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 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C. 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西安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用诗词名句,既交代了论述对象,提出了观点,又增加了文采。
B. 第三段首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本段论点,举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的事例证明他们都曾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
C. 第四段首句是本段中心句,为了证明该论点,采用举例论证。作者选取了张骞出使西域,及汉、唐、元、明时的具体事例作为论据。
D. 唐朝时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在汉、北魏、唐、宋、元等朝代比较繁荣,但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它在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候。
B. “青海道”“青唐道”和草原丝路之所以又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和“回纥道”,是因为它们曾分别被吐谷浑、吐蕃和回纥控制过。
C. 在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这说明当时西夏人已有饮茶的习惯,可见物产上的互通有无也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 从生活中常见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萝卜等农产品的名称可以看出,它们很可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扩大范围,“成为”前缺少“有的”一词,原文第二段是说“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
B项,“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理解有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的是“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不包括“汉族”。
C项,“长安和西安”有误,结合“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分析,应该是“长安和洛阳”。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属于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分析,原文并未提及“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是因为它们曾分别被吐谷浑、吐蕃和回纥控制过”理解有误。结合“‘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分析可知,草原丝路又称“回纥道”并非因其被回纥控制而得名,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而得名。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
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类别
特点
规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不详
2G文本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至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至2014年,用户达4.85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至2018年底,用户达11.7亿。
5G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一些国家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正是对技术革新的潮流,对互利共赢的潮流“用脚投票”。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面前,人为设置壁垒不仅有害无益,而且终将被打破。敞开胸怀拥抱合作,破除藩篱交流互通,将让人类技术的进步之路更加畅通,让人类共享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
(摘编自《新华国际时评:破除人为藩篱,携手拥抱5G》2019年3月1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 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 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 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万物互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为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提供可能。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 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 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6. 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A
6. 第一问: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即万物互联。第二问:①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②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③拥抱合作,互利共赢。④破除藩篱,交流互通。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错误。结合材料二表格内容看,“3G图片时代”就可以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3G时代就可以传输视频了。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B项,“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未然误为已然,原文是“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C项,“海外各国”扩大范围,原文是“一些国家”;
