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5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卷·2019届云南省南涧县民族中学高二12月月考(2017-12)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涧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茶彦娇 ‎ 班级 姓名 学号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所有题目在答题卡上做答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漫说姓名文化  ‎ ‎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家乡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乞 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接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曾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孩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噢,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卢什科夫以冒牌教师、冒牌大学生身份行乞,实在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虽然他工作能力强,有手艺,但别人不要。‎ B、斯克沃尔佐夫开头毫不留情地痛斥乞丐,是因为乞丐利用了他的仁慈,亵渎了他的好意。这与两年后他见到卢什科夫时感到非常高兴形成鲜明的对比。‎ C、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气愤已经消散”。说明他被乞丐的可怜身世感动了,动了恻隐之心,想要帮助他,为下文埋下伏笔。‎ D、奥莉加先“恶狠狠地推开了门”,后骂“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可见他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 ‎5、小说在刻画卢什科夫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有人说结尾两段画龙点睛、构思巧妙,请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其妙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 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0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0分,而是稍高的15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吴泰昌做《人民文学》杂志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写文章遭到拒绝;但在吴泰昌身体有恙时,钱钟书却特意去信问候,这表现了钱钟书对友人真挚的感情。‎ B、面对只有一个窝棚可住的情形,钱钟书只关心没有书可读的艰难,表现了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读书做学问。‎ C、钱钟书以一句“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回应被媒体录制可得可观报酬的说法,体现了他的幽默与淡泊。‎ D、 文章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借吴泰昌打电话被婉拒,烘托出钱钟书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性格特点。‎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钱钟书先生和太太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拉手,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表现了钱先生珍视感情的一面。‎ B、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录取钱钟书,作者推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0分,而是 15分,但是这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 C、文中写“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 D、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的拒绝,一个“怕”字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对别人无情的态度。‎ E、文章首尾都写到有关钱钟书先生的趣事,通过这些趣事写出了钱钟书一辈子不在乎名利,生活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忍受。‎ ‎9、请阅读全文,概括出钱钟书先生的“潇洒”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 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亦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 珝性疏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之辈以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他日,珝又责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成化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会珝子镃邀妓狎饮,里人赵宾戏为《刘公子曲》,或增饰秽语,杂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决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驰驿,赐月廪、岁隶、白金、楮币甚厚。其实排珝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 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阁,安、吉之党乃益固。珝初丁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之。‎ 子锐,字汝中。八岁时,宪宗召见,爱其聪敏,且拜起如礼,即命为中书舍人。宫殿门坎高,同官杨一清常提之出入。帝虑牙牌易损,命易以银。历官五十余年,嘉靖中至太常卿,兼五经博士,仍供事内阁诰敕房。博学有行谊,与长洲刘荣并淹贯故实,时称“二刘”。