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10月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美国纽约州一所高中的学生罗瑞克极具表演天赋,把历任总统的表情模仿得栩栩如生,他把“山寨”照片放在网上后,获得粉丝无数。
②他非常擅长占卜,替人占卜,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能说中。但是占卜之术秘不授人,面对别人的虚心求教,他都不赞一词。
③坚持还是放弃就在一念之差,坚持不住的时候可能会后悔当初的冲动,怀念当初的安逸,当你坚持到终点时,才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反对一切以邻为壑的做法,反对一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强权逻辑,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随着微博平台的勃兴与壮大,微博营销风生水起,已日渐规模化与制度化,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商家生意越做越大。
⑥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不得生搬硬造,可有的学生纯粹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空话,写假事,表假情,所写文章令人不忍卒读。
A. ①②③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微视频通过讲述这些来自基层的十九大代表的平凡故事,来展现共产党人忠诚党和人民事业,敢于担当、甘于奉献。
B. 网络虚拟空间具有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行为人在互联网传播并伪造虚假信息,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罪。
C. 社区居民要本着利己利人为出发点,增强“共享养老”的参与意识、奉献意识,多为“共享养老”贡献力量,如此,“共享养老”的火才能越烧越旺。
D.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并建立居民制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农民来说是有益的。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本人有一物遗留在贵府上,现烦请您原物奉还,本人将不胜感激。
B. 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我谨代表总经理以及公司全体同仁,感谢各位拨冗光临我们的新年联欢会。
D.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史传文化最早的经典作品是据说为孔子所作的《春秋》。《春秋》有史有传。比如《春秋》为史,《春秋》三传为传。中国古代文体史上,传依附经、相对于经而存在。经为纲,为概述,为抽象的道理;传为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从史与传的关系上看,则应该是史为史实,传是借由史实表达的史识。但实际上,孔子著《春秋》,有微言大义之说,本就是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并无纯粹的客观性可言。传要进一步阐明和凸显经中的道理,其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就更要远胜于经的微言大义了。(明)李贽云:“传始于左氏……顾意主劝惩,虽诬而不为罪。”李贽因此认为,史传本不以真实性为上。《春秋》三传,都以解释、凸现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可见“传”本来以示意、明义为本,而非以追求客观真实为本。就此而言,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演义性质: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
司马迁则开拓了文学化的叙事学原则。司马迁写史,命名为“记”
,应该是有其深意的。以记录为名,强调的是纪实性。这似乎成了中国正统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基本前提。《史记》确实有信史之誉。但它真正的贡献远不仅仅在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史记》最突出的价值,是它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中国历史叙事中的传人传统。司马迁为个人立传,叙写个体性人生,通过丰富的情节与细节描写,塑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重视传说材料,富有传奇色彩,甚至有意追求传奇性效果,从而使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具有超越于现实人生的想象性创造性质。
先秦古史本有记言记事传统,到司马迁始确立了记人传统。在司马迁那里,一定程度上历史确实走向了传奇——这实际上也是它超越《左传》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神话、传说、英雄传奇作为一种 “原始文化遗留物 ”,在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里,留下了大量的或清晰或隐晦的印痕。有必要指出的是,传说的失真与历史记载的失真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基于夸饰的心理需求和寄托的情感、精神需求,后者则基于正史写作的基本理念,基于现实与价值观的束缚。
因此,对于后世中国的叙事文学创作来说,司马迁《史记》叙事学最大的启示便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想象性创构和虚构。这一叙事理念被(清)高珩概括为 “笔补造化 ”。“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笔补造化”后来成为中国俗文学——尤其是讲史文学—一个最基本的创作原则。后世的俗文学创作者,即使是讲史,其创作理念也与实录无关。纪实性的历史叙事最终直接导致了虚构性叙事文学的出现。
节选自彭亚非《笔补造化与好异重幻的超常态审美需求——中国叙事文学的传奇意识初探》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文体史上,经是概述,是抽象的道理,传则是从属于经的,是对经的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
B. 《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
C. 演义,指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中国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这一特点。
D. 《春秋》三传,以解释、凸显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这是其远胜于《春秋》微言大义的地方。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史记》最突出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历史的纪实,而在于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
B. 《史记》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其中包括历史叙事学中的传人传统和传奇色彩。