D项,“5G技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错误。结合“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分析可知,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不是5G技术,是对中国的5G臆断和凭空指摘。
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第一问:结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等句子分析概括。第二问,结合“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面前,人为设置壁垒不仅有害无益,而且终将被打破。敞开胸怀拥抱合作,破除藩篱交流互通,将让人类技术的进步之路更加畅通,让人类共享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等句子分析,按要求分条简要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个 题。
杨家大院
周亚鹰
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 出了我们的意料。
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神,才看清院子的布局。 院落中央有一约三十平方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屋檐上雨水全部 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迹的手推独轮车,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了。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前,有一推独轮车的 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承诺回乡后筹钱还债,一年后广丰人
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 抵债。”这独轮车在杨家一放就是上百年,成了杨家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
甘八都地处深山,少受战乱,镇上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杨家先祖清嘉庆年间移民到此,兴建了这座院落,当时规模还大得多。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四合院 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以教 育后人切勿玩物丧志,而要以八君子为榜样,培养高雅的志趣。老人如数家珍,一口气介绍 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的君子八爱图雕,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了立柱门衣上“松鼠偷葡萄”的 连环镂空雕刻,厢房上寓意“多子长寿保平安”和“四平八稳大团圆”的窗雕,并对书房、厢房、跑马楼、后花园甚至柱础等一一作了介绍。我们对杨家大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以 我对古镇老宅的理解和认知,我确定这杨家大院 300 年风雨中必定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 果然,在我们刨根式的追问下,杨老先生断断续续地道出大院的百年沧桑。
杨家的祖上是大宋“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其中一支迁至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杨家 在廿八都一度成为望族,老人的父亲,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党云南抗日飞虎队航空总站站长,母亲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因这段经历,解放后他们颇受了一些委屈,文革期间更甚。我们在 老人的卧室看到一张十分陈旧的照片,男主人潇洒俊朗,女主人美丽端庄,杨老说那就是他 的父母亲。这么一段极富传奇色彩且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记忆的往事,杨老却讲述得 如此平静自若,如此波澜不惊,他似乎在复述一件跟自己丝毫无关的事。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幡然醒悟﹣﹣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老人和这古老的杨家大院一起,跟这段历史已经有 机相融了。当然这平静只属于他,我却心意难平。
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他现在不缺钱用,四个子女中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北 京中关村开公司,最小的女儿也在厦门工作。他现在就是寂寞,因此,他将杨家大院开放供人参观,门票虽定五元,但给与不给全在客人,最好是有客入住,那样他也就有了伴了。没 有客人的时候,老杨就对着正厅一张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案发呆,就伫立在天井中仰望着牛 腿上的木雕出神,要么就在卧屋里侍弄自己苦心收藏的一大堆“宝贝”。说到宝贝,老人的 眼睛就发亮,他爱好收藏,什么清代的明朝的宋代的甚至唐朝的魏晋三国的,什么陶碗、瓷 盆、铜器、夜壶、古币、清代的消防水枪、百年前的借据、发黄的官府布告等,数量之多年 月之久叫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大院保留的。注目这些丰富的藏品,我的
眼前慢慢地升腾起一幅人声沸于天井、小童嬉于堂前、欢呼响于厢房、宾客揖于中堂、茶香 漫于案前的祥和的画面。
走出杨家大院,天已擦黑,夜色初起,山风轻袭。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节选自《非鱼居随笔》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家保留广丰人的独轮车做活教材,意在教育子孙,做生意可能有亏有赚,但做人做事千 万不可失了信用。
B. 作者听了老人叙述父母的遭遇,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但作者仍心意难平,为那段充满硝烟和波折的往事感慨不已。
