮女生拿包,依然轻松迈步向前进。看,这就是我们的男子汉。
有一种力量叫信念。远足来回七十里,这么可观的数字,虽比不上红军长征,但对我来说也足够远。一开始处于新鲜感,走着唱着,慢慢便觉得累,心里想,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同学们也有喊累,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坚持。如果现在放弃就注定失败,如果选择坚持,也有成功的机会,我重新调整状态,奔着一个念头,你要成为一个胜利者,而不是一位懦夫。
有一种力量叫关怀。青春是跳跃的,是充满活力的,但应是充满关怀的,不知你注意到一个人没有,她一直领着班级向前进,一直鼓励那些精疲力尽的同学,她不敢放慢自己的脚步,怕同学们不会坚持,她从队伍的最后端赶到最前端,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七十里,她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觉得累,她也许比我们更累,她不喊累,因为她认为要给自己的学生做榜样,想以自己的行动来让我们懂得没有什么不可以。所以,请同学们收起抱怨的话语,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友情的甜蜜,信念的支撑,关怀的温暖,让我觉得七十里不再那么遥远,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让我们自己单独走七十里,也许我们早已放弃,但集体里有友情关怀、鼓励,这也许就是让我向前进的力量吧!
【解析】
此考题是一个完整的材料式作文,这则材料非常有逻辑性,在解析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包含多层含义,所以需要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内容逐层分析,寻找其中的逻辑性以及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然后思索合适的事例进行整合。理解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句子之一。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做贡献,所有人都期待着春来,等待着初春的暖阳照耀在田野之上。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我们也会进步,国家也会更加富强。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大中华终将迎来春回大地,播撒芬芳,国泰民安。在这一层面,考生可以从“疫情”角度思考,加上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做到有话可说,言语符合主题,语言流畅,整体难度不大。
“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希望。耕耘希望,常常会收获梦想。”,这是材料的第二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危机随处可见,当今世界也充满了各种危机,比如文明冲突问题,环境恶化问题,自然灾害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等,有人对此感到悲观。也有人认为“危机就是转机”,只要认真耐心思虑,机智妥善应对,就能赢得转机,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希望,在困难之中,我们必定看到希望的光芒,耕耘希望,也将会收获梦想。在作文时,可以找到许多相关例证,一定要注意语言和事例的逻辑性和清晰性。
材料最后这样表述,“初春的暖阳已然照耀在田野之上,踏足于熟悉的校园,哪些纷繁的往事激起你的回想又给予了你怎样的力量?”,我们可以把重心放在“哪些纷繁的往事激起你的回想又给予了你怎样的力量?”上,这些力量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种品质,他们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生活中,尽管有困难,我们也必定看到希望的光芒,耕耘希望,拥有前行力量的我们也将会收获梦想,而所有这些给予我们勇气去面对困难力量都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立意
1. 从“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角度
(1)冬已尽,春可期/(2)黑暗后的黎明/(3)希望就在前方/(4)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2. 从“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希望”角度
(1)危机与希望/(2)祸兮,福之所倚/(3)危机与转机
3.从“往事给予力量”的角度
(1)前行的力量/(2)意志的力量/(3)那件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