C. 传说的失真基于夸饰的心理需求和寄托的情感、精神需求,与历史记载的失真性质不同。
D. 《史记》叙事学给后世中国叙事文学创作的最大启示,便是后人概括为“笔补造化”的叙事理念。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通过“诛”“弑”的选用,表明自己的态度,可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B. 《左传》为“《春秋》三传”之一,对于其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李贽认为“虽诬而不为罪”。
C. 就突出历史人物个性的刻画与传奇性的描写来看,《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三国演义》建立在《三国志》的基础上,但仍有大量的想象性创构和虚构,其体现的创作理念与实录无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院需要病人
[美]阿·巴彻沃尔德
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电铃。我刚要说明我只是来探望朋友的,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跟前。他们把我按到轮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走。
“我没病!”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朋友的。”
“你朋友一来,”一个护理员说,“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
“他早就来了。”
“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病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
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递给我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和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
“我要我的衣服!”
“噢,你放心好了。”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你的东西全都交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
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
“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
“我一点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起初是哪里疼?”
“我身体健康,哪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
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生叙述他的感受。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
“我可不想动手术。”
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哪!”
“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我一切都正常!”
“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次日早晨,他们做好了手术前的准备,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
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旁随行,一个牧师殿后。
我环顾四周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
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付不起麻醉费。”
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接着,我转向护上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没等我明白过来,我已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大街上。
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见到你。你这个不正常的人。”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以“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总领全文,为下文发生在医院里的事情作铺垫;同时,设置矛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B. 小说通过“我”的叙述、“我”与各类医护人员的对话、“我”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将“病人”所经历的奇特遭遇呈现了出来。
C. 对一个普通的病人就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这是用夸张手法表达了强烈的讽刺。
D.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切”的感觉,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8.这篇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何特点和作用?
9.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宋初,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B.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C.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D.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B.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C. 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最高长官。
D. 权,指暂代官职。在古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署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居正志向高远,才气卓越。清泰初年,薛居正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便写了一篇寓意洒脱的《遣愁文》来自我宽解,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有公卿宰辅的器量。
B. 薛居正冷静机智,明辨是非。监军使怀疑朗州城中千余名僧人皆为盗贼同党,想要将他们全部逮捕杀掉,薛居正出面求情,保全了全部僧人的性命。
C. 薛居正善于治理,处事有方。皇上将要亲征太原,需征调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百姓大量逃亡,薛居正奉命招集百姓,十日便让百姓全部返回复业。