C. 大院的窗花门雕,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厚望,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
D. 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守护的不仅是一处院落,还有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传统。
8. 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9. 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
【答案】7. C 8. ①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② 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遗弃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已经不复返。③突出了作者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9. ① 文章以游踪为序,写了大院的总体布局、摆放的物品、各处木雕和人文生活,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 文章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首尾呼应,层次清晰。③语言简洁,典雅,平易。首尾多用短句,“廿八都古镇,浔里街”“夜色初起,山风轻袭” 等句子简洁,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
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在第三段指出“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第五段指出儿女在外地做生意,但并没有说是因“选择生意,愧对先祖”,选项属于妄加猜测,错误。故选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看题干有无明确鉴赏的角度,看所给句子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看所给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看所给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如本题“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题干没有指出鉴赏的角度,此时一般先从修辞入手,且该句处于文末,鉴赏的时候要与主旨相连。本题中,考生作答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找出关键词,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本句的主语是“杨家大院”,这本是物,而作者却以“幽幽地立在那里”进行描摹,这是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像一个遗落的梦”是比喻修辞。“幽幽地”“遗落的”两个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杨家大院的幽寂、冷落和孤独,如同被遗弃了一般。这就与它之前的热闹、繁华形成对比,就像“一个遗落的梦”,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考生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作答即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这是针对行文构思和语言特色设题。考生作答时先要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然后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本文“形散神不散”,作者以游踪为顺序构思全文,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中间写了在杨家大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所呈现出了的传统精神、传统文明的欣赏与折服,以及对杨家大院如今落寞的深深感触。分析散文语言特色,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情感、手法等角度去鉴赏,本文语言简洁, 典雅,平易,如“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跨过门槛,走进院中”“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
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结合,使得 文章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
【点睛】赏析句子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可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修辞入手。将使用修辞的句子还原成未使用修辞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 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3)从特殊位置入手。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尾括句往 往作总结,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如是文眼句,则可联系全文进行分析。(4)从文本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体会关键句可以结合主旨进行。(5) 从相邻句子入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6)从结构层次入手——抓主干。如是单句,先找主谓宾;如是复句,则先找准第一层关系。如是并列,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偏正,句意应放在“正”的部分,但“偏”部分也不可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嵇含字君道。祖喜,徐州刺史。父蕃,太子舍人。含好学能属文。家在巩县亳丘,自号亳丘子,门曰归厚之门,室曰慎终之室。举秀才,除郎中。时弘农王粹以贵公子尚主,馆宇甚盛,图庄周于室,广集朝士,使含为之赞。含援笔为吊文,文不加点。其序曰:“画真人于刻桷之室,载退士于进趣之堂,可谓托非其所,可吊不可赞也。”其辞曰:“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粹有愧色。齐王冏辟为征西参军,袭爵武昌乡侯。长沙王乂召为骠骑记室督、尚书郎。乂与成都王颖交战,颖军转盛,尚书郎旦出督战,夜还理事。含言于乂曰:“昔魏武每有军事,增置掾属。青龙二年,尚书令陈矫以有军务,亦奏增郎。今奸逆四逼,王路拥塞,倒悬之急,不复过此。但居曹理事,尚须增郎,况今都官中骑三曹昼出督战,夜还理事,一人两役,内外废乏。含谓今有十万人,都督各有主帅,推毂授绥,委付大将,不宜复令台僚杂与其间。”乂从之,乃增郎及令史。范阳王虓为征南将军,屯许昌,复以含为从事中郎。寻授振威将军、襄城太守。虓为刘乔所破,含奔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弘待以上宾之礼。含性通敏,好荐达才贤。属陈敏作乱,江、扬震荡,南越险远,而广州刺史王毅病卒,弘表含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未发,会弘卒,时或欲留含领荆州。含性刚躁,素与弘司马郭劢有隙,劢疑含将为己害,夜掩杀之。时年四十四。怀帝即位,谥曰宪。