‎ ‎《明史·刘珝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B、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C、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D、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11、下列对文中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考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 ‎ 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成化十八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成化是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重 要的纪年法之一,如文中的“正统十三年”、“嘉靖初”以及我国历史上的“赵惠文王十六年”,‎ 都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珝颇有口才,善于辞令。他担任讲官,每次入朝讲学时,都反复开导,言词语气从容不迫;在当时被世人称为第一讲官,就连皇帝也称他为“刘东先生”。‎ B、刘珝性格直爽,敢于奏议国事。他遇到事情时从不回避,李孜省等人用歪门邪道扰乱政事,想改换太子,刘珝就秘密地上疏来劝谏皇帝,阴谋稍微被阻止。‎ C、刘珝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曾当面指责万安;有一个朝臣王越,刘珝又在朝堂上责备他,使他羞愧地退了下去。‎ D、刘珝的儿子刘锐博学又有品行。他先后任官五十多年,嘉靖年间官至太常卿,兼任五经博士,同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5分)‎ ‎(2)珝初丁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E、“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 ‎15、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诗经·氓》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 。‎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3) 庄子说人在宇宙中如一稊米,苏轼在《赤壁赋》中则说“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式”: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职业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快乐或者痛苦,旁观者实在不必对那些追求编制、希求稳定工作的年轻人痛心疾首。‎ ‎④比起许许多多率尔操觚的“诗人”,吴兴华对待白话诗创新的态度要严肃、认真许多。这种态度,已太久不见,实乃空谷足音。‎ ‎⑤热映电影《夏洛特烦恼》被指抄袭《佩姬苏要出嫁》,双方在微博上竞相发文,争论不已,这场笔墨官司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自己,对待群众态度蛮横,甚嚣尘上,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A. ①④⑥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如今很多网络业务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B、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各种科目并不是“浪费生命”,而是给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为学生的人生走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C、在互联网时代,读书和知识成为共享。互联网为阅读注入了社交元素——‎ 分享、互动、传播,在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中,阅读的价值正在被放大。‎ D、五年后,漂亮的采访记者和这个可爱的纳西族小女孩紧紧地抱在一起,她心里很高兴人:终于又见面了。‎ ‎19、下列交际用语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请柬用语:大喜之日,略备菲酌,敬请光临。‎ B、情景对话:“家父今天八十高寿。”“恭祝令堂福寿安康!”‎ C、回函用语:如无特殊情况,本人定会拨冗出席。‎ D、接受赠品:本来无功不受禄,但盛情难却,只好敬谢不敏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声调是指发音时贯穿于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不同的声调分别具有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特点, ① 。同一个人的不同的音高变化,② 。声带越紧,声调越高;声带越松,声调越低。声带先松后紧,声音就由低变高;声带先紧后松,③ 。控制声带的松紧可以形成不同的音高,从而构成不同的声调。‎ ‎①                            。‎ ‎②                            。‎ ‎③                            。‎ ‎21、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80后的日本姑娘近藤麻理惠凭借出色的整理能力,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与习近平、奥巴马、普京、村上春树、马云等赫赫有名的人物站在了同一榜单。近藤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一个特别的爱好:做家务。她热爱打扫、整理、裁缝等家事。高中三年级,她开始潜心研究收纳整理技巧,她大学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从性别角度看做扫除/整理》。19岁,近藤成立了自己的整理咨询公司。如今,她已经成为知名的整理专家,事业如火如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南涧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C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引用句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文化”,事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此选项属偷换概念。‎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我们……,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B项,“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于文无据。