D. 薛居正品端行正,深受重用。薛居正性情孝顺,行为纯正,从参与政务到担任宰相,共有十八年的时间,恩遇始终不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2)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汉家宫阙动高秋”中,“秋”字照应诗歌题目,点出季节;“动”则写出了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浮动,为全诗定下了雄浑的感情基调。
B. “紫艳半开篱菊静”,作者移情于物,以静赋菊,写出菊花娴雅静穆的仪态,表达了对安闲宁静生活的向往。
C. “红衣落尽渚莲愁”,目睹眼前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红艳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D. “鲈鱼正美不归去”是说长安鲈鱼风味正美,自己正好享用,表示不急于离开之意。
E. “空戴南冠学楚囚”一句用典,借春秋钟仪事以抒发诗人愁苦之情,诗境深远,意味隽永。
15.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6.在下面的空白处补写出相应的名篇名句。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一句表达了居住小屋反而觉得安适的乐观情怀。
(2)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渔舟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景象。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沮丧的句子是:“_____。”
(4)《陈情表》中总写自己命运坎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的声音,①______,例如大黄鱼,在回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有的鱼为了躲避危害而发声,有的为了招引异性而发声,可见,鱼类之所以发声,②______。现在,沿海居民会通过听鱼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特点,从而采取捕捞措施。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现象,③______。
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人们一定会把共享单车作为出行的首选工具。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的高考分数出来后,一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会和大家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专家发现他们口中经常提到的词语是:态度、习惯、勤奋、兴趣、方法、家庭、学校、坚持、心态、人际关系。专家认为这些词语中包含着成功的因子。
请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两到三个,来表达你对学有所获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和朋友。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10月月考
语 文 答 案
1.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①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生:活的。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使用对象错误。②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③一念之差:一个不好的念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合语境。④以邻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使用正确。⑤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⑥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使用错误,不合语境。
2.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A项“展现”后缺宾语;B项“传播并伪造”语序不当,“伪造虚假信息”不合逻辑; C项“本着利己利人为出发点”句式杂糅。
点睛: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3.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A项“奉还”是敬辞,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B项“令媛”是说对方的女儿;D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4.D
5.A
6.C
【解析】
4.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选项D对应文本的第一段,根据原文“传要进一步阐明和凸显经中的道理,其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就更远胜于经的微言大义了”可知,D项混淆是非,原文的意思是传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超过了《春秋》经对史实的处理方式——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故选D。
5.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选项A对应原文第二段,原文说“《史记》确实有信史之誉,但它真正的贡献远不仅仅在此。从文学的角度看,司马迁《史记》最突出的价值,是它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由此可知,“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仅仅是“从文学角度来看”的最突出的价值。选项去掉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一修饰限定,使A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选A。
6.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在比对该题时,重点比对文章的依据和结论。比对选项是否将原文句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和依据互换;看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看能否根据选项中的依据推出选项中的结论,看选项中的结论是一个依据推出来的还是多个依据推出来的,看选项中的依据是可造成多个结果,还是只有一个结果。选项C对应文本第二段“从文学角度来看”后面部分,概括这一部分,可知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开创了历史叙事中传人传统,为人立传重刻画人物个性和传奇性,体现的是《史记》的文学成就。C项前一句就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谈《史记》成就,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兼称《史记》的史学成就与文学成就,选项C以偏概全。故选C。
【点睛】