(节选自《晋书·嵇含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B. 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C. 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D. 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主,封建社会中男子与公主结婚叫“尚主”。“尚”有承奉、奉事或仰攀之意。
B. 序,一种文体,文中的序是宴集序。宴集序一般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由一人所作,《兰亭集序》应属宴集序。
C. 青龙,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领,表示兼任官职。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还有“陟”、“兼”、“判”、“署”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嵇含品德崇高,不慕权贵。他家大门和内室分别名为归厚之门和慎终之室。曾应邀为弘农王粹的宅第写赞,未阿谀逢迎,对当时的风气予以辛辣的讽刺。
B. 嵇含思路明晰,善进良言。任长沙王司马乂骠骑记室督、尚书郎时,援引史实和分析当时现实,成功劝服司马乂接受建议增设了郎官和令史。
C. 嵇含通达机敏,多次受到重用。虽然生当乱世,各方相互讨伐不断,但他生性洞察事理,机警敏捷,具有较高的处事能力,深受重用。
D. 嵇含推荐贤才,曾受下属连累。他喜好推荐贤才,但也曾有所识非人的经历,所推荐的陈敏发动了叛乱,他受到重大牵连,被刘弘上表降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虓为刘乔所破,含奔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弘待以上宾之礼。
(2)含性刚躁,素与弘司马郭劢有隙,劢疑含将为己害,夜掩杀之。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司马虓被刘乔打败,嵇含到襄阳投奔镇南将军刘弘,刘弘用贵宾之礼接待他。
(2)嵇含性格刚烈暴躁,平时就与刘弘手下司马郭劢有嫌隙,郭劢怀疑嵇含将成为自己的祸害,在深夜乘其不备杀死了他。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人称的转换等。此题根据句式“人伪俗季”与“真风既散”相对,“野无讼屈之声”与“朝有争宠之叹”相对,“上下相陵”与“长幼失贯”相对分析,排除A项、C项。
内容上“人”“真风”“野”“朝”“上下”“长幼”分别为主语,“借”“引”为谓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项。
句意:此时正是民间诈伪的风气流行,淳朴的风俗已经丧失,在民间百姓无法申辩冤屈,朝堂上臣子竞相邀宠,这种情形让人叹惜。君臣相欺,长幼失序,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借助道家玄妙虚无的道理来帮助自己脱离困境。
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还有‘陟’”错误。“陟”表示进用,提拔。《出师表》中有“陟罚臧否”。常见的表示兼任官职的词有“假”“摄”“领”“权”“署”“判”“行”“守”等。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被刘弘上表降职”错误,结合“弘表含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分析,原文刘弘上表并非请求降嵇含官职,而是请求授予他官职。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为……所”,被;“虓为刘乔所破”(被动句);“破”,打败;“奔”,投奔;“于”,介词,在;“以”,介词,用;“之”,助词,的;“待以上宾之礼”省略“待”的宾语“他”(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刚躁”,刚烈暴躁;“素”,平时、平素;“隙”,嫌隙,感情上的裂缝,隔阂;“为”,动词,成为;“掩杀”,乘其不备杀死,在夜色的掩映下杀死;“之”,代词,他。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嵇含字君道。祖父嵇喜,是徐州刺史。父亲嵇蕃,担任太子舍人。嵇含爱好学习能写文章。家住在巩县亳丘,自号亳丘子,命名自己家的大门为归厚之门,内室叫做慎终之室。被举荐为秀才,授任郎中。当时弘农王粹以贵公子的身份娶公主为妻,馆宇非常华美,室内有庄周画像,广集朝臣,让嵇含为他写赞语。嵇含提笔写了一篇吊文,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他的序写道:“在精巧华丽的房屋里绘上得道真人,在立志有所作为的厅堂里悬挂隐士的画像,可以说是庄周的画像挂得不是地方,因此可以写吊文而不能写赞文。”他的辞文说:“此时正是民间诈伪的风气流行,淳朴的风俗已经丧失,在民间百姓无法申辩冤屈,朝堂上臣子竞相邀宠,这种情形让人叹惜。君臣相欺,长幼失序,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借助道家玄妙虚无的道理来帮助自己脱离困境,援引老子《道德经》的经义来劝勉自己。”王粹面有愧色。齐王司马冏征用嵇含为征西参军,承袭武昌乡侯的爵位。长沙王司马乂召嵇含担任骠骑记室督、尚书郎。司马乂与成都王司马颖交战,司马颖的军队占优势,尚书郎早晨出去督战,夜晚回来理事。嵇含对司马乂说:“过去魏武帝每遇战事,都增设属吏。青龙二年,尚书令陈矫因有军务,也奏请增设郎官。现在奸臣逆党四面进逼,与皇帝联系之路被堵塞,像倒悬一样极端困难的处境,不过如此。但位居曹理事,还需增设郎官,况且现在都官中骑三曹白天出去督战,夜里回来理事,一人当两个人驱使,内外废弛乏力。我建议如今有十万人,都督各自任命主帅,推荐人才授予官职,委任大将,不应再让台官掺杂在中间。”司马乂接受了建议,于是增设了郎官和令史。范阳王司马虓为征南将军,驻扎在许昌,又任嵇含为从事中郎。不久又授命嵇含为振威将军、襄城太守。司马虓被刘乔打败,嵇含到襄阳投奔镇南将军刘弘,刘弘用贵宾之礼接待他。嵇含生性通达聪敏,喜好举荐贤才。属臣陈敏作乱,江州、扬州震荡不安,南越险阻遥远,而广州刺史王毅病逝,刘弘上表奏请任嵇含担任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持符节办事。表奏未发出,恰逢刘弘去世,当时有人想要留嵇含统领荆州。嵇含性格刚烈暴躁,平时就与刘弘手下司马郭劢有嫌隙,郭劢怀疑嵇含将成为自己的祸害,在深夜乘其不备杀死了他。嵇含当时四十四岁。怀帝即位,追赠嵇含谥号为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朝天子·卞和①