D项,根据倒数第二段“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可知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是“家讳”,不包括“社会避讳”。‎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所以B项不正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B(3分)‎ ‎5.①好吃懒做:在合唱团任职时酗酒被赶出,找借口不工作。②不诚实,少尊严:假冒老师、大学生之名行乞。③落魄无依:穿破衣,沿街乞讨。④本质善良,理解人意:经别人帮助、挽救,决定痛改前非,戒酒、愿工作。⑤‎ 懂得感恩:感激帮助过他的斯克沃尔佐夫,更感激善良高尚的奥莉加。(5分)‎ ‎6.①使情节更完整。用插叙方式,揭开事情真相,前后照应。“她替我劈柴”,照应前文“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因为她用语言震撼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用高尚的行动帮助了卢什科夫。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他从奥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良、关心、诚意,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记住她的一言一行,永生难忘。③使主题更深刻。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夫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6分)‎ ‎【解析】‎ ‎4.试题分析:A项,“实在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错误,原因是“酗酒”。“虽然他工作能力强,有手艺,但别人不要”错误,文中说“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C项,“可怜身世感动了”不准确,应该为斯克沃尔佐夫为卢什科夫被自己说服且能够帮助卢什科夫感到高兴;D项,“可见他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错误,有同情,因为同情才替他劈柴。‎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在合唱团任职时酗酒被赶出,找借口不工作”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好吃懒做”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好吃懒做”“不诚实,少尊严”“落魄无依”“本质善良”“懂得感恩”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试题分析: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画龙点睛”“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的大题关键是首先明确“画龙点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这样的结尾在内容上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的形象特征和“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的主题,从结构上分析是故事完整,照应前文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7.B(3分)‎ ‎8.AC(5分)‎ ‎9.①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又不是不近人情;②对友人充满关心;③淡泊名利,自甘寂寞;④珍视与太太的感情;⑤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⑥一心投在书籍中,进行学问的研究。(4分)‎ ‎【解析】‎ ‎7.试题分析:B“面对只有一个窝棚可住的情形”错,文中只是杨绛的假设提问,并非真的情况,另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读书做学问”也绝对化。‎ ‎8.试题分析:B.15分是钱钟书自己的说法,不是作者的推测;D.“怕”字不是表现对别人的无情,而是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钱拒绝记者采访的态度;E.“生活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忍受”,前提是有书读,让他研究学问。‎ ‎9.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如本题,要作出答案,其实只要注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处的叙写,加上正文中的有关作者自身的例子,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10.B(3分)‎ ‎11.C(3分)‎ ‎12.A(3分)‎ ‎13.(1)刘珝向来轻视万安,曾经斥责万安辜负国家没有羞耻。万安忿恨郁积于心,日夜想法中伤刘翊。(得分点:“薄”、“忿”、“中”)(5分)‎ ‎(2)刘翊当初遭逢母亲丧事,在墓旁庐舍里守了三年孝。等到他回朝做官,侍候父亲尽孝。父亲去世后,又在墓旁搭庐舍守孝。(得分点:“丁”、“比”、“复庐于墓”介词结构后置) ‎ ‎(5分) ‎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原文原句: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不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而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被世人称为第一讲官,就连皇帝也称他为“刘东先生””错,根据原文“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等内容可知,只有学士刘定之一人称刘珝为第一讲官,并非“世人”。‎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薄”、“忿”、“中”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丁”、“比”、“复庐于墓”介词结构后置及句子大意。‎ 参考译文 刘翊,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授官编修。天顺年间,多次任右中允,侍讲束宫。‎ 宪宗登上皇位,他因为是以前宫中的属僚多次迁升至太常卿,兼任侍读学士,值班御前讲席,任日讲官。成化十年,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像以前那样担当讲官。刘翊每次入朝讲学,反复开导,言词语气不慌不忙,听的人为之悚惧。