小题1: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等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选项D就是通过比对句间的关系,发现选项混淆是非,将《春秋》三传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超过了《春秋》对史实的处理方式说成是《春秋》三传解释、凸显春秋大义的目的远胜《春秋》的微言大义。
7.B
8.特点:这是欧亨利式的结尾,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
作用:①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性,增加情节上的吸引力。
②和上文医护人员的夸张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③进一步突出了本文讽刺唯利是图、缺乏道德责任心之人这一主旨。
9.①通过人物对话,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收治的健康人的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
②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③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的极不合理,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了小说的幽默感和讽刺力度。
【解析】
7.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的结构、手法、内容、叙述角度等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精读全文。读的过程中要抓住小说三要素,认知理解文本要抓住故事,理清层次;关注描写,认识人物;分析环境,了解作用;多元观照,分析主题。选项A是对小说结构的分析,交代了小说开头的作用。B项是对小说线索的分析,“我”小说中的线索,故事是“我”讲的,“我”与医护人员有大量的对话,但文中并没有“我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此处属于无中生有。C项是对小说夸张手法的分析,此处手法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讽刺的效果。D项是对小说叙述角度的分析,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又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故选B。
8.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考查。具体是考查考生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审读题干,看清题干是一个问题还是几个问题,明确题干提问的指向性,然后再具体作答。如本题,题目有两问,一是小说结尾的特点,二是结尾的作用。首先明确,小说结尾的特点,小说结尾的常见特点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局),留白,卒章显志,景物作结,大团圆结局、悲剧结局等。小说结尾的作用即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分析时从以下五个角度分析,与其他情节的关系、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与读者感受的关系,与小说环境的关系等。小说结尾“我”被赶出医院,医护人员还冷漠地表示再也不愿见到“我”,从前面医护人员对“我”的热心来看,这样的结局在意料之外,但从麻醉师听说“我”没有买医疗保险,交不起麻醉费便关掉了麻醉机这件事开始可知,“我”被赶出去并不再受欢迎又变得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局,在情节上来说,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性,增加了情节上的吸引力。从刻画人物形象上来说,与上文医护人员的热情对比,突出他们的唯利是图。从凸显主旨来看,进一步批判了唯利是图、缺乏道德责任心的人。
9.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描写手法的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手法,最后点明手法的作用效果。题干已经明确告诉考生,小说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对话属于语言描写,考生便可从语言描写的作用入手加以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有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病人“我”一再地解释自己没病,威德大夫却一再强调病人有病,显出了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的不合理性,机器滑稽,增加了小说的幽默感和讽刺力度。也写出了“我”无奈,表明了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威德大夫要“我”动个外科手术找出毛病,把“我”逼到了手术台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深化主题。
【点睛】
小题2: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五个角度思考。第一,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第二种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的人物性格和精神,刻画了……的人物心理。第三,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第四,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第五,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这类题也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的作用。
10.D
11.C
12.B
13.(1)原来是官吏与百姓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那个官吏来讯问他,全部服罪依法处理。(2)(薛居正)担任宰相为政宽仁简易,不喜欢苛求细察,士人君子因此称赞他。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根据上下文可知,“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大致是“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势权力震动君主,残忍放纵,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愿。他的部下官吏控告老百姓违犯盐禁,依照法令应当处死。”的意思。“汉乾祐初”是年号,“初”字后面断开。“史弘肇”是句子的主语,它的谓语是“领”,统帅的意思,宾语为“侍卫亲军”,因此“侍卫亲军”后面断开。“威权震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后面断开,“残忍自恣”后不可接宾语,其后断开。“者”字表停顿,其后断开。“法”是“当死”的状语,按照法律,因此,“法”字前面断开。故选D。
11.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全国卷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概括地说就是,要解答此题,一要靠积累,二要会推断。文中对于“侍郎”这个官职过多的暗示,难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来。只能靠平时的积累。C项,六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 “侍郎”是“尚书”之副。故选C。