薛昂夫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
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注】①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砍掉了他的左足;武王即位,他又去献,结果又被砍掉右足;文王时,他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下痛哭,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石头,果然得到宝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14.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支曲子前三句运用了和氏璧的典故,点明卞和因献璞玉而身遭不幸,在荆山下痛哭。
B. “传国争符”是说秦王将和氏璧刻为传国玉玺,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
C. 结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词:与其让他们拿着璞玉去切磋琢磨,还不如偷偷地将它敲碎。
D. 这首元曲先是介绍事件,然后揭示事件的惨痛教训,最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看法。
15. 卞和献璞的故事一向被看作才士不遇的悲剧,卞和一向为人们深切同情,这支曲子却有不同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在这支曲子里,卞和不再被人们同情,反而成了被揶揄、指责的对象。作者认为,他的献璞,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货谋私,自讨苦吃,想得到点好处却遭受两次刑罚;于社会是助长不义,流毒后世,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这支曲子借卞和献玉遭祸的故事,旁敲侧击,表达了对封建帝王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直抒胸臆”不当。“切磋、琢磨,何以偷敲破”,与其让文王去切呀、去磨呀,还不如偷偷将它敲破。这支小令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帝王是非不分、贤愚不识,滥用刑罚、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卞和献璞的故事一向被看作才士不遇的悲剧,卞和一向为人们深切同情,这支曲子却有不同的看法”,需要结合曲子内容分析。“卞和”三句:春秋楚人卞和在楚山,发现了一块玉石,拿去分别献给楚厉王、武王、文王等。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货谋私,自讨苦吃,想得到点好处却遭受两次刑罚。“传国争符”三句:和氏璧后为秦王所得,刻为玉印,号传国玺,为权力的象征,以后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行贷”,意为贿赂,巴结国王想得点好处。这句话是倒装,意思说,你毁坏自己的身体去行贿,结果造成后世争战不休。通过卞和献璧、身遭不幸的故事,旁敲侧击地讽刺、揭露了忠奸不辨、滥施刑罚的封建统治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写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的伤心难过。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作者不为世俗污损的高洁品质。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浑然一体的景色。
【答案】 (1). 不见复关 (2). 泣涕涟涟 (3). 制芰荷以为衣兮 (4). 集芙蓉以为裳 (5). 白露横江 (6). 水光接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涟”“芰”“裳”“横”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 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拍手称快,更是称这场大火是当初法军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等字眼层出不穷。
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但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毁是野蛮战争的历史伤痕,而巴黎圣母院失火却是和平时期的安全____。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而伟大的人类历史文明的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雨果曾经________地痛斥英法联军的恶行,今天,我们又怎能借着消防安全问题口不择言地发泄仇恨?现代社会文明应不断进步,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确实不如百年前的雨果。余秋雨曾说过:“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圆明园被焚毁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的联系,仅仅在于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承载文化艺术的____,都是人类历史中________的一部分。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重蹈覆辙,因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历史从来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作为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
B. 作为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
