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 题
情节结构分析题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4
学习目标
1构建解答情节结构分析题的知识体系
2把握解题技巧
重点难点
把握解题技巧
方 法
讲练结合
内容部分
探 知 部 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构建解答情节结构分析题的知识体系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如“边练边悟”中《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
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学 生
笔 记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3.小说情节的段落(句子)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仍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研 究 部 分(小组合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边练边悟 (201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
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解析 可从事件发展和主人公心理变化两方面分析。这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是第一部分,写鸟笼做成后的反响,是故事的开端。从“你该刮刮脸啦”到“蒙铁尔可真有钱啊!”是第二部分,写巴尔塔萨及其妻子对鸟笼的定价,拒卖鸟笼给老大夫,是故事的发展。从“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到“走了出去”是第三部分,写巴尔塔萨将鸟笼送给彼贝,一分钱也没要,是故事的高潮。从“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到文末是第四部分,写巴尔塔萨送鸟笼后的感受,是故事的结局。从第二段开始,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心理先后经历了期待、信守、不忍、兴奋与失落的变化。
2.小说开头写巴尔塔萨与妻子乌尔苏拉的对话,与上下文哪些人、事叙写有何关联?(改编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乌尔苏拉的话中得知巴尔塔萨做鸟笼时间之长、用心之极,补充说明了鸟笼漂亮的原因,为下文写大家前来观赏、老大夫希拉尔多非常想买以及财主蒙铁尔的儿子得不到鸟笼而号啕大哭等情节发展提供依据。
②夫妻二人谈卖价问题为后来到蒙铁尔家卖鸟笼的情节做了铺垫,与巴尔塔萨不忍孩子失望决定赠送鸟笼的情节形成转折,使情节波澜起伏,更为下文巴尔塔萨台球房醉酒提供心理依据。
解析 选此点来分析全文情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3.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解析 抓住对人物的描写特点,分析描写方法;在这段文字中,彼贝的委屈伤心和下文他父亲的严厉冷漠形成对比,也正是彼贝的委屈伤心让善良的巴尔塔萨决定把鸟笼白送给他,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就非常明显了。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
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任选两个角度)
解析 本题是探究题,可从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情节、丰富主题、使环境更加典型等角度去考虑。
应 用 部 分(独立完成、小组合作)
一、基础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幸存者
(美)休·B·卡夫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
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拨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有改动)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尖刀”从磨制到抛弃,再到反射光线使主人公被救的过程,“尖刀”贯穿了文章始终;暗线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磨制“尖刀”到抛弃“尖刀”的过程就是主人公人性中善战胜恶的过程。
解析 关键是分清明、暗两条线索。
2.小说是如何在情节上巧妙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前半部分,人会不会杀死狗的悬念吸引着读者;中间部分,狗会不会吃掉人的悬念吸引着读者;最后,人和狗会是什么样的结局的悬念吸引着读者。作者层层设置悬念,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使读者不得不看下去。
解析 该题考查对小说情节技巧的分析。关键是把三次悬念的内容说准。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扔掉的凶器,成为救人的工具。结尾的艺术空白,言有尽而余味无穷,有一种冲击人心的张力,更能突出主旨。
解析 “空白”是关键词。
二、核心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英雄的舞蹈
路 翎
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汇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
它总共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个茶馆里散发出来的。天黑下来的时候,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张小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同时斜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作女人的声音突然叫起来了。他打了一下寒战,望着街上摊子上的、阴雨里的凄迷的灯光。他看见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在寂静中,他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作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却瞥见了他的听众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的声音而笑着。突然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在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同时他觉得手脚发冷,“不好!”他想。忽然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 “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
张小赖突然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大火和参天的古树。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跟着来的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他吸引了几对紧张的视线,这使他陶醉起来,并觉得自己已经从那个失望、那些可怕的印象中得到了解放——他愤怒、欢笑而发狂,和这个失望做着殊死的搏斗,而胜利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来,以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但这神圣的瞬间迅速地消逝,突然间可怜的张小赖语无伦次了。 “不是吹的话,要是生在几百年前,我还不是一个吕布?!”
他说,站在高台上,举着手:“兄弟我有一手魔法,不是吹的话,”他拼命地、愤怒地叫,“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于是他耸起肩膀,鼓起嘴来,弯着腰,向空中拼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喊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了,于是茶馆里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的,当然,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
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
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
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声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棍。他忽然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
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阵惊异的、失望的喊声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是突然的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的、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4.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或“地点”)、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精神氛围”),引出小说主人公张小赖,为下文张小赖说书致死做铺垫。
5.文中画线句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酒馆老板摇摆着走出去的神态,显示出他对张小赖的不屑,这进一步刺激了张小赖的发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