12.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颠倒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歪曲文意等。题干要求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从选项可知,它先分析了薛居正的为人,然后列举了他的行为,判断时,要注意兼顾到这两个方面。B项“薛居正出面求情”错误,原文说的是“居正以计缓其事”,薛居正用计谋延缓了这件事,捉住盗贼主帅汪端并讯问他后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与盗窃,千余名僧侣依靠他得以保全性命,选项B歪曲文意。故选B。
13.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翻译第一个句子,考生要抓住“逮”“鞫”这两个实词的含义,“鞫”字中间有个“言”字,此字应与“言语”有关。第二句“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是对薛居正为官之道的评价,可见句子对他应是赞美,故而可推测“多”为“称赞”之意。由此可见,文言文的翻译可通过上下文语境去推断词语的含义,也可以用以形辨意法来推测词语的含义。
【点睛】
小题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文言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分散在文言文的具体篇目中,所以考前分类整理,分类识记是重要的方法,如“官职官署”“文化科举”“名号称谓”“制度礼仪”等。如选项中出现的“侍郎”,就属于官职,识记时,可以跟相关的官署官名一起识记。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除了积累,有些常识则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推断。
【译文】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他的父亲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文章寓意洒脱,了解的人认为他有公卿宰辅的器量。一年后,登进士第。
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势权力震动君主,残忍放纵,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愿。他的部下官吏控告老百姓违犯盐禁依照法令应当处死。案件将要判决,薛居正怀疑案情不实,召来百姓讯问,原来官吏与百姓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那个官吏来讯问他,全部服罪依法处理。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也没有办法改变。后周广顺初年,迁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命令薛正居跟随出行,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六年,出使沧州审定百姓租税。不久,因为才干扬名朝廷,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宋朝初年,薛居正升任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入朝任枢密直学士,临时代理贡举一职。刚平定湖湘,朝廷任命薛居正出任朗州知州。适逢逃兵数千人聚结在山林湖泊中成为盗贼,监军使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盗贼的同伙,商议想全部逮捕杀掉他们。薛居正用计谋延缓了这件事,趁机率领众人消灭群寇,捉住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与,千余名僧侣依靠他得以保全性命。
乾德初年,薛居正加任兵部侍郎。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派遣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的有四万家,皇上忧虑这件事,命令薛居正乘驿马快速招集百姓,十天内百姓都恢复生业。开宝八年二月,皇上对居正等人说:“粮食正成熟,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垂怜保佑,怎么能够如此。你们应当共同思考对万物有益的事情,如果政事有闪失,应当予以整治,来实现我的志向。” 薛居正等人愈发努力治理政事,来符合皇上的意愿。
太平兴国六年,薛居正因为服用丹砂中毒,正在上奏事情,感觉疾病发作,立即出来。走到宫殿门外,喝了一升多的水,宫堂中的官吏搀扶着他回到中书省时,他已经不能说话,仅指着廊下盛水的容器。左右的侍从把水拿来,(他已经)不能喝了,被用车送回自己的府第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
薛居正气度仪表非凡,喝酒到几斗都心智不乱。他性情孝顺,行为纯正,日常生活俭朴。担任宰相为政宽仁简易,不喜欢以繁琐苛刻为明察,士人君子因此称赞他。他从参与政务到担任宰相,共十八年,皇上给他的恩遇始终没有改变。
14.AD
15.①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错在“为全诗定下了雄浑的感情基调”。首句用”凄清”
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凄凉的感情基调。D项错在“自己正好享用,表示不急于离开之意”。赵嘏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妙用。首先要读懂颔联的意思,然后指出手法及手法运用的作用。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16.审容膝之易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解答此题,要审诗文的出处,要审语境。限定默写的具体语句的就是所给的情景。抓所给的情景,包括提示的相关内容、情感等。第一句中“居住小屋反而觉得安适乐观情怀”一句,就是该句的情景,提示了考生相关内容和情感,“容膝”表明屋子小,“易安”表示安适乐观,故该句填入“审容膝之易安”。第二句描绘的景色“傍晚时分,渔舟归航,江面歌声四起”就是该句的情景,《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正好对应这个情景。第三句“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沮丧”是该句的关键提示,相应的句子是“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第四题表明作者命运坎坷的句子应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点睛】
情景是默写的唯一依据,作者、作品和情景一个都不能忽视,从作者作品联想内容,从所给情景确定具体语句,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考生可以抓住句中的情语,以情定句。如第一句中考生就可以根据“安适乐观的情怀”来确定要填入的句子。也可以抓句中的景语,以景定句。如第二句,根据“傍晚时分,渔舟归航,江面歌声四起”这样的景物,可以确定该句填入“渔舟唱晚”。还可以领会含义,以意定句。如第三句根据“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沮丧”这个意思,可以确定该句应填入“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另外,名句默写,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错别字,要学会避免名句中错别字,方法有辨清同音字的形意区别;辨清形近字的差异;尊重古人,承错沿序。