C.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
D. 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和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事故 义正辞严 圣地 不可或缺
B. 事故 理直气壮 胜地 不可或缺
C. 世故 义正辞严 圣地 缺一不可
D. 世故 理直气壮 胜地 缺一不可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让我们避免不重蹈覆辙,而不能拿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B. 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C. 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不重蹈覆辙,因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D. 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因而不能拿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中,就句式而言,“作为”开头的句式,意在提前强调紧跟其后的部分,而其后面的部分并非语境特别强调的重点,而从语境来看,后面说“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由此可知,前面应是强调突出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品,而A项、B项使用“作为”的句式,强调的重点偏移到“建筑史”“舞台”等方面,这与后面的内容不连贯,排除A项、B项。
此外,就逻辑而言,巴黎圣母院拥有的三个因素有着必然的时间先后,即先是建筑杰作,再是文艺舞台,后讲收藏的文物,正是因为三个因素才被认定为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排除C项。
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事故”,一般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世故”指世俗人情习惯,待人处事圆润周到,亦泛指世间一切的事务。和“安全”搭配,选用“事故”。
“义正辞严”强调坚持正义严厉措辞。“理直气壮”侧重表述言之有理和语气强硬。结合“雨果”“痛斥”“恶行”等分析,选用“义正言辞”。
“圣地”是神圣的地方。“胜地”指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结合“承载文化艺术”分析,应该是强调神圣,选用“圣地”。
“不可或缺”强调必不可少。“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如果使用“缺一不可”则与后面的“一部分”重复,应使用“不可或缺”。
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本题中,“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重蹈覆辙……”不合逻辑,“为了”表目的,“为了……重蹈覆辙”显然把意思说反了,应该是“不重蹈覆辙”或“避免重蹈覆辙”,而“不重蹈覆辙”应该是“铭记历史”的目的。
A项,不合逻辑,“避免不重蹈覆辙”不合逻辑。
C项,语序不当,“铭记历史、避免不重蹈覆辙”不能并列;不合逻辑,“避免不”和“重蹈覆辙”不合逻辑;搭配不当,“为了”与“因而”不能搭配。
D项,语序不当,“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不能并列,“避免重蹈覆辙”是“铭记历史”的目的;搭配不当,“为了”与“因而”不能搭配。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政府提倡低碳出行的理念,共享单车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单车出行①_________ ,又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可谓一举两得。单车在不同用户手中流转,使用效率提高,用户方便,②__________ ,实现了互利共赢。但是共享单车企业拼命投放的车辆,由于缺乏管理③_________ 。之前曝出的北京某地铁站口和深圳湾公园被成千上万辆共享单车围困的照片,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
【答案】 (1). (1)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2). (2)企业赚钱了; (3). (3)乱停乱放成为突出问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句子补写一定要结合上下内容来完成。①处,根据语段首句“由于政府提倡低碳出行的理念”以及横线后的关联词“又”的提示,推断出此处填写“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②
处,根据横线前“单车在不同用户手中流转,使用效率提高,用户方便”和横线后“实现了互利共赢”,可推断出此处填写“企业赚钱了”;③处,根据横线前“由于缺乏管理”和横线后“之前曝出的北京某地铁站口和深圳湾公园被成千上万辆共享单车围困的照”,推断出此处填写“乱停乱放成为突出问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不超过30个字。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年9月2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4小时30分钟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1200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特别注重运行的安全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答案】商业运营速度最快,安全保障设施先进,乘车体验舒适良好。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结合“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等分析概括即可,如安全保障设施先进,乘车体验舒适良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里;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神舟七号”的梦想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国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国印记”的载体。在你的心中,哪一种物承载着独特的“中国印记”呢?