学士刘定之称他为讲官第一名,宪宗也喜爱并推重他。第二年,诏命以原来的官职兼任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皇帝每次都叫他“柬刘先生”,赐给他一枚印章,印文是“嘉猷赞翊”。不久晋升为吏部尚书,再次加官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写成,加官太子太保,升任谨身殿大学士。‎ 刘翊性格开朗直爽。自以为是官僚旧臣,遇到事情不回避。员外郎林俊因为弹劾梁芳、继晓被关进监狱,刘瑚在皇帝面前解脱了他。李孜省等人用邪门左道扰乱政事,想改换东宫。‎ 刘翊秘密地上疏劝谏,那个阴谋被稍微阻止。他向来轻视万安,曾经斥责万安辜负国家没有羞耻。万安忿恨郁积于心,日夜想法中伤刘翊。当初,商辖弹劾汪直,刘翊和万安、刘吉帮助他抗争,结果罢除西厂。另一天,刘翊又在朝堂责备王越,王越羞愧地退了下去。不久西厂重新设立,刘翊不能够有所劝谏。到了成化十八年,万安见汪直的宠幸衰微了,揣想西厂应当罢除,邀请刘翊一齐上奏。刘玥推辞不参与,万安于是独自上奏。奏疏呈上去,皇帝很惊讶没有刘翊的名字。万安暗中叫人揭发刘翊和汪直有牵连。恰逢刘翊的儿子刘镃邀约妓女放荡地喝酒,同乡趟童开玩笑写了《刘公子曲》,有人增加添饰淫秽的话语,混杂在教坊院本中上奏。皇帝十分气愤,下决心弃去刘瑚。派遣宦官覃昌召集万安、刘吉到西角门,拿出皇帝亲手写的一封信函给他们看。万安等人假装急忙救助刘瑚。第二天,刘翊上疏请求退休。命令乘驿马返家,赐给很丰厚的月麇、岁隶、白银、纸币。实际上排挤刘瑚使他离开的,是万安、刘吉两个人的阴谋。‎ 当时内阁有三个人。万安贪婪狡猾,刘吉阴险刻薄。刘硼稍微好一些,但是因为喜欢谈论,人们认为他浮躁轻狂。刘翊已经仓促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进入内阁,万安、刘吉的党派于是更加稳固。刘翊当初遭逢母亲丧事,在墓旁庐舍里守了三年孝。等他回朝做官,侍候父亲尽孝。父亲去世后,又在墓旁搭庐舍守孝。弘治三年死,谧号文和。嘉靖初年,因为谏官的请求,赐祠庙匾额为“昭贤”,仍然派遣官员祭祀他。‎ 儿子刘锐,宇汝中。八岁的时候,宪宗召见他,喜爱他聪明敏捷,并且跪拜起身符合礼节,当即任命焉中书舍人。宫殿的门坎很高,同级官员杨一清经常提着他进出。皇帝考虑到牙牌容易损坏,命令用银牌改换。先后任官五十多年,嘉靖年间官至太常卿,兼任五经博士,仍然在内阁的诰敕房办公。他博学又有品行,和长洲刘荣都渊博贯通过去的史实,当时被称为“二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4. BE(5分)‎ ‎15.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答“以景衬情”、情景相融(“反衬”)下片通过“寒灯”“漏声”“ 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6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可见“雁门关、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E项,“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错;“鬓虽残,心未死”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应该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 (三)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 (2)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 渺沧海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3分)‎ 试题分析:杯水风波:指非常小的事情,特指题材狭小、没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微小事件。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望文生义。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句子没有“痛恨“的意思。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笔墨官司:指书面上的争辩。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对象错配。‎ ‎18.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手机”不是“手段”。搭配不当。B项,主语不是“各种科目”,而是“学习各种科目”,“的”字导致短语结构错乱。D项,“她”指代不明,歧义。‎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 19.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B项,“家父”是令尊不是令堂。C项,拨冗,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来。是敬辞。D项,“敬谢不敏”是说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做某事,婉辞。‎ ‎20.① 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或:这种变化主要是看音高的变化 ‎② 是由控制声带的松紧决定的。或:和控制声带的松紧有关。‎ ‎③ 声音就由高变低。‎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空格前面的关键词“变化”和空格后面“音高”‎ 一词以及文段最后一句所总述的三者关系 “从而构成”的提示,第一处可填“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或“这种变化主要是看音高的变化”;根据空格后“声带越紧,声调越高”、“声带越松,声调越低”的规律,第二处可填“是由控制声带的松紧决定的”或“和控制声带的松紧有关”;根据空格前“声带先松后紧,声音就由低变高”句式,结合照应关系,第三处可填“声音就由高变低”。‎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21. 画面内容:两个开着的水龙头,下面各有一个接水的碗。水流小的,碗逐渐接盛满;水流大的,水花四溢,总也接不满。‎ 寓意:做事适度就好,过犹不及。‎ ‎22.‎ 拟题提示: 小方面玩出大名堂;做小事也能成大业;因为热爱所以精彩;心之所向,必笃行之;将小事做到极致;简单事,不简单;一招鲜,吃遍天;热爱是专注的原动力;信念是专注的根基;毅力是专注的推动力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1、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2、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本作文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人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微不足道的兴趣——喜欢整理,可以由此立意。‎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相关文档