17.①同一种鱼,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者也不相同②是为了送到某种目的③在生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前面说“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后面说“例如大黄鱼,在洄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例如”说明后面是针对前面举出的例子,由“大黄鱼”在不同时期“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可知,此处应是说“同―种鱼,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第②空,前面说“鱼类之所以发声”,后面应是解说原因,还要注意前面的“有的为了……”,可见此处是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第③空,前面说“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现象”,可见此处应是说这样做的意义,还要注意前文“采取捕捞措施”,可见此处所说的意义应是针对“生产上”来说的。
18.②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③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未必就能使人们一定会把共享单车作为出行的首选工具。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准确的把握。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全面分析材料的具体内容,重点要把握句间的逻辑关系,再仿照例句精准拟写答案。这则材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对共享单车使用的好处的分析,得出结论“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②材料认为只要“推广共享单车”就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污染”。③材料认为只要“共享单车逐渐普及”,人们就一定会把共享单车作为出行的首选工具。第一部分遗漏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的条件信息,结论过于绝对。第二部分遗漏了“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污染”的条件信息结论过于绝对。第三部分遗漏了“人们把共享单车作为出行首选的工具”的条件,结论过于绝对。根据题目对第一部分推论错误的解析,我们可以分析材料逻辑关系的角度确定后面两个推断的错误。例句中使用了“未必”这个否定词,修改后面两个推断也运用“未必”这个否定词。
19. 需要勤奋,也需要坚持
永远不说太迟了。"勤奋的人可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忘改变自己,学习新知识。终身的教师莫里,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教会他的学生米奇死亡。他随时备课,每个星期二上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你是个死人。"很多人都爱睡懒觉的人,但是想起莫里的话,你就不敢睡了,因为没有某个角落可以置身世外逃开现在,睁开双眼,就能看见世界都是勤奋的,用勤奋的行动过完新的一天吧。
绝处逢生,勤奋为伴。崔显仁在93年被柴油炸伤。用一双畸形的手,苦练10年的粉笔字,上街卖艺。一张黑色的地板革上,几根五颜六色的粉笔,一名全身被烧伤的男子在街边乞讨卖艺,他用残疾的双手,写出了架构优美、隽秀大方的粉笔字。终于被方正录用。
勤奋使人自由。我不想说一些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事情。勤奋与自由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一道柏林墙隔绝了人们的来往。一个5岁的小男孩,为了去他向往的西柏林,不惜花6个月去挖地道。没有任何的地面测量,地道深达12米,并且正好挖到了接应者的厕所里。他用六个月的勤奋,换取自由与快乐,值得。
做到勤奋可以很简单。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这是我最熟悉的一句话。假期,在家写作业,时间长了会烦。但是想想生物书上写着那么多科学家都是用好几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成果,他们都不烦,我也就不敢烦了。然后,又开始写作业。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是作业总要写完。别人都说"仰望星空"简单,"脚踏实地"难。其实,脚踏实地也很简单,像林海音笔下的《童年•冬阳•骆驼队》里的骆驼一口一口地吃草那样,一字一句,填满空白的卷子。一脚又一脚,走完不知道会有多长的人生路就好。
勤奋可以陪伴每一个人的一生,只要我们做到"在最无助的时候,从未想过放弃,用勤奋绘制最神奇的风景。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作文题型与2017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目类似,延续了任务驱动式的作文命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真写作。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材料中的任务指令,然后又对象感、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它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即自己和朋友。写作目的非常明晰,要起到激励自己和朋友的作用。写作要完成的任务也非常具体,一是“选择两到三个,来表达你对学有所获的认识”,二是“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既是这次写作的目标任务,也是考生展开交际的特定语境。材料中的“学习经验”“态度、习惯、勤奋、兴趣、方法、家庭、学校、坚持、心态、人际关系”“成功的因子”这些词语,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启发学生对自身学习、成功等进行纵深思考。十个关键词“态度、习惯、勤奋、兴趣、方法、家庭、学校、坚持、心态、人际关系”涉及到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生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但试卷明确要求考生所选的两三个关键词之间要“形成有机的关联”,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揣摩、深入思考、归类整理,最终才能形成有创意的组合。如考生可以选择“态度”“坚持”两个关键词来进行行文,“态度”是个人认识,是意识问题;而“坚持”则要落实到行动。一个人想要成功,就不能只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两手齐抓,才能到达成功的巅峰。写作文体在自由选择中渐趋明晰,启发学生必须量体裁衣。作文试题之所以不限定文体,主要是命题人从学生立场出发,给予考生一定的选择文体的自由,但并不是不要文体。考生应该根据题目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文体,做到“量体裁衣”。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