请以“我心中的中国印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物,有细节,有描写,叙事符合逻辑,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心中的中国印记
“纵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唯中华文明绵延万载,我们有亘古不变、巍峨攒聚的山岳峰峦,与奔流东逝的滚滚长河;其间有痴狂浪漫的诗豪书圣,吟出人间悲观、英雄血泪;转望新时代的万家灯火、点点荧光,正是繁华生活的惊鸿一瞥。中华大陆上的千年历史,见证着祖国的变迁,沉淀着国人的智慧,而那些凝聚着国人自信与自豪的,便是我心中的中国印记。
传承千载的文化典籍,正是我心中的中国印记。百家争鸣,争论者纵穿千年的思辨;秦时明月,照耀绵延万里的边关。那些四书五经,令我们骄傲的,是“道法自然”的深邃,是“仁者爱人”的胸怀,是立德立言的抱负,是对酒当歌的豪迈。那些动人诗篇,令我们迷醉的,是“梳洗罢,独望江楼”脉脉不语的相思,是“剪不断,理还乱”独上西楼的离愁,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是陌上少年疏狂不羁的倜傥风流。中华文脉亘古亘今,亦老亦新,给予着我们文化自信与自豪,这独特的中国印记,在我心中永不磨灭。
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正是我心中的中国印记。从东方红升空开启对天空的探索,到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中授课,这其间波澜壮阔的经历,无不令人心潮澎湃。从京张铁路的人字铁轨,到中国高铁走出国门、飞驰世界,我们走过的艰辛与坎坷,无不叫人心生豪情。我们再不是紧紧跟随,受制于人。当他们说着“中国制造”时,我们可以骄傲的摆出共享单车、5G、等新四大发明;当美国企图以技术垄断制约中国品牌的发展时,华为拿出“鸿蒙系统”绝地反击。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高新科技,滋养了我对中国力量的自信,它们深深在我心中印下“中国印记”。
建设祖国的栋梁英才,也是我心中的中国印记。遥想建国之初,被孤立与封锁的局面,国人自强不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共同提着升综合国力,涌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两弹元勋”邓稼先、“现代后稷”李振声,“青蒿之母”屠呦呦等卓尔不群之辈,引领中国经济、国防、粮食、医药等各项事业的齐头并进。正是在他们努力下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重回当年煌煌盛世,万国来朝,威而不犯。他们在我心中刻下辉煌的中国印记。
中华文明流芳数千年,中国建国七十余载,而我的生命才刚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在未来,我将会继续寻找令我骄傲的中国印记,并且努力丰富自我,为这印记添上我的手笔。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我心中的中国印记”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题目的关键词是“中国印记”,应该在对一件或几件事情的叙述中突出中国最具特色的东西。一种是有形的印记,比如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传统手工艺、建筑、人文风光等;一种是无形的符号,比如传统思想、现代思潮、社会理念等。但是,单纯地叙述事情过程,而没有画龙点晴的议论和抒情,写不出体验和感受,是不切合题意的,所以既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又要融议论、抒情于一体。
参考立意:一草一木总关情;传承与创新;牢记传统,传承中国精神;“中国印记”帮助我们牢记传统;“中国印记”,民族魂等。
行文结构:开头以“一个精美的凤冠”引入,如它散发出承载时代变迁的厚重。我不敢用手去碰它,生怕碰坏了这玲珑的艺术品等。以此引发我的思考,这是“中国印记”吗?我不断去探索。我走向皇城,拿出布袋中的凤冠,轻轻放在皇城脚下,两者竟奇妙的融合在一起。它承载着的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历史,它们至今仍源源不断流淌着,如同新鲜血液,迸发着生机。红墙下,我又因这凤冠忆起了另一段历史,如日本侵华,犯下了滔天罪行。为了粉饰太平,妄图利用梅兰芳为他们服务。梅兰芳气急败坏,举起他最喜爱的凤冠就往地上摔。这是民族气节的体现。最后可以写再次见到同它相似的凤冠是于外国的一家博物馆。我只是凝视着它,却顿感心中有一股暖流升起,眼眶竟有些湿润。不知怎么的,有一个声音在我心底呐喊着:这就是中国印记……
【素材】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里,有无数值得关注和挖掘的璀璨宝藏。大到那些浩如烟海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小到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童谣、传说、戏曲等,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特有的丰富韵味。
在中国,有很多的民间传说,如同广阔原野上怒放的花朵,有着生机勃勃又永不衰老的生命力,它的魅力穿越时空,焕发着永久迷人的光彩。
我对这些艺术充满好奇,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心中珍贵的中国故事。
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中国印记,而回首历史,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各自的中国印记。中国印记是自强不息,刚正不阿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国家尊严抛头颅、撒热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勇敢地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力排众议,坚定地喊出了“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口号,从此,中国开始走向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时代。有理想、有斗志的年轻人在时代的召唤下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一批批弄潮儿铸就了无数辉煌,使中国摆脱了贫弱,重焕生机。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一种勇于迎接挑战,开辟新道路,披荆斩棘的豪迈情怀。
中国印记是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精神瑰宝,它历经沧桑,却延绵不绝,